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延安文学的传播生态环境
文学传播以媒介为背景,传播媒介又以整个社会系统为背景。社会构成了媒介传播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现实环境,整个社会在一定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与媒介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传播媒介存在于社会各因素所构建的媒介生态环境中。
延安文学传播的政治文化生态与媒介生态的构建与形成,使文学成为战争环境中充分发挥宣教作用的最有力的武器,这一特性不仅充分体现了意识形态机器的强大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又决定了延安文学的生产和生存状态,也决定了延安文学传播的鲜明特点:文学构体的不平衡与多元接受中的多层次受众群体;传播者的多重身份定位和角色转换的融合;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交融互动的集体创作模式等。
对于“延安文学”传播的媒介生态特征的分析,可以揭示出当时的社会文化系统中与文学关系密切,对文学传播产生直接影响的诸种要素,在剖析要素产生制约作用和致效功能的基础上,探寻延安文学的历史本真。而对延安时期传播媒介生态的审视,更有助于我们超越特定的时空获得关于一个时代的启示与反思,也有益于我们反观近年来的文学传播研究热中的误区,获得方法论的启示。
文学传播以媒介为背景,传播媒介又以整个社会系统为背景。社会构成了媒介传播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现实环境,整个社会在一定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与媒介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传播媒介存在于社会各因素所构建的媒介生态环境中。“媒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也是一种社会子系统,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存在与发展与其他子系统(诸如政治、经济、文化等)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总和即是媒介的生态环境。从社会系统论来看,如果离开与其他社会系统的互动,就不可能对媒介有完整而透彻的理解。”传播生态学理论运用生态学中关联性、结构性的原理,以研究生态群落及其生存发展的系统之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联、相互制约而达到相对平衡的规律。其意义在于将媒介作为社会大系统之中的子系统,既研究媒介系统与外部环境的诸种因素如何保持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适度互动关系,又探究系统内部各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网状的非线性关系和良性循环。也就是说,媒介生态既包括媒介的外部客观环境,同时又是媒介与客观外部环境互动创造的结果,它们共同设定了媒介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文学传播生态分析应该成为延安文学传播研究的起点。
从历史地理的原生态角度看,陕甘宁边区地处西北的黄土高原,属古禹贡雍州境域,秦时为上郡和北地郡的一部分;唐宋至明清,大部分地方归延州或延安府;辛亥革命后,归陕西北部榆林道管辖;另有少部分地方在甘肃和宁夏境内。这里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土地贫瘠,雨量稀少,交通闭塞,人民生活十分贫苦,是中国最落后的地区之一。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到达陕北后,认为“陕北是我在中国见到的最贫穷的地区之一”。在《西行漫记》中,他记录了1936年7月徐特立向他讲述陕甘宁边区革命前的文化教育状况是:“除了少数地主、官吏、商人以外几乎没有人识字。文盲几乎达到百分之九十五左右。”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在第一届政府工作报告中有更准确的描述:“原边区政府所辖的这片广大的地区,可以说完全是文化教育的荒地。小学校初级、高级合计只有一百二十处,社会教育的组织根本就没有。一般的县份一百人中难找到两个识字的人,有些县份(华池、盐池等)两百人中只能找到一个识字的。而这样一两个读书识字的当然不会是穷人。”“自1935年中央红军和毛泽东同志到达后,边区就成了中国革命运动的中心根据地。在抗日战争时期,边区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和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同志的驻在地区。正因为如此,所以在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及其首府延安就成了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抗日武装的总后方,敌后各抗日民主根据地和全国人民斗争的政治指导中心。”从当时的战争地理生态方面看,陕甘宁“边区总面积原为12.9608万平方公里,人口200万。管辖范围包括八路军的募补区。1937年7月到12月,经蒋介石承认及国民政府行政院例会正式通过的有26个县……但自八路军主力开赴华北前线抗敌后,国民党政府却不履行诺言,不承认边区的合法地位,并增调大军,构筑三道封锁线,重重包围边区”。可以说,处于中国西北一隅,在国民党的重重包围之中的陕甘宁边区在地理上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甚至孤立封闭的地理存在。
然而,地理意义上的封闭并不能阻挡精神文化的力量,“上世纪30年代末,尤其是40年代起,延安逐渐成长为中国的文化中心之一。虽然它很小,经济也很不发达,远比不上北平、上海、重庆这样一些传统或新兴的大都市,但它在文化方面逐渐发展起来的重要性,实际上已经超过了那些大城市——原因是,这偏居西北一隅的不起眼的小地方,正在培育和形成未来在中国居领导地位的新文化”。从文化生态的角度,尤其从传播文化的角度看,延安文学的传播生态始终处于全国乃至更大范围的文化生态之中,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重要的传播辐合作用。从社会系统论来看,如果离开与其他社会子系统的互动,就不可能对传媒这一社会子系统有完整而透彻的理解。那么,分析延安文学的传播生态环境就必然要将其放置在整个社会系统中,以一定时代、地域条件下,媒介与社会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所形成的具有特征性的结构形态为研究对象,通过传播生态研究,揭示出当时的历史社会系统中与文学关系密切,对文学传播产生直接影响的要素,在剖析要素产生制约作用和致效功能的基础上,探寻延安文学的历史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