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荐读书目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乡土中国》

导读作者/王天夫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在20世纪40年代末期根据自己在云南大学与西南联大的《乡村社会学》课程讲义整理成专题,连载发表于当时的《世纪评论》,后集结成书的。此书在很短时间内风行全球,成为研究中国社会的经典著作。此书与《江村经济》一起,构成费孝通研究中国社会的代表作,是学习与研究中国社会不可绕行的学术丰碑。

作者简介

费孝通(1910—2005年),江苏吴江人,是当代中国最杰出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早年考入燕京大学,后入清华大学。1936年,负笈英伦,在伦敦经济学院写就名扬世界的博士论文《江村经济》。1938年,费孝通回国加入云南大学,后转入清华大学。1952年学科调整后,调入中央民族大学。1979年后,费孝通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北京大学任职与任教,以70岁高龄领导了中国社会学的重建工作。费孝通一生抱定“志在富民”的学术理想,他的学术人生与中国社会的变迁及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发展紧密相连。

 

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想要回答,“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在此尝试中,费孝通在对中国社会深入考察基础上,展现出了非凡的学术洞察力与分析能力,针对传统中国乡村社会的特征,总结与提炼了一系列简洁精到的概念与术语,精巧地钩织出了传统中国社会的基层肌理体系。费孝通深入剖析中国传统社会,描绘出了不为当时外来的社会学、人类学所了解的传统社会文化体系,是社会学本土理论化的最杰出成就。

《乡土中国》全书共有14篇短文,从内容上大致可以分为5个部分。第一篇“乡土本色”总论全书,概述了何为“乡土”,即中国农村社会植根于乡土:以农业土地耕种为业,在乡村聚集而居,以及由此生发出来的重定居轻迁徙、熟人社会、地域隔离、稳定保守等“地方性”特征。第二部分关于文字的两篇文章着重讨论了乡村的知识体系。乡土知识并不是由来源于庙堂的文字记录传播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积累;知识的权威难以体现,而生活习惯习俗才是推动乡土社会运转的力量。从“差序格局”到“男女有别”的第三部分可能是本书最重要的部分。在这里,费孝通简明形象地勾勒出了中国社会的关系结构:“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而是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整个社会则是由己及人、由己及家、由家及国、由国及天下,其余的一切道德伦常(包括男女感情)均涵盖在此关系结构之中。接下来的四篇文章构成讨论乡村社会治理的第四部分。中国乡土社会的治理是一种自然生长的“宗法礼治”,既有别于外来国家权力强加的“法治”,也有别于依靠社会舆论压力的道德约束,是个人在长期的传统教化中习得的自然而然的、从内心向外的行为规范。显然,乡土社会的上述特征都是建立在传统社会的稳定与有序的基础之上的,因而社会变迁较为缓慢。这也是最后三篇文章作为第五部分讨论的主题。

 

《乡土中国》是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必读经典,其中的分析与洞见至今仍然无可超越。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费孝通在书中的“后记”与“重刊序言”中,强调了“以全盘社会结构的格式(自注:pattern或configuration)作为研究对象”,从社会制度的相互关系中理解社会。二是,《乡土中国》并不是一项“调查报告”,也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描写”,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三是,《乡土中国》提炼出了认识现象的“观念中的概念(Ideal Type)”,“既不是虚构,也不是理想”。这些概念来源于现实中普遍性的提炼,也应当回归现实中不断核实。

《乡土中国》有多种版本,如2005年北京出版社、2013年中华书局的版本,还有2012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汉英对照版本,对于《乡土中国》的深度阅读,可进一步拓展到《江村经济》《云南三村》《生育制度》以及《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