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自控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章 痛苦的序言

这不是一本讲我自己的书。但因为它的主题是“自我控制”,那如果我说在写作过程中没有思考过下面这个问题,可就显得有些虚伪了:

凭什么由我来写这样一本书?

我的故事对主题并不重要,不过还是在这里简单讲讲吧,也算给大家提供一个背景。在我短短的人生历程中,那些充满抱负、成功或失败的时刻,都曾与“自我”为伴。一次一次,循环往复。

十九岁那年,感知到身边的机遇可能改变生命的轨迹,我便毅然从大学肄业了。得遇良师竞相抛出橄榄枝,并视我为门徒般照顾。人人都觉得我大有前途,视我为天之骄子。成功也很快叩响了大门。

成为比弗利山庄经纪公司最年轻的经理人后,我协力签下了数支著名摇滚乐团,和他们的合作也非常愉快。我参与策划的几本书,后来都达成百万级销量,甚至还带起一股文坛风潮。二十一岁时,我成为服装品牌AA(American Apparel)的战略决策人员,当时,AA正是全球最火的时尚品牌之一。很快,我便出任了该品牌的营销总监。

二十五岁时,我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封面上就是我的大幅照片——这本书上市后立刻大卖,同时也引发不少争议。某家工作室竞得授权,将我的故事制作成了电视节目。之后的几年里,我心甘情愿地迈进成功的“圈套”:出了书,挣了钱,有了些影响力,拥有自己的平台和资源,甚至还闹出点负面新闻。随后,借着东风,我成立了一家颇为成功的企业,与享有盛名又出手阔绰的客户合作,还受邀在隆重的会议和活动上发表讲话。

人成功了,就老琢磨着给自己编故事,删掉幸运的成分,再多添几分神话色彩,恨不能让所有成就听上去都变成自己的功劳。你懂的,大家都想把成功史演绎成浓墨重彩的赫拉克勒斯式传奇:睡在冷冰冰的地板上,被亲生父母抛弃,在不得志的命运中苦苦挣扎。这种类型的故事里,主人公最终得以靠天赋获得地位,靠成就赢得财富。

但这样的励志故事通常都是假的,对别人也没什么帮助。其实,我刚才在讲自己的故事时,跳过了很多内容。为了图省事,这一路以来经历的压力、面对的诱惑、从高峰急坠和犯下的错误——而且是屡屡犯错,为了不遮挡成功的光环,我都给轻描淡写地剪辑掉了:有一次,我在公开场合被敬仰已久的偶像狠狠羞辱,打击太大,直接被送到了医院的急诊室。还有一次,脑子一热推开老板办公室的门,跟他说自己再也忍不下去了,想辞职重新回去上学——当时我心里真就是这样想的!刚才所说的畅销书,只畅销了一个礼拜。新书签售会也只有一人到场。创办的公司破产了两次,又重组过两次。这些见不得人的真相,早被妥帖地从我的履历里删掉了。

即使画面拼凑得完整了些,也不过只勾勒出生活的一小部分。好在它弹出了一些生活的主旋律——至少是这本书所强调的:关于野心、成就和逆境。

有人说,瞬间的灵光能改变人的一生。我对这种说法并不买账。没有任何一个孤零零的时刻能使人改头换面,我们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样子,是许多关键时刻的共同作用。2014年,有六个月的时间,这样的时刻在我生命中连续发生了。

先是我为之效力最久的AA公司欠下几亿美元的债款,财务缩水徒留一具空壳,险步于破产边缘。我从年轻起就非常崇拜的偶像,AA的创始人,被他亲自组建的董事会赶下台,沦落到寄宿在朋友家的沙发上。而让我扬名立万的那家经纪公司也没有好到哪去,欠了客户巨额债款,被一纸诉状告上法庭。我的另一个人生导师也在此时濒于崩溃,随之一起崩溃的,还有我们多年的友谊。

这些人在我的世界中占据着中心位置。我敬仰他们,受教于他们。我从不怀疑他们坚定的品质——无论是经济、情感或心理上,我的存在和价值都是围绕这些品质建立起来的。就是这样一群人,在我面前轰然倒下,一个接一个。

所谓高峰时期的坠落,大概就是这样了。那些曾经做梦都想变成的人,忽然沦落于一种避之不及的命运;当你意识到这点时,就像凭空挨了一记鞭笞,被杀得猝不及防。

我免不了也受波及,只是所幸还能勉强负担。然而就在这时,一些曾经被我忽视的问题却纷纷浮现出来。

不管取得过多少成就,我还是回到了那座起先奋斗过的城市。只不过这一次的我满身疲惫,压力重重;因为无法抗拒金钱的诱惑,不敢承受危机带来的损失,只能把辛苦得来的自由拱手让出。我的神经紧绷,受不了哪怕一丁点的风吹草动。此前能轻松处理的工作现在也变成沉重的负荷。我对自己和他人的信念已经分崩离析,更谈不上维持生活的质量了。

记得有次结束了数周奔波回到家里,却意外发现连不上无线网。那一刻,我觉得天都要塌下来了,脑子里嗡嗡响着一个声音:要是发不出邮件,要是发不出邮件,要是发不出邮件……

也许你和当时的我一样,坚信自己做的每件事都是应该的。而社会也因此给予了足够的奖赏。直到有一天,你眼睁睁地看着未来的妻子夺门而出,永远离开了这个不再像你的你。

为什么会这样?前一天还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转瞬就要挣扎着从一片废墟里重新站起,如此落差你承担得起吗?

或许整件事的好处是可以使我被迫接受一个事实:我是个工作狂。这“狂”的程度并不是“唉,他总是在工作”或“休息一下,玩一会儿吧”,而是“如果不让他立刻去开会把问题搞定,恐怕他就活不长了”。让人年纪轻轻就大获成功的动力与野心必定附了昂贵的价签——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倒不是说工作有多繁重,只是它在我这种活法里占据了过于重要的地位。如此一来,便因此作茧自缚,沦为自己的奴隶。没完没了的痛苦和压抑感迎面扑来,为了不想陷入跟那些前辈同样悲惨的境地,我必须停下来,好好想一想。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作为学者和作家,我研究了诸多历史和商业文献。就像其他与人相关的学科那样,当你把它放在历史的节点,综合前后来思考时,许多普世问题就会浮现出来。其中有些是我一直以来就颇为感兴趣的话题,最重要的一个便是自我。

我对自我和它所带来的影响并不陌生。事实上,在那一连串悲剧事件发生前的一年里,我已经开始为这本书搜集素材了。巧的是,连续六个月的痛苦经历让我对这个主题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这在之前是绝不可能做到的。

终于,自我带来的负面效应渐渐清晰起来。不仅发生在我自己身上,也不只是渗透了历史书的每一页,我们的朋友、客户或同事也都不能幸免,哪怕其中一些人身处所在行业的顶点。自我让这些了不起的大人物损失了不计其数的财富。像受到惩戒把石头一遍遍推向山顶的西西弗斯,他们的生活一夕落败,只好重新实现那些已经成就过的目标。好在现在的我可以越过山顶,看向这种轮回以外的东西了。

几个月的自我认识后,我把“自我即仇敌”几个字刺到了右臂上。这句话大概是很久之前从哪里读到的吧,出处虽不能确定,但它却能给我带来最直接的安慰和方向感。左手臂上刺了一句相似的话,“困境即出路”。我现在天天看着这两句话,做每个决定前都要好好思索一番。不管在游泳、冥想、写作或是晨起沐浴后,这几个字都会跳到我的眼睛里,告诫我不管身处何处,永远都要选择正确的方向。

为什么写这本书呢?并不是因为我发现了一个自认为有资格说教的道理,而是我个人希望在走到人生如此关键的转折点时,或是像其他人一样需要回答生命中最关键的几个问题时,可以有这样一本书作为指导。这些重大问题包括:我想要成为怎样的人?应该选择怎样的道路?

人生的问题似乎永不过时,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怕是都有人正在思索。我试图借哲学或历史上的各种经验教训来分析,而不执着于我的个人经验。

历史的长书中记载了各种各样执着而有远见的天才,他们以纯粹甚至疯狂的意念重塑了这个世界。可如果再细细观察,你会发现这些同一部历史里也不乏一些朴实无华的人,在每个命运转折点与自我抗争,逃避聚光灯的追捕,拥有比得到他人认可更崇高的目标。试图重述并切身感受这些人的生活,也就成了我领悟、学习他们的方式。

这本书和我的其他作品无异,都深受斯多葛学派和其他伟大思想家的影响。我的文字乃至人生,都从他们身上借鉴了许多。如果你能从本书中得到些许帮助,那么这份功劳也该归于他们。

伟大的古希腊演说家德摩斯梯尼曾经说过,美德起源于理解,实现于勇气。是时候开始以全新的眼光看待自己和世界了。走出这一步也许很艰难,但请奋力拼搏,只为变得不同凡响,并且保持与众不同。我并不想要求你摧毁、粉碎生命中所有的自我意识——做到这一点也几乎是不可能的。别人的故事即便再深刻也不过起到提点的作用,以激发我们更高尚的追求。

亚里士多德在那本大名鼎鼎的《伦理学》中,将人类天性比作一段弯曲了的木料。老到的木工为了让木材恢复平整,慢慢将它往相反的方向弯折,最终掰直。两千多年后,康德对这个论点嗤之以鼻,“这块弯弯曲曲的人性之木,怕是没有人能把它掰直了”。的确,我们也许不能拥有笔直的天性,但起码可以不断改进吧。

与众不同,充满力量,受到鼓舞——这些感觉总归是好的。但本书的目的并不在此。相反,我试图循循善诱,让读者在合上书页的时候能体会到我在完成写作那一刻的感受:更加看轻自我。不要再执迷于那个独一无二的自己了,试着把牢“我”的缰绳,更加自由地为了初心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