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军之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海上马车夫”的兴衰路

一、蓝色崛起“三大法宝”

荷兰是西欧的蕞尔小国,国土面积只有4.15万平方千米,不足辽宁省的1/3大,人口1550多万,相当于我国一个中等城市的人口。约1/3的国土低于海平面,深受海浪席卷的威胁。由于国土低洼,聚集了欧洲3条主要大河莱茵河、马斯河、斯德尔德河,由此入海,虽然增大了水患的威胁,却造就了密布的水网地带和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独特的地理环境,为荷兰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荷兰人很勇敢。他们站在国土上,望着高于地面的波涛,面对“灭顶之灾”的威胁,他们高喊:“只有斗争,才能浮出水面;只有拼搏,才能过好日子。”荷兰国徽的缀带上写着“坚持不懈”。正是这种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他们对“荷兰的粮食还不够喂养公鸡和母鸡”的嘲讽不屑一顾,举国倾力围海造田,进行科学种植,硬是在寸草不长的盐碱沙丘地上造就了先进的农业,成为欧洲人羡慕的样板,被称为“农业麦加”。

荷兰人很前瞻。荷兰的国旗上分红、白、蓝三色,最底下的是蓝色,寓意国家的基础是海洋,上部红色的革命和中间白色的政治体制都靠海洋事业而巩固,国家兴旺、人民幸福均要在与海洋拼搏中发展。正是这种依托海洋的战略远见,使一个欧洲小国,创造了海洋上的奇迹,显赫地冠名“海上马车夫”,不畏艰险驰骋大洋,控制了当时全世界总贸易额50%以上,海洋商业繁荣到达了顶点,确立了海洋商业霸权的地位,被马克思称为“海上第一强国”,一度成为世界经济中心和欧洲最富裕的国家。

荷兰人很聪明。当荷兰立国之时,葡萄牙、西班牙已经控制了世界海洋航线,把贸易的触角伸展到了各大洲。周边四邻各国已经相当强大,尤其迅速崛起的英国,正横越在其前方,是荷兰走向海洋的“拦路虎”和海洋竞争的主要对手。一个小国要在夹缝中生存,劣境中走强,靠的是创新的智慧,在激烈的海洋竞争中以创新的商业体制和精明的竞争技巧来取胜。荷兰人积累、创造的经商法则、银行体制与融资方式,不仅使荷兰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一跃成为欧洲经济的“领头羊”,而且至今仍然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不朽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历史贡献。

荷兰同比利时、卢森堡原属尼德兰,处于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城市林立,商业发达,被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视为“皇冠上的一颗珍珠”。西班牙每年从尼德兰搜刮的钱财为美洲殖民地掠得的3倍,约占其总收入的50%。荷兰城镇密布,半数人口居住在城市,乡村里家庭工业、手工作坊遍及各地,非农人口占多数。曾有人在1749年对7个沿海村庄作了统计,从事工业生产的占25.4%,从事商业和运输业的占23%,一般劳动者占26.8%,公务员占6.4%,即经营工商业和非农业的家庭占75.2%,从事农业生产的家庭只占全部户数的11.7%,这里简直成了“工商村”。因此,荷兰的纺织、造船、染料、陶瓷等均较发达。

他们用围海造田来改变国土低洼的弊端,充分发挥3大河系汇合的地理优势,坚定走“靠海吃海”,发展“蓝色经济”的战略,把“通商和赚钱”作为最高利益,使荷兰在英、法等国的争霸中脱颖而出,进而确立了世界海洋经济中心的实力地位,为国家发展和向外扩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们常说:风车、木屐、郁金香是荷兰的“三大宝”。其实,荷兰人的视野盯上了海洋,他们的捕鱼、造船和港口才是荷兰崛起的“三大法宝”。

荷兰地处西北欧,毗连大西洋的北海,为欧洲3大河流和运河的出海口,外海有西弗里西亚群岛屏障,聚集着各种鱼类在这里觅食和洄游,渔业资源十分丰富,更是欧洲捕捞鲱鱼的主要渔场。17世纪初期,荷兰大力发展捕捞业,鲱鱼捕捞船多达1500艘,船员达12000多名,鲱鱼的年总产量达3.25万吨,占整个欧洲鲱鱼总产量的65%。而且,由于技术先进,品质优良,国际市场上占有价格优势,通常,荷兰的鲱鱼价格要比英国鲱鱼高出20%,给荷兰带来了滚滚财源,素有“鲱鱼是荷兰金矿”的美誉,鲱鱼捕捞业迅速发展,捕鱼业人口占全国20%,有的村庄从事鲱鱼生产的居民占50%以上,鲱鱼成为荷兰的“首位行业”。荷兰捕捞业的成功,不是靠粗放型的规模取胜,而是靠技术创新和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

渔民威廉姆·柏克尔斯发明了加工鲱鱼的“一刀去脏”法,只要一刀下去,2秒钟内即可剔除全部内脏,大大提高了加工效率,为大量腌制鲱鱼创造条件。这在当时无冰箱时代,解决了鲱鱼储藏可达一年之久的难题,无疑是渔业加工工艺的一个革命,造就了荷兰鲱鱼畅销全欧,占领了整个英格兰市场,波罗的海沿岸国家75%的鲱鱼来自荷兰。

随着渔业生产规模日益扩大,当局建立了荷兰“大渔业委员会”,制定颁布了一系列渔业法规,实施出海捕鱼“许可证制度”,以保护荷兰鲱鱼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和竞争力,并且,开始组织武装保护行动,保证捕捞业安全发展。荷兰鲱鱼业做到了生产规模化,组织法制化,营销市场化的发展道路,使鲱鱼产业成为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基础上的大规模商品生产,很快超越了所有欧洲国家,成为荷兰的第一富源。直至今天,在鹿特丹等地的古建筑上仍然依稀可见不少鲱鱼的图案,鲱鱼成了荷兰靠海致富的图腾。

原始的海洋经济是以沿海“渔盐之利,舟楫之便”起步,而“渔”与“舟”是个将人类带进海洋的自然结合体。荷兰渔业大发展,成为该国的第一产业,必然推动造船业的大跃进,成为荷兰的重要产业。荷兰造船业以建造廉价商船而发展,适应海洋贸易而繁荣。17世纪,大规模世界海洋贸易形成,造船业迅速发展,欧洲各国竞争十分激烈。荷兰人再次体现了创新思维和商业竞争技巧,以先进的造船技术、廉价实用、适应市场需要而击败了所有对手,成为欧洲耀眼的“明星”产业。

当时国际上的船舶税收是以甲板面积计费,他们便独特地设计了一种“小甲板平底船”,具有甲板面积小、载货舱容大的特点,而且平底吃水浅,既可增大航速,又适于浅水港口航行。正是这些“大肚子”船的技术革新,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受到航运界的青睐。同时,为针对当时海盗猖獗的形势,适应航运市场安全的需要,又设计出一种船体坚固,航行便捷,船尾平台装置大炮的武装商船,开创了一种军、商兼备的新船型。

正是这种灵活应变,适应市场的竞争技巧,荷兰的造船业很快占领了欧洲的船舶市场。当时荷兰船厂林立,配套设备俱全,全国可以同时开工建造几百艘船,一旦船体建成,经数小时即可整船装配完毕。船舶价廉物美,荷兰船的造价要比英国造价低30% ~50%,所以,很快垄断了欧洲的造船业。17世纪末,工业占优的英国25%的船只、森林资源丰富的丹麦近50%船只购自荷兰。17世纪成了“荷兰造船世纪”。连俄国的彼得大帝曾两次化装成工匠到荷兰学习造船技术,并聘请荷兰造船师为俄国建造了一支舰队。

造船业很快成为荷兰又一个重要的经济来源,反过来又刺激造船业进一步发展并实现机械化。荷兰的造船业,为它开拓大制造、大贸易奠定了坚实基础。凝聚、驱动了海洋经济快速发展,造就了一个庞大的商业民族的兴起,成为驰骋大洋的“海上马车夫”。

荷兰地处大西洋、毗连北海,位于英、法、德等大国的中央,是当时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为连接欧亚贸易物流的要冲。国内河流纵横,四通八达,交通便利,具有建筑海港、营造商品集散地的优越条件。荷兰的鲱鱼从这儿运向南欧和波罗的海沿岸国家,荷兰船队从葡萄牙和西班牙装载香料、丝绸和黄金转运欧洲各地,返航时,将欧洲和波罗的海国家的小麦、铁器、木材运到葡萄牙和西班牙,担当着转运贸易的角色,促进荷兰港口迅速发展,而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一跃成为世界大港,一直繁荣至今,其海上运输量仍占欧盟海运市场的30%。

当今世界,近半数人口集中在沿海城市,其中港口起着纽带作用,彰显世界发展“以港兴城”、“港城共荣”的普遍规律。荷兰正确地利用物流中心的地理位置和河网密布、交通便利的优势,在低洼的北海沿岸和河网地段大力开设港口,很快形成港口密布、城市林立的繁荣景象,几百个城市吸引将近50%的人口涌入城市,拥有欧洲“城市国家”的美誉。

荷兰的捕鱼业成为第一财源,积累了巨大财富,为他们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领先欧洲的造船业和世界级的港口,是荷兰具备发展外向经济的坚实条件。荷兰的海洋经济高速发展,为欧洲海洋经济由地中海转向大西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为荷兰发展成为世界贸易中心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驾驭“马车”争霸海洋

尼德兰革命胜利对欧洲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它建立了欧洲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掌权的荷兰共和国,把发展海洋贸易作为基本国策,举国全民参与海洋经济建设,走上了“走向海洋而繁荣,依靠海权而强盛”的强国崛起之路。荷兰人靠“三大法宝”积蓄了巨大能量,开始驾驭它的“海上马车”驰骋大洋,排挤了英、法等国的严峻挑战,将原来的海上霸主西班牙拉下马,占据了所有海上贸易通道,成为控制世界贸易的优秀“海上马车夫”,他们高唱着“阿姆斯特丹人扬帆远航,利润指引我们跨海越洋,爱财之心驱使走遍世界港口”,大步踏上了争夺海洋霸主的远征。荷兰的国家发展战略定位在控制世界贸易上,著名油画“阿姆斯特丹女神”中,女主人将手按在地球上,宣示“这个世界属于荷兰”。

荷兰要走向世界,首先重视发展周边和波罗的海的贸易,确保波罗的海的通航与贸易优势,作为向外发展和全球扩张的基地。荷兰逐渐把贸易触角伸展至欧洲各国,南至西班牙,北达芬兰、瑞典、俄罗斯,东同波罗的海国家和土耳其建立较好的贸易关系,并同英国、法国展开激烈的贸易争夺,并逐渐取得了优势。但荷兰始终把发展东方贸易作为控制世界贸易的战略突击方向。

然后,充分利用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创的世界航线,把海洋贸易航线推向全世界。第一,继续沿着葡萄牙的东方航线向前延伸,绕过好望角走北线到达中国沿海、日本和千岛群岛,向南航线到达澳大利亚。第二,沿着西班牙的西方航线,到达南美洲的合恩角和穿越麦哲伦海峡,并于1598年实现环球航行,到达菲律宾和“香料”群岛印度尼西亚。第三,进行勇敢而卓越的北极探险,企图寻找从北极通向东方的航线。1594~1597年,荷兰人威廉·巴伦支曾历经3次北极探险航行,在航海史上首次穿越挪威海,进入北冰洋的边缘海,并将该海命名为“巴伦支海”,最后到达位于北极圈内的北极熊、海象、海豹的栖息地新地岛。可以说,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启了世界大航海,而荷兰人编制了世界海运网。

随着航线的全球扩张,悬挂“三色旗”的荷兰船只走遍世界,形成“全球出击,逐洲落户,处处创业”的局面,竞争加上掠夺,滚滚财源流进荷兰的金库。在鼎盛时期,荷兰拥有商船16000多艘,是法国商船数的16倍,总吨位超过英、法、葡、西4国商船的总吨位。单是首都阿姆斯特丹港,泊港船舶经常保持在2000多艘,成为世界第一大港和贸易转运中心。17世纪,荷兰的资本积累超越了欧洲各国的资本总和,对外投资是英国的15倍,成为英国国债的主要债主,世界真正成了“荷兰世纪”。

三、军商兼用的“隐形舰队”

荷兰向海上进军,并不是采用西方通常的靠军舰开道的做法,而是实施软硬兼施,行使武力征服与商业技巧的结合,必然遭遇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周边大国围堵阻击和当地利益集团的激烈反抗。但荷兰人深深懂得依靠海权取胜的秘诀。他们利用发达的造船业,发明了简易的“大肚子”船,在竞争中争得了“多装货、多利润”的商业优势。荷兰人同时制造了一种船体坚实,尾楼装置火炮的“武装商船”,构成作战舰队的重要组成部分。荷兰没有仿效西班牙建立一支专业的“无敌舰队”,而只有少量的护航军舰。17世纪初,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拥有商船3000多艘,仅有军舰41艘,作为机动攻击力量。

然而,荷兰的“武装商船”是军、商结合,具有较强的防御功能,可以有效地对付军事袭击和海盗掠夺。17世纪中叶,荷兰在同英国争夺贸易航运权的战争中,武装商船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边贸易、边战斗,显示很强的战斗力,被称为“隐形舰队”。所以,当时的荷兰贸易船队成了一支“不敢碰”的船队,能够较为安全地航行在世界海洋上,是控制海权的一支重要力量。

荷兰船队凭借“武装商船”和少量护航军舰,一度占有海洋实力优势,在海洋上排挤他国船只进行贸易,并进行疯狂掠夺。17世纪初,荷兰趁葡萄牙衰落之际,多次发动战争,用武力从葡军手中抢占了有“香料王国”之称的印度尼西亚及其首府雅加达,作为控制印度洋和太平洋航线、进而进一步扩张的战略基地,将葡萄牙势力全部挤出了亚洲,荷兰几乎独霸了东方贸易的控制权。

17世纪30年代,荷兰在古巴发动攻势,先后击毁了西班牙的两支舰队,牢固地取得了加勒比海的控制权。荷兰海军上将特龙普在英格兰的当斯港一举将西班牙舰队击溃,使西班牙舰队完全丧失了海上优势和重整旗鼓的可能,从而确立了荷兰“第一海上强国”的地位。

四、“海上马车夫”的终结路

荷兰周围环境处于强势发展中的英、法、德等大国的包围,走向海洋的步履要比葡萄牙和西班牙迟得多,但凭着荷兰人坚持不懈的意志和创新的商业技巧,“海上马车夫”驰骋大洋,控制了世界海洋的贸易航线,金银财富滚滚流入荷兰的国库。他们毫不掩饰地自诩:“荷兰人从各国采蜜,挪威是它们的森林,莱茵河两岸是它们的葡萄园。爱尔兰是它们的牧场,普鲁士、波兰是他们的谷仓,印度和阿拉伯是他们的果园。”

然而,由于荷兰缺少一支能够牢牢控制海权的强大舰队,在胜利进军的辉煌使世界眩目之时,已经显露出它的虚弱。荷兰东方殖民扩张的战略目标是征服东印度群岛和中国,当拿下印度尼西亚后,继续向东方扩张时,遭遇到了中国海上力量的坚强抵抗,令它的扩张战略严重受挫,北进计划难以得逞。

1604年,荷兰派遣两艘武装舰船入侵澎湖,强行要求“通商”,泉州都司率领中国50艘战舰压境澎湖,严斥入侵,明确“不准通商”,令其“立即撤离”。在中国舰队严阵威慑下,荷军不得不“从命”撤离。1622年,荷军用10多艘军舰再次武力侵占澎湖,两年后,明军派遣200余艘战舰、万余军人围攻荷军,迫使荷兰入侵舰队再次从澎湖撤退至台湾。面对中国的坚强抵抗,荷兰侵略者始终未能将侵略魔爪伸进中国大陆。1661年,郑成功率领400余艘战舰、25000人的水师,从金门出发,渡海东征,激战9个月,终于击败荷兰舰队,将统治台湾39年的荷兰侵略者赶出了台湾,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英国是荷兰隔海相望的岛屿大国,海上交通线是其“生命线”。荷兰向世界大举扩张,将势力一度伸展到世界各地,登上了“海上第一强国”的宝座。但一直受到来自英国的挑战,是荷兰崛起的最大阻力,实为动摇其海洋霸主地位的主要“杀手”。

英格兰的君臣们身上流淌着好斗天性的血液,竭力开拓疆土和扩张势力是英国历史的重要特征。在10世纪,英国国王便自封“海洋的护卫者或统帅”、“不列颠诸海之王”,一直虎视眈眈关注着荷兰的海洋扩张。荷兰到处排挤英国,英国寻机削弱荷兰,谁的海上力量强大,谁将抢占上风,争夺海洋霸主地位,实质上便是海权的较量。所以,英国人忍气吞声荷兰人的海上排挤,决心通过发展海军来与荷兰人展开海上博弈,以谋取海上霸权。

建立强大的海军是英国进行殖民扩张的最重要因素。17世纪中期,英国护国公克伦威尔决意大力扩充舰队,经过苦心经营,到1654年,英国便建成了一支拥有86艘军舰的舰队,军舰的排水量1000吨、装有60~80门大炮,而当时荷兰保持着60艘舰船的舰队,吨位较英国船小,每艘装炮40~50门。显然,英国军舰在吨位和火力上都已经超过了荷兰,便开始新一轮的海上霸主争夺战。

1650年和1651年,英国两次颁布《航海条例》,公然宣布:非经英国允许,外国商人不得与英国殖民地通商,输入或输出英国的货物,只准英国船只或输出国的船只进行运输。而且,强制要求在英国水域的所有船只,包括整个舰队,必须向英国军舰行“升旗礼”,以表示对英国在那里主权的承认,并可登上荷兰船只进行临检搜查。从抢夺航运权着手直接打击、动摇荷兰的国际贸易中心地位,以咄咄逼人之势进行开始海上争霸。

荷兰宣布拒绝承认英国的《航海条例》,引发了1652~1673年间的3次英、荷战争,频繁的战争几乎耗尽了荷兰的财富,国力迅速下降。1713~1770年间,荷兰几乎没有为海军再投入建设资金,海军舰队衰落,导致海权丧失,荷兰的海上事业日暮途穷。最终新兴的、工业化的英国,凭借强大的舰队控制海权,替代荷兰成为新的海洋霸主。英国在称霸海洋的3个世纪中,占据了比英国本土大150倍的海外殖民地,全世界1/3以上的商船飘扬着“米”字旗,成为“日不落”的海洋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