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的应用与未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正在被颠覆的金融市场

继互联网金融之后,金融科技正在成为新的风口。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一系列技术创新全面应用于支付清算、借贷融资、财富管理、零售银行、保险、交易结算等诸多金融领域,科技对于金融的促进不再局限于渠道等浅层次的方面,而是开启了真正的“金融+科技”的深层次融合。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正在最古老的金融行业全面展开。

以欧美互联网企业、金融企业为例,建立在大数据、智能化、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智能互联网、区块链等技术上的金融科技正引起金融业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与大颠覆。目前重点在两个方面:

(一)智能金融科技。它包括类似于Siri的人工助手EVA,智能投资顾问(以下简称智能投顾)等人工智能(AI)。2016年,摩根大通、花旗、德银、日本银行等国际著名投行先后斥巨资投资智能投顾。2017年上半年,国外至少有7家AI驱动的网络安全公司获得新一轮融资,其中技术多为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互联网技术及监管等。这些新科技深受各大金融、科技型企业青睐,也引来众多资本追捧,融资总额接近30亿元。试想,象征着金融业高端服务的智能投顾都可以被人工智能替代,那么还有什么是不可替代的呢?现金、支票、银行卡、自动柜员机、物理性银行网点、庞大的金融银行员工队伍,甚至证券投行的分析师都将被淘汰出局,现有银行的金融服务业态将被彻底改变,传统银行金融业务将成为历史。这就是金融科技的革命性和颠覆性所在。

很快,金融科技对传统金融包括银行的冲击就像电商的发展对传统商场的冲击,又恰似优步(2016年8月1日优步中国被滴滴出行收购)、滴滴等网络叫车模式对传统出租车行业的冲击,令人始料未及。

(二)数字货币领域。以区块链技术为核心的数字货币,大有替代主权货币的趋势,各国央行都或被冲击。数字货币的出现或将使得包括世界各国央行在内的金融机构都面临巨大挑战。因为央行基于纸币而存在,其作用在于调节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即掌控货币政策。而货币政策的核心在于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而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从发行到流通都是可记录、可追溯的,数量是一定的,不需要以人为意志来调节,网络技术会自动完美匹配。因而,“通货膨胀”这个名词或将进入历史教科书。

金融科技已经发展到颠覆传统金融组织体系和机构的地步。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警醒的现象,这或预示着未来新的金融体系组织架构的出现,或预示着传统金融机构组织架构将被彻底颠覆。就连前美国财政部长萨默斯(Larry Summers)都表示,区块链技术“极有可能”永久改变金融市场。这就是其所具有的根本、彻底、完整的革命性与颠覆性之所在。

值得重视的是,欧美在金融科技的技术应用方面比中国互联网金融要广泛得多,中国目前虽然在智能制造领域风起云涌,但是在智能投顾、数字保险等领域仍处于追赶阶段。在这股金融科技之风迅猛刮来之际,欧美金融机构包括高盛、摩根大通、花旗银行等都与互联网科技“攀亲”,纷纷表示自己是科技公司,而中国的银行业大都还在酣睡之中。

下文我们先从几个大家熟悉的案例谈起,由表及里、由点到面地来了解一下互联网科技、人工智能对传统金融业乃至传统工商业的颠覆。

· AlphaGo的故事

谷歌公司开发的阿尔法围棋(AlphaGo)是第一个击败人类职业围棋选手、第一个战胜围棋世界冠军的人工智能程序。2016年3月,AlphaGo以4∶1的总比分战胜围棋世界冠军、职业九段棋手李世石,从此声名鹊起;2016年年末至2017年年初,该程序在中国棋类网站上与中日韩数十位围棋高手进行快棋对决,连续60局无一败绩;2017年5月,在中国乌镇围棋峰会上,它以3∶0的总比分大胜排名世界第一的围棋世界冠军柯洁。

围棋与国际象棋相比,棋法棋局变化更多,谋篇布局更加复杂。这对于程序化的人工智能技术要求更高,而东亚又是世界顶尖棋手云集地。中国、日本和韩国是世界围棋冠军的诞生地。在这样的情况下,AlphaGo能够战胜多位围棋世界冠军,绝对是人工智能的全胜。人工智能挑战人类已经不是梦。

信息技术已经先后彻底改变了娱乐、媒体和零售业的生存发展方式,如今,人工智能再一次战胜了象征人类最后智慧堡垒的围棋,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是否也会颠覆金融业呢?回答是:Yes!

中国互联网金融以2013年余额宝诞生为标志,对传统金融业带来了颠覆性冲击。支付行业基本被互联网金融彻底颠覆,特别是移动支付的大发展,使得传统银行业遭遇空前危机,移动支付革命正在席卷全球。过去,传统银行等金融机构利用金融特殊企业的优势地位,享受着支付领域的超级红利。世界范围内,银行从支付服务中获得的收入达到1.7万亿美元,占银行业总收入的40%。而今,这块巨额蛋糕已被支付宝钱包、微信支付、苹果支付、三星支付、谷歌支付等快速瓜分。

从信用借贷中介看,传统银行业遇到了空前的放贷难。这同样缘于互联网金融的小额贷款公司以及P2P互联网金融点对点借贷平台的冲击。浙江网商银行、深圳前海微众银行等互联网银行业务迅猛发展,对传统银行信用借贷业务冲击巨大。同时,以余额宝为代表的各类互联网理财产品业务给传统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业都带来一定的冲击。

以上只是代表了互联网金融初始阶段的发展状况,如今,互联网金融的升级版——金融科技浪潮已经扑面而来。

首先,以AlphaGo所代表的人工智能向金融领域大踏步挺进是第一个标志。一款围棋游戏程序不过是人工智能发展至今的冰山一角,向金融高端服务领域发展才能真正显示出智能化的威力。

而机器人投资顾问及其带来的自动化投资服务,就是典型案例和趋势。过去几年,风投面向消费者的金融技术投入了超过10亿美元的资金,而机器人顾问吸引了其中大量的份额。花旗集团曾有报告指出,机器人顾问所管理的资产从2012年的零,激增到2014年年底的140亿美元。有报告预测,在未来10年时间里,机器人顾问管理下的资产将会呈现爆发式增长,有望达到5万亿美元。

2016年2月,彭博新闻社的软件工程师曾宣布,该公司正在测试一个模型,通过此模型,可以提升判断上市公司财务表现是否会超过预期的准确率。建模的过程是用过去14年的历史数据设计出一个函数,以股市数据为参数。模型测试结果显示,准确率已达60%以上。

在美国,理财顾问按小时收费,约300美元一小时,一般投资者难以承受。因此,一些金融科技公司抓住行业痛点,通过先进的算法和互联网技术,把各式投资服务以低廉的价格推广给投资者。

由此来看,人工智能不仅挑战李世石,很快也会挑战高端金融服务的分析师们。

其次,金融科技开始挑战货币主权。基于数字货币核心技术基础的区块链技术正在风靡全球,全球多个大投行特别是华尔街的巨头们,正在斥巨资研究区块链技术。具备去中心化、多点链接、信息共享可挖掘分析等特点的数字货币将是大势所趋,预计很快就会与现行货币抗衡,甚至直接挑战现有央行模式。

同时,围绕网络支付特别是移动支付,各网络巨头正在打造消费、理财、投资、生活服务、娱乐、文化等全方位支付圈子。也就是说,只要你使用网络支付,比如微信和支付宝钱包,就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完成任何有关支付的事情。资金根本不需要提现,仅仅在平台上的账户间转移即可,这就形成了一个支付或者说数字货币的闭环。未来,这种“小王国”般的闭环会产生几个甚至更多。

再次,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或将使得传统银行业“支离破碎”,支付、信用中介、投资理财等业务将来或被彻底分散开来。在互联网科技的冲击下,大而全的传统银行或不复存在,因为金融科技公司完全可以肢解、取代其中各个环节。

虽然互联网金融的概念率先在中国出现,而金融科技却从全球发起,其本质都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化等。同时,金融科技都是由全球顶级投行、顶级IT公司发起,投巨资开发的,这也就预示着金融科技对传统金融业的颠覆性、冲击程度或将远超互联网金融。笔者一直坚持认为,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颠覆性和革命性是毋庸置疑的,这将在其升级版金融科技中更加明显地反映出来。

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在2016年3月10日于FT中文网发表《信息科技能否颠覆金融业?》一文,文章结尾说: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的确需要一场革命。这场革命需要我们小心对待,密切关注。掀起这场革命的就是金融科技!

· 大数据挖出基金“老鼠仓”

2013年来,上海证券交易所开展了旨在打击“利用非公开信息进行交易”的“捕鼠行动”。市场监察部依托数据仓库,创造性地开展大数据应用,建立多种数据分析模型,深度挖掘,寻找案件线索,通过锁定基准日、筛查高频户,并结合账户开户、历史交易情况等,确定嫌疑账户,将一只只“硕鼠”抓了出来。两年以来,上交所先后上报基金“老鼠仓”案件线索20余件,涉案金额上百亿元,利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实现了精准打击。

今天,证券期货基金市场无论是投资者开户还是交易,无论是交易场所还是投资分析,无论是股票期货基金托管还是交易资金的银行第三方存管,所有交易活动完全是网络电子化的。任何投资者只要发生交易活动,都会在网络上留下足迹,并且,这种足迹可以追查寻觅到每一个具体的投资者本人,这就为大数据在资本市场的运用奠定了基础。大数据几乎可以在资本市场发挥“无所不能”的作用,包括挖出基金“老鼠仓”。这与传统监管手段完全处于被动地位相比较,简直是一个质的变化和大飞跃。

传统监管方式是被动的、效率极低的,就像隔墙扔砖头,砸着谁是谁。逮住的是个别的,是虾米;放走的是大多数,是大鱼。传统监管方式查证券基金“老鼠仓”等违法行为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监管部门人员突然袭击,出现在证券基金公司,让所有人员立即离开,然后在证券基金工作人员电脑中现场检查发现线索。二是依靠内部举报,包括办公室的同事举报,夫妻因离婚财产分配不均举报、基金经理的“小三”举报等。这些听起来很刺激,很有戏剧性,但更像是电视剧、电影里的桥段,在现实中毕竟只是极端的个例,显然不可能成为常规化监管手段。

而利用大数据分析挖掘基金“老鼠仓”,监管方式是主动的、全面的、高效的,不会放过任何一只“老鼠”。用大数据挖“老鼠仓”,主要是基于沪、深两大交易所每天的海量数据,根据“老鼠仓”的主要特征,筛选出若干种最具“老鼠仓”特征的数据指标,在海量数据平台上每时每刻进行抓取。面对大数据利器,“老鼠仓”很难有漏网之鱼。正如大数据的鼻祖、美国第二大百货公司——塔吉特(Target)为了获取孕妇信息而最早投放广告抢夺孕妇客户一样。塔吉特公司根据怀孕者的消费习惯筛选了20多种产品,通过“大数据”抓取分析,最终截获客户,获得成功。

从现有的公开资料来看,监管机构的大数据主要是沪、深两大交易所各自掌握的监测系统,主要分为对内部交易的监察、对重大事项交易的监察、联动监察机制和实时监察机制四个方面。这套监控系统有一定的大数据分析能力,并有实时报警等功能,主要是对盘中的异常表现进行跟踪和判断。

这是传统抓“老鼠仓”方式无法比拟的。传统监管方式就像用一线鱼钩垂钓一样,是被动坐等鱼儿上钩。而借助大数据挖掘分析,就像向大海中撒了一张大网,一旦有异常情况就可以自动收网。

因此,监管部门必须转变监管思路。过去那种以“人海战术”为主的监管方式,必须转变为以互联网思维、互联网金融、大数据模式为主的高效主动的监管方式。此前有媒体报道说,证监会正在扩大稽查总队的阵容,人数或将在300人的基础上再扩编300人。动不动就增加人员、采取人海战术还是传统思维在作怪。阿里小贷借助于大数据挖掘,凭借300多个员工,就给70万家小微企业放贷款,累计放贷已经超过1000多亿元,这是传统银行不可想象的。其实它依托的就是高效的高科技手段大数据,而不是人海战术。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所有社会、经济、文化等活动都将被互联网化,都将由线下搬上网络。这就意味着无论是自然人还是法人,都将越来越广泛、越来越频繁地在网络上留下印记和足迹。通过大数据对这些足迹进行挖掘,将会挖出一座“大金矿”。

大数据挖出基金“老鼠仓”这件事启示我们,大数据不仅具有商业价值,而且也是监管经济金融活动甚至是反腐败的利器。政府官员及其家属、亲朋好友的通信、经济活动、财富存款、消费社会足迹等都可以通过大数据被挖掘出来。比如,银行、证券、基金等系统的数字化已经比较完善,未来不动产也将实现全国联网,这将使得政府官员及其家属、亲朋好友的一切家庭个人财务活动都被“晒”在互联网上阳光下。一旦暴露出任何异常的蛛丝马迹,都将成为反腐败的重要线索。

将大数据分析挖掘应用到证券基金监管领域中绝对是一个正确方向,必将成为超越传统监管方式的一把高科技监管利器。笔者认为,对大数据的研究与应用应该尽快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作为重大科技项目全力推进,这不仅仅是为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也是为了反腐败乃至日常的社会治理。

· 大数据成阿里打假利器

提到淘宝,大家首先想到的一个词可能就是“假货”。2016年5月14日,国际反假联盟(IACC)暂停了阿里巴巴的会员资格,原因是该联盟其他各大品牌对阿里巴巴的打假承诺感到担忧。而这距阿里巴巴加入国际反假联盟仅一个月时间。

实际上,阿里巴巴对打假从来都没有松懈过,为改变淘宝在公众心目中的尴尬形象,其在打假方面可谓是煞费苦心。然而,面对制假售假战场战略转移,即由过去的以线下为主转移到以线上为主的新特点,利用传统线下打假的方式和手段必然扑空,甚至出现假货越打越多的局面。怎么办?

阿里巴巴使出最具优势的杀手锏,将大数据运用到打假上。用马云的话来说,这么多年来,用传统的手段、机制和措施打假,“打而不绝,越打越多”,今天是时候让互联网公司用互联网的办法,用大数据技术来解决问题了。

阿里发布的《2015年阿里巴巴知识产权保护年报》披露,凭借多年积累,阿里防控系统实时分析数据的速度已达每秒1亿次,成功阻止上亿件涉假商品信息在淘宝发布,通过海量数据分析、提炼、归纳、建模,可直接处理涉假行为,或将涉假信息提供给执法机关并协助开展线下打击。海量大数据挖掘,将使得制假售假行为无处遁形。

打假,是融入企业道德血液的,特别是对于网络平台类企业。像阿里这样的企业不仅会自觉维护自身企业品牌,而且会认识到维护数亿用户权益就是维护自己的根本利益,用户和消费者是其生存之根基。

当然,阿里的平台模式天然注定了其打假防假的难度,同时,阿里巴巴作为一个平台企业在打假上不可能孤军奋战,只有企业、工商部门、司法部门、国际组织等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效。而大数据利器则让打假斗争如虎添翼。

· 百度金融发力教育信贷

2017年2月16日,百度金融与民营职业教育机构新华教育集团举行战略合作发布会,表明百度金融在发力消费信贷取得成效并在教育信贷市场取得领先地位后,继续深耕这一领域。

启动消费、拉动内需是中国经济转型目标之一。2016年中国消费拉动力虽然占GDP的67%,但这是投资出口下降的衰退式占比升高,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中国消费信贷对消费助力的作用弱化。目前中国消费信贷总额为20多亿元,占整个贷款总额的比例仅为20%左右,而消费信贷发达的美国,其占比达到60%以上。

在崇尚消费以及“花明天的钱买今天的东西”的消费理念等各种因素驱动下,美国消费的信贷水平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整体消费信贷渗透程度高。2015年消费信贷占社会零售总额比例将近70%,消费信贷占GDP比重也一直保持在28.34%,占美国家庭负债23.43%。这些数字也凸显了消费信贷在美国经济中扮演着无可比拟的重要角色。从美国等发达国家看,消费能够成为经济的第一拉动力,除了西方国家民众的生活消费理念影响外,一个最大的推动力就是金融的作用。

未来中国的消费信贷市场将维持20%以上的快速增长趋势,预计在2019年将达到41.1万亿元,消费信贷规模的增长意味着中国的消费金融已经成为新的蓝海市场。

从中国消费信贷结构分布看,住房、汽车等大件商品消费成为消费信贷的主力军。而教育消费信贷,主要是面向学生的过桥消费信贷,在经过前几年传统银行扶持,结果导致坏账大幅度发生后,正在大幅度萎缩。笔者此前在国有银行从事过助学贷款,对此深有体会。而与此同时,像新华教育这样的民营教育机构特别是职业教育机构等根本进入不了“财大气粗”的国有金融机构视野。

同时,传统金融无法满足消费信贷需求与发展。笔者过去在从事助学贷款工作时看到,每发放一笔学生助学贷款,需要贷款学生寻找担保或者抵押,或者由学校出具担保函,因此效率非常低,甚至出现学生快毕业了贷款还没有审批下来的情况。笔者当时总结出有几难:贷款发放难、贷款收回难、追究担保人责任难,并且不良贷款多。而导致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传统金融没有甄别贷款人信用程度的科技手段。

实践已经证明,一方面,让现有传统银行业承担支持新消费领域的任务,是很难完成的下策。无论是百姓传统消费还是新消费领域,新经济孕育出的新金融、金融科技、互联网金融才能承担起支持其快速发展之重任,特别是要创新金融与教育融合的新路子,重任自然而然就落在了互联网金融或者金融科技的肩上。而互联网金融或金融科技的普惠性特质使得民营教育、职业教育的信贷需求有了几乎是量身定制的最佳模式。

另一方面,民营、职业教育对新金融科技资源需求旺盛。中国教育的真正希望在于民营教育,中国教育的短板在于职业教育,这是中国第一人口大国的国情所决定的,也是工业4.0的大趋势所要求的。当然,中国民营教育、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同样离不开新经济、新金融助力,这就是新华教育与百度金融强强联合的意义所在。

那么,新华教育为何选择的是百度金融,而不是互联网金融起步更早的其他企业,新华教育究竟看中了百度金融什么?

百度金融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在教育金融领域持续发力,已经构筑起从MBA学历教育,到在职语言、IT等技能培训,再到初级职业教育全领域的教育金融服务生态体系,合作教育机构数量近3000家,为近40万名学生提供了及时的教育信贷服务,成为职业教育分期信贷服务市场的领跑者,也成为百度生态体系的拳头级产品。它不仅让更多学费不足的学生通过职业教育培训增强就业技能,拓展就业空间,同时还为教育机构扩大了招生来源,并与搜索推广服务在线上线下形成有效的协同作用。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正在产生化学反应。

互联网金融,特别是金融科技的发展,使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一个金融创新的新时代。教育是个大市场,百度金融正试图利用优势资源为金融行业创造出新东西。百度金融与新华教育的此次战略合作,可以看作百度金融在教育领域金融创新的实际落地。

百度金融虽错过了跑马圈地的红利期,但潜力前景大而广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百度试图通过人工智能、用户画像、账号安全、精准建模等领先的金融科技,破题消费金融行业面临的系列挑战。2015年,百度推出个人消费金融权益平台“百度有钱花”,打造创新消费信贷模式,目前已经在多个产业进行探索和布局。

互联网金融过渡到金融科技是大势所趋,中国在互联网金融上走在了世界前列,但在金融科技上已经落伍。而百度成为追赶世界金融科技步伐的代表企业之一,这是因为支撑金融科技的是人工智能,包括目前火热的智能投顾与数字货币,背后都是由强大的人工智能支撑的,在中国金融科技企业中,百度研发人工智能起步早、投入大、成效显著。笔者从权威渠道了解到,百度大脑语音识别准确率达97%,人脸识别准确率达99.7%,在国际权威的FDDB、LFW等人脸识别检测评测中,百度人脸识别技术均排名第一。2016年百度世界大会上,百度金融对外公布“成为一家真正意义的金融科技公司”的愿景——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势,升级传统金融,实现普惠金融的梦想。明确“身份识别认证”“大数据风控”“智能投顾”“量化投资”“金融云”“智能获客”六大金融科技发展方向,并向传统金融机构开放“金融云”,输出全套金融解决方案。

· 金融科技有无限想象空间

从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到如今如火如荼的欧美金融科技,都对传统金融具有革命性和颠覆性意义。特别是在欧美受到资本热烈追捧的金融科技,正在迅猛发展,并且一发而不可收。

传统金融眼看着金融科技大潮汹涌而来,不禁手足无措。当然,有远见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也已经斥巨资于金融科技的研发,比如智能分析师领域、区块链技术。高盛、摩根大通等甚至宣称自己是科技公司,足以看出金融科技被投资人和市场认可的程度。

欧美的区块链技术已经有了历史性进展和飞跃,被称为金融科技革命的开端。以美国区块链众筹项目The DAO为例,短短两周就创造了疯狂的历史纪录。从2016年4月30日创建到5月16日,区块链众筹项目The DAO募集了1070万个单位的Ether(Ether和此前爆红的比特币一样,都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加密货币),价值约为1.19亿美元。据说,当时一个单位的Ether价值超过10美元,该数字加密货币的市场价值总计超过8亿美元。

在这一案例中,两大革命性特征令人匪夷所思、不可想象。首先,The DAO是Distribut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分布式自治组织)的缩写,它被追捧为一种全新的分散的金融组织形式,通过计算机代码创建和自动运行,而不是利用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运行。它没有管理层或董事会,本质上是一种最纯粹的股东治理形式。也就是说,金融科技已经发展到颠覆传统金融组织体系和机构的阶段,这或预示着未来将有新的金融体系组织架构出现,而传统金融机构组织架构将被彻底颠覆。

前文已经讲过,数字货币的出现或将大大削弱各国央行的控制力。因为央行是伴随纸币的出现而诞生的,其主要功能是调节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即掌控货币政策。而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从发行到流通都是可记录、可追溯的,数量是一定的,不需要人为意志来调节,网络技术会自动完美匹配。

笔者的上述论断并非夸张,谁都没想到,在金融机构组织架构上,金融科技颠覆传统的脚步会走得如此之快。

在The DAO的案例中,另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是,金融科技下的投资者使命与作用、投资方向和项目的决策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The DAO的众多投资者们要在筹资项目结束之后,再投票决定拿这些钱去具体投资什么。“没有人控制它,它只是个代码。”德国码农、The DAO的构想者之一Simon Jentzsch说,“没有人能单独决定拿这么多钱投资一个或几个产品,都是众人来决定。”至于具体怎么决策运作尚不得而知,只有继续观察。

欧美金融和科技公司正在探寻如何利用区块链技术来确保财款转移,一个叫作“智能合约(smart contracts)”的东西应运而生——基于计算机云技术的金融代码来执行金融合约。从根本上说,The DAO就是一个大型的、复杂的“智能合约”,它可与风险投资基金相媲美。它提供独有的被称为DAO tokens的投票份额,以此换取加密数字货币Ether。Ether是Ethereum区块链技术中的一个金融组成部分。区块链就像是数字货币的一个庞大、分散的总账,它记录每一笔交易,并将该信息储存于全球网络上,因此该交易数据不能被篡改,安全性相对较高。

实际上,业内还在加速研究区块链技术更为广阔的应用,未来区块链技术在金融服务、共享经济、物联网甚至房地产方面都存在无限的想象空间。区块链技术能够大幅提升资本市场和金融机构的效率,甚至可能引发部分市场功能的脱媒,比如,股票、外汇和杠杆贷款等的交易结算,可能因为区块链技术的引入而彻底改变。就连前美国财政部长萨默斯(Lawrence Summers)都感叹,区块链技术极有可能永久改变金融市场。

足以看出,欧美在金融科技发展上比中国互联网金融要领先很多,中国目前虽然在智能制造方面风起云涌,但是在金融科技、智能金融方面还有待加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