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民生伦理思想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导言

一 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基于问题而生发出不同的见解,以便为解决问题提供切实有效的路径,可谓研究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的根本所在。亚里士多德早就指出:“在科学的探索中,首先要处理那些应该首先得到追询的问题。这里包括某些人持不同意见的问题,以及其他凑巧被忽视了的问题。对于那些想把问题弄清楚的人,明确问题是有益的。因为以后的顺利在于以前的难点的解决。思想上的难题,显示了事物的症结。一个人在被难题困扰的时候,仿佛被捆绑着一样,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可能前进的。所以应该对全部问题加以考察。这不但是为了研究问题,同时一个探索问题的人,如果不首先弄清问题之所在,就会像一个行路者不知去处一样。这样的一些人甚至于不知道所探索的东西是否找到了,因为对于目的他们并不清楚,而对于那些事先已经探讨过的人目的是清楚的。正如在法庭上听到了双方的证词一样,如若听到了全部的辩辞,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做出判断来。”[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苗力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7页。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问题,因而会引发人们去进行科学的探索。

从问题出发,到理论中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成为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否则理论是苍白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正是在于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我们解决当下的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问题,显示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死水一潭,而是活的灵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因而,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便要突出中国特色,关注“中国问题”之所在,这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必然要求。无论是文本研究,还是理论研究,都是由社会实践和发展的需要所引发的,离开了实践,文本研究便只具有文献学、考据学的价值,并无多大思想价值;离开了实践,理论问题便只是纸上谈兵,无的放矢,使得理论呈现为静止的、孤立的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既要注重基础,又要联系实践本身,并使得二者相互促进,而不是难以兼容的两张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是动态的、发展的,是与现实问题适时调整的,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是历史的同时又是现实的。理论与实践的相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品质,通过回到现实实践中去,不断获取新材料和最新研究成果,以便充实与丰富原有的思想理论,根据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对原有的基本理论做出适当的修订与完善,以使马克思主义始终成为发展的理论,面对现实问题始终保持鲜活的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免出现这样那样的诸多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回到马克思”并“重读马克思”,回到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和思想中去挖掘原动力,以便对当下的实践问题做出有益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