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山阴(绍兴县)州山吴氏家族的渊源
中国的吴姓,都奉周太王之子太伯、仲雍为得姓始祖。
据流传的《山阴州山吴氏族谱》道光二十年本、民国十三年本所载最早谱序,此族谱是明弘治七年(1494)称八世宗孙的吴便撰写的。《山阴州山吴氏纂修族谱序》写道:“吴其先本于后稷姬姓,十三世至太王,其子仲雍与兄太伯让国与其弟季札而受封于吴,因以国为氏。”山阴州山吴氏与中国其他地方的吴姓一样,皆奉周太王之子太伯、仲雍为得姓之始祖,亦即远祖。又说:“由汉返今千数百载,代有显人,屡遭兵革之变,谱牌散失,世次无所考证,是谱直断自所知,以七世祖润八公者为始祖,其远不可知,知而不能悉者咸缺焉,以彼传信也。润八公生二子;冡子德一承事,次子德二府君。德一生荫一、荫二、荫三,凡三子;荫一生,生旺,旺绝;荫二、荫三俱无后。德二府君生慎一、慎二,慎一亦绝;唯慎二府君生质庵府君,兄弟四人,今吴氏一族皆其所蔓延焉。质庵实便之高祖也。”质庵就是慎二,字均礼的长子吴渊。从这篇旧序看,可知弘治修谱时是以润八为州山吴氏世始祖,所以吴便自署是“八世宗孙”。而润八以上则不载。
其后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天启六年(1626)两次续修刊刻,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家谱总目》编号为135-0288《山阴州山吴氏族谱》十五卷,序状志铭一卷,明吴有临纂修,万历间刻,天启六年(1626)重印本皆沿袭弘治本,乃奉润八公为始祖。到了康熙二十六年(1687),时任两广总督的吴兴祚“方克延族人至端署,朝夕参订,因旧谱而续修之,颇周以悉,至秋七月而剞劂始成焉”。他在《重修族谱序》中认为:“慎直府君而上,世次莫考,虽得姓显著如延陵,不敢忆溯也;自慎直府君而下昭穆犂然,虽散而四方者不敢或轶也。”为此,他在此谱中删去润八德二两世,而奉慎直为州山吴氏始祖。但不知什么原因,吴兴祚主持纂修的康熙二十六年《山阴州山吴氏重修谱》本至今未见流传,而万历三十四年刻本,天启六年重印本却能流传至今。
道光十九年(1839)吴氏十三世孙吴国柱重修山阴州山吴氏族谱时,针对康熙二十六年重修本与天启六年重印本记载州山第一世祖的分歧,曾经作了认真调查访问,他在《访查远祖世系记》一文中作了详细叙述:尝读留村公所修族谱载:“先世无考,怀疑有年矣,迨族人出葆亭公《抄谱小引》与琢山公《读家谱辩》,始知慎直公以前尚有两代,系出萧山上长山,及留村公略而不载,何也?即无老谱旧迹可据,询之耆老又无知者,而柱疑益深。及道光辛卯年十月将重修族谱,告庙后数日,润之家觅得天启时老谱一本,求全册不得,幸系卷首,两代炳然。又据庵之家出绘像册页一帙,润八、德二二祖在焉。像有行序,记载甚明悉,与老谱符合,是吾祖宗在天之灵,有以默启之也。然木本水源,攸关匪细,何敢造次从事。是年仲冬偕弟吟洲访萧山之族,至东郊,遇吴金台出所藏谱校对,始祖讳世澄,与吾族所传远祖之图不同,且言此谱新修,出自居湘湖之吴邦基手,询之必可瞭然。于是造其家,询知吴氏居萧山者凡五派:一即世澄派,二历山,三道源桥,四沙里,以上四派各有谱,俱非本宗;惟上长山一派不过二十家,零落殆尽,于嘉庆甲戌年间香火被焚,家无传牒,实吾本支衍派也。惟吾族流传远祖本支一图老谱无载,不知创于谁手,传之何代,片纸流传似难征信。甲午秋特与镜帆抵吴门,谒太伯祠,接见主祀人名观潮者,即百四世朝鼎之幼子也。请观谱牒,出版藏方册一大帙,自太伯始至百四世止,因知吾族抄传远祖之图本于此,对之无讹;更有乾隆丙戌年续修《至德志》,其世系与方册无异,特请一部归奉宗祠。又思无锡为太伯最初得姓之地,有祠有墓,应有遗迹可稽,乃至惠泉山至德祠,即《志》载炼石阁所改造者,较姑苏宗庙宏敞壮丽。凡居无锡吴氏分为八支,轮值春秋祀事供奉。贤裔大抵崇爵吾九世祖留村公在焉,从守祠人朱姓至吴得观家,向其宗党取阅新旧两谱,载太伯为一世,始知姑苏之谱本于无锡,而吾族所传远祖之图益可信矣。查世系,吾宗与无锡同出于第七十世之元三公,公生三子:曰彬、曰彪、曰伊。彬为吾宗本宗,彪为无锡本支,吾宗又十五传与姑苏分支。查世系,吾宗与姑苏同出于第八十五世之延悦公,公生四子:曰亮、曰奇、曰亶、曰亦。亶为姑苏本支,亦为吾宗本支,第八十六世远祖也,生二子曰钮、曰铨。铨先居萧山县长山;钮生一子,曰兹,兹以叔铨在长山而僦居焉,入赘壶觞蔡氏,生二子,长曰涧,仍居长山;次曰润,居壶觞,即天启谱中第一世润八公也,吾宗之本源如此。”同时又认为:“无锡,姑苏分支者,以无锡为太伯发源之始基,姑苏为祖宗迁居之故地,实属由来,源流可以示信于后世。其余支分派别几遍天下,不可胜数,惟各宗其宗而已。或曰远祖本源一证于姑苏方册,再证于无锡之谱牒,兼有《至德志》世系在,不容拟议,固足信矣,何以天启老谱未曾溯载,但云系出上长山,以父赘山阴等语,而尊润为第一世,岂先人立志纂修,竟置之不问,而待二百余年后补载乎?柱曰所论诚是。然慎直公祖父两代坟墓现在,遗迹宛然,老谱载列如是明确,试问宜复耶,不宜复耶?曰宜复。柱曰宜复,则远祖支图有不得不立之,至理存焉,何也?若使天启谱中历详远祖,则留村公续修之时岂能削之乎?揆其削之之意,殆因先世世次无考,从事诸人畏难苟安,以为疑而缺之,断自入籍州山为始祖,至所云‘元末世乱,避难州山等语’,恐未可信。琢山公云:‘老谱失之略,新谱失之凿’,固定论也。然原夫吾祖开族州山,创自弘治间乌石公,编成谱牒,抄录相传四代,纂修劂功甚大。凡为子孙者正当咸慕之,不遑何暇吹求其疏略,至天启间再锓犁枣,自必相沿循旧而成,只知遗帙是尊,何忧后人拟议!即此次兴修,设无康熙谱中削去二代之事,亦惟率由旧章,岂敢妄加损益乎?”
经过出访调查,与各种谱系比较,反复斟酌,慎重考虑,在道光重修谱中确定:
一、 “今则先世世次历历可据,分支别派班班可考,两代宜复,必载远祖,是水木本源之至理所在也。于是补立远祖图于卷首,以得姓自太伯始为吴氏第一世,至八十八世止,复列润八、德二两代,为八十九世,九十世者。”
二、 “以留村公所修之谱中,既以慎直公为第一世,相沿已久,凡吾族人只知现在世数,势难复旧,故仍以康熙谱世次为准。”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家谱总目》“吴氏家谱”条下介绍:135—0288《山阴州山吴氏族谱》十五卷,序状志铭一卷,(明)吴有临纂修,明万历间刻,天启六年(1626)重印。始祖润,行八,元代人。始迁祖均礼,字慎直,行慎二,明洪武四年随父自山阴县十五都壶觞月潭徙居州山村。子四:渊、潜、诚、安。而后子孙繁衍,明人吴兑、清人吴兴祚出此族。
135—0289 《山阴州山吴氏族谱》三十一集,(清)吴国梁等纂修。清道光二十年(1840)活字本。
135—0290 《绍兴山阴州山吴氏族谱》三十一集,吴邦枢等纂修。1924年木活字本。
135—0291 《绍兴山阴州山吴氏支谱》不分卷,吴善庆等纂修1919年木活字本,一册。
康熙刻本虽然未能独立流传至今,但其精华仍为道光刊本所吸收。此课题研究,即依据1924年木活字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