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剧史话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 扬州香火戏

扬剧的另一个源头是扬州香火戏。

香火又称僮子、端公,也即古代的傩。扬州傩文化由来已久,李斗《扬州画舫录》说香火就是傩:“傩在平时,谓之香火。”宗梅岑《同内人送腊》写到扬州傩的表演:“谚云: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假面,作金刚力士以逐疫。”黄惺庵《望江南百调》直接描绘了扬州傩的戏曲化倾向:“扬州好,古礼有乡傩。面目乔装神鬼态,衣裙跳唱女娘歌。逐疫竟如何?”这些乡土文献表明,扬州香火早就拥有扮神弄鬼、化装歌舞的表演技能。

扬州傩舞《跳娘娘》

值得注意的是,清代扬州香火表演的内容,已是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他们往往在祭神驱鬼的仪式之后,以锣鼓伴奏,演唱《魏徴斩龙》《秦始皇赶山塞海》等神书,通宵达旦,观者云集。吴白匋曾发现乾隆甲辰年(1784)的扬州香火神书《张郎休妻》手抄本,足见那时扬州香火已有了完整的剧本。联系到《扬州画舫录》所说“本地乱弹,只行于祀祷,谓之台戏”,可知扬州乱弹与扬州香火性质十分相似。

香火的活动形式主要是做会。会的名目繁多,有祈祷丰收的“青苗会”、祝愿牛壮的“牛栏会”、祷告砌房的“安土会”、庆祝捕鱼的“七公会”等。其仪式大抵为:

(一)请神。即唱歌颂神之词,如“七公会”唱耿七公救民神书、“长生会”唱西王母蟠桃会神书等。

(二)十献。即献香、献烛、献酒、献茶、献盐、献猪、献羊、献鱼之类,每献一样都唱出其相关故事。

(三)发表与打扫。即按照本次设坛做会的内容,把自己的意愿写成表牒,请符官转达天庭,同时伴有舞蹈性表演。

扬州香火有五岳、洪山两大帮派,各有活动范围。大抵扬州以西的天长、六合、仪征等丘陵地区为洪山派,扬州以东的江都、高邮、泰县等下河地区为五岳派。自乾隆以来,扬州香火一直保持巫而优、优而巫的双重身份,从室内祈神,到说唱故事,再发展到室外设坛,化装演出。

清末民初,扬州香火艺人离开故乡向上海发展。据《上海扬剧志》载,最早到上海的是江都樊川香火艺人杨五,于光绪年间邀贾玉清、丁崇斋等艺人去上海郊区搭台做会。进入上海市区剧场的演出时间,当在1917年至1919年之间。最多时有13班扬州香火戏同时演出于沪上,可谓极一时之盛。

扬州香火戏艺人汪麟童

民国年间,扬州香火戏因在化装、服装、舞台、布景、剧目方面都面貌一新,故自称“维扬大班”,俗称“大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