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南京记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南京的街桥地名

想要快速地了解一个城市,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去查一下它的街桥地名。因为一个城市的地名基本上都是有来历的,它们承载了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与风俗民情。街桥地名的含义与沿革与一个城市的发展变化是分不开的。尤其是有影响的历史地名,它用简明的文字,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地方的自然状况、社会历史、经济文化以及交通信息等。

有趣的街桥

您听说过“篾街”这条街吗

糖坊廊(篾街),位于南京市城南中华门内镇淮桥西北。它的名称起源于明朝洪武年间,当时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南京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非常繁华。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在一些行业比较集中的街道两侧都建起了管廊,这些管廊有的是朝廷兴建的,有的是富商捐献的,铺路所用的材料都是一色的青石板,显得非常整洁。由于这个原因,南京就出现了很多带“廊”字的地名,而糖坊廊就是其中一个。

糖坊廊

糖坊廊又被称为“篾街”。据说,在明朝时期,这里曾经叫“灭街”,后来取了它的谐音,那么为什么会这么叫它呢?有三种说法:第一种,明朝时期这条街上有一户人家把一个大脚妇人的彩灯扎破了,这被朝廷认为是在嘲笑皇后马娘娘的大脚,于是就派出锦衣卫杀死了这条街的人,因此这条街被叫做“灭街”。第二种,元朝灭亡时,在这条街上居住的元朝官员福寿以及他的部下不愿意投降,连带着家人全部自杀,整条街人口灭绝,故叫做“灭街”。第三种,元朝的三山王曾经在这里率兵与朱元璋对战,最后全军覆没,所以被命名为“灭街”。

清朝末年,人们在这里开糖坊,觉得“篾街”“灭街”这个名字都不吉利,于是就把它改成了“糖坊廊”。

“柿子树街”与柿子有关吗

柿子树街,南京市的一个地名,位于南京市雨花台区。它名字的来历跟柿子树并没有关系,那么,您知道它是怎么被命名的吗?

相传,在抗日战争时期,这个村子非常小,而且没有名字。有一天,日本人带来了一只“洋雄鸡”来到这里进行斗鸡,当时村子里有一只雄鸡非常厉害,于是人们就把这只鸡与日本人带来的“洋鸡”进行比试,经过激烈的斗争之后,村里的雄鸡把日本人带来的“洋鸡”斗死了。日本人气得把死去的“洋鸡”远远地扔了出去,结果正好挂在了一棵树上,于是人们就把这棵树称为“死鸡树”,慢慢地就发展成了这个村子的名字。当时的人们也把这个村子称为“斗鸡里”或者“斗鸡坡”。到了后来,人们觉得这个名字不是很文雅,就取了它的谐音,把它称为“柿子树”了。

“蓝旗街”和“红旗街”是一条街吗

一听到“蓝旗街”和“红旗街”,一般人都会认为这是两条不同的街,但其实并不是这样,这是一条街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叫法。它位于南京市白下区御道街东侧。

公元1644年,清朝正式入主中原,朝廷把北方的满族人全部移到了南京,大约是在大光路一带。在清朝,满族的军队都是按照旗做编制的,一共分为八旗,分别是正黄旗、正白旗、正红旗、正蓝旗、镶黄旗、镶白旗、镶红旗以及镶蓝旗。而蓝旗街就是因为正蓝旗的衙门在这条街上而得名的,从这个时候开始,这条街就一直叫“蓝旗街”,直到“文革”开始。“文革”时期,蓝旗街被更名为“红旗街”。到了1982年,“红旗街”又被改回“蓝旗街”。现在的“蓝旗街”已经被建成了居民区,有住宅楼57栋,居民2000多户,生活非常美好。

为何会有“三步两桥”这样一个奇怪的名字

三步两桥路

三步两桥,南京市道路名称,位于鼓楼区西北,属宁海路街道管辖。它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路,整段路共长437米。人们来到这里的时候,可以看到一个宽大约4米的巷子,沥青马路。它的东边与中山北路相接,西边可以到达水佐岗。

每当外地人来到这里的时候,总会问为什么会起这么一个奇怪的名字。据老南京人讲,因为南京是一个江南水乡,所以桥是很常见的,而当时这里就有两座小桥,它们架在同一条河上,因为离得特别近,只有三步的距离,所以这条路就这么被命名了。

对于三步两桥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据说,三步两桥以前叫做“两铺三桥”,因为这里曾经非常偏僻,人流量非常少,所以店铺非常匮乏,这里的人们需要走很远的路才可以买到东西,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见三座桥。因此,这里被取名为“两铺三桥”。

现在这条街沿用的是“三步两桥”这个名字,但不论是“三步两桥”还是“两铺三桥”,都能够让人们感受到浓郁的老南京气息。

逸仙桥是为了孙中山而修建的吗

逸仙桥

孙中山,原名孙文,又名逸仙,字载之,出生于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他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的开拓者,中华民国以及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

1905年,孙中山成立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结束后被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5年因病在北京逝世。1929年,根据孙中山先生的遗愿,政府把陵墓迁到了中华民国首都所在地——南京的紫金山中山陵中。

而逸仙桥就是为了迎接孙中山先生而修建的。当时,南京的交通系统并不是很完善,所以就在南京修了一条迎柩大道,也就是中山大道。当时中山大道上原本有一座石桥,但非常破旧,国民党就下令把这座桥重建,建好之后根据孙中山先生的号把这座桥命名为了“逸仙桥”。

逸仙桥自建好直到现在,桥面经过了很多次翻修,但是象征着孙中山先生的栏杆却始终没有变过。现在,逸仙桥已经成了南京的标志!

三元巷与抗倭名将尹凤有何关系

三元巷,位于南京市中山南路北段。相传,这里原来是明朝时期抗倭名将尹凤的故居。当时,尹凤在参加乡试、会试以及殿试的过程中,连续获得了三个第一,也就是“连中三元”,所以这条小巷也就被命名为了三元巷。明代“连中三元”的人共有四人,而尹凤就是其中之一。据三元巷的老人所说,以前很多娶亲的花轿都会经过三元巷,希望可以借着“连中三元”的寓意,让子孙后代出人头地。

尹凤,字德辉,小时候父亲去世,家境非常贫苦。当年,倭寇在东南沿海地区兴风作浪,老百姓受到很大的伤害,可惜的是官兵无能,不能为老百姓解决问题。尹凤看到这种情况之后非常着急,于是就立志要扫平倭寇,用这种方式来报效国家。在他刻苦读书的同时,也学习骑马射箭以及战略战术,所以他的文才武略都得到了极大的进步。到了嘉靖年间,他参加武举考试,在乡试、会试以及殿试中都获得了第一名,即“连中三元”。之后,他被朝廷封为参将,跟随抗倭将领俞大猷在东南沿海一带抗击倭寇,建立了伟大的功勋。到了万历年间,尹凤被封为都督佥事。直到现在,尹凤的事迹仍然在南京流传,被视为南京的骄傲。

老南京人为何用“小心”给一座桥命名呢

小心桥东街简介

在南京,有很多奇葩的街桥地名,长乐路上就曾经有一座桥,被人们叫做“小心桥”,到了现在还保留有一个“小心桥东街”的地名。那么,您知道老南京人为什么用“小心”给这座桥命名吗?

在小心桥东街的路边墙壁上记录着一个民间传说,据说在西晋年间,附近一带有一个地痞流氓叫周处。他是这里的霸王,经常惹事,后来周处浪子回头,决定改过自新,重新树立自己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当时,门东一带并不全是居民区,还有很多菜地、树林以及荒野,那里经常有一条大蟒蛇出没,常常吃人。周处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决心为民除害,于是他就拿着武器找到巨蟒,与巨蟒进行搏斗,在打斗的过程中,一不小心,他的头被巨蟒吞入。周处就直呼自己太莽撞,应该小心。后来,人们为了感念他,就把周处与巨蟒搏斗处附近的一座桥命名为了“小心桥”。

“三七八巷”这么一个有趣的名字是因何而来的

南京的地名有很多种类,有的以数字命名,有的以动物名称命名,甚至有的以花的名称命名,在这些地名的背后总会有一段有趣的故事,而“三七八巷”就是其中的一个,那这个名字是怎么得来的呢?

三七八巷,位于南京市秦淮区,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街道,北起长乐路,南至饮虹园。据说在清朝时期,这条巷子下面被官府埋了一道砖砌的大型排水沟,由此被人们命名为“官沟”。时间久了,就被讹传为“干沟”,曾经还被称为“千佛庵”。到了1954年,派出所在编制长乐路门牌的时候,在这条巷巷口的一家正好是长乐路378号,于是就把巷子里的各家编制为378-1、378-2等。之后,这里的各家为了日后通讯方便,经过研究,就把这条巷子命名为了“三七八巷”。就这样,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了现在。

现在的三七八巷已经成为了一条美食街,在道路的两侧都是卖各种饮食小吃的,来到南京旅游的人们都愿意来到这里品尝美食。

胭脂井的命名与陈后主有关吗

胭脂井,又被称为“辱井”,位于南京市鸡鸣寺东北山麓,邻近玄武湖。根据史料记载,胭脂井位于台城内,而台城是六朝的宫城,大致位置在现在的北京东路南到珠江路北的范围内。隋唐以后,台城遭到几次破坏,景阳宫殿被毁,景阳井也被湮没。后来,人们为了吸取陈后主亡国的教训,就在现在的鸡鸣寺旁立井,并在井上刻辱井铭,并且立了一块碑在井的前面,上面写到:“古胭脂井”。那么,您知道为什么景阳井被更名为胭脂井吗?这和陈后主有没有关系呢?

古胭脂井

相传陈后主,穷奢淫秽,他最喜欢的两个妃子,分别是张贵妃和孔贵妃。他们每天寻欢作乐,通宵达旦,把国家大事都放到一边。直到公元589年,杨坚,即隋文帝,率领部下讨伐他,陈后主的守城将士前来告急求救,但是他却自认为有长江天险可守而不加理会,仍然和他的两位贵妃沉迷于酒色之中。直到隋朝大将韩擒虎渡过采石矶,进入台城之后,陈后主才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可是连逃跑都来不及了。于是,陈后主一手拉着张贵妃,一手搀着孔贵妃,藏到了景阳殿边的景阳井中。隋朝兵士搜遍宫城都没有找到陈后主,最后在这口井的栏上发现了胭脂的痕迹,就料定陈后主肯定藏到了井中。于是叫士兵们就对着井口喊道:“里面的人快点出来,如果不出来的话就往里边扔石头了。”这个时候井中传出了声音:“不要扔,我们马上出去。”就这样,隋兵把他们从井里吊了上来。而陈后主的两位妃嫔早被吓得涕泪俱下,把脸上的胭脂都弄花了,粘到了井栏上,擦都擦不掉。就这样,石栏上留下了胭脂的痕迹。陈后主是因为沉迷于美色而亡国的,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再次发生,隋将就把张、孔二妃杀掉了,这口井也被称作胭脂井。

据说,如果用绸缎在井栏上抹,还可以抹出来红印,就好像是一道殷虹的胭脂痕。到了宋朝时期,进士曾巩希望用陈后主的事情来告诫后人,就在石井栏上刻了一段铭文:“辱井在斯,可不戒乎。”这也是胭脂井又被称为“辱井”的原因。

郑和下西洋时为何要到天妃宫来拜祭

天妃宫

郑和,出生于明朝洪武年间,原名马和,云南昆明人,中国著名的航海家、外交家。在靖难之变期间,马和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朱棣称帝之后,在南京御书房赐予马和“郑”姓,用来表彰他的战功,所以历史上称他为“郑和”。从公元1405年开始,郑和七次下西洋,在人类历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在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安全回国之后,为了感谢妈祖等诸神保佑郑和能够平安归来,朱棣兴建了天妃宫,并且亲自撰写了一篇碑文立在了天妃宫中。之后,郑和每次下西洋之前都会到天妃宫拜祭妈祖。

天妃宫,位于南京市鼓楼区下关片区狮子山麓,建宁路旁。宫中祭祀的是天妃,即妈祖,是我国神话中的海洋保护神。从清朝咸丰年间到中国近代,天妃宫在太平天国运动以及抗日战争期间遭受过几次破坏。到了2004年,南京下关片区相关部门为了纪念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花费巨资把天妃宫重新翻修并且对外开放。现在的天妃宫,占地面积达1.7万平方米,建筑风格以明代宫式为主,由东、西两个建筑院落组成,其中包括天妃宫大殿、观音殿、玉皇阁以及两侧配殿等。

朱元璋当年也在锦绣坊住过吗

锦绣坊,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内桥南中华路,西起府西街,东至慧园街,附近有旧王府、水游城、净觉寺等景点。根据史料记载:“南唐御街在天津桥南,直对镇淮桥,台省相列,夹以涂渠。东、西有锦绣坊。”南唐御街指的就是现在的中华路,而天津桥就是现在的内桥,所以说锦绣坊原先是分为东锦绣坊和西锦绣坊的。据说是因为在南唐宫城前有两座牌坊,它们雕花扎锦,看起来非常雄伟壮观,所以才被命名为“锦绣坊”。

据说,朱元璋当年就在锦绣坊居住过。当年农民大起义,朱元璋率领部下攻下南京城,就把自己的王府设在了东锦绣坊。到了明故宫建成之后,朱元璋才从这里搬出去,之后这里就被称为“旧内”。而西锦绣坊在当时为应天府衙门,现在的府西街12号就是它的旧址。当时的锦绣街上还有一座城隍庙,现在还保存着几座大殿,它是南京市区内现在仅存的一座城隍庙,保护价值非常高。

箍桶巷是因为沈万三家的技师而得名的吗

箍桶巷,位于南京市秦淮区长乐路中段以南。据说在明朝时期,这条巷子里居住着江南首富沈万三家的箍桶匠,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也就把这条巷子命名为“箍桶巷”。

箍桶巷南侧一带

沈万三,原名沈富,元朝时期就随他的父亲迁到了周庄。刚开始他以躬耕为业,后来他发现周庄北端的东江与京杭大运河相连接,是一个理想的天然水上通道。于是,他就依托周庄的地理优势,开展海上贸易活动。几年后,他成为了江南首富。而周庄也因为沈万三的原因,变成了丝绸、粮食以及手工业制品的集散地和交易中心,商业非常繁荣。相传,沈万三家中箍桶匠的手艺非常精湛,来到他所居住的地方拜师的人非常多。后来,从他的手中教出了很多出色的徒弟,而居住在这里的箍桶匠也越来越多。再后来,到这里找箍桶匠干活的人也多了起来。就这样,这里渐渐就被人们叫做“箍桶巷”了。

现在的箍桶巷已经没有了箍桶匠的身影。在马路的两侧最为热闹的地方就是百货超市以及快餐店。当人们站在这条刚修完没几年的马路上,看着街上的人群时,已经想象不到当年箍桶巷的景象了。

乌衣巷中曾经住过哪些名人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首诗就是对乌衣巷的感叹,描绘了乌衣巷从六朝到中唐时期由盛名到衰落的沧桑变化,那么,您知道在这个过程中,乌衣巷曾经居住过哪些名人吗?

首先是王导。西晋末年,八王之乱爆发,西晋王朝的统治结束。当时的王导在司马睿手下任安东司马,他认为在这天下大乱的时候,只有司马睿可以振兴晋室,所以便为司马睿出谋划策,倾心相助。他首先建议司马睿把都城迁移到建康(东吴的建业,今南京),这样东晋就有了立国之本。然后他通过团结北方以及江南士族的力量,成功帮助司马睿建立起东晋政权。之后,他先后担任晋朝元、明、成三代皇帝的宰辅。任职期间,他实行“镇之以静,群情自安”的政策,使东晋的局面保持安定。王导作为东晋的功勋大臣,非常风光,据说,当初司马睿登基称帝的时候竟然把王导拉到自己的身边一起接受百官的朝拜,在民间也一直流传着“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足见王导当时的权势之大。而王导的府邸就坐落在乌衣巷。

乌衣巷

其次是谢安。他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一位传奇性人物。他早年隐居东山,把自己比喻为诸葛亮,到了四十岁的时候才出山担任丞相,“东山再起”这个成语就是由此而来的。刚刚上任他就阻止了桓温的篡位之举,之后更是指挥了中国历史上的一场著名战役,即淝水之战,他以8万军队打败了前秦苻坚率领的100万大军,就是这场战役奠定了南朝长达三百年的安定局面。根据《晋书·谢安传》记载,淝水之战的捷报传过来的时候,谢安正在与别人下棋,他看完捷报之后,脸上没有表情,继续下子。和他下棋的人忍不住问他,他只是淡淡地说:“小儿辈遂已破贼。”可以看出他是多么镇静。就是这位挽救东晋江山于危难之际的人物,他的府邸便在乌衣巷。

王导和谢安就是刘禹锡诗中所说的“王谢”,也是居住在乌衣巷中的历史人物。可以想象得到,当时的乌衣巷聚集了两位在朝廷中举足轻重的人物的府邸,应该是怎样一幅繁华的场景。而现在的乌衣巷,重建了具有民族风格的王谢古居,分为来燕堂、听筝堂和鉴晋楼。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王谢二人的故事以及魏晋人物的风采。

乌衣巷的得名与孙权有关吗

乌衣巷,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夫子庙南,它历史悠久,是中国古老而著名的巷子。那么,您知道乌衣巷是如何得名的吗?

根据史料记载,乌衣巷得名于三国时期。当时,赤壁之战,孙权和刘备结盟把曹军打败,从此之后,天下三分。公元220年到公元229年,曹丕、刘备、孙权先后称帝。之后,孙权把都城迁到秣陵(今南京),并把秣陵更名为建业,寓意“建功立业”。孙权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在南京定都的皇帝。当时,孙权把都城定在南京之后,他的士兵们就在乌衣巷驻扎,因为兵士们所穿的兵甲都是黑色的,所以这里就被称为了“乌衣营”,到了后来就被改成了“乌衣巷”。

关于乌衣巷的由来,除了孙权之外,还有一种说法。据说,南京曾经有一个叫做王榭的人,他以航海为生。有一次在航海的过程中,海船失事,而他侥幸存活下来,并且误入乌衣国,在那里娶妻生子。后来,王榭因为思念家乡,返回南京,他为了怀念在乌衣国的日子,就把自己所住的巷子命名为“乌衣巷”。

骂驾桥中的“骂驾”说的是朱元璋吗

骂驾桥,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当人们听到“骂驾桥”这三个字的时候,一般就会想象到这个名字的背后也许会有一段有意思的故事。那么骂驾桥中的“骂驾”指的是骂朱元璋吗?又是谁这么大胆,敢骂皇上呢?

据说,朱元璋还没有称帝的时候,曾经与陈友谅在鄱阳湖上交战。当时,陈友谅率领60万军队,朱元璋部队在兵力上处于弱势,战况非常不妙。在混战的过程中,朱元璋所在的战船被陈友谅部下围困。在这个紧要的关头,朱元璋手下一个长相跟他特别相似名为韩成的部将挺身而出。他穿上了朱元璋脱下的衣服,打扮成朱元璋的样子。眼看陈友谅军队越来越近,朱元璋感动地问韩成有什么遗言要交代。韩成说道:“臣一生为国,怎么能够想着家事呢。”说完,就向着敌军喊道:“如果你们放了我的部将,我就投河自尽。”这一个障眼法让陈军以为朱元璋愿意自尽,于是就答应了韩成的这个请求。韩成刚一投河,陈军为了邀功就抢着下河打捞尸体。朱元璋趁着这个机会逃了出去,之后再次组织反击,成功地打败了陈友谅,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后来,朱元璋称帝,在分封功臣的时候,却把对自己有救命之恩的韩成忘记了。而韩成的老母亲因为无依无靠,只能在街边靠乞讨来维持生活。当韩母想到自己的儿子为了朱元璋而惨死,但朱元璋却如此忘恩负义时,她的内心就非常伤痛和悲愤。

有一天,韩母在长江路的一座桥上,正好碰到了朱元璋的銮驾,她实在控制不住内心的愤怒,就站在桥头上对着朱元璋的銮驾痛骂,怒斥朱元璋忘记了韩成的救驾之功。朱元璋听完之后,并没有生气,而是怀念起韩成的忠贞及英勇,于是他走下轿向韩母赔罪。之后,他为了纪念韩成,就把韩成追封为高阳候,并且建造高阳候府。朱元璋为了表达对韩成的愧疚,把韩母接到宫内热情款待,直到高阳候府建造完成之后才把她送回去。之后,人们为了纪念韩成,就把高阳候府所在的巷子命名为“韩家巷”,而韩母痛骂朱元璋的那座桥就被称为了“骂驾桥”。

南京长江大桥为什么会被周总理称为“新中国两大奇迹”之一

南京长江大桥,位于南京市鼓楼区下关和浦口区之间,是我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座横跨长江的桥梁,是一座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它对于我国的桥梁史有着巨大的意义。从1960年1月18日开始动工,到1968年9月铁路桥正式完工并且通车,同年12月公路桥通车。它是南京的著名景点之一,大桥两边排列了大量的白玉兰花灯,夜景被命名为“天堑飞虹”,被列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南京长江大桥

1960年,南京长江大桥以“世界最长的公铁两用桥”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20世纪70年代,周恩来也曾自豪地向国际友人介绍说:“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河定桥为何又叫“和事桥”

南京城中华门外,江宁区的“河定桥”在古时名为“和事桥”,由住在秦淮河附近的两兄弟齐心建造。

这两兄弟,哥哥名叫秦文,十分小气;弟弟叫秦武,为人仗义。一年,江宁大旱,多数农户的稻田都没有水,而秦家兄弟的稻田地势低又靠近河边,所以不怕旱,稻子长势很好。

村里人引水救苗,必须要经过秦家池塘。秦武一口答应,可是秦文怕池塘中的水干了坏了风水,坚决不同意。村里的人都眼巴巴等着开塘放水,看见秦武出来,本以为两人已经同意,于是就动手挖了起来。

秦文看见大家都在挖塘,气得与弟弟打了起来。这事越闹越大,最后两兄弟准备到南京城打官司。两兄弟渡过了秦淮河。上岸后,弟弟秦武发现一条火赤链(毒蛇)盘在那里,急忙搬起岸边的石头去砸。当时,秦文也看到了,他以为是大甲鱼,伸手就要去逮,被弟弟喊住。秦文以为弟弟要与他抢,于是动作更快。这时,弟弟猛然冲上去推开哥哥,用大石块砸死了火赤链。哥哥仔细查看过后发现的确是条火赤链。

秦文被弟弟所感动,便决定不去打官司了。当晚,兄弟俩一起挖塘放水,还将打官司用的钱省下来在秦淮河上建了座桥。于是,秦淮河上就多了一座石拱桥。因为是秦家两兄弟和好后建的,所以叫“和事桥”。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名字就变成了现在的“河定桥”。

为什么说老门东留住了南京老城南的味道

“心之最,城之南;最城南,是门东”。老门东是南京老城南地区的古地名,位于南京市秦淮区中华门以东,因地处聚宝门(今中华门)以东,故称“门东”,与老门西相对。老城南素有“南京之根”之称,是南京历史文化遗存的主体,而老门东堪称老城南的核心。老门东北起长乐路、南抵明城墙、东至江宁路,总占地面积约70万平方米,历史上一直是夫子庙的核心功能区域之一。

老门东历史文化街

老门东早在三国时期,此处就有民居聚落出现。到了明朝,中华门与秦淮河沿线成为城市的经济中心,这里成为重要的商贸和手工业集散地,呈现一派繁华的景象。清末以后,门东、门西等老城南地区逐渐成为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区域,集中体现了南京老城南传统民居的风貌。老门东自古就是江南商贾云集、人文荟萃、世家大族居住之地,富可敌国的沈万三、拥有九十九间半的蒋百万、中国唯一的女状元傅善祥、汇聚英才的上江考棚、提调公馆……耳熟能详的许多历史人物都在这里居住过,演绎过跌宕起伏的历史,留下的不仅是南京人口中的故事,更是活色生香的城南区市井图,咀嚼不尽的“南京味儿”。老门东是南京人记忆中抹之不去的文化符号。

老门东,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复制品”,但又不全是“假古董”。矗立600余年的明城墙货真价实,既修缮了沈万三故居、蒋寿山故居、傅善祥故居等重要历史文化点,又复建了骏惠书屋、问渠茶馆等代表秦淮市井文化特色的古建筑,还在三条营、边营等街巷修复、修建了一批极具特色的古民居院落群,同时恢复了原有的青石板、青砖路,历史味道愈加浓郁。由箍桶巷向南而行,箍桶老汉、寄信小女孩、下象棋等反映南京老城南居民生活的系列铜铸雕塑小品尽入眼帘,这一切都又给人以历史的真实感,唤醒了人们对城南的记忆和回味,一派浓浓“老南京味道”。

老南京人记忆中的老南京味儿,是老城南一幅独特的民俗风情画:民居聚集,鳞次栉比,参差数万人家。南唐的街巷轮廓,宋代的古井,明清的建筑和石板路,历史的遗迹在这里混合并存。老城南还呈现着自然生长的状态,巷陌纵横,蜿蜒幽深,七拐八弯,好似迷宫。民居多以江南多进穿堂式,以“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为特色。还有弥漫其间的传统风貌、生活方式、民俗风情。眼前的老门东街区,之所以能够唤醒南京人对南京老城南的记忆和回味,最重要的一点是尽可能地保留、再现了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市井格局与生态,让人置身于此触景生情,有了回归寻根的感觉。

老门东里的蒋有记、韩复兴、小郑酥烧饼、鸡鸣汤包……这些老字号的饮食店,以及各种摊头小吃,把老南京的味儿留在了人们的舌尖上。那些遍布街头巷尾的小食,都因饱含记忆而变得更有味道,漫步在老门东的街巷中,时不时就会有一些雕塑闯入你的眼帘,那些惟妙惟肖的姿态,那些妙趣横生的场景,不只是让你惊叹不已,流连忘返,还让原本就在穿越的你,更觉得恍惚悠远。

老门东留住了老南京的记忆。一个个老南京城南历史印记像凝固的时光,让岁月变得沉静。那无处不在的生活痕迹,让老门东还固守着“南京的灵魂”,追溯着南京老城南的旧事,在流转的时光中守护着南京的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