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培育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2 选题的背景意义

1.2.1 选题的背景

新时期党和政府对开展志愿者活动提出了具体要求,促进志愿服务走向全民化、社会化、规范化,推动志愿服务事业的蓬勃发展,是我国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的,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等一系列讲话精神,这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提供了广阔空间,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中央文明委提出,志愿服务活动是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新的生长点,要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加快促进公众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不断扩大志愿服务参与的群体,发挥志愿服务活动的优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以“帮助他人、关爱社会”为精神动力,着力促进公民文明素质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推动志愿服务活动经常化、社会化,成为一项紧迫课题。当前,在中央精神的号召和奥运会、世博会等大型赛事的推动下,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国内志愿服务活动尚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以及亟待推进、提升和普及的关键时期。近年来,志愿者行动的有力促进,得益于一系列重大的社会活动,一些大型体育赛事的开展等,一种独具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现代志愿者事业已悄然兴起,并得以迅速发展。特别是自中央文明委出台了《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以来,在中央文明办的统筹协调和组织推动下,全社会蔚然形成“讲文明树新风”的志愿服务风尚,敬老助残志愿服务、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西部文化建设志愿者活动等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迅速开展起来。党的十七大把开展志愿者活动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提了出来,以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在全社会形成讲文明树新风的风尚,树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价值体系,通过各类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公益活动,着力壮大志愿者队伍,构建社会化运行模式,不断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常态化”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的要求,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发展志愿服务要贯彻这一原则,从社会建设与发展需要出发,着力促使我国志愿服务事业有一个新的更大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显著标志和重要推动力量。

与改革开放的发展相呼应,中国的志愿服务事业从开始的理念到模式的创新,不断展现着新的发展变化。“志愿者”一词,不仅仅是一种标志,一种称呼,而且也是一种信仰,一种付出,不仅是精神上的一种升华,更是文明行为方式的一种展现。它不断铸造着时代发展的精神,体现着社会的进步与文明,弘扬着时代的真、善、美,展现着社会的精、气、神,热情奉献、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志愿精神,是一道亮丽的社会文明进步的风景。据资料显示,1994年随着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成立,在多个领域开展志愿服务,如社区志愿服务、大型体育赛事活动、环保助老、扶贫开发、抢险救灾、海外援助等组织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目前,全国各级团组织、青年志愿者组织规范注册的青年志愿者超过3124万人。在上海世博会召开期间,有8万多名园区志愿者、10万名城市志愿者和200余万名社会志愿者参与世博志愿服务。在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期间,共计59万名志愿者投身其中,他们分布在600个城市志愿服务站点、交通路口、景区、商场等,构成了亚运会史上最庞大的志愿服务队伍赖少芬、胡龙江:《中国青年成长为世界公益新力量》,新华网,2012年5月3日,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12-05/03/c_111883130.htm。。广大志愿者队伍以“为祖国和人民争光、为世博和亚运添彩”的服务热情,不畏疲劳,勇于奉献,用爱心和热情书写了世博精神与亚运精神。

对于志愿者(volunteer)这一概念,学界对此有不同的界定,国内外还没有形成比较统一的定义。通常将那些涉及志愿服务的组织与机构称为“志愿者组织”“志愿者协会”“志愿服务组织”“义工联合会”“非营利组织”……五花八门,没有统一规范的说法。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将志愿者定义为:“志愿者是指那些具有志愿精神,不为追求报酬或利益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人,他们基于某种道义、良知、信念、同情心和责任感而从事帮助他人、关爱社会的公益事业的人或组织,为改进社会服务而贡献自己的精力和时间的人或群体。”2001年1月14日,国际志愿者协会(IAVE)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召开了第十六届世界年会,通过了《全球志愿者宣言》及《全球行动方案》,勾勒出了21世纪志愿者的发展方向、远景及具体目标。《全球志愿者宣言》指出,志愿行动是一种具有非凡创造性的力量,志愿服务有助于:(1)建立一个和谐、持续发展的社区,尊重人的发展价值;(2)使社会成员充分享有一定权利,注重改善生活环境与质量;(3)解决经济、社会、文化与环境的发展问题,并通过促进国际合作,建立一个更为人道、更为公平、更为和谐的社会。该宣言认为,在这个不断发展变革的全球化时期,国家之间的合作越来越多。通过志愿服务的参与,消除差别,加强彼此沟通,从而使我们得以生活在一个平等、持续和谐发展的社会中,面对不同的挑战《全球志愿者宣言》(The Universal Declaration on Volunteering)及《全球行动方案》(The Global Agenda for Action), 2001年1月14-18日,国际志愿者协会(IAVE)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召开的第十六届世界年会上通过。。从以上对志愿者的定义可以看出,志愿者的概念至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有组织地开展活动,而不是纯粹性的个人行为,这就可见它存在一个有组织框架的范围;二是以推广或从事志愿行为为己任。任何推动和倡导志愿行为的群体、组织、团队、机构都可以称为志愿者服务组织。

本研究认为,所谓志愿者是在正式的志愿组织中,认同志愿精神与志愿文化,不以报酬为目的,愿提供志愿服务以承担社会责任、追求社会公益的个人。志愿者组织是指那些以开展或推广志愿服务行为、弘扬志愿精神为业务活动的组织。

志愿者之所以能够存在和发展并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方的重视,关键在于志愿服务符合当代社会主流价值观,代表了一种新型的、积极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多元化社会价值。志愿者往往在社会上扮演着某种理念的倡导者或价值的践行者等多重角色。志愿者的服务有着更大的灵活性和便捷性,它在维护社会发展与和谐稳定中发挥着有效的调节功能张勤、武志芳:《中国志愿者组织发展问题研究的新视角》,《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在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志愿者在促进社会公平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环境保护、扶贫开发、社区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凸显。从志愿服务倡导的价值理念来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既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的美德,又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深厚人文底蕴,又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弘扬和践行志愿精神,在推动社会良性运行、促进社会治理的创新进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志愿者的存在是由于市场存在缺陷,也就是所谓的“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虽然可以有效供给个人消费物品,如衣服、食品、房子、自行车等,但无法很好地通过资源配置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例如整洁的社区环境、交通设施、基本的社会保障等。因为人们都倾向于让自己的邻居承担公共物品的成本,而自己坐享其成,公共物品的提供存在严重的“搭便车”的问题。而志愿服务能够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志愿者的存在还由于政府的失灵。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但它仅仅能够满足绝大多数处于中间阶层的人们提供公共服务,而很难满足或解决“市场缺陷”的问题,因为那些少数的特殊群体的需求无法通过政府行动得到满足。志愿者的存在能够满足这部分特殊群体的需求,并提供实现其利益的途径。塞拉蒙还指出:在美国,由于政府机构的科层化、官僚性和低效率,人们更倾向于通过一种复杂的政府和志愿者合作的模式获得公共物品,在这种模式中,政府负责提供财政支出,向独立的志愿者组织购买公共物品第9页。北京志愿者协会编著:《志愿组织建设与管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年版,

1.2.2 选题的意义

本研究以社会建设进程中政府培育志愿者可持续发展为主题,针对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导致提供的服务不够完善,而志愿者提供的服务就可以弥补这些不足等问题展开研究。志愿者工作,不仅提供了社会服务,也是国家、社会与公众三者相互沟通的桥梁,对于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及关怀,淡化彼此间的疏远感,促进社会治理与和谐,可以起到桥梁纽带的作用。同时,对我国志愿者发展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做出分析,从内部运行机制、外部发展环境等视角探寻制约我国志愿者发展的重要因素,以期对推进我国志愿者的健康发展起到理论论证和实践指导的作用。并对中国志愿者发展的趋势及走向进行探讨,提出推动中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对策思路。政府不仅要为志愿者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且进行适度、有效的管理,而且要为政府科学、规范引导、培育和管理提出有价值的政策建议。

(1)研究社会建设进程中政府培育志愿者可持续发展,对促进志愿服务事业的社会化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意义。

按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要求,促进志愿服务全民化、社会化、规范化,是我国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人民日报》,人民网,2008年10月13日。。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这为创新社会管理与开展志愿服务指明了方向《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新华网,2013年11月12日。。中国志愿者行动是在“一元”治理向“多元协同”的社会管理方式转变中成长的,那么其管理体制及运作机制也必然会受其转型的影响。如定位不清、志愿性缺乏、资金短缺、制度不规范等成为志愿服务发展的“瓶颈”。如何突破“瓶颈”、扫除发展障碍已成为政府与学界面临的重要课题。克服“瓶颈”需要在理论上寻求突破,志愿者行动本身就是属于民间、服务于公益的社会性组织。实践表明,成熟的公民社会、浓厚的志愿服务精神、深刻的社会文化认同及广泛的社会监督,是促进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不断推进我国志愿者发展的社会认同机制、协同机制,必须建立社会公信力,整合信任关系、完善社会网络规则及关系等社会资本,培育具有公民精神的深厚社会底蕴。建立志愿者规范发展的社会认同和激励机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倡导志愿精神,广泛普及和弘扬社会公众的志愿文化。

(2)深入分析社会建设进程中政府培育志愿者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对推进志愿服务发展的实践对策与建设思路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与现实意义。

从志愿服务的本质和志愿者的定义来看,志愿服务充满人性与道德关怀,其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服务性等基本特征,其所包含的欣赏他人、与人为善、有爱无碍、平等尊重的精神特质吴海文:《志愿服务的社会价值》,《光明日报》2012年12月15日。,其所秉承的“互相帮助,助人自助”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在“2001国际志愿者年”启动仪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志愿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从这个意义上说,志愿精是联合国精神的最终体现。”这句话指出了志愿精神的本质,表达了人们对志愿服务的由衷赞美的时代理念,展现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因此,本研究对于加快社会建设进程,创新社会治理,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本研究提出发挥好政府的引导、培育作用,从制度上激励、保障、促进公众的公民意识觉醒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对政府培育志愿者如何得以持续健康发展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