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讲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德育第一,先学做人

为了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孔子实施的教育方针,首要的是德育,即品德修养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

人生下来,什么都不懂,上学求知,首先要学做人。做人并不容易,有好人,有坏人,有的被人家骂他不是人。有的人有益于人民,是民族的精英,国家的栋梁,社会进步的先锋;有的人危害人民,是民族的败类,国家的蛀虫,人民骂他猪狗不如。所以学做人,是教与学的第一要义。

知识和品德不是同一个概念。品德好,又有知识,即德才兼备,可以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品德恶劣,他的知识、才能、智慧发挥出来却危害社会。几百年来一直跪在杭州西湖岳飞墓前的汉奸卖国贼秦桧,是状元出身,他有才智,却卖国求荣,残害忠良;日本731部队细菌专家的生物化学专业知识不谓不高,却制造鼠疫残害亚洲人民。在这个意义上,做坏事的人,知识越高,危害越大。所以,品德是评价人的第一要求,德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务。《论语》中记录孔子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言论有五十多章,占全书内容的八分之一,其目的是要学生做“君子”不做“小人”:

 

子谓子夏曰:女(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雍也》第十三章)

 

(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式的知识分子,不要做小人式的知识分子。)

 

“儒”,简单的解释就是古代的“知识分子”,孔子要求学生做知识分子中的君子。“君子”这个词,在《论语》里使用107次,大多是指称有道德有知识的人;也有少数地方指称统治阶级中在上位的人。我们不能认同“文革”时文痞们所谓的“阶级分析法”,他们批判孔子所称的“君子”都是指贵族阶级的卿士大夫。“小人”这个词在《论语》里用了24次,其意义指无德败德的人,也有的地方指称社会下层群众。在孔子的言论里,这个词的用法有时混同,因为当时社会的一般下层民众,不能接受文化教育被蒙蔽和愚昧,难免产生流氓、地痞、二流子。这类人“困而不学”,当然是“唯上知与下愚”中的“下愚”之类。孔子一贯主张对全民施行教化,这就有提高全民道德文化素质的认识。20世纪的“五四”新文化运动,鲁迅和其他民主革命思想的先驱者们仍然提出普及国民教育和“改造国民性”的问题,可见在下层民众中确曾存在“下愚”,需要启蒙,需要改造。

在孔子这章语录里,“儒”有君子儒和小人儒之分,可见所称的“君子”、“小人”,用的都是本义,“君子”一词是敬称,指有道德有知识的人。孔子希望培养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知识分子,通过他们来推动社会进步。

我们现在的各级学校,都开设“德育”课,并且颁印了专门教材。据我所见所闻,固然有一定成效,而问题也确实不少。尤其在应试教育的冲击下,这个课程有些学校等同虚设。孔子进行德育的思想和方法仍值得我们借鉴。

孔子没有专门的德育教材,而把德育内容贯穿在各种教材之中。更重要的,是他在课前课后以及日常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随时随地,区别对象,从各个方面观察学生的言行表现,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或批评,或赞许,帮助他们克服缺点,发扬优点,逐步提高道德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