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远远的背后带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6. 谁是需要帮助的人

不管是刚学习P.E.T.还是接触P.E.T.已经很久的父母,有时在问题区的界定上还有些不清晰的地方。这或许跟我们习惯于以好坏对错来归属问题区有关系。而P.E.T.的问题归属,跟好坏对错的评判没关系,因为沟通的本质不在于好坏对错,而在于沟通双方愿意坦陈自己和尊重对方,共同面对当下的真相,寻求帮助或给予帮助。

在问题已经归属清楚的基础上,如何使用面质性我信息面质性我信息:当他人的行为干扰了我们时,向对方描述这一行为带给我们的感受及影响。,是否使用面质性我信息进行倾听,我们一起来探讨更多的选择。

父母处在问题区的各种情形:

1.孩子的行为使父母情绪高涨。

假如10岁的孩子跑到父母的床上吃饼干,并且饼干都撒到了床上,父母无法接纳这种行为,并且有些挫败或生气。这种情况下,很明显,父母进入问题区,需要向孩子发送面质性我信息。如若孩子有抗拒情绪,则由面质性我信息转为倾听。

2.父母的需求被干扰,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

假如孩子在看电视,声音开得非常大,在一边聊天的父母都听不清对方的声音了。这个时候父母进入问题区,可以向孩子发面质性我信息。可能会产生两种情形。

一种是孩子也意识到声音太大,或者刚好孩子看完电视了,这个时候,孩子调小声音或关掉电视。这种情形中,自始至终只有父母一方处在问题区,孩子并没有进入问题区。

另一种是孩子开始抗拒,父母和孩子有了需求冲突,双方一起进入问题区。如果仅仅是抗拒,父母需要“换挡换挡:当他人对我们的面质性我信息有所抗拒时,从我信息转换到倾听的过程。”,倾听孩子,使孩子的情绪温度降下来,然后择机再发面质性我信息。如果明确是需求冲突,比如孩子必须那么大声音才听得到,那就需要使用第三法。

3.孩子处于问题区,虽没有给家长带来任何具体的影响,却触动了家长内在被压抑的情绪,家长也进入了问题区。

比如孩子跟其他小朋友发生冲突,哭着找到妈妈。本来是孩子有情绪,但妈妈也开始心烦意乱,进入问题区。

第3种情形完全不同于1、2两种,在1、2两种情形中,如何使用P.E.T.几乎不存在争议。而在这种情形下如何使用P.E.T.,或者说如何应对,是值得商榷的。如何应对这种情形,一般有以下几种选择。

选择一:妈妈冲孩子发脾气,说“哭什么哭啊”“别哭啦”之类的话,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孩子本来就受了委屈,又在妈妈这里继续受委屈。(常发生,但非常不推荐

选择二:孩子处于问题区,需要妈妈的倾听陪伴,而不是让本身就处在情绪中的孩子再受妈妈的情绪干扰。妈妈要觉察到这是自己的情绪,与对方无关,可以先把自己的情绪打包,继续倾听,倾听结束后再去处理自己的情绪问题。(比较推荐的方式

选择三:当妈妈的感受比较强烈,处在问题区时,有时是无法进行积极倾听积极倾听:是指在沟通过程中,对孩子的语言反馈不掺杂父母个人的信息,只是对孩子之前的信息做如实反馈。反馈的内容就是事实和感受,也就是帮助孩子表达出他经历的事实和感受。的。这时,妈妈可以选择先表达面质性我信息,(重点是非责备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为自己的情绪负责,然后再倾听孩子。先跟孩子表达“你哭的声音这么大,妈妈头都大了,听不到你说什么了”,然后倾听孩子“你很喜欢的玩具被小明抢走了,这会儿你真的很难过”,这里用到的是“换挡”技巧。(这也是我比较推荐的方式,但父母要注意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责备孩子。P.E.T.一直强调做真实的父母,如果父母带着情绪倾听孩子,孩子也会感受到父母的能量状况,父母不表达不代表孩子不知道

选择四:妈妈的情绪高涨,甚至无法倾听孩子,最好的方式是先另外找个空间处理自己的情绪,比如说到另一个房间(如果孩子还小,需要把孩子交给其他大人,而不是留下孩子,自己走开),调整好自己之后再倾听孩子。如果强压着自己的情绪倾听孩子,倾听过程可能会进行得不顺畅,也有可能听着听着,妈妈的情绪爆发。

这几种方式虽稍有不同,但都是提醒我们,父母需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去成长或疗愈,而不是让孩子承担压抑的情绪或伤痛,把自己的情绪投射到孩子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