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军之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序言

陆儒德教授是大连舰艇学院退休资深教授,在海军服役50年,曾任航海系主任,多次参加我国举办的重大远航活动,航行过世界各大洋。他以强烈的责任心,以一个老航海、老军人的视野,一直关注和研究海洋和海军问题,发表了大量学术文章,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退休后集中精力投入宣传活动和编纂书籍,先后出版了5部海洋和海军的专著。

《中国海军之路》是陆教授研究成果之一,该书跨度很大,从原始航海产生古代海军,一直写到现代海军,并对今后海军发展作了展望性探讨。该书从世界发展历史进程,以航海、贸易、海权交集发展为主线,探讨了中国海军与世界海军发展的迥异之路,点评其不同的历史影响和结局。作者以新的视野分析海军发展的经验与教训,探讨当今世界建设海军遇到的新形势、新挑战,对于建设一支战略性、综合性、国际性的现代海军是有现实意义的。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各朝的统治者自诩世界中心、“天朝上国”,物产充盈、“富国天下”,对外实行“闭关锁国”,远离了海洋,实施重农抑商,根本没有建立海军的需求和条件。所以,当西方世界,以海军为利剑走向海洋,推行海外贸易,大肆扩张殖民地时,中国还酣睡在黄土地上。虽然在内战争斗中,各朝代都建立了规模宏大,作战频繁的水军,但仅仅在江河水网地带征战,是陆地战争的延伸,完全不同于西方以海洋为舞台、服务于国家海洋活动的海军。直至清朝,面对外国列强的频繁入侵,为了应对来自海洋上的侵略者,开始建立以海洋为战场的海军。

所以,中国海军之路同世界海军发展道路迥异,它不是开拓贸易之剑,担当国家向外发展、积累财富之工具。相反,它产生于“富裕”的王朝。在明朝似乎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舰队,它担当“耀威异域,示国家富强”任务,充当对外宣传的展示品,实施“厚往薄来”政策,消耗国家财富。清朝建立的是纯军事的军队,它没有持久海洋活动来支撑,只能随着皇帝的旨意而兴衰,结果必然消亡。

一个国家的海军,决定于国家体制,民族的海洋意识,国家的海洋活动及其对海军的需求和使用海军的决心。离开了海洋活动的海军,不可能持久:穷兵黩武的舰队,结果必然消亡。

在中国历史上,自公元前3世纪至15世纪中期,中国的航海事业称雄世界,即使在清朝,中国也一度建立了居世界前列的近代海军,曾经威慑西太平洋,遏制、推迟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但封建制度的中国,本无走向海洋成为海洋国家的战略思想,而用“金关银锁”把海军舰队牢牢锁定在“守”的战略上,战场上采取“避战保船”战术,把军舰圈在港湾内。封建朝廷完全拒绝来自西方国家的《海权论》,将中国的海防名著《筹海图编》、《盛世危言》等当作天方夜谭而束之高阁。结果导致“甲申沉戟”、“甲午海葬”,中国两支近代舰队全被外国侵略者围歼在自己的港湾里,留下了“二甲”国耻,中国沦落为半殖民地社会。从此中国海军一蹶不振,每况愈下,一个泱泱海洋大国,竟没有一支海军能够驰骋在大海上。

新中国成立后,经几代国家、军队领导人和广大海军官兵的努力奋斗,人民海军伴随着共和国的步伐与时俱进,伴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跨越发展。人民海军已经具有水面舰艇、潜艇、航空兵、陆战队和岸防兵五大兵种构成,有效地捍卫着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发展利益,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支撑力量。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成功,中国的航运、造船、港口业迅速发展,即将名列世界前茅,中国将迎来第二个“海洋盛世”,由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迈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国,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安全利益必然国际化,中国的驻外机构、商务外办、跨国公司及其国外财产迅速增加,中国的国际义务日益加重。中国已经融入国际社会,与世界各国共同创造人类企盼的“和谐世界”。

在当前形势下,总结海军发展的历史教训,探讨新时期新阶段海军的新使命,把人民海军建设成为战略性、国际性、综合性海军,适应国家利益从“国土边疆”向“利益边疆”转化,完善海军的多元性功能,是我们海军学术研究的重要内容。

《中国海军之路》较全面地梳理了中国海军的发展道路,对历史上的马尾海战、黄海海战,及其中国“倭患”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述,提出了一些个人见解,广开思路,正视历史,进行学术探讨,以求取得有益的教训。书中对“海军与国际海洋法”、“海军非战争军事运用”等作了分章论述,是适应时代需要具有现实意义。《中国海军之路》,提出了不少学术论点,提供读者一些历史资料,对了解中国海军的发展道路,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院长

2009年6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