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 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春秋时杭州为吴越属地,战国属楚,是吴越文化与楚文化、中原文化等的交融地。隋开皇九年(589)设杭州,始名。唐代,这里是重要港口,呈现“灯火家家市,箫笙处处楼”的繁荣景象。五代时,钱镠建立吴越国,定都杭州,称西府,并进行扩建,内为子城,外为夹城、罗城,共三重。在宋元两代,杭州亦为通商口岸之一,对外贸易甚为发达。明清时期,杭州商业繁荣,“杭州物产之富,……商贾货财之聚,为列郡雄”。“舟航水塞,车马陆填,百货之委,商贾贸迁。”当时杭州为明清江南经济文化的两大中心之一。到了近代中日甲午战争后,杭州因《马关条约》于1896年9月26日正式开辟为商埠,经济往来更加频繁。至于民国年间,杭州经历了一个由旧到新,逐步转变的过程,经历了“风云际会”的剧变,至此杭州经济逐渐走向近代化。在被迫开辟为通商口岸后,杭州对外贸易的品种数量不断拓展,而且进出口商品的结构、物流方向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目前,学术界兴起以海关数据为基础研究近代开埠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热潮。国外学者较早涉入,并取得了相应的研究成果,以日本学者滨下武志为代表。国内学者对开埠城市的研究以上海、重庆、天津、福州、长沙、汉口、九江为主,研究成果涉及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而其他开埠城市偏重于经济贸易的研究层面,主要由地方性研究机构或学院完成。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东盟国家时提出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设想。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3月5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自秦汉时期开通以来,一直是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而浙江杭州地区自古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和组成部分。但很遗憾同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地区,浙江与福建、广东等兄弟省份相比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因此,加强浙江以及杭州等地区的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是为了更好地配合国家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主动创造合作、和平、和谐的对外合作环境的有力手段,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创造良好的机遇和外部环境。浙江省在该领域的研究相对滞后,省内的几个口岸的经贸研究还未起步或者是正在起步。而作为省会的杭州,在对外贸易研究领域又落后于宁波、温州两地。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正是属于对外贸易范畴,因此各省重视本省的对外贸易研究就不言而喻了。杭州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外向型经济模式与近代杭州开埠的影响密不可分,“以古为鉴,可知兴衰”。作为史学工作者,我们必须重视对杭州外经贸体制、运作、调整的认识,对杭州自古以来的对外贸易发展情况有一个全面的、深入的考察,以便在目前金融危机频发的年代,能提出巩固、开拓外贸经济实体提高抗风险能力的有效措施,巩固杭州经济发展的成果,为促进杭州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通过对晚清民国时期杭州对外贸易的实证分析,把握该时期对外贸易发展的大致脉络,对当时杭州经济发展的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了解晚清民国时期杭州对外贸易发展的背景,折射出晚清民国时期杭州社会的变迁,映射出当时社会经济的积极和消极的一面,对现代杭州对外贸易的发展有借鉴意义;深入开展晚清民国时期杭州对外贸易研究,总结杭州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与规律,更对当今杭州发展对外贸易、调整产业结构具有现实意义。同时,深入挖掘晚清民国时期杭州对外贸易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建设更好的“宜居”“宜游”“宜商”“宜赏”“宜文”的多元化的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和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做了充足的文化铺垫,为我们理解和深入了解杭州这个历史文化名城做了更细致的诠释。
本书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中国旧海关史料》和翻译整理的海关贸易报告以及档案、地方志资料等,拟将晚清民国时期杭州对外贸易做一个整体的研究,对我们了解晚清民国时期的杭州有一个直观的、清晰的影像,同时可以填补晚清民国时期杭州对外贸易及社会经济研究的部分空白。这是本书的一个创新点,其中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杭州与外洋并不直接通航,其所有进出口都通过上海、宁波等口岸进行。而且杭州对外贸易分为海陆两路,陆路为与皖、赣、闽三省的贸易,由于关卡不严,没有完整精确的统计数字,所以难以讨论。海路则主要经由杭州关,因为是对外通商口岸,设有海关,数字资料较为完整精确,可看出当时杭州经济情况。所以本书以海关贸易报告的数据为基础加以分析,从而了解清末从杭州开埠到民国元年至抗战前期杭州社会经济演变,书中所引用的数据全部来自海关贸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