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哈佛又如何?人生的另一种修炼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在大自然的环境中长大,对环保有种说不出的亲切

我的家在中缅边境的一座美丽的小城——芒市,我在这里出生、成长、学习、收获……父亲是本地人,到昆明读大学的时候和来自西双版纳的母亲相识、相爱,大学毕业分配到家乡工作后,便有了我。

从小,我就发觉自己接受的教育有点特别,尤其是母亲的教育理念,比较西式。这可能和她经常读一些育儿类的书有关,比如我的童年和父母待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多,很少有机会和爷爷奶奶长期共同生活;我人生的很多选择,母亲总是鼓励我自己做决定;很多类似去银行存钱、记下亲人的生日等小事,母亲都是从小学就开始培养我。

在我眼里,妈妈是接地气的仙女。因为父母的好朋友做香料生意,在山里有自己的基地。小时候,每逢周末我们常常会进山里体验生活,爸爸们去打猎时,妈妈们就带着我们认植物、放羊、捞鱼、做农活……分享一切她们小时候玩过的招数。我父母都是学茶叶的,而在政府部门工作的妈妈在花卉方面颇有自己的研究,还喜欢集邮。20世纪世纪90年代,邮票可以算作一种投资。年轻时父母也会在中秋等节庆做茶叶、花卉的小生意,那时交通没有如今这么便利,仙客来这样的花在我们当地是稀罕物,妈妈会从省城托人把这些美丽的花带到家里的集市卖。

从高中、大学直到现在,亲近的朋友都会比较羡慕我与妈妈的关系。我们常常像朋友一样,一起看电影、分享好听的音乐,还经常写信、互写情书、送礼物。高中三年,离家到省城上学,和妈妈约定好至少一周写一封家信,直到大学三年级还在写,到现在应该完整保存了好大一摞信呢。对当下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如天津塘沽爆炸,我们还会在一起分析事件背后的原因。可以说,母亲是一直把我当朋友看待(虽然偶尔她也忍不住要变回传统强势父母)。妈妈喜欢和我们这些年轻小辈展开成年人之间的对话,这使我在社交方面也很成熟。大学毕业后,面对从商、从政等各行各业的朋友,尤其是老人和孩子,我都能很快打开话匣子。

因为家里有学茶叶的、生物学的长辈,使我从小就与植物结下不解之缘。每次旅行,母亲和其他亲人总是如植物猎人般教会我不少植物常识。一直以来,我都对动植物很感兴趣,更喜欢和大自然亲近。央视播的动物世界、BBC出品的纪录片、雅克·贝汉的纪录片三部曲……只要和自然沾边,都是我所喜爱的。大三的时候,我在新浪微博上结识了同爱大自然的羊头(她也来自云南,现在在北京做花艺工作室),我们常常讨论谁这方面悟性很高,好像能和动植物通灵,这需要很高的天分,当然也和成长环境有莫大的关联。你试着观察一下这类人,他们很长一段时间浸泡在自然里,和大自然有特别深厚的感情。有的人开一个干花工作室,专门研究如何干燥植物、保存植物;有的人专门去搞创意插花;有的人一年四季收集各种大自然的“破烂”,这些都因为他们有一颗热爱大自然的心。环保也不例外。

回想起来,家人和大自然,和植物的感情,家乡的山水,潜移默化中也影响了我,带动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