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当他人发生冲突时,停止越界
你的两个孩子之间发生冲突,你的孩子跟你的伴侣发生冲突,你的朋友之间发生冲突,你工作上的伙伴发生冲突……当有人在我们面前起纷争时,我们容易陷入法官的角色,直接进入对方的领地,评定对错。不是让双方直接进行沟通,而是我们代为沟通,我们成为沟通的重要部分或途径,其实这也是一种越界。
在P.E.T.里有一种调解纷争的方式,叫第三方调解。这种调解纷争的方式打破传统,却更有效。第三方调解最早运用于T.E.T.(Teacher Effectiveness Training,教师效能训练),是教师协助学生解决冲突的一种方式,也被咨询师或管理者使用,之后被用于更多的冲突场景中。
这种方式主要的沟通途径是起纷争的双方,我们只是协助者。如何当好协助者呢?要做到不偏不倚,不评判,协助纷争的双方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并且协助双方使用第三法来解决问题。
1. 双宝争车
有一次在杭州工作坊期间,好多妈妈带着孩子从四面八方前来。大家同住一家酒店,第一天晚上下课时,好几个孩子都在走廊中玩耍。
小满格和麦兜一直在酒店走廊中愉快地玩耍,直到两人同时想坐推车,于是孩子间争夺同一个玩具的情景上演了。
双宝的“纠纷”,除非是孩子前来求助或已经发展到肢体冲撞,否则大人是不需要介入的。如何介入呢?简单说来:不当法官,不论是非对错;倾听双方,协助双方表达彼此的需求和感受。如果是婴幼儿,大人可以与孩子一起想办法,一起执行,后续要跟孩子确认他的感受。
小满格和麦兜同时想坐推车,麦兜抢先坐了上去。小满格说:“我也要坐这个。”麦兜回应道:“我要坐的。”小满格说:“你下来啊。”麦兜说:“我不下来。”
我一直都在旁边,没有介入,直到小满格过来求助道:“二姨,你让他下来。”
“哦,你也想坐这个车,但是麦兜哥哥不想下来。”小满格对我点了点头。我跟麦兜说:“妹妹也想要坐这个车。”麦兜说:“我也要坐。”我倾听麦兜:“是哦,你也要坐这个车。”这时,旁边的小满格一脸委屈,快要哭了的样子。麦兜看了,赶紧说:“我也会哭的。”
我对他俩说:“小满格好想坐这个车,可是哥哥下来了也会不开心。你们俩都想坐这个车,那怎么办呢?”满格说:“我也要。”麦兜也说:“我也要。”我说:“兜兜哥哥坐一会儿,小满格和二姨一起推哥哥,之后再换小满格坐,二姨和兜兜哥哥一起推,可以吗?”满格说:“可以啊。”麦兜说:“好哦,推到花那边然后再推回来。”
雨过天晴,两个人又很开心地玩起来了。玩了一会儿,麦兜说:“好开心啊。”我问:“小满格,你开心吗?”小满格回答:“开心。”走廊里充满了他俩开心的笑声和小推车与地板的摩擦声,一场冲突化为愉快的玩耍。
2. 大宝打二宝
樊樊是南京的P.E.T.学员,通过她提供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如何运用第三法处理双宝的冲突。妈妈既不用动怒上火,更不用进入头脑评断对错,而是协助孩子们表达彼此的感受和需求,所以懂得有效沟通的妈妈会更轻松、更自信。
今天早上,我在洗漱时,妹妹拿了姐姐昨晚买的棒棒糖。姐姐问她要,她不给。(昨天晚上,姐姐和妹妹交换棒棒糖了)这时,姐姐就开始威胁妹妹:“你不给我,我会打你的。”而且在说了几次之后,真的跑着去追妹妹。妹妹摔了姐姐的棒棒糖,棒棒糖被摔得粉碎……这时,姐姐开始大哭。
我赶紧从洗手间出来,姐姐坐在地上哭,妹妹站得远远的。我蹲在姐姐旁边说:“辰辰摔碎了你的糖,很难受吧。”姐姐说:“坏辰辰。”我说:“嗯,辰辰把你的糖都弄碎了,太气人了。”
这时,妹妹跑过来打我一下说:“我不是坏辰辰。”我顺势抱着她:“嗯,辰辰不是坏辰辰,你也喜欢吃姐姐的糖。”妹妹说:“嗯,你再给我买一个。”我没回应她,继续跟姐姐说话,因为姐姐还在哭。我说:“你也很喜欢这个糖,不想让妹妹吃。”姐姐说:“嗯,这个甜,她的糖酸死了。”我说:“是啊,这个真好吃,你们俩都喜欢吃。”
这时候两个人都没有很激烈的情绪了,妹妹说:“我饿了。”我说:“妈妈去盛饭。”盛好饭,煎好鸡蛋,我看到妹妹在跟姐姐分享她的小饼干呢。
3. 同事争论
Rebecca是P.E.T.讲师,对P.E.T.的使用比较娴熟,她分享的这个案例,几乎使用了P.E.T.的所有沟通技巧。从倾听、我信息到第三法,再到价值观分享,完全是行云流水。
今天下午,在同事间进行了一场积极倾听,化解了一场白热化争论。我们在一个会议上,讨论是否采用一个新方案来实现公司的某部分业务。
现行方案的设计者A与新方案的推行者B一开始是平和地讨论,随后越来越激烈地争执起来。双方都认为自己的方案才是最好的,争得面红耳赤,把桌子敲得咚咚响。双方的情绪温度已经占据了95%的大脑,根本无法理性思考了。
这时,我感觉使用P.E.T.的机会来了。
我站起身,走到白板前面,招呼双方坐下说:“你们先休息一下,我来分析一下你们的看法,你们看有没有理解错。”(A和B气鼓鼓地坐下了)
我:A,你认为原先的方案是经过很多轮讨论并且经过很多领导决策定下的,也有很多好处,所以你不想轻易改这个方案。
A:明明就是嘛,又不是我一个人定的,而且当时这么做确实解决了不少问题。(当时换成我跟他对话,我的情绪很稳定,并且他感觉我理解他的观点,所以情绪已经平复了一半)
我:B,你认为经过最新论证,目前你的方案有更明显的优势,并且跟业界的先进经验相吻合,应该改革。
B:这个方案我在×××都用过,效果很好,无论之前的方案怎么样,都不能故步自封啊。
我:听起来你们都认为自己的方案很好,而且我也相信两个方案都各有优势和劣势,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两个方案的好处和坏处,好吗?你们先各自来说,然后大家一起补充,只是大家说出来的好处与坏处,仅代表各自的看法,不要评判对错,最后我们再来分析用哪个方案。(P.E.T.预防性我信息)
随后,我在白板上依次写出两个方案的好处与坏处。因为前面有预防,大部分时间A和B还是可以冷静地讨论,他们偶尔想评判,我会说:“说好不评判哦。”他们就马上收回去了。
罗列好处与坏处的过程,是一个积极倾听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确保他们提到的点子都写上去了,有时候会换个说法来确认准确性。他们感觉自己的想法被看到、被听到,而且没有遭到反驳或者打击,情绪就慢慢平复了。
写完之后,因为会议时间已经到了,并且我也不认为当下是最佳的讨论时间,于是就散会了。在走出会议室的时候,刚才死守现有方案的A说:“其实用B的方案也不是不行,只是需要找原先的领导拍板,下次再继续讨论吧。”
之后,我跟B去咖啡馆坐了会儿,那时候他的情绪已经好了。
我看他情绪已经平复了,便跟他分享了我关于沟通的价值观,我认为“很强的能力+良好的沟通=高效能”,否则能力再强,效能也可能很低下。他听完,回忆刚刚的场景,说:“下次争取让火小一点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