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军之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篇 艰辛的航海征途

第4章 西欧小国的蓝色崛起

探索蓝色崛起的非凡历程,乃是人类的历史责任。希腊人开创了地中海海洋文明,曾经跨越爱琴海,朝东北挺进黑海;向西穿越爱奥尼亚海,伸入亚得里亚海沿岸,一直西扩至伊比利亚半岛东岸。但东奔西走,始终在地中海内打转。于是,把直布罗陀认定为人类所能到达的尽头。相传宙斯的儿子赫刺克勒斯在此立下两座“石柱”,表示这儿是无法超越的“天尽头”。

15世纪初,中国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驰骋印度洋29年,也终未能绕过“好望角”。阿拉伯和印度商人,活跃于欧、亚、非三大陆,仍然局限在印度洋沿岸区域。当时处于欧洲经济、文化中心的英、法、德等重要国家,得益于工业化而国力大增,急于扩张却不知出路何方,仍在中世纪封闭中争斗。

此时,一个位于伊比利亚半岛西岸的蕞尔小国葡萄牙,在一位王子带领下,撑起风帆,走出大西洋,领航世界大航海,成为称雄世界的海洋霸主,把触角一直伸展至欧、亚、非和美洲,“影响”世界长达一个多世纪。

一、探险家勇闯两大洋

亨利跨越大西洋

15世纪,欧洲受到工业革命的催化,涌动着向外扩张的潜流,社会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黄金、白银和香料,向外扩张是缓解内部压力的有效手段。葡萄牙是在公元1143年独立的君主制王国,国小人少,国土面积不足10万平方公里,当时人口不到100万。国土三面陆地,高原居多,农业为主,资源匮乏,更深地感受到国家缺乏资源与财富的危机感。由于葡萄牙黄金储量短缺,缺少黄金支撑的货币政策,导致物价飞涨,严重通货膨胀,商人纷纷破产,经济濒临崩溃。欧洲人另一种不可或缺的商品,包括胡椒、丁香、肉桂、肉豆蔻等“香料”,用作调味品、宗教祭祀、制造香水、食品防腐和制造药品,为当时欧洲“疯狂的商品”。由于阿拉伯商人的垄断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阻断,香料成为欧洲的珍稀物品,更成为葡萄牙王室贵族和民众共同争抢的“珍宝”。由于物资奇缺,激化社会矛盾,甚至动摇了王朝根基。

葡萄牙位居伊比利亚半岛西隅,听不见地中海的涛声,却与大西洋为伴,感受着海洋的狂涛。葡萄牙人不再满足沿岸的“鱼盐之利”,决心扬帆大西洋,走进凶险的海洋,以探索强国富民之路。航海是一种险境丛生的探险之旅,航海家是不畏艰险的坚强勇士,古代渡海工具简陋,航行资料空白,海路险恶,风云莫测。古代个体航海探险家往往失败居多,不少葬身鱼腹,走上了不归路,欧洲人深信赫剌克勒斯在直布罗陀立下的“石柱”为“天尽头”,使人望而却步,留下了“望洋兴叹”的无奈。

亨利,葡萄牙国王若奥一世的第三个王子,据传,他出生时星象家预示:“他必将进行伟大而高贵的征伐,必将发现他人无法看到的神秘的东西。”他风华正茂,踌躇满志,曾站在里斯本西北部的欧洲大陆的最西端——罗卡角,面对镌刻有著名诗人卡蒙斯诗句:“大地止于此,大海始于斯”的石崖前发誓:葡萄牙要从这儿大胆向西,跨越大洋,探索世界,寻找财富,据称这就是“大西洋”的来历。大西洋气候孕育出的葡萄牙人,勇敢地闯过赫剌克勒斯石柱,率先迈进大洋,成为大西洋的主人,称霸世界海洋达一个多世纪,创造了海洋史上的奇迹。

亨利的成功在于他把航海推行成为一项国家战略,使航海探险获得国家财力支持和纳入国家计划,支撑航海事业持久发展。他亲自组织沿非洲西海岸向南进行的海上探险之旅,终结了欧洲几百年来只有冒险家孤立探险的航海史。亨利把当时著名的地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航海家召集到葡萄牙,组成“航海探险家委员会”,研讨航海理论和总结航海实践,交流知识,训练船长。他大刀阔斧地改造了原始航海,创造性地以三角帆替代传统的方帆,改进指南针,建造适合远航的快速帆船,建筑导航灯塔,开设航海学校,修建天文台和兴建图书馆,以优惠政策奖励航海事业,推动原始航海走上科学化,促使航海事业快速发展。

亨利王子尽管并没有随着航船横渡大西洋,但他用了近40年时间,组织、领导着葡萄牙的航海事业,建立了世界上一流远洋船队,拥有世界一流的造船技术,开创了航海科学研究,造就了一大批航海探险家,率先驶进大西洋,航行非洲西岸及许多群岛,成为欧洲的航海中心,既创造了葡萄牙的辉煌,又为世界航海事业作出了不朽贡献。因而,他被国际上荣誉地称为“亨利·航海家”。

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有一座“大航海纪念碑”。巨大的船形大理石纪念碑宛如一艘驶向大西洋的古老帆船,其正面写着:“献给亨利和发现海上之路的英雄”,站立船头的第一人便是亨利,随后为达·伽马和哥伦布等大航海家。这座1960年葡萄牙政府为纪念亨利逝世500周年而建的纪念碑,现在已经成为葡萄牙标志性建筑物,成为世界游人前往观光的名胜景点。然而,缺少郑和为代表的东方航海先驱,只能说这是欧洲的大航海纪念碑。

迪亚士绕过好望角

1487年,葡萄牙国王若奥二世委派著名航海家迪亚士出海寻找通往印度的航线。迪亚士率船队从葡萄牙出发,沿非洲西海岸航行,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当船队由大西洋转向印度洋时遇到狂风巨浪,船队漂泊了13个昼夜,几乎全军覆没。风暴把船队刮到岸边,迪亚士死里逃生,爬上岬角的南端,他气愤地将该岬角叫做“风暴角”,并在岬角上竖立了称为“帕德劳”的大理石石碑,碑面写着葡萄牙国王、地理发现者姓名和发现日期。

他返回里斯本,向国王报告航行经过,若奥二世没有责怪他,而是庆贺他越过了非洲最南角,只是感到“风暴角”这个名字对航海不吉利,他下令将“风暴角”改称为“好望角”。寓意绕过了此角,就有希望到达富饶的印度,让金银、香料源源流入葡萄牙国土。

西方人的东航与东方人的西进,沟通东西两洋,会合于好望角,开创东西文化交流,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其实,准确地说“好望角”并不是非洲最南角,厄加勒斯角才是非洲的最南角,但这一个地理误区已被航海界约定俗成和世界人民所认同,非洲最南端“好望角”一直叫到现在。

达·伽马实现蓝色梦想

1495年,若奥二世去世,其侄曼努埃尔继位,承接若奥二世遗愿,强化海权,继续扩张。委派航海家达·伽马为总指挥,率领一支4艘武装船舶组成的舰队,继续完成寻找印度的使命。1497年7月,达·伽马舰队出发,11月绕过好望角,1498年5月,航海史上谱写了新的一页,达·伽马舰队终于驶达印度西海岸的卡里卡特港,看到了东方的文明和巨大的财富以及许多从未见过的奇珍异宝。当达·伽马回到里斯本时,船队已七零八落,损失惨重,但他从印度带回的财富,仅香料一项的价值,就超过他所有远征花费的60倍,可真算找到了“黄金宝地”,更加激起葡萄牙人对远航的亢奋。

同时,葡萄牙舰队沿着达·伽马的航迹,以武力开道,在印度洋轻松地制服了阿拉伯商人的反抗,建立起自东非沿岸一直延伸至日本的贸易帝国,垄断了整个东印度群岛的香料贸易,将大量财富运进葡萄牙的国库。葡萄牙人在四朝国王接力赛似的全力支持下,经历80年艰苦卓绝的奋斗,用掠夺来的财富,不断增强海权,实现了由西向东到达印度的梦想,并在沿途设立要塞、基地,为称雄欧洲,扩张亚、非、美洲,建立世界商业帝国打通了道路。

二、“斗牛士”异军突起

西班牙是毗连葡萄牙的另一个伊比利亚国家,面积50多万平方千米。人口3600多万,东临地中海,南接大西洋,南端的直布罗陀扼守着直布罗陀海峡,国土1/4以上面积为森林,国内资源贫瘠,但具有走向海洋的地理环境和民族心态。当见到它小小的邻国,居然走出大西洋,连通了东西商路,控制了海洋贸易,源源不断把黄金、象牙、香料等运进国内,国家日益强大,嫉妒得红了眼,发誓要同这个小邻居较量一番,争夺海洋霸主地位。然而,西班牙一直苦于内乱和收复失地的战争,反抗摩尔人的统治,独立战争整整进行了7个多世纪,根本无暇顾及走向海洋来发展国家。

直至1492年1月2日,杰出的伊莎贝尔女王率领10万大军,经过浴血奋战,迫使摩尔人弃城投降,从此阿拉伯人退出了在西欧的占领,西班牙长达7个多世纪的收复失地斗争结束,整个欧洲教堂内钟乐齐鸣,共同庆祝伊比利亚彻底光复的历史性胜利。

高瞻远瞩的伊莎贝尔女王随即着手制订国家重建计划,她敏锐地感觉到贫瘠的土地很难快速治愈战争的创伤,欲振兴国家必须把战略目光聚焦在海洋上。她开始筹集资金、招募人才,建立征服海洋的机制。她默认葡萄牙开辟新航路的成功,但决心凭借西班牙濒临地中海和大西洋的优势,使西班牙在海洋上创造更大的辉煌。

伊莎贝尔是一个颇有个性的非凡女王,在光复战争中,她曾经披挂战袍,亲上战场督战,直至战斗胜利。她在国家重建中,亲自担当远航总策划人,甚至卖掉自己的女王皇家首饰,带头集资造船,广募航海人才,进行远征准备。

伊莎贝尔的惊人之举,在于委任哥伦布执掌舵柄,驾驭舰队进行新一轮的远航,彰显了她的勇气与睿智。哥伦布是一位传奇探险家、航海家,原籍意大利,1476年移居葡萄牙,曾向葡王若奥二世苦谏,向西横越大西洋,新辟到达印度的黄金之路,一直诉说6年,却遭到葡王的冷遇与拒绝。1485年无奈移居到西班牙另谋出路,历经几年游说,终于传到伊莎贝尔女王耳中。

1492年1月,在胜利复国的钟乐回荡、女王霸气极盛之际,伊莎贝尔竟然3次接见一个犹太人身份的草民航海家,饶有兴趣地听取哥伦布陈述远航探险计划,并宽容对待对他索取“贵族”头衔的狂妄要求。她轻视虚表的尊严,着眼于无穷的财富,精明地算了一笔账,认定这是一项有利可图的买卖,哥伦布可以帮她带来巨大财富,能够超越葡萄牙,造就一个强大的西班牙。

王室同哥伦布经过3个月的谈判,伊莎贝尔满足了哥伦布贪婪的高价码,终于达成协议,委任哥伦布为“海军大元帅”,率领西班牙轻快帆船“圣玛丽亚”、“琳娜”和“品塔”号组成的远航舰队,由西向东另辟通达印度的黄金之路。哥伦布不辱使命,于1492年8月3日,从西班牙起航,战胜了种种意想不到的艰难险阻,终于在10月12日,发现了陆地。虽然,那并不是西方人企盼的包括中国、日本、印度在内的东方富地“印度”,而是位于北美洲佛罗里达半岛东南的巴哈马群岛,但固执的哥伦布至死都认定,他抵达的就是印度,并把当地土著人称为“印第安人”,约定俗成一直误叫到现在。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使地球仪上原本空白的海域填补上了美洲大陆的轮廓,人类真正意义上完整地认识了地球。哥伦布成为世界大航海的英雄,伊莎贝尔则是发现航海明星的“伯乐”,1492年10月12日发现新大陆这一天,被定为西班牙的国庆日。

1888年,西班牙人在巴塞罗那当年哥伦布出海的地方,建造了著名的哥伦布广场,中央为哥伦布纪念碑,碑高50米,上端用黝黑的大理石雕成哥伦布立像,脚踩地球仪,眺望大海,左手展示航海图,右手指向美洲大陆。整个雕像既是一件玲珑剔透的艺术品,更是展示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航海壮举的一部史诗,作为永久性标志供世人瞻仰。

根据《古罗马法》,海洋是开放的,为大家的公有物,谁都可以自由利用。但海洋是凶险的,当时是不可征服的天险,谁也没有产生占有欲。15世纪的大航海,打破了海洋的平静。两个伊比利亚的小国,率先走进大海,以航海探险家的智慧与勇气换来大量珍宝、财富,也使社会拉开了海洋竞争的序幕。

1498年5月,葡萄牙的达·伽马舰队绕过非洲,驶达印度西海岸,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财富,更加刺激了西班牙人的胃口,决心加大竞争步伐,继续向海洋拓展,决心要超越葡萄牙,实现称霸海洋的野心。真算天赐良机,西班牙幸运地再次“捡漏”,得到了遭葡萄牙人抛弃的航海精英麦哲伦。

麦哲伦出身葡萄牙航海世家,曾以海军军官身份随葡萄牙远航队到达印度、马六甲等亚洲海域,曾在战斗中负过伤。他悉心研究航海技术,深信地圆说,笃信人类可以环球航行。他曾面见葡萄牙曼努埃尔国王,自荐率领一支舰队向西探险,进行旷古未闻的环球航行,却像哥伦布一样遭到葡王的轻视与拒绝。

西班牙人虽然发现了美洲大陆,却感到走投无路,当时的地图把美洲与南极连成一片,无边际的陆地横越在航路前方,似乎到了“海尽头”。正当一筹莫展之际,1517年麦哲伦来到了西班牙,受到盛情款待,还当了西班牙人的女婿。他的想法与当局不谋而合,1518年,他被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任命为“海军上将”,率领一支5艘战舰组成的舰队,开始环球航行大探险。

1519年9月20日,麦哲伦登上旗舰“特立尼达”号,继续进行海上长征。航途中经历了风暴肆虐、内部叛乱和西风带的巨浪的威胁,在几乎绝望中驶达南美洲火地岛海面。1520年10月,麦哲伦以无畏的勇气与坚忍不拔的毅力,连续航行28天,经过艰苦卓绝的探索,终于穿越了一条迂回曲折、深浅突变、沟壑纵横、流急礁多、险象丛生、迷宫般的大海峡,发现了一个广袤而平静的大海洋,麦哲伦高兴地将它命名为“太平洋”,风帆使人类第一次征服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大海峡,后人将该海峡命名为“麦哲伦海峡”,航海创造了又一个奇迹,并为环球航行奠定了基础。

麦哲伦船队继续在太平洋上航行,环球航行胜利在即,麦哲伦变得狂妄不羁,带上60名随从,登上马克坦岛,遭到当地土著1500多人的反抗,麦哲伦被土王西拉普拉普杀死。不久,菲律宾群岛被征服,成为西班牙的殖民地。

历史开了一个玩笑,一位土著民族英雄“错杀”了一位航海英雄。现在,马克坦岛改名为“麦哲伦岛”,该岛上建起了两座巍峨的纪念碑,上面各有一个高大的塑像,前面的是伟大的探险家、航海英雄麦哲伦,墓碑写着:公元1521年4月27日,斐迪南·麦哲伦与马克坦岛酋长西拉普拉普所部激战,重伤身亡于此。另一面是反抗侵略、保卫家乡的民族英雄西拉普拉普,墓碑写着:公元1521年4月27日,酋长西拉普拉普在此击溃西班牙侵略者,击毙其统帅麦哲伦。

伊莎贝尔女王决心走向海洋来振兴西班牙,破格使用两位被葡萄牙放弃了的杰出航海家,发现了美洲,完成了人类首次环球航海的壮举,实现了比葡萄牙走得更远的蓝色梦想,在15世纪至16世纪成为海上强国,世界海洋上形成两个伊比利亚小国称霸海洋的两强格局。

三、瓜分世界“第一线”

在欧洲西南端的伊比利亚半岛,出现了两个争夺海洋的霸主,都在大力海洋扩张,推行殖民统治,建起了最早的殖民帝国。两个外出疯狂抢夺海洋的邻居,必然发生利益冲突,在教皇的斡旋下,他们选择了划界分赃来避免“内斗”,确定各自的势力范围,共同保存实力去争夺海洋。

1479~1480年间,在教皇的调解下,双方签订了利益分割的条约,根据当时已经占有的海域和扩展的方向,条约规定:葡萄牙拥有大西洋上非洲西部的马德拉群岛、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取得沿着非洲西海岸南下,绕过好望角,并继续往东拓展和独霸海洋贸易的权利。而西班牙获得位于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之间的加那利群岛,作为向西扩张的通道。企图在海洋上分道扬镳而各谋其利,伊比利亚半岛的两个国家以不同方向朝着陌生的海洋继续推进。

然而,地球是圆的,向东、向西的航程均可以无限延伸,最终一定会相遇和交叉。1492年10月12日,哥伦布船队发现了陆地,把位于北美洲佛罗里达半岛东南的巴哈马群岛误认为发现了“印度”,根据当时奉行的国际法,实施“先占”原则,主权便属于发现者西班牙,西班牙把这一天定为“国庆节”,这就触犯了葡萄牙的利益。一个地理上的错误,有悖于先前的条约,导致葡、西两国海洋利益发生新的冲突。

1494年6月7日,在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出面调解下,两国在里本斯郊外的一个小镇上签订了著名的《托尔得西拉斯条约》。在大西洋中部、亚速尔群岛以西370英里的西经46°37′处划定一条南北向的分界线,将“世界”海洋一分为二,东边属葡萄牙的势力范围,西边为西班牙的扩张范围。这是世界上第一次依照国际条约分割海洋,由于是在教皇仲裁下签订的,历史上称为“教皇子午线”,开启了近代欧洲列强瓜分世界、由教皇担保、划分葡、西两国海上势力范围的先河。

显然,当时人们并不知晓地球有多大?“教皇子午线”是把大西洋当作整个世界海洋,这是又一次地理上的误判。当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后,觉察到光靠一条子午线,按照东西方向仍然无法确定瓜分世界的范围,两国又开始了难于分赃的争吵。

1529年,两国又在争吵中签订新的协定,通过摩鹿加群岛以东17°处划界,作为西班牙的西边界和葡萄牙的东边界,以解决发现“东印度”之争。但未得到欧洲的英国、法国、荷兰等海洋上“后起之秀”的承认,随着这些国家在海洋上崛起,葡、西两国划定的海上利益界线也就成为了历史。

四、海权支撑商业扩张

15世纪,欧洲沿海和地中海的航海贸易已经十分繁盛,由于争夺领地和贸易交通线,海上战争频繁进行,虽然当时尚无正规的海军,军事行动通常由武装的商船来承担,但海战规模已经达到了有上百艘船只交战的战役层次。依靠海上力量来控制海洋的海权观念,在西方世界十分强烈,成为统治者称霸海洋的战略思想和争夺海洋的有效工具。

“亨利·航海家”十分懂得航海是一项征服行为,必须高举海权利剑,以镇压遇到的各种反抗者。他派遣的远征船,均配有武器,装有武士,先后占领了马德拉群岛和佛得角群岛,滚滚财源流进葡萄牙国库,满载东方象牙、香料和黄金的船舶如潮水般驶入葡萄牙,在短短几十年里,传统的农业国葡萄牙一跃成为欧洲最富有的国家。海权为葡萄牙人带来了财富与霸权,财富与霸权则进一步刺激葡萄牙人向南推进的贪婪欲望,加快了统治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步伐。葡萄牙在非洲海岸和各个群岛上建立大量殖民地,用搜括来的财富增强他的舰队,维持称霸海洋的力量,率先成为大西洋的“主人”。

1500年,葡萄牙派遣庞大的舰队,由13艘舰船、1200人组成,占当时葡萄牙总人口的1 ‰,由贵族阿尔佩雷斯·卡布拉尔率领,9月到达印度的古里。中国的郑和舰队早在1405年开始下西洋时,曾将古里当作停泊港。葡萄牙在这里建立了永久性的贸易据点和军事基地,牢牢控制了印度洋,打破了威尼斯人和阿拉伯人对香料贸易的垄断。

1502年,葡萄牙任命达·伽马为印度洋海军司令,率领20艘战船的舰队,其中15艘装备重炮,沿途进行血腥镇压和掠夺,大量砍杀当地民众,甚至砍头跺脚,将躯干抛进大海。葡萄牙将镇压有功的达·伽马封为“印度总督”,并驻守一支有5艘军舰的舰队,成为欧洲人在亚洲设立的第一支永久性舰队。

1503年3月,葡萄牙任命弗·德·阿尔梅达为“印度总督”,率领20艘舰船组成的舰队到达印度,增强了海上实力,控制了整个东非海岸的阿拉伯和印度的贸易。1504年弗·德·阿尔梅达以19艘舰船、1800多人的兵力,打败了阿拉伯人和印度人2000多艘、2万多人的联合舰队的反抗,史称“第乌海战”,阿拉伯人和印度人丧失了海上抵抗力量,葡萄牙人牢牢地掌控了印度洋的海权,开始称霸印度洋。

葡萄牙称霸海洋,私自在印度洋实施“航行许可制度”,对印度洋海上贸易进行有效控制。无论印度或是阿拉伯的船只,在印度洋上航行,必须申请,经葡萄牙当局批准方能通行,葡萄牙控制了印度洋,便开始朝其期待的目标继续向东方挺进。

1509年,葡萄牙人第一次企图占领马六甲(满剌加)时,遇到了亚洲人的激烈反抗,登陆后遭顽强阻击被赶下海,一些葡萄牙人成了俘虏。1511年7月,葡军以18艘战船、1400多名官兵,经历近1个月的激战,终于攻占了马六甲城,屠杀了守城的3万马来人。航道“咽喉”马六甲落入葡萄牙,成为葡萄牙“王冠上的珍珠”整整130年,直至1641年被荷兰人赶走为止。

为连接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三大洋”,直接控制“黄金之路”,葡萄牙人以海权开道,将势力范围逐渐扩展到东方。占领马六甲后,以舰队进行武力威慑,于1515年2月,迫使亚丁国王投降,使战略重镇亚丁成为葡萄牙控制下的又一军事基地,有效地监控了红海、阿拉伯海的贸易通道。

1521~1522年间,葡萄牙继续向东推进,先占处于印度尼西亚群岛东北部的摩鹿加群岛,后占雅加达,事实上占有了东方的“香料群岛”,并稳固地控制了其贸易航线,实现了葡萄牙梦寐以求的战略目标。16世纪初,葡萄牙发现了巴西,一直进行扩大殖民措施,大量捕捉印第安人变为奴隶。1549年,成立总督府,统辖整个巴西,将触角伸展至美洲大陆。至此,葡萄牙实现了其蓝色梦想,创造了一个小国控制“三大洲”,建立殖民统治的历史“奇迹”。

五、“无敌舰队”称霸海洋

欧洲的大航海运动,始于葡萄牙,发展在西班牙,依靠一支强大的“无敌舰队”,牢牢地控制着海权。受西班牙政府派遣,哥伦布从欧洲向西闯进大西洋,走的是欧洲人从未涉足的航线,他所到之处,不管原来有没有土著居民,统统称为是他发现的“无主地”,凡受到居民反抗,就用武力镇压,这种名为航海移民,实质就是征服与建立殖民统治。

哥伦布发现“印度”返回西班牙后只有半年,他便做好建立殖民统治的周密准备,率领12艘舰船、1500多各种人才,甚至带去了家禽、牲畜、各种种子和建筑材料,在西印度群岛建立了第一个殖民地,取名为“伊莎贝拉城”。凭借舰队武力,实行种族灭绝,威慑周边国家,在15年期间,先后征服了海地、波多黎各、牙买加和古巴,在整个“西印度群岛”广大地区,建立起西班牙的殖民统治。

西班牙殖民者在西印度群岛站稳了脚跟,扩张欲望更加膨胀,立即向美洲大陆进发,首先把攻击目标盯在墨西哥和秘鲁。1518年11月,西班牙人克尔特斯率领装备有大炮和马匹的11艘舰船组成远征队,开始进军墨西哥。1519年8月,西班牙舰队在维拉克鲁斯地区登陆,大炮和马匹发挥了奇效,当时美洲人在战场上从未见过奔跑快速的“四脚怪兽”,在炮火掩护下,16匹战马组成的骑兵队所向披靡,令抵抗者闻风而逃,西班牙人很快占领并建立了维拉克鲁斯城,作为前进基点,继而攻占阿兹特克。阿兹特克是美洲发展最快的奴隶制“帝国”,人口在200万至400万之间,经济相当繁荣,传说隐藏着巨大的“蒙特马苏宝藏”。

克尔特斯懂得以少胜多攻占一个强大“帝国”并非容易。他一面破釜沉舟,烧掉所有船只,断己退路,疯狂进攻;一面巧使“离间计”,分化抵抗力量,达到转劣为优。1521年5月开始攻城,阿兹特克皇帝亲率印第安人誓死抵抗,虽然西班牙人受到重创,人员损失惨重,但经过75天激烈的围城战斗,守军弹尽粮绝,饮水断流,24万具尸体覆盖该城空间,抵抗力消耗殆尽,阿兹特克城终被攻破。西班牙人开始屠城,烧毁了5/6城市,阿兹特克成为一片废墟,后来西班牙人重建并命名为“墨西哥城”,一直沿用至今。1524年,克尔特斯领兵扩张,占领了阿兹特克王国的全部土地,将其称为“新西班牙”,西班牙国王封他为“大洋新西班牙总督兼海军大将”,克尔特斯成为阿兹特克城的真正统治者。

西班牙的扩张战略目标是争夺更多的财富。他们一面攻城略地,拓展殖民统治,一面加紧控制贸易航线,牟求暴利。西班牙政府挥舞海权之剑,垄断了海上贸易,下令所有殖民地只许同宗主国贸易,禁止同其他国家和殖民地之间的贸易,王室将海上贸易权只授予少数西班牙商人。

西班牙动用军舰进行护航,组织了“双船队制”,由40~70艘船组成贸易船队,由6~8艘军舰保护,往来于波多黎各、古巴、哥伦比亚等殖民地港口,参加每年一次的集市贸易,西班牙人获利达300%。此种贸易一直持续了两个世纪,直至1749年终止。

西班牙以舰队保护海上贸易,牟取大量暴利,国家实力大增,又建造了更多的军舰,组成强大的舰队。依靠海权控制海洋贸易,是西班牙海上扩张的根本途径。

后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崛起,开始向西扩张,威胁罗马教皇和地中海沿岸国家。1571年,西班牙的菲利浦二世、罗马教皇保罗二世组成反穆斯林联盟,组织联合舰队,同土耳其舰队进行了著名的“勒潘托战役”,联合舰队纠合230艘军舰,8万多人,土耳其舰队有战船200艘,约8万人。结果联合舰队击沉土舰113艘,俘获117艘,缴获火炮274门,击毙土军3万多人,俘虏8000多人。而联合舰队只损失12艘军舰,被俘1艘,死伤15000多人。勒潘托战役为地中海海战中的重要决战,也是世界上双层划桨木帆船的最后一次战役,战役的胜利,消弭了大西洋上的威胁,大大加强了西班牙的海上力量。

1574年,菲利普二世已拥有一支146艘武装大帆船,3000多门大炮,官兵数万,装备先进,战斗力强的舰队,称为“无敌舰队”,威风一时。西班牙靠舰队支撑,拥有稳定的东西方海上交通线,在海洋上横行霸道,巧取豪夺,数十年支配着世界海洋。

六、伊比利亚辉煌终消逝

世界历史和现实佐证:决定世界政局的稳定因素主要来自大国,一些小国尽管显赫一时,东征西战,可以统治半拉世界,但最终还得回到他自己的土地上去。

16世纪,葡萄牙人能够排斥欧洲一些大国,打破阿拉伯人和意大利人对印度洋的传统垄断,创造了小国控制亚、非、美洲商业航线的奇迹,使欧洲的权力中心从意大利转移到了伊比利亚,制造了伊比利亚辉煌。但正当他登峰造极并把大量金银财宝运回国内,沉迷于蓝色发财梦时,它的衰落已经开始,强大的外力迫使他回到起航出发的领地上。

葡萄牙毕竟太小了,当时人口只有150万,缺乏雄厚的资财,扩张中显见先天不足。航海贸易依靠海权,要有强大的商船队和舰队。但当时葡萄牙的海员人数充其量只有6000多人,根本无法满足迅速扩张的需要。当殖民地的触角伸向全世界时,就感到鞭长莫及,只能脆弱地守住几个主要港口,无法形成坚而不摧的殖民网络。事实上,葡萄牙并没有牢固地控制住整个印度洋的贸易航线,并未有效地控制红海,威尼斯人、埃及人和土耳其人一直在使用地中海的香料航线,海上贸易依旧繁荣,成为其激烈的竞争者。由于兵力严重不足,一旦当地人举旗反抗就难招架。1515年,摩尔人组织舰队,以少胜多,一举击溃葡萄牙舰队,4000多名葡萄牙海员战死,使葡萄牙向北非大规模扩张的殖民政策受挫,从此一蹶不起,葡萄牙的制海权开始衰落。1606年,新兴的荷兰舰队在马六甲同葡萄牙舰队交战,葡萄牙舰队大败,丧失了东方海权,导致推行了百年的殖民统治全线瓦解,航海贸易的重点重新转移到地中海航线。

促使葡萄牙迅速衰落的另一重要原因是葡萄牙人疯狂敛财、热衷享乐,却不去发展经济、增殖财富。造成农业破产,城市萧条,财富大量流向国外,靠掠夺的金银维持的繁荣顷刻崩溃。后来崛起的荷兰、英国,用他们的舰队,迫使葡萄牙殖民体系日益萎缩,商业航线霸主地位完全丧失。到18世纪,葡萄牙只剩下零星小块殖民地,当年的海洋大国已经成为历史。

西班牙几乎重蹈覆辙,从海洋上兴起,又从海洋上衰落。虽然西班牙同葡萄牙走着不同的航线,但采用着同样的手法。在发现新大陆、开拓新世界的同时,凭借“无敌舰队”控制贸易航线,建立殖民统治,实施横征暴敛,将掠夺的大量金银财宝运回西班牙。贵族们奢侈地随意挥霍黄金,无敌舰队中,许多船壳装饰着金子,以显示贪婪与满足,却无法不断提升舰队的战斗力。

西班牙长途跋涉的海上远征,面对越来越大的海上挑战,导致军费不断攀升,出现入不敷出的局面。1552年,查理五世在梅斯的一次海战中,花费了从美洲正常征收所得金银的10倍。从16世纪到17世纪上半叶,西班牙连续征战,根本没有喘息养生的机会,国家经济凋零、民不聊生,舰队装备老化、战术陈旧,官兵疲惫,战斗力大大降低。

1588年7月,“无敌舰队”集结130艘舰船,装备1100多门火炮,27000人,同英国女王的舰队交战,英国舰队共有197艘战舰,2000门火炮,16000人。英国舰队凭借舰船火炮射程远、机动性好的优势和占有处于上风的良好阵位,击溃了战争保障不足、战术思想落后的西班牙舰队,大大打击了西班牙人的锐气和斗志。在英国人的勋章上刻上了“上帝鼓起了大风,敌人溃不成军”。“无敌舰队”的溃散,西班牙丧失了称霸海洋的力量,迫使它踏上了一条漫长的返航路线。17世纪,西班牙辉煌迅速消逝,伊比利亚半岛以外的领土丧失殆尽。1589年,一支英国和荷兰的联合舰队,驶向西班牙,摧毁了西班牙港口,俘获了大批商船,商业中心被洗劫一空,彻底结束了西班牙“东山再起”的可能。

到16世纪末,伊比利亚“双雄”放松了赖以维系其民族强大的海权,开始了陆地上的对外扩张。1578年6月,葡萄牙国王以讨伐异教徒为名,率军2.5万人攻打北非的摩洛哥。海上崛起的葡萄牙陆军的作战能力远非能征惯战的海军能比,更不是陆上善战的阿拉伯人的对手。结果国王毙命,士兵阵亡8000人、被俘1.5万人,战争以惨败而告终,加快了衰落的步伐。同样,西班牙的人力和财富,也在反对新教徒的战争中,在反对强悍的土耳其人的数次战役中,以及在同法国人的竞争中被损耗殆尽。

伊比利亚半岛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两个国家,经历“向海扩张,由海退缩”的历程,点出了海权虽然可以控制海洋,获取财富,支撑一时的富国,但并不能保证在激烈的经济竞争中一定居有优势地位。一个国家的崛起,还必须有源源不断的财富支撑和政治制度改革来“充电”,才能确立世界强国的地位。一个国家往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葡萄牙和西班牙没有在海外扩张中有效地利用它们的海权发展外向型经济,稳定地发展国家航运业和经济产业,抢来的丰硕财富造成极度奢侈腐化,反成为阻挡它们进行制度改革的“罪魁祸首”,从而导致繁荣百年后突然地、无可挽回地急剧衰落,历史决定了它们必然回到开创世界大航海的出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