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国学大典:文学经典(下册)(套装共6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 游庐山日记[1]

江西九江府

本篇导读

一六一六年,徐霞客在黄山、武夷山等做短途游。一六一七年,徐霞客原配去世,他就没外出探游,在家休整了一年。一六一八年,他和两个堂兄三人行,再登黄山,然后去了江西九江府的庐山。万历四十四年,徐霞客三十一岁,八月十八日到二十三日六天内,徐霞客在庐山里,留下大量关于庐山的山石溪水植物的详细描述,有些记载现在已变迁,更显珍贵。他重点记下的景观有:东林寺、竹林寺、汉阳峰、五老峰、三叠瀑布、文殊台、三峡涧、石门谷等等。

一开始,徐霞客和族兄——徐雷门、徐白夫乘小船入山,经龙开河,宿于庐山北山脚的东林寺。第二天往山里走,在雨雾中穿行,有些不知如何是好。刚好碰见一个当地人,遂问路。徐霞客见那人张口就回答,思路还很清晰,就请他做导游,探访更险奇的风景。山雾扑面而来,和导游在山里走了五里路,到了石门。导游带他从石缝小路中穿过石门,俯瞰脚下的深涧山险水凶,却又如雪花竹笋,令他“耳目为之狂喜”。

石门后,路绝。徐霞客和导游开始用藤蔓做绳子往上爬,后面实在不行,就用了背上来的梯子。手脚并用,走了两里多路到狮子岩。路平坦些,到了天池护国寺,寺里有朱元璋的御笔石碑。徐霞客喜欢碑刻,特别是深山老林里的古代碑刻。此后,去了文殊台、大林寺、升仙台、佛手岩、大林寺等处。徐霞客找对了导游,也吃得了那份爬山的苦。民国以前,他是唯一抵达石门、天池寺的庐山游记作者。

次日,他从住的天池寺去文殊台,俯视铁船峰、长江远景。庐山靠长江南岸,山脉连绵。徐霞客看到广阔的长江南岸山脉,兴致很高,又去了趟险峻的石门。

石门寺里的容成和尚在寺门口等他,他对这位不畏艰险探胜的书生很是喜欢,就带着他逛了石门附近的诸峰。

徐霞客想继续去更高的山峰看看山脉的走向。于是往庐山巅峰汉阳峰爬去。到了仰天坪,他俯视庐山部分山脉走向。天差不多黑了,去汉阳峰不够时间。踌躇间偶遇一僧,僧给宏祖指路——慧灯和尚的竹影寺(慧灯是这个和尚的师傅,在磨豆腐分发给徒弟们)。

徐霞客在慧灯处一起享用了豆腐,与众人交流。慧灯徒弟挺多,有其他山里的僧人,有山下的村民,他们有的和慧灯一起住,有的在山洞里搭棚静修。还有徒弟来自遥远的云南鸡足山。这估计给宏祖提供了不少讯息。后又逛了慧灯庵庙四周的山峰,听说几十里外的五老峰比汉阳峰更奇险耐看,于是徐霞客改道往五老峰。

走了三十里,来到五老峰。详尽观察五老峰,感叹此峰“雄旷之极”。新建的寺庙里和尚向徐霞客推荐三叠泉瀑布,于是他又往游三叠瀑布以及三峡涧、白鹿洞、香炉峰等处。

自古名山僧侣多。僧侣们与山川为伴,自是名山胜景的知音。故而他们也与酷好访幽探奇的徐霞客,惺惺相惜,给予大量的帮助。

山之阴为九江府。

山之阳为南康府。[2]

注释

[1]庐山:也称匡庐,传周时贤人匡俗在此建庐居住,故称匡庐、庐山,位于江西九江市北部。东靠鄱阳湖,南靠滕王阁,北靠长江,西靠京九铁路。为平地而起孤立山脉,主峰汉阳峰,高一千四百七十四米。山以“雄”、“奇”、“险”、“秀”名于世,计有群峰间的冈岭二十六,谷壑二十,岩洞十六,怪石二十二,瀑布二十二,溪潭三十二,有名字的山峰一百七十一。

庐山冬暖夏凉,自古系避暑胜地,曾是民国政府的“夏都”。在庐山牯岭有“庐山别墅群”共六百多栋,汇集一百多年来世界各国所建别墅。另外,庐山有佛教、道教和儒家建筑群,其为佛教净土宗首创地,道教寺庙传说众多,朱熹在此创办了白鹿洞书院。近代以来也修建了天主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很多清真寺、教堂。历代关于庐山的艺术作品甚多,如五代荆浩《匡庐图》、唐李白《望庐山瀑布》、明沈周《庐山高图》等。

[2]阴,阳:古人习惯称山的北面为阴,南面为阳。相反,水的南面称阴,北面称阳。

龙开河李裁缝堰—西林寺—东林寺虎溪桥、三笑堂

戊午[3],余同兄雷门、白夫,以八月十八日至九江。易小舟,沿江南入龙开河,二十里,泊李裁缝堰。

登陆,五里,过西林寺,至东林寺[4]。寺当庐山之阴,南面庐山,北倚东林山。山不甚高,为庐之外廓。中有大溪,自东而西,驿路界其间,为九江之建昌孔道[5]。寺前临溪,入门为虎溪桥,规模甚大,正殿夷毁,右为三笑堂。

注释

[3]戊午: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一六一八年。这年满族后金努尔哈赤在兴京誓师对明朝宣战,并连克数城。

[4]东林寺:在庐山西北麓,东晋高僧慧远创建,为佛教净土宗发祥地。唐代高僧鉴真曾到过东林寺。现虎溪桥、三笑堂等皆能看到。西林寺:距东林寺不远,尚存一座唐代六面七层古塔。苏轼《题西林壁》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建昌:今江西抚州市南城县。

译文

戊午年八月十八日,我和族兄雷门、白夫到了九江。换小船,沿长江南行,进入龙开河,二十里后,停在李裁缝堰。

登陆,五里,经过西林寺,到达东林寺。东林寺位于庐山的北面,南边面对庐山,北边倚靠东林山。山不算太高,属于庐山的外廓。山中有条大溪,从东向西流,驿路介于东西之间,是九江到建昌的交通要道。东林寺前门靠近溪水,进门就是虎溪桥,规模很大,正殿已经夷为平地,右边是三笑堂。

广济桥—报国寺—石门—狮子岩—天池寺聚仙亭、文殊台—披霞亭—白鹿升仙台高帝御制周颠仙庙碑、佛手岩访仙台遗址、“竹林寺”—大林寺宝树

十九日 出寺,循山麓西南行。五里,越广济桥,始舍官道,沿溪东向行。又二里,溪回山合,雾色霏霏如雨。一人立溪口,问之,由此东上为天池大道,南转登石门,为天池寺之侧径。余稔知石门之奇,路险莫能上,遂倩[6]其人为导,约二兄径至天池相待。

遂南渡小溪二重,过报国寺,从碧条香蔼中攀陟五里,仰见浓雾中双石屼立[7],即石门也。一路由石隙而入,复有二石峰对峙。路宛转峰罅,下瞰绝涧诸峰,在铁船峰旁,俱从涧底矗耸直上,离立咫尺,争雄竞秀,而层烟叠翠,澄映四外。其下喷雪奔雷,腾空震荡,耳目为之狂喜。门内对峰倚壁,都结层楼危阙。徽人邹昌明、毕贯之新建精庐,僧容成焚修其间。

从庵后小径,复出石门一重,俱从石崖上,上攀下蹑,磴穷则挽藤,藤绝置木梯以上。如是二里,至狮子岩。岩下有静室。

越岭,路颇平。再上里许,得大道,即自郡城南来者[8]

历级而登,殿已当前,以雾故不辨。逼之,而朱楹彩栋,则天池寺也[9],盖毁而新建者。由右庑侧登聚仙亭[10],亭前一崖突出,下临无地,曰文殊台。

出寺,由大道左登披霞亭。亭侧岐路东上山脊,行三里。由此再东二里,为大林寺;由此北折而西,曰白鹿升仙台[11];北折而东,曰佛手岩[12]

升仙台三面壁立,四旁多乔松,高帝御制周颠仙庙碑在其顶[13],石亭覆之,制甚古。佛手岩穹然轩峙,深可五六丈,岩端石歧横出,故称“佛手”。循岩侧庵右行,崖石两层,突出深坞,上平下仄,访仙台遗址也。台后石上书“竹林寺”三字[14]。竹林为匡庐幻境,可望不可即;台前风雨中,时时闻钟梵声[15],故以此当之。时方云雾迷漫,即坞中景亦如海上三山[16],何论竹林?

还出佛手岩,由大路东抵大林寺。寺四面峰环,前抱一溪。溪上树大,三人围,非桧非杉,枝头着子累累,传为宝树[17],来自西域,向有二株,为风雨拔去其一矣。

注释

[6]倩:通“请”。

[7]屼立:高耸秃立。

[8]郡城:指九江府城。

[9]天池寺:明代称护国寺,覆以铁瓦,受到特别尊崇,日军占领时被毁。即今庐山大天池处。山上有一方池,池水终年不涸。池旁有长亭,附近还有天池塔、天心台等遗迹,寺西平台即文殊台。

[10]庑:堂下周围的廊屋。

[11]白鹿升仙台:今名御碑亭,在仙人洞西北锦绣峰上,洪武二十六年(一三九三)朱元璋《御制周颠仙人传》石碑今存,高约四米,覆以石亭。

[12]佛手岩:岩石参差,像人手伸出,因名。中有“一滴泉”,终年滴水不断。清代为道士主持,改祀吕洞宾,因改称仙人洞。至今仍称仙人洞。

[13]周颠仙庙碑:传说明太祖(高帝)朱元璋建都南京,派使者来庐山寻访周颠仙(当时一个疯和尚,据说曾帮助过朱元璋),得知他已在此乘白鹿升天,于是建亭立碑,张扬此事。《明史·方伎传》有传。另外,金庸《倚天屠龙记》里有明教五散人之一的周颠,朱元璋也在该小说里,系明教五行旗洪水旗小头目。

[14]竹林寺:现仅有竹林小径称“仙路”,石上刻“竹林寺”三字,但四周无寺,此即传说中的“竹林隐寺”。

[15]钟梵声:钟指佛寺中的敲钟声,梵指僧人的诵经声。

[16]海上三山: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

[17]“溪上树大”句:西域僧晋昙诜手植宝树在大林寺旧址旁(文中所提大林寺五公里外如琴湖下),徐霞客当时见到一棵奇特的树,另一棵不存。他也把不准是什么树,就说“传为宝树”。

译文

十九日 离开东林寺,顺山脚往西南走。走了五里,越过广济桥,不走官道,沿溪向东走。又走了二里,山水迂回萦绕,雾色浓厚得有如纷飞细雨。有一个人站立溪口边,向他问路,得知由这里往东上山就是天池大路,南转上石门,就是通往天池寺的小路。我深知石门的风景奇绝,只是道路险峻没法上去,于是请那人为向导,约了两位兄长直接到天池寺等待。

于是向南渡过两条小溪,路过报国寺,在茂密的丛林里攀爬了五里,仰望浓雾中有一对石峰高耸挺立,那就是石门。一路从石岩的缝隙进入,又有两座石峰对立着。道路顺着山峰的缝隙曲折回旋,俯瞰峭壁下铁船峰旁溪涧和山峰,都从涧底直上云天,林立的山峰相距不过咫尺,争雄竞秀,烟雾缭绕,翠绿的山峰层层叠起,四方八面烟岚弥漫。山下的溪水,水花澎湃如喷雪,声如奔雷,腾空起伏震荡,耳朵和眼睛因为得到极大的享受而欣喜不已。石门内对立的双峰靠着岩壁,都建了层层危楼。徽州人邹昌明、毕贯之新建的精舍,容成和尚在里面焚香修行。

从庵后的小路,再穿过一道石门,都是在山崖上下攀爬,没有石磴就挽藤攀援,没有藤条则架木梯登上去。这样走了二里,到达狮子岩。狮子岩下有静室。

翻过山岭,路很平坦。再往上走一里多,踏上大道,就是从郡城南面来的那条路。

爬完石阶,一座大殿屹立眼前,之前因为雾浓无法看清。近看之下,只见那雕梁画栋的,就是天池寺,大概是毁坏后新建的。从右边走廊的侧面登上聚仙亭,亭前面有一座山崖突起,往下看不到地,叫作文殊台。

出了寺,从大路的左边登上披霞亭。亭子旁边有条朝东的岔路可上山脊,走了三里。由这里向东再走二里,就是大林寺;由这里折向北面往西,叫作白鹿升仙台;折向北面再往东,叫作佛手岩。

升仙台的三面,岩壁直立,四周有很多高大的松树,高皇帝(朱元璋)御制的“周颠仙庙碑”在岩顶,被石亭盖着,样式很古朴。佛手岩穹隆而高高地屹立着,深达五六丈,岩石的前端有一块横伸的石头,所以叫作“佛手岩”。顺着佛手岩侧面的庵舍向右走,山崖的岩石有两层从深坞中突出来,上平下窄,是访仙台的遗址。台后面的岩石上写着“竹林寺”三个字。竹林寺是庐山的幻境,可望而不可即;每值风雨,台前常常听见佛寺的钟声和诵经声,因此称为访仙台。恰逢云雾迷漫,即使是山坞中的景色,也像海上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一样虚幻,更何况竹林寺!

离开佛手岩,沿大路往东走就到大林寺了。山峰四面围绕着寺庙,寺前面环抱着一条溪。溪上有棵大树,树围有三人粗,不是桧树也不是杉树,枝头果实累累,据说是宝树,来自西域,原来有两棵,其中一棵被暴风雨摧毁了。

天池—石门—神龙宫—金竹坪—天池案山

二十日 晨雾尽收。

出天池,趋文殊台。四壁万仞,俯视铁船峰,正可飞舄[18]。山北诸山,伏如聚蚁。匡湖洋洋山麓[19],长江带之,远及天际。因再为石门游,三里,度昨所过险处,至则容成方持贝叶出迎[20],喜甚,导余历览诸峰。

上至神龙宫右,折而下,入神龙宫。奔涧鸣雷,松竹荫映,山峡中奥寂境也。循旧路抵天池下,从岐径东南行十里,升降于层峰幽涧;无径不竹,无阴不松,则金竹坪也。诸峰隐护,幽倍天池,旷则逊之。

复南三里,登莲花峰侧,雾复大作。是峰为天池案山,在金竹坪则左翼也。峰顶丛石嶙峋,雾隙中时作窥人态,以雾不及登。

注释

[18]舄(xì):古代一种复底鞋。飞舄:指似神仙来去。

[19]匡湖:庐山北部为起伏低矮丘陵,再北即长江中部平原,两处加起来的地域里散布着众多湖泊。

[20]贝叶:即贝多树叶,形如棕榈,产于印度,云南西双版纳也有。其叶可当纸,佛教徒常用以写经,故亦称佛经为贝叶。

译文

二十日 早上雾气全消。

离开天池寺,疾奔文殊台。四壁高万仞,俯看铁船峰,正好可供脱鞋化仙飞去。山北的各座山峦,低矮得就像聚在一起的蚂蚁。庐山(山北诸)湖于山脚浩浩延伸数十里,长江就像它的衣带一样,江水远流天际。因此再次去石门游玩,走了三里,越过昨天经过的险要处,到达时僧人容成刚拿着佛经出来迎接,(他)很高兴,带我逐一游览各个山峰。

攀爬到神龙宫的右边再转身往下,进入神龙宫。奔流如雷鸣,松竹相互掩映,这是山峡深处最寂静的地方。沿旧路到了天池寺下面,从岔路向东南方走了十里,在层叠的山峰和幽深的溪流中上下攀爬;每条路上都有竹子和松树的地方,就是金竹坪了。各山峰隐隐相护,比天池寺倍加幽深,却没那儿宽敞。

再往南走了三里,登上莲花峰的侧面,雾气再次大作。莲花峰是天池寺的延伸,位于金竹坪的左翼。峰顶上的岩石峻峭成丛,在雾气的空隙中(似)不时地窥视人的神态。因大雾迷漫,不能攀爬到峰顶。

仰天坪—晒谷石—慧灯龛

越岭东向二里,至仰天坪,因谋尽汉阳之胜。汉阳为庐山最高顶,此坪则为僧庐之最高者。坪之阴,水俱北流从九江;其阳,水俱南下属南康[21]。余疑坪去汉阳当不远,僧言中隔桃花峰,尚有十里遥。

出寺,雾渐解。从山坞西南行,循桃花峰东转,过晒谷石,越岭南下,复上则汉阳峰也。先是遇一僧,谓峰顶无可托宿,宜投慧灯僧舍,因指以路。未至峰顶二里,落照盈山,遂如僧言,东向越岭,转而西南,即汉阳峰之阳也。

一径循山,重嶂幽寂,非复人世。里许,蓊然竹丛中得一龛[22],有僧短发覆额,破衲赤足者[23],即慧灯也,方挑水磨腐。竹内僧三四人,衣履揖客,皆慕灯远来者。复有赤脚短发僧从崖间下,问之,乃云南鸡足山僧[24]。灯有徒,结茅于内,其僧历悬崖访之,方返耳。余即拉一僧为导,攀援半里,至其所。石壁峭削,悬梯以度,一茅如慧灯龛。僧本山下民家,亦以慕灯居此。至是而上仰汉阳,下俯绝壁,与世夐隔矣。

暝色已合,归宿灯龛。灯煮腐相饷,前指路僧亦至。灯半月一腐,必自己出,必遍及其徒。徒亦自至,来僧其一也。

注释

[21]南康:即今江西九江市星子县。

[22]龛(kān):供有佛像的小屋。

[23]衲:原意为缝补。旧时僧徒的衣服常用许多碎布补缀而成,因以“衲”为僧衣的代称。

[24]鸡足山:在云南宾川城西北八十里,中国十大佛教名山之一。徐霞客有《鸡足山志》传世。

译文

越过山岭向东走了二里路,到达仰天坪,因而打算尽游汉阳峰所有的名胜。汉阳峰是庐山的顶峰,仰天坪则是僧人庐舍的最高处。仰天坪的北面,九江府的溪水都向北流;仰天坪的南面,南康府的溪水都往南流。我怀疑仰天坪离汉阳峰应该不太远,僧人说中间隔着桃花峰,还有十里路之遥。

离开寺庙,雾渐渐散去。从山坞往西南走,顺着桃花峰东转,经过晒谷石,越过山岭向南走,再往上走就是汉阳峰了。最初遇到一位僧人,说是峰顶没有可以住的地方,最好住在慧灯和尚的僧舍,并为我们指路。往峰顶走了不到二里时,余辉满山,于是照僧人所说,向东越过山岭,转向西南,就是汉阳峰的南面了。

一条小径顺山延伸,重峦幽寂,不复人间。走了一里多,在茂盛的竹林中看到一个佛龛,有个和尚短发覆额,赤脚,穿着破烂僧衣,那就是慧灯和尚了,他正在挑水磨豆腐。竹林中还有三四个和尚,穿戴整齐地向客人作揖,他们都是慕慧灯大名从远处来的。又有一个赤脚短发的和尚从山崖间走来,问了才知道是云南鸡足山的和尚。慧灯有个徒弟,在山里盖了茅屋,那位和尚走过悬崖拜访他,刚刚回来。我就拉着一位和尚作向导,攀爬了半里,到慧灯(那个)徒弟的住所。石壁陡峭笔削,架梯子过去,茅屋就像慧灯和尚的一样。这和尚本来是山下的百姓,也是因为仰慕慧灯才居住这里。至此仰望汉阳峰,下瞰悬崖绝壁,真是远离人世。

夜幕拢合,回到慧灯的茅屋歇宿。慧灯和尚煮豆腐款待客人,先前为我指路的和尚也到了。慧灯和尚半个月磨一次豆腐,必定亲自做,必定款待他所有的徒弟。他的徒弟也会自动来吃,来的和尚就是其中一位(指路僧)。

赏析与点评

庐山呈东北—西南走向,仰天坪为这条总界线的一部分。庐山水流大致由此东南注入鄱阳湖,西北注入长江。在仰天坪还不能看得尽兴,得上最高峰汉阳峰俯瞰才能看到完整版庐山、长江、鄱阳湖图景。

徐霞客地理报告汇报完,然后我们见到一串短促的句子,似乎可以想见他那密集的路程,似乎可以听见他急促赶往汉阳峰的脚步声。可惜天暗了下来,他闯进了庐山深处僧舍,老僧师在磨豆腐,异常热闹。

汉阳峰—五老峰

二十一日 别灯,从龛后小径直跻汉阳峰[25]。攀茅拉棘,二里,至峰顶。南瞰鄱湖,水天浩荡。东瞻湖口[26],西盼建昌,诸山历历,无不俯首失恃[27]。惟北面之桃花峰,铮铮比肩,然昂霄逼汉,此其最矣。

下山二里,循旧路,向五老峰[28]。汉阳、五老,俱匡庐南面之山,如两角相向,而犁头尖界于中,退于后,故两峰相望甚近。而路必仍至金竹坪,绕犁头尖后,出其左胁,北转始达五老峰。自汉阳计之,且三十里。

余始至岭角,望峰顶坦夷,莫详五老面目。及至峰顶,风高水绝,寂无居者。因遍历五老峰,始知是山之阴,一冈连属;阳则山从绝顶平剖,列为五枝,凭空下坠者万仞,外无重冈叠嶂之蔽,际目甚宽[29]。然彼此相望,则五峰排列自掩,一览不能兼收;惟登一峰,则两旁无底。峰峰各奇不少让,真雄旷之极观也!

注释

[25]汉阳峰:为区别于附近的小汉阳峰,通称大汉阳峰,为庐山最高峰,海拔一千四百七十四米。峰顶有石砌的汉阳台。

[26]湖口:明为县,隶九江府,即今江西湖口县。

[27]失恃:古人称幼而失母为失恃。这里说群山就像幼小的孤儿,低着头蜷缩在脚下。

[28]五老峰:五老峰的绝顶被垭口所断,分成并列的五个山峰,仰望俨若席地并坐的五位老翁,故人们便把这原出一山的五个山峰统称为“五老峰”。

[29]际目:视野。

译文

二十一日 告别慧灯和尚,从佛龛后的小路直接攀登汉阳峰。攀援着茅草、荆棘向上,二里,到达峰顶。从南鸟瞰鄱阳湖,天水相接,景观壮阔。东眺湖口县,西面遥看建昌,各山无比清晰,全像幼小孤儿般低头蜷缩着。只有北面的桃花峰,刚劲挺拔堪比汉阳峰,然而它昂首冲天,这是它极致之处。

下山走了二里,沿旧路去五老峰。汉阳峰、五老峰,都是庐山南面的山,有如两只角相对,而犁头尖则介于两者中间,退到后面,所以两座山峰相望很近。然而路都必须先去金竹坪,绕到犁头尖的后面,从它的左侧出来,向北转,才能到达五老峰。从汉阳开始计算路程,已有三十里。

我刚到岭角,遥望峰顶平坦,看不清五老峰的模样。到达峰顶,方知风很大,没有流水,空寂而且无人居住。经过尽游五老峰,才知道这是山的北面,同是一座山;山的南面,却从山顶平剖,分成五支,凌空下坠万仞,山外没有重山叠嶂的遮挡,视野非常宽广。然而五座山峰排列一线,彼此守望,不能一览无余;只能登上其中一座山峰,峰两旁似乎深不见底!每座山峰都各有奇景,互不相让,景观真是雄壮至极啊!

赏析与点评

徐霞客认定汉阳峰是庐山最高峰,并登顶成功。他在峰顶开心极了:脚踩庐山,远眺浩瀚的鄱阳湖,小山头低伏在四围,只有桃花峰有得一比,也不足为患(现代人测出汉阳峰是庐山最高峰,海拔一千四百七十三点八米)。诸峰里,他重点提了五老峰。

五老峰是半屏山地形(单面山),一面是悬崖,一面是缓坡,由岩层断裂抬升或风、水侵蚀而成。他在五老峰岭头,看不到另外几个峰头,往两边看,一面是“一冈连属”的缓坡,一面往下看像被刀剖开一样“下坠万仞”——陡峭悬崖,视野开阔。

方广寺—三叠(瀑布)、竹林寺门—方广

仍下二里,至岭角。北行山坞中,里许,入方广寺,为五老新剎。僧知觉甚稔三叠之胜[30],言道路极艰,促余速行。

北行一里,路穷,渡涧。随涧东西行,鸣流下注乱石,两山夹之,丛竹修枝,郁葱上下,时时仰见飞石,突缀其间,转入转佳。既而涧旁路亦穷,从涧中乱石行,圆者滑足,尖者刺履。

如是三里,得绿水潭。一泓深碧,怒流倾泻于上,流者喷雪,停者毓黛[31]。又里许,为大绿水潭。水势至此将堕,大倍之,怒亦益甚。潭前峭壁乱耸,回互逼立,下瞰无底,但闻轰雷倒峡之声,心怖目眩,泉不知从何坠去也。于是涧中路亦穷,乃西向登峰。峰前石台鹊起,四瞰层壁,阴森逼侧。泉为所蔽,不得见,必至对面峭壁间,方能全收其胜。乃循山冈,从北东转。二里,出对崖,下瞰,则一级、二级、三级之泉,始依次悉见。

其坞中一壁,有洞如门者二,僧辄指为竹林寺门云。顷之,北风自湖口吹上,寒生粟起[32],急返旧路,至绿水潭。详观之,上有洞翕然下坠[33]。僧引入其中,曰:“此亦竹林寺三门之一。”然洞本石罅夹起,内横通如“十”字,南北通明,西入似无底止。出,溯溪而行,抵方广,已昏黑。

注释

[30]三叠之胜:即今庐山三叠泉瀑布。在庐山东谷会仙亭旁,涧水流经大月台、五老峰崖口,分三级跌下,一级一潭。故名。泉下即观音洞,洞下即绿水潭,潭畔岩上刻“竹影疑踪”。此小节,徐霞客从五老峰古剎方广寺出发。

[31]毓:同“育”,生。黛:深青色。

[32]粟:皮肤遇寒起的小颗粒,即鸡皮疙瘩。

[33]翕(xī):凹陷貌。

译文

下山走了二里到达岭角。在北方的山坞中走了一里多后,到达方广寺,这是五老峰新建的佛寺。知觉和尚非常熟悉三叠泉的胜景,他说道路极其艰难,催我快走。

往北走了一里,道路到了尽头,渡过涧水。沿涧岸往东西方走,涧水鸣啭着灌注乱石之中,两边都有山夹峙着,丛竹茂密,枝条修长,时时仰望都能见到竹林空隙处露出的岩石如在绿色中飞动,点缀其间,越深入景色越美。不久后,涧旁的路也到了尽头,只好从涧中的乱石堆中往前走,圆石滑脚,尖石则刺破鞋子。

这样走了三里,见到绿水潭。一汪深绿的潭水,上面的涧水澎湃地倾泻而下,奔流有如喷雪,贮存潭中的水则呈青黑色。又走了一里多,就是大绿水潭。水势至此将要下坠,流量比之前多了一倍,更加汹涌澎湃。潭前的峭壁胡乱地耸立着,回环交错挺立,鸟瞰则似乎无底,只听到轰雷般的水声几乎要震倒峡谷,令人心惊眼花,不知道泉水流向何处。至此涧中的路也到了尽头,于是爬上西面的山峰。峰前石台崛起,俯看四周层层崖壁,阴森狭窄。泉水被崖石掩蔽,无法看见,一定要到对面的峭壁之间,才能尽览全貌。于是沿着山冈,从北向东转。走了二里到对面的山崖俯视,才依次看清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的流泉。

岩石的山坞中的一面崖壁上有两个像门一样大小的洞,知觉和尚就指着洞说是竹林寺的大门。不一会儿,北风从湖口吹来,冷风使身上起了鸡皮疙瘩,急忙返回旧路,直至绿水塘。详细地观察绿水潭,上面有洞凹陷下坠。知觉和尚带我到里面,说:“这也是竹林寺三门之一。”然而山洞本来是石缝隙相夹而成,洞内横通有如“十”字,南北通透明亮,往西进入则好像没有尽头一样。出了洞,沿溪岸而行,抵达方广寺时,天已昏黑。

犁头尖—楞伽院—栖贤寺—三峡涧—白鹿洞—万松寺—开先寺鹤峰堂

二十二日 出寺,南渡溪,抵犁头尖之阳。东转下山,十里,至楞伽院侧。遥望山左胁,一瀑从空飞坠,环映青紫,夭矫滉漾[34],亦一雄观。

五里,过栖贤寺,山势至此始就平。以急于三峡涧,未之入。

里许,至三峡涧。涧石夹立成峡,怒流冲激而来,为峡所束,回奔倒涌,轰振山谷。桥悬两岩石上,俯瞰深峡中,迸珠戛玉[35]

过桥,从歧路东向,越岭趋白鹿洞[36]。路皆出五老峰之阳,山田高下,点错民居。横历坡陀[37],仰望排嶂者三里,直入峰下,为白鹤观。又东北行三里,抵白鹿洞,亦五老峰前一山坞也。环山带溪,乔松错落。出洞,由大道行,为开先道。

盖庐山形势,犁头尖居中而少逊,栖贤寺实中处焉;五老左突,下即白鹿洞;右峙者,则鹤鸣峰也,开先寺当其前。

于是西向循山,横过白鹿、栖贤之大道,十五里,经万松寺,陟一岭而下,山寺巍然南向者,则开先寺也[38]。从殿后登楼眺瀑,一缕垂垂,尚在五里外,半为山树所翳,倾泻之势,不及楞伽道中所见。惟双剑崭崭众峰间,有芙蓉插天之态;香炉一峰,直山头圆阜耳。从楼侧西下壑,涧流铿然泻出峡石,即瀑布下流也。瀑布至此,反隐不复见,而峡水汇为龙潭,澄映心目。

坐石久之,四山暝色,返宿于殿西之鹤峰堂。

注释

[34]夭矫:屈曲、飞腾貌。滉漾:荡漾貌。

[35]迸(bènɡ):溅射。戛(jiá):打击。迸珠戛玉:形如珠溅射,声如击玉响。

[36]白鹿洞:唐代江州刺史李渤曾在这里读书,并随身养一白鹿,因此得名白鹿洞。宋代设书院,与睢阳、嵩阳、岳麓齐名,为当时著名的书院。朱熹知南康军时,也在这里聚徒讲学。历代屡有修建。

[37]坡:一作“陂”,山旁称坡。陀:岩际称陀。坡陀:不平坦。

[38]开先寺:在庐山南麓鹤鸣峰下,创建于南唐。一七〇七年康熙敕书“秀峰寺”,因改名。历代名人碑刻甚多。

译文

二十二日 离开方广寺,从南面渡溪,抵达犁头尖的南面。东转下山,走了十里,到达楞伽院的旁边。遥望山峰左侧半腰,一条瀑布从空中飞坠而下,环映出四周的青青紫紫、肆意摆动,也是一道雄壮的景观。

走了五里,经过栖贤寺,山势至此开始趋向平缓。因为急着去游览三峡涧,没有去栖贤寺。

一里多,到达三峡涧。溪涧由夹立的石壁形成的峡口和汹涌的水流冲激而成,水势受到峡口的箝制,奔腾回旋,轰鸣声在山谷中震荡。一条桥悬架在两边的岩石上,俯视深峡中,水花有如珍珠溅射,声音铿锵如玉。

过了桥,从岔路向东走,翻过山岭奔向白鹿洞。道路都从五老峰的南面延伸出去,山田高下不一,民居错落散布。一路走遍坎坷,遥看层峦叠嶂的地方还差三里,直接走到山峰之下,就是白鹤观。又向东北走了三里,抵达白鹿洞,这也是五老峰前的一个山坞。环山的溪流有如飘带,高大的松树杂错参差。离开白鹿洞,在大道上走,这是去开先寺的路。

大概庐山的形势,犁头尖处于中间而稍偏,栖贤寺处于中间地区;五老峰向左突出,下面就是白鹿洞;右边峙立的,则是鹤鸣峰了,开先寺正当其前。

于是沿山向西面横穿过通往白鹿洞、栖贤寺的大道,走了十五里,经过万松寺,登上一座山岭后下山,巍然向南的那间寺庙,就是开先寺了。从大殿后面登楼远眺瀑布,一缕缕下垂的水帘,还在五里之外,一半被山树遮蔽了,倾泻的水势,比不上在楞伽道上看见的。只有双剑峰在众峰中间,呈现芙蓉插天的姿态;香炉峰,简直成了圆头的山丘。从楼侧向西面走下山沟,溪水清脆地流出峡口,这就是瀑布的下游了。瀑布到此反而隐而不复再现,而峡水汇聚为龙潭,澄澈得能映出人的心境和眼睛。

在石头上坐了很久,四山都昏暗了,才返回西殿的鹤峰堂歇宿。

赏析与点评

“盖庐山形势,犁头尖居中而少逊,栖贤寺实中处焉;五老左突,下即白鹿洞;右峙者,则鹤鸣峰也,开先寺当其前。”徐霞客似乎站在天上总观庐山的形势。

想想整个庐山的概貌,然后他就往开先寺走去。可见他对庐山的舆图、游记等材料十分熟悉,登山前已经计划好路线和重点景观。

接下去,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徐霞客对山势的梳理,风光美景不多,但也描摹动人。

栖贤寺、开先寺、五老峰等等,这些地理学家看来是地理方位的精确关键点,文史学家看来是历史悠久的名胜典故,说不定风水方位图也在里面。经他讲述,地理、文学和风水熔于一炉。

这年他才三十出头,游记文笔里含着深厚的文化背景。

开先寺—(马尾泉)—文殊台文殊塔、对崖瀑布—双剑峰黄岩寺—开光寺

二十三日 由寺后侧径登山。越涧盘岭,宛转山半。隔峰复见一瀑,并挂瀑布之东,即马尾泉也。

五里,攀一尖峰,绝顶为文殊台。孤峰拔起,四望无倚,顶有文殊塔。对崖削立万仞,瀑布轰轰下坠,与台仅隔一涧,自巅至底,一目殆无不尽。不登此台,不悉此瀑之胜。

下台,循山冈西北溯溪,即瀑布上流也。一径忽入,山回谷抱,则黄岩寺据双剑峰下。

越涧再上,得黄石岩。岩石飞突,平覆如砥[39]。岩侧茅阁方丈,幽雅出尘。阁外修竹数竿,拂群峰而上,与山花霜叶,映配峰际。鄱湖一点,正当窗牖[40]

纵步溪石间,观断崖夹壁之胜。

仍饭开先,遂别去。

注释

[39]砥:磨刀石。

[40]鄱湖:鄱阳湖,庐山东接鄱阳湖,为我国最大的淡水湖。牖(yǒu):窗户。

译文

二十三日 由开先寺后的小路登山。越过溪涧,盘旋于山岭,辗转来到半山。隔着山峰又看见另一条瀑布,并挂在瀑布东面,就是马尾泉了。

走了五里,攀上一座尖峰,极顶之处就是文殊台。一座孤峰拔地而起,四面没有倚靠,峰顶有文殊塔。对面的崖岩削立,高达万仞,瀑布向下坠落发出轰轰的响声,与文殊台只隔着一条涧水,从崖巅到崖底,景色一览无遗。不登文殊台,就不知道这条瀑布的美好。

离开文殊台,沿着山冈的西北面追溯溪源,即是瀑布的上流。一条小路忽然伸入,环抱着山谷,黄岩寺正高踞在双剑峰之下。

越过溪涧再向上攀登,到达黄石岩。岩石飞突奇异,有的平滑如磨刀石。岩侧的茅屋一丈见方,幽雅脱俗。阁外面有几枝修竹,远看像在群峰之上轻轻摆动,与山花、秋叶,辉映于山峰之间。远眺鄱阳湖只有一点点大,正对着(岩阁)窗户。

在溪涧、岩石间肆意游览,观赏断崖、夹壁的种种景致。

回去后,仍在开先寺用饭,饭后就告别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