第三章 湖熟文化——先吴文化
湖熟文化是1951年在江苏江宁县湖熟镇发现的,因而得名。湖熟文化是商周时期分布在宁镇地区的一支考古文化。湖熟文化的前身是点将台文化,到西周春秋时期发展为吴文化,所以湖熟文化即先吴文化。
第一节 点将台文化
点将台文化遗存早在1956年南京安怀村遗址就被发现了,后来又在南京太岗寺发现了类似的遗存,但是由于当时对其还缺乏认识,因此把它归入了湖熟文化的范畴。20世纪80年代通过对江宁点将台、昝庙,句容城头山,丹徒赵家窑团山等典型遗址的发掘,在地层上确定了北阴阳营文化、点将台文化、湖熟文化三者的叠压关系,才确认了这一宁镇地区时代最晚的新石器文化。
根据调查结果得知点将台文化的分布范围大致在水阳江以东、以北的姑溪河流域、石臼湖周围、秦淮河流域和长江以南的宁镇山脉地区,包括安徽的马鞍山市、当涂县、芜湖县和江苏的南京市、江宁县、溧水县、句容县、镇江市、丹徒县的一部或全部。所发现的点将台文化地层都压在早期湖熟文化地层之下,未见一处单纯的点将台文化遗址。这一地区内的遗址既含有早期湖熟文化遗存,也含有晚期湖熟文化遗存,而在其四周的遗址则几乎不见早期湖熟文化遗存,说明这一地区是湖熟文化的“中心区”,而周围是湖熟文化的“辐射区”,点将台文化的分布范围,正好与湖熟文化“中心区”相吻合。
点将台文化的遗物主要是陶器和石器,不见骨角器和玉器,也未发现铜器。石器多为磨光石器,但是其精美程度稍逊于北阴阳营文化,而略胜于湖熟文化,主要器形有斧、锛、凿、刀、戈(?)、镞等(图3—1)。点将台文化的陶器与北阴阳营文化的陶器相比,红陶的比例明显下降,灰陶的比例有所上升,并出现了约占总数1/4的泥质黑陶。点将台文化陶器的器形主要有甗、鼎、豆、盆、罐、瓮、三环足盘、三足匜、杯、尊、尊形器、盆等。甗、簋、尊、尊形器、三环足盘、三足匜等都是新出现的器形(图3—2)。陶器的纹饰除了保留北阴阳营文化传统的划纹、附加堆纹、戳印纹和指压纹以外,还出现了与河南龙山文化相似的绳纹、篮纹、方格纹和独特的梯格纹。北阴阳营文化的炊器以鼎为主,其次是盉,而点将台文化的炊器以甗为主,其次是鼎,不见盉。两者的陶器与石器的形制都缺乏传承关系,这说明虽然北阴阳营文化和点将台文化的地层上下叠压,但是两者之间仍然存在着缺环。
图3—1 点将台文化石器
1.刀(城头山T9⑥∶11)2.凿(点将台T605④∶18)3.锛(城头山T4⑥∶8)4.戈(城头山T20⑥∶21)5.镞(城头山T17⑥∶17)
图3—2 点将台文化陶器
1.甗(城头山H4∶1)2.甗(团山T1404⑪∶11)3.匜(城头山H4∶4)4.三足匜(城头山H4∶2)5.三环足盘(点将台T205④∶11)6.簋(城头山T13⑥∶19)7.小罐(太岗寺T1∶46)8.尊(城头山T6⑥∶27)9.鼎(城头山H3∶3)10.鼎(团山T1404⑪∶17)11.豆(点将台T408④∶12)12.杯(太岗寺T1∶47)13.杯(城头山T18⑥∶27)
由于缺乏14C测定数据,因此只能根据点将台文化的地层情况和器物类型分析断定其延续年代为公元前2100—公元前1600年,大体与夏代相当。在镇江马迹山和丹徒团山遗址都发现了岳石文化遗存。岳石文化是夏代分布在黄河下游和江淮地区的一支考古文化,它应该是夏代东夷族留下的遗存,岳石文化对宁镇地区的波及也许是点将台文化从宁镇地区消失的原因。其后,商文化又对宁镇地区产生了强烈的影响,这或许是岳石文化退出该地和出现湖熟文化的契机。
点将台文化和湖熟文化早期相比较,两者不乏相似之处。例如陶器都以夹砂红陶为主、夹砂灰陶次之,泥质陶都占一定比例,点将台文化的扁足鼎、素面锥足鼎、鼓腹盆、小口圆肩罐、敛口钵、高圈足豆、器盖等都可以在湖熟文化中找到相似器形。由于两者分布范围基本相同,年代大体前后相继,文化面貌又非常相似,所以点将台文化和湖熟文化应该是一脉相承的。
以点将台文化陶器与中原及邻近地区诸文化相比较可以发现,它与河南龙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和江淮地区的龙山至夏代文化有较多的相同或相近因素,而与二里头文化、良渚文化、江西的龙山文化和浙江肩头弄类型文化之间则极少或没有相似的文化因素。所以,点将台文化是一支具有鲜明地方特征的土著文化,它受中原与江淮地区诸文化的影响远远大于南方诸文化对它的影响。
第二节 湖熟文化
图3—3 湖熟文化遗址分布示意图
湖熟文化延续的时代相当于早商至西周前期,分布在东至孟河镇、西至九华山、北至江北六合仪征、南至天目山这一方圆数千平方公里的区域之内(图3—3)。湖熟文化遗址绝大多数是突出在平地之上的大型土台,一般高6—7米,面积6000平方米左右,形状呈圆形或椭圆形,顶部平坦,因此被称为台形遗址(图3—4)。经调查发现并著录的湖熟文化台形遗址有200处以上(附表五),而通过遥感技术发现的数量还要多得多。
图3—4 镇江东神墩台形遗址
湖熟文化的台形遗址多半分布在河流湖泊的沿岸,或者在丘陵山岗的二、三级阶地上。由于湖熟文化时期气候比现在要更温暖湿润,降水量也比现在要多得多,因此当时的人们都选择在既可以防潮又可以防止洪水没顶的高地上居住。台形遗址上往往有几米厚的文化层,周围又常常有池塘与小河,这说明遗址现在的高度是在长期居住的过程中逐步堆土形成的,而池塘与小河很可能就是当年取土后留下的遗迹。在台形遗址周围通常都是平地,而距离不远处就有山岗,这种依山傍水的环境也有利于农垦、放牧、渔猎与薪樵等生产活动。台形遗址有成群成片分布的现象,遗址间的距离往往不过几百米至几公里,其中有少数遗址面积巨大,表明其社会共同体内部可能已经出现了某种等级结构。
由于尚未发掘过完整的村落遗址,现在还不清楚湖熟文化村落的布局。从已发掘的遗迹来看,湖熟文化的房屋也和半坡的房屋相似,多半是10平方米上下的小房子,地面经过夯打、火烧或铺白灰面,使用木骨泥墙和草顶结构,屋子中央有灶塘。这样的小型房屋适合于具有独立经济的核心家庭居住。
湖熟文化已经进入了铜器时代,许多遗址中都出土过炼铜用的陶钵、陶勺、炼渣和铜矿石,不过铜器只有刀、镞、鱼钩之类小件(图3—5),说明冶铜技术还处于初始阶段。生产工具仍以石器为主,出土了大量石钺、石锛、石刀、石镰、石斧、石凿、石镞、石矛、石杵、石饰,等等。在遗址里还发现有稻谷的遗存,牛、羊、猪、狗的骨骼和龟壳、鳖骨、螺蛳壳、蚌壳之类遗物,说明当时农业、家畜饲养和渔猎在经济生活中各占一席之地。
图3—5 湖熟文化青铜器
1.镞(城头山T1①∶20)2.镞(城头山T1①∶18)3.镞(团山T305⑥∶18)4.镞(团山T805②A∶1)5.戈(团山H6∶1)6.锥(团山H3∶3)7.鱼钩(锁金村)8.刀(锁金村)9.刀(团山H5①∶27)10.刀(团山T406②A∶3)11.挹铜勺(金坛新浮)12.铜条(北阴阳营)
湖熟文化的陶器以红陶为主,弧裆鬲、鬲式甗、深腹印纹罐、浅盘圈足豆、扁耳钵、刻槽盆(擂钵)等器物,使用角状把手与盛行梯格纹的作风都是它独特的文化因素(图3—6)。
图3—6 湖熟文化陶器
A.前期1.鬲(团山H13∶1)2.鬲(点将台H408③∶8)3.罐(团山H9∶1)4.鬲(团山H13∶8)5.鼎(团山H9∶2)6.罐(团山H9∶6)7.甗(北阴阳营T273③∶63)8.甗(团山H13∶25)9.擂钵(团山H13∶3)10.擂钵(北阴阳营T373③∶83)11.豆(北阴阳营T582③∶13)12.簋(团山H13∶23)
B.后期13.鬲(团山H11∶1)14.鬲(甘草山H2∶1)15.甗(北阴阳营T384②∶2)16.擂钵(北阴阳营H45∶62)17.罐(北阴阳营T23②∶1348)18.豆(北阴阳营T34②∶2293)19.豆(甘草山H2∶2)20.簋(城头山1115∶2)
湖熟文化是由点将台文化直接发展而来的,早期的大多数陶器和石器的器类、形制都可以从点将台文化中找到渊源。两者的主要差别在于湖熟文化出现了青铜器、几何形印纹陶和原始瓷,炊器变为以鬲为主而且有取代原先的甗与鼎的趋势。湖熟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明显地吸收融入了大量中原商周文化的因素,最典型的就是鬲和鬲式甗。鬲是商周文化的典型器,是旱作农业区的主要炊器。江南除了赣鄱地区的吴城文化因受南下的商人影响也以鬲为炊器以外,都不用鬲和鬲式甗而用鼎,可是湖熟文化却以鬲为主要炊器,而且湖熟文化中期的折沿宽唇分裆袋形圆锥足鬲与二里岗的同类器很相似,晚期的侈口高弧裆鬲又具有西周鬲的风格(图3—7)。以鬲作炊器是湖熟文化的一大特色,既与本地早期的北阴阳营文化不同,也是和同时代邻近的马桥文化的主要区别。
图3—7 湖熟文化与商周陶鬲比较
1.湖熟文化陶鬲(甘草山H2∶1)2.湖熟文化角把陶鬲(城头山H1∶3)3.商代陶鬲(苗圃北地M22∶1)4.西周陶鬲(长安张家坡T174∶4A)
北阴阳营遗址上层出土了占卜用的龟甲与牛羊肩胛骨,有的只灼不钻,有的先灼后钻。在江南地区发现卜骨卜甲,这是绝无仅有的。用甲骨占卜本是中原先民的巫术,居然也被湖熟文化先民吸收了,这说明中原文化的介入是非常深入的。中原文化对湖熟文化的影响并不是连续的而是断续的,大约在二里岗期和西周初期发生的影响最大。发生在二里岗时期的这次影响在史书中不见记载,而发生在西周初期的这次影响马上就使人联想到太伯仲雍奔吴。
除了出现中原式器物与习俗以外,湖熟文化中还出现了少量几何形印纹陶和原始瓷。几何形印纹陶和原始瓷起源于江南的赣北、皖南、浙北地区,是古越族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因素,在太湖地区马桥文化中就有几何形印纹陶和原始瓷,而在宁镇地区湖熟文化中也出现了这些因素,显然是受到邻近的越文化影响的结果。
然而湖熟文化并不是土著文化和中原文化、越文化三者简单相加的总和,而是这三种文化因素有机地融合而成的一个整体。例如在湖熟文化中侈口弧裆平足的宁镇式鬲始终和中原式鬲共存;宁镇地区流行的角状把手和中原流行的鬲结合成为独特的带把鬲;在具有南方特色的硬陶与原始瓷上借鉴使用了中原铜器的纹饰,等等。湖熟文化先民在吸收的基础上对外来的文化因素进行了改造、融合和创新。
宁镇地区地处于长江下游的三岔路口:在其北边是淮夷和群舒分布的江淮地区,在其东南面是马桥文化分布区,在其西南面的赣东北是万年类型文化分布区。湖熟文化盛行的角状把手、算盘珠式纺轮和印纹硬陶在江淮地区都能见到,不过从徐州高皇庙、东海焦庄、嘉山泊岗、潜山薛家岗、含山孙家岗等遗址的文化面貌来看,淮夷文化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比受湖熟文化的影响要大得多。马桥文化和湖熟文化都有半月形石刀、石镰、三角形石犁、扁平三角形石镞和石矛,炊器也都有鼎式甗,两地的文化联系也颇为密切,但是马桥文化的几何形印纹硬陶比湖熟文化要多得多,其所含的越文化因素十分强烈,而所受的中原文化影响却要弱得多,特别是马桥文化始终不见鬲。由于宁镇地区是中原与太湖地区联系的必经通道,因此湖熟文化的存在阻止了中原文化影响进一步向太湖地区推进。万年类型是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土著文化,它和湖熟文化有许多共同因素,如两者都有鬲,万年类型也有带角状把手的鼎,两者的鬲与豆的演变序列也相仿,几何形印纹陶的编织纹和云雷纹的作风也相近,两者都有硬陶和原始瓷,只是万年类型的数量比湖熟文化要多得多。由于宁镇地区处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地理位置上,因此这一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就成为东西南北诸文化的交汇之处,到了商周时代这一地区更成为中原文化和南方土著交流融合的一个大熔炉。
湖熟文化的14C测定数据有两个:ZK142为公元前1872—公元前1543年,ZK28为公元前1440—公元前1168年,都落在商代的纪年范围之内。有不少学者把湖熟文化的下限延伸到春秋战国之交,事实上进入西周以后宁镇地区的文化面貌发生了非常显著的变化,例如大量出现了土墩墓,在贵族墓葬中陪葬青铜礼器,出现了具有本地特色的青铜器、印纹陶和原始瓷增多,等等,而这一切变化都是和太伯仲雍奔吴及吴国的建立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应该把西周初吴国建立至春秋末吴国灭亡之间的文化遗存称为“吴文化”,而把介于点将台文化和吴文化之间的文化遗存称为“湖熟文化”更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