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英国殖民统治下的新加坡

东西方的传统商路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迫使欧洲人从海上寻求新的商路。在15世纪末,受葡萄牙王室资助的达·伽马率领船队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开辟了从西欧直达亚洲的新航路,为西欧各国开辟殖民地创造了条件。最早的殖民帝国是葡萄牙和西班牙。西班牙的殖民地主要在美洲,在亚洲仅有菲律宾受其控制,而亚洲主要受葡萄牙的控制。葡萄牙最先控制了马六甲王国,在马来世界建立了殖民地。后来兴起的荷兰、法国、英国在这里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最终英国成了最大的赢家。

一 英国在印度洋地区的早期殖民活动

早在16世纪末,英国就有船队到达了东南亚地区,他们带回了丝绸和香料等货物,并很快销售一空,获取了巨大的收益。1600年,英国商人在女王的支持下建立了东印度公司,在远东各地进行垄断贸易。此时的英国还不能和强大的葡萄牙抗衡。17世纪英国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一个世纪以后英国进行了工业革命,这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生产力的提高需要更多的原料和市场,这使英国将目光投向了亚洲地区,并加入了争夺殖民地的斗争。

英国先在印度建立了殖民地,使其成为英国侵略东南亚的前沿阵地。英国在1785年与吉打苏丹签订条约,使英国东印度公司能够在槟榔屿开辟一个殖民地和一个港口,而为了弥补吉打苏丹所损失的锡、藤和甘蔗的贸易专权,公司每年支付吉打苏丹3万西班牙银圆。同时,条约还规定无论在什么时候,如果有任何敌对势力从东面或西面海上来犯,公司将把该势力视为自己的敌人,其作战费用将由公司承担。1786年,英国登上槟榔屿,在此升起了英国国旗,英国得以在槟榔屿正式建立殖民地。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的拿破仑兴起,迅速地向外扩张,荷兰也被其占领。作为荷兰盟友的英国乘机夺取了荷兰在东南亚的殖民地。1815年拿破仑战败,为了避免与荷兰发生冲突,英国同意将在战争期间占领的荷兰殖民地归还。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斯坦福·莱佛士爵士将新加坡作为殖民扩张的首选地点。

二 莱佛士治下的新加坡

拿破仑战败后,荷兰重新控制了东方贸易。英国在东南亚的殖民据点槟榔屿和明古连并不是理想的港口,因而陷入了被荷兰包围的困境。斯坦福·莱佛士经过一番考察后发现,在马六甲海峡的东面建立港口可以解决这一困境,于是他向黑斯廷斯勋爵说明情况。黑斯廷斯勋爵看到这个计划是解决困境的唯一办法,于是任命斯坦福·莱佛士为他的代表,并授权他与马来王公谈判,以建立一个由英国控制的港口。斯坦福·莱佛士率领船队到达新加坡地区,为了不引起与荷兰的冲突,莱佛士先派遣水手到新加坡岛上侦察,在确定岛上没有荷兰人驻守后,于1819年1月29日,率领随从登上了新加坡岛,占领了港口。

1511年,葡萄牙占领马六甲以后,马六甲王国灭亡,国王逃到廖内群岛,重新建立了柔佛王国。此时的新加坡也归属柔佛王国。柔佛王国派遣天猛公统治新加坡,从此天猛公成为新加坡的实际统治者。当时统治新加坡的是天猛公阿卜杜尔·拉赫曼。斯坦福·莱佛士登上新加坡后,与天猛公进行了短暂的交谈,表示希望能在新加坡岛建立贸易站。在登岛的第二天,斯坦福·莱佛士就与天猛公签署了初步条约,条约允许新加坡设立贸易站。但是此时的天猛公没有权力签署对外协议,因此斯坦福·莱佛士将本应继承柔佛苏丹王位的东姑隆王子接到新加坡,宣布其为柔佛苏丹。1819年2月6日,斯坦福·莱佛士与苏丹签订正式条约,条约允许英国人在新加坡正式建立贸易站。作为补偿,英国东印度公司每年付给苏丹5000西班牙银圆,付给天猛公3000银圆。根据条约,柔佛不得同其他国家签订条约,不得让其他国家建立居留地。斯坦福·莱佛士所做的努力,为英国在东南亚的殖民活动开启了新的篇章。

正式条约签订后,斯坦福·莱佛士即离开新加坡去处理其他事务,与斯坦福·莱佛士一起来的法夸尔被任命为新加坡第一任辅政司。根据斯坦福·莱佛士的指示,法夸尔将新加坡开放为自由港,新加坡在他的引领下得到极大发展。1819年1月底,新加坡岛上只有少数中国人,异教马来人和天猛公的马来随从共约150人。到了1819年6月,由于有中国人和马六甲的马来人涌入,人口增长到5000人,岛上还聚集了各个地方的商人。截至1822年,到港的船只达1575艘。据统计,实行自由贸易仅两年,新加坡的贸易额就超过了英国经营了36年的槟榔屿。

荷兰人得知英国人在新加坡建立了贸易站后,企图夺取新加坡,但是斯坦福·莱佛士已派遣数以百计的士兵从明古连前来保卫此地。荷兰人见已有强大的军事力量驻守新加坡,便放弃了武力夺取的计划。最初,荷兰政府对斯坦福·莱佛士占领新加坡一事并不知情,待知晓此事时,新加坡已经是英国重要的港口,此时的英国政府已不再愿意放弃新加坡。于是,双方陷入了一场“笔墨官司”。直到1824年3月17日,双方签订《伦敦协定》,荷兰正式承认英国对新加坡的统治之后,英国和荷兰之间的争议才得到解决。

1822年10月,斯坦福·莱佛士再次来到新加坡,杂乱无章的状况与他想象中的景象相去甚远,这使他非常不满意,于是他着手对新加坡进行大整改。他对新加坡城的布局进行重新规划。与旧城不同的是,新城被划分为不同的区,比如政府区和商业区。同时,不同的种族被划分在不同的村落或镇区,如欧洲人区、华人区、印度村、阿拉伯村等,即实行各民族分开居住的政策。他还调整行政管理制度,制定港口免税制、长期租用土地制等,设立城市规划委员会等机构,禁止赌博,取消奴隶制,将英国法律中的精华注入了新加坡。同时,斯坦福·莱佛士重视文化建设,允许宗教信仰自由,为各种宗教信徒建立教堂或寺庙。他还建立了新加坡第一所学校,即后来的莱佛士学院。该校培养出了大批社会精英,新加坡第一任总理李光耀就曾在此求学。

1823年6月9日,斯坦福·莱佛士离开新加坡。在离开前,他于6月7日迫使柔佛苏丹和天猛公与英国签订新约,迫使他们放弃征收关税的权力,将新加坡全境交由东印度公司管辖,只保留自己的地产。作为补偿,英国东印度公司今后每月给苏丹1500西班牙银圆,给天猛公800西班牙银圆。

三 海峡殖民地时期

1824年,英荷签订《伦敦协定》,规定英国不得在苏门答腊岛建立殖民地,不能与岛上的统治者签署条约,而荷兰不得在马来半岛进行殖民活动。8月2日,新加坡辅政司约翰·克劳福德与柔佛苏丹和天猛公再次签订条约。条约规定新加坡岛连同附近的海域、海峡和岛屿的全部管辖权和产权永远割让给英国东印度公司;柔佛苏丹不得与除英国以外的其他国家结盟,除非得到东印度公司的首肯;柔佛苏丹和天猛公不再拥有对新加坡的统治权,居住在新加坡只能被当作平民对待。作为补偿,东印度公司给苏丹及天猛公西班牙银圆的现款,分别为33200银圆和26800银圆,以后每月给苏丹1300银圆,给天猛公700银圆。至此,新加坡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1786年,英国登上槟榔屿,在那里升起了英国国旗。1819年斯坦福·莱佛士在新加坡建立了贸易站,到1824年新加坡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根据1824年的《伦敦协定》,英国获得了马六甲的统治权。1826年,英国将这三个殖民地合并为一个单独的省区,称为海峡殖民地,首府设在槟榔屿,受英属印度的统治。新加坡发展迅速,很快超过了另两个殖民地,1832年,新加坡取代槟榔屿成为海峡殖民地的首府。

为了开发新加坡,英国殖民当局从各国招募了大量劳动力,马来亚人、华人、印度人大量涌入新加坡。据第一次人口调查,1824年新加坡的人口总数是10679人。到了1830年,新加坡的人口总数达到126710人,1860年增至272831人,其中华人占多数。欧洲人、印度人、马来人、武吉斯人、爪哇人、阿拉伯人和亚美尼亚人等也是新加坡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

19世纪上半叶,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生产力得以极大地提升,国内工业生产发展迅速,英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国。工业发展需要更多的原料产地和更大的消费市场,这促使英国在全球大肆地建立和开发殖民地,对新加坡的殖民开发也大大加快。1824年,新加坡的贸易额是256万英镑。1864年,贸易额达到1295万英镑,是1824年贸易额的5倍多,而新加坡一地的贸易额就占到整个海峡殖民地贸易额的70%以上。1824年,新加坡港出入船只仅有3500吨,1865年增至153万吨,1930年为3353万吨。新加坡作为重要的国际贸易中转港口,它的进口及转口货物主要是英国的纺织品和金属制品、中国的茶叶和丝绸、印度的鸦片和纺织品、马来半岛的锡,以及苏门答腊半岛的胡椒和黄金。优越的地理位置及适当的政策促使新加坡迅速发展壮大,很快便取代马六甲的地位,成为东南亚乃至全球最重要的转口港之一。

海峡殖民地尤其是新加坡的快速发展,使当地的商界领袖要求在当地事务中拥有更大的发言权。这些商人对东印度公司的一系列法令多有不满,如商人必须交税,以印度卢比作为东印度公司辖区内的标准货币,进港船只都要纳税,等等。这些法令都严重损害了商人的利益。1857~1859年爆发了印度人民起义。起义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沉重地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英国国会于1858年通过法案,决定撤销东印度公司,改由英国女王直接统治印度,海峡殖民地则受加尔各答印度总督管辖。到1867年4月1日,海峡殖民地脱离印度的统治,由英国殖民部直接管辖。海峡殖民地从此成为皇家殖民地,自设总督,总督之下设有咨询性质的会议。后来海峡殖民地又设立了立法会议,成员大都由官方指定,立法会议的成员和总督一起为海峡殖民地制定法律。之后,英国殖民主义者不断向马来亚内陆渗透,进而控制了整个马来亚半岛。1910年英国确立了在整个马来半岛的殖民统治,将新加坡改为英属马来亚的一个邦。

新加坡面积狭小,资源匮乏,它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正是利用这一优势,大力发展转口贸易,英国才在这里获得了巨大利益。19世纪中叶,有十几家英国大商行在新加坡兴起。这些商行以新加坡为中心,在东南亚地区建立广泛的商业网。1887年,天然橡胶在新加坡试种成功,随后马来亚和印度尼西亚开始大规模种植。英国大商行见有利可图,便在新加坡开设炼锡厂和橡胶加工厂。他们将邻近地区的锡矿石和橡胶加工成半成品运到欧美,获得了巨大的收益。至19世纪末,新加坡已成为东南亚转口贸易的中心。欧美的工业品经新加坡转运到马来亚内陆、印度尼西亚以及中国的一些港口,马来亚和印度尼西亚的橡胶、锡,以及中国的茶、瓷器等土特产品经此转运到欧美。到1909年,马来半岛的纵贯铁路建成通车,这极大地提升了原料运送的速度,使新加坡的出口加工业得以更快地发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新加坡已经成为世界第五大港口,其转口贸易已相当发达。

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新加坡的地理位置变得更为重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局势急剧变化,英法等老牌殖民帝国逐渐衰落,而美日等新兴帝国日益兴起。为了保障印度洋的安全,英国于20世纪20年代在新加坡建立了海空军基地,同时修建了柔佛长堤把新加坡和马来亚内陆连接起来,使铁路货运可以从新加坡直通曼谷。1931年新加坡建设了第一个民用机场。1933年英国在新加坡建立了皇家航空俱乐部,并设立了空军基地驻扎重兵。自此,新加坡成为英国在远东地区最大的海空军基地及英国驻远东三军的总指挥部和军需供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