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涅槃:从皇宫到故宫博物院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宫禁十三年的少年“万岁爷”

溥仪3岁那年登基做了大清的宣统皇帝,6岁时爆发了辛亥革命。此后一年中,隆裕皇太后下了两道有意义的诏书,一道是为6岁的小皇帝任命了三位帝师,在他们的指导下,溥仪将在毓庆宫开始读书生涯。另一道是代小皇帝宣告退位诏书,表示顺应人心天命,同意确立共和立宪政体。从此溥仪做上了“逊帝”,开始了长达十三年之久的宫禁生活。

在北京的心脏地带,有两个毗邻的宫殿,一边是紫禁城,住在那里的是一个名义上的皇帝;而另一边(中南海)则住着民国现任的首脑。后者占据着大总统的职位,是一个有权却无名的皇帝,而前者则是一个占据着宝座,却仅有虚名的皇帝。后者在总统的名义下,统治着中国广大的领土,而前者在皇帝的名义下,权力却不能向紫禁城围墙外延伸一寸。这样奇怪的配置,在中国持续了13年。

从表面上看,少年“天子”在紫禁城内过着养尊处优、吃喝玩乐的生活,诸如打高尔夫、弹风琴、养洋狗、骑自行车,还从上海购来大批的玩具,以供消遣岁月。在这种有利的待遇下,这个男孩在革命后的第一个13年间在他的宫殿里享有和平和尊重,而年轻的共和国经历了一系列以北京为中心的战争和政治危机。

从前面所列的御膳房开销,宫内小皇帝的饮食可略见一斑了。按清室规矩,皇帝吃饭叫“进膳”。进膳时间没有限制,只要溥仪吩咐一声“传膳”,便立即有十几名太监抬着大小七张膳桌,捧着几十个绘有金龙的朱漆盒,送进养心殿来。御膳平日有菜肴两桌,冬天则加设一桌火锅。此外,还有各款点心、米饭、粥品三桌及卤菜一桌。这已不是一般意义的餐饮,而是宫廷礼仪的体现。这位少年更换衣服,也有明文规定,由“四执事库”太监负责为其取换。单单一项平常穿的袍褂,一年要照单子更换28种,从正月十九的青白嵌皮袍褂,换到十一月初一的貂皮褂。至于节日大典,服饰之复杂就更不用说了。

溥仪在紫禁城里打高尔夫球

太监们的武术表演

按一本并无标明年份的清室旧账单所载:自十月初六至十一月初五,仅一个月内,就给溥仪做了皮袄11件、皮袍褂6件、皮紧身2件、棉衣裤和紧身30件及其他衣服,共计53件。这些衣服,正式工料尚且不算,唯光贴边、兜布、子母扣和针线等零星杂项,就已花费银圆2130多元。如此累计,一个月53件,一年600余件,其开支何等庞大!

宫里有些规矩,当初也并非完全出于摆排场。比如菜肴里放银牌和尝膳制度以及出门要兴师动众地布警戒,这本是为了防止暗害的。据说皇宫里没有厕所,就因为有一代皇帝如厕时遇上了刺客。但是这些故事和那些排场对这位少年的影响全是一样,就是使溥仪从任何方面都确认自己是尊贵至上、统治一切和占有一切的人上之主。

另一方面,从青少年的正常发育与所应享有的受正常教育的自由,以及人身自由的角度来看,这位“万岁爷”又是一个可怜的少年。在宫廷森严的礼仪制度与内务府的控制下,这位少年几乎没有什么人身自由可言,这是溥仪宫廷生活的主流。直至19岁,溥仪在被驱逐出故宫之前没能跨出这座大院落之外一步,因此,溥仪认为这是一处监狱。作为一个人,溥仪的真正利益没有被周围人考虑过,甚至连配一副普通的近视镜,溥仪个人也没有权利决定。在他周围除了几个皇族兄弟伴读以外,没有一起玩耍的少年伙伴,只有一群供其役使的太监。在这处院子里,溥仪不能亲眼看到外面的世界,更接触不到一个真实的少年的世界。

溥仪在未出宫之时,正当读书年龄,他和同治、光绪青年时期一样,皆选择科举出身、有学问的人做师傅,如陈宝琛、陆润庠、徐坊、朱益藩、梁鼎芬教他读汉文,旗人伊克坦教他读满文。

溥仪与溥杰等在紫禁城

在溥仪14岁时,请了英国人庄士敦执教英文,溥仪的英文名字——亨利(Henry),便是庄士敦所起。溥仪本人认为,对他影响最大的师傅是陈宝琛和庄士敦二人。在庄士敦的影响下,溥仪剪掉了在革命后保留多年的辫子,剪辫之举使小朝廷成员在身体符号上淡化了与外界社会的区别,并在紫禁城内进行了针对内务府及太监的“改革”。溥仪进入青少年时代后更加充分感觉到宫廷生活的禁锢,进入青春期的溥仪开始产生强烈的叛逆心理,曾经想逃出这个牢笼出洋留学。溥仪出宫后曾接受天津《大公报》的采访,他表示:“余极愿为一自由人,长此困守深宫,举动胥为礼法束缚,余甚难堪。此次出宫,为余夙愿,今始克偿,故并无其他不便之感。”《逊帝溥仪之谈话》, 《大公报》1924年11月14日。也算是肺腑之言了。

1922年清室开始为溥仪筹备大婚事宜,通过查阅《大清会典》和清朝历代皇帝大婚档案,最后决定按照同治帝的规模进行办理。原因是那次大婚的花费相对较小,小朝廷已经没有能力支付庞大的大婚费用。但是按照内务府最后的核算,即使一切从简也需要50多万银圆。一边是庞大的开销,而民国政府同样因为经费紧张无力支付“清室优待条件”约定的每岁皇室经费400万两白银。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维持小朝廷的体面和满足享乐,他们不惜将清宫珍藏的文物进行拍卖和抵押。溥仪大婚前夕的中秋节就以一批金器作为抵押向汇丰银行借款50万元用于节款的发放。溥仪大婚后皇室为了还清欠款和处理到期的抵押合同,经郑孝青与大陆银行协商,分两批次借款80万元,第一批抵押品是之前抵押在汇丰银行的金器,第二批则是古玩等物,1924年5月1日双方签订了正式合同。这样算下来逊清皇室用向各大商号、银行借钱的方式共超过百万元。

但是,这必定是溥仪宫廷生涯中的“变奏曲”,在更加强大的诱惑下,在日复一日的无聊的宫禁中,溥仪信口咏出了他的“九九消寒益气歌”:

 

阿弥陀佛第九声,

九九阳回遍地青。

九星斗姥云端坐,

九如散与帝王宫,

九州复大清。

末代皇后婉容

末代皇妃文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