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国学大典:文学经典(下册)(套装共6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品藻第九

本篇导读

品藻这一章,出自《汉书•杨雄传》的“称述品藻”,透过人物的比较而作品评或延誉。此中人物,最为可爱者,莫过于两位枭雄兼老粗,即王敦与桓温。殷浩问王大将军四友中哪一位在他视为最劣的王澄(阿平)之上,王敦不肯直说,只是说“自有人”(第十五则)。言下之意,当是他自己。桓温与殷浩自小一起长大,互有竞争之心。两人互不相让,桓温甚至抖出童年回忆以加强他比殷氏要强的说服力。枭雄亦有其焦虑,此焦虑乃源于竞攀高誉的魏晋,大老粗而欲兼清誉,既痛苦,亦有几分可爱。如此痛苦,一直延续至桓温之子桓玄身上,既攀王献之,复比谢安石(第八十七则)。这不仅是一种对虚名的追求,亦是对自身的素养才华有强烈要求的欲望,更是门阀观念下一种复杂情结的表现。若是名门子弟,自有人为之延誉或建构神话,祖宗头上之光环,历代不衰;否则即如桓玄的英武,也焦虑终生。

王氏子孙出身名门,他们高贵的血统中流淌着自信而傲慢的基因,因此赏高洁,仿高人慢世(第八十则);或妙语如珠,或安之若素,高低之别,也只是王氏子弟中的高低而已(第七十四则)。至于王献之与谢安有关其书法与其父王羲之的高低之对谈中(第七十五则),不着一字,尽藏机锋,亦可见他对于自己书法造诣之自信。

汝南陈仲举,颍川李元礼1,士人共论其功德,不能定先后。蔡伯喈评之曰2:“陈仲举强于犯上,李元礼严于摄下;犯上难,摄下易。仲举遂在三君之下3,元礼居八俊之上4。”

1 陈仲举:陈蕃。李元礼:李膺。
2 蔡伯喈(jiē):蔡邕(一三二至一九二),字伯喈,东汉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博学多才,精音律,工书法,后以依附董卓而被下狱致死。
3 三君:即窦武、刘淑、陈蕃三个为当时所崇敬的士人中的俊才。
4 八俊:即李膺、王畅、荀昱、杜楷、刘祜、魏朗、赵典、朱寓等八个才能出众的时代楷模。

译文

汝南郡陈仲举、颍川郡李元礼两人,人们一起谈论他们的成就和德行,决定不了谁先谁后。蔡伯喈评论他们说:“陈仲举敢于冒犯上司,李元礼严于约束下属。冒犯上司难,约束下属容易。于是陈仲举的名次就排在三君中的末尾,李元礼排在八俊中的最前。”

庞士元至吴1,吴人并友之,见陆绩、顾劭、全琮2,而为之目曰:“陆子所谓驽马有逸足之用,顾子所谓驽牛可以负重致远。”或问:“如所目,陆为胜邪?”曰:“驽马虽精速,能致一人耳。驽牛一日行百里,所致岂一人哉?”吴人无以难。“全子好声名,似汝南樊子昭3。”

1 庞士元:庞统。
2 陆绩(一八七至二一九):字公纪,三国之吴国吴郡(今属江苏苏州)人,博学多识,孙权辟为奏曹掾,后出为郁林太守,加偏将军。顾劭:字孝则,三国之吴国吴郡人,为豫章太守,举善教民,风化大行。全琮(?至二四九):字子璜,三国之吴国吴郡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仕吴为奋威校尉。曾上疏陈讨关羽之计,及擒羽,封阳华亭侯。又与陆逊击破曹休于石亭,领东安太守。迁卫将军、左护军、徐州牧,尚公主。官至右大司马左军师。
3 樊子昭:东汉末汝南人,出身贫贱,为许劭所赏识。

译文

庞统到了吴地,吴地人都来和他结交。他看到陆绩、顾劭、全琮,就对他们加以评论说:“陆子是所谓的劣马可以疾行快跑,顾子是所谓的笨牛可以负重远行。”有人问:“如你所评论的,陆绩更胜一筹吗?”他说:“劣马比起笨牛来虽然速度很快,但只能承载一人而已。笨牛一天能行百里,但所承载的又岂止一个人呢?”吴人无话可以反驳。庞统接着又说:“全子看重名声,好像汝南的樊子昭。”

诸葛瑾、弟亮及从弟诞1,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诞在魏,与夏侯玄齐名。瑾在吴,吴朝服其弘量。

1 诸葛瑾(一七四至二四一):字子瑜,诸葛亮之兄,琅邪阳都(今属山东)人。孙权称帝后,诸葛瑾官至大将军,领豫州牧。亮:诸葛亮(一八一至二三四),字孔明,琅邪阳都人,蜀汉丞相。刘备死后,他受遗诏辅佐后主刘禅,封武乡侯,领益州牧。建兴十二年(二三四),与魏将司马懿在渭南相拒,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葬于定军山(今陕西勉县西南)。诞:诸葛诞(?至二五八),字公休,诸葛瑾的族弟,在魏担任镇东将军、司空,后被司马氏所杀。

译文

诸葛瑾与弟弟诸葛亮以及族弟诸葛诞,都享有盛名,各自在一国任职。当时人认为蜀国得到其中的龙,吴国得到其中的虎,魏国得到其中的狗。诸葛诞在魏国,与夏侯玄齐名;诸葛瑾在吴国,吴国满朝都佩服他宏大的器量。

王大将军在西朝时1,见周侯2,辄扇面不得住。后度江左,不能复尔。王叹曰:“不知我进,伯仁退?”

1 王大将军:王敦。西朝:西晋。自东晋首都建康而言,洛阳在西,故称。
2 周侯:周,字伯仁。

译文

大将军王敦在西晋时期,每次见到武城侯周伯仁,总是不停地用扇子扇脸。后来到了江南,就不再这样了。王敦叹道:“不知是我有了长进,还是伯仁退步了?”

明帝问周伯仁1:“卿自谓何如郗鉴?”周曰:“鉴方臣,如有功夫。”复问郗,郗曰:“周比臣,有国士门风2。”

1 明帝:东晋明帝司马绍。周伯仁:周。
2 国士:国中有才德声望的人。

译文

晋明帝问周伯仁:“你自己认为和郗鉴比怎么样?”周说:“郗鉴和我比,好像更有修养。”明帝再问郗鉴,郗鉴说:“周和我相比,更有国士风度。”

王大将军下1,庾公问2:“闻卿有四友,何者是?”答曰:“君家中郎、我家太尉、阿平、胡毋彦国3。阿平故当最劣。”庾曰:“似未肯劣。”庾又问:“何者居其右4?”王曰:“自有人。”又问:“何者是?”王曰:“噫!其自有公论。”王左右蹑庾公,公乃止5

1 王大将军:王敦。
2 庾公:庾亮。
3 “君家”句:中郎等四人即庾、王衍、王澄、胡毋辅之四人。阿平:指王澄,字平子。
4 其右:其上。古人以右边为尊位。
5 “左右”句:王敦不肯说出谁居右,因为他以为自己居右。庾亮似乎没有领会王敦的意思,而且也瞧不起王敦,手下的人便踩他的脚,示意他不要再问。

译文

大将军王敦从武昌东下建康后,庾亮问他:“听说你有四位好友,是哪几位?”王敦答道:“您家的中郎、我家的太尉、阿平和胡毋彦国。阿平当然是最差的。”庾亮说:“好像他还不觉得最差。”庾亮又问:“哪一位最出众?”王敦说:“自然有人。”又追问:“是哪一位?”王敦说:“哎!或许自有公论吧。”手下的人踩了一下庾亮的脚,庾亮才没有再问下去。

明帝问谢鲲1:“君自谓何如庾亮?”答曰:“端委庙堂,使百僚准则,臣不如亮;一丘一壑,自谓过之。”

1 明帝:东晋明帝司马绍(二九九至三二五),元帝长子,宫人荀氏所生。

译文

晋明帝问谢鲲:“您自己认为和庾亮相比,谁强些?”谢鲲回答说:“用礼制整饬朝廷,使百官引为表率,臣不如庾亮;至于寄情于山水的志趣,自以为超过他。”

王丞相云1:“洛下论,以我比安期、千里2,我亦不推此二人;唯共推太尉,此君特秀3

1 王丞相:王导。
2 洛下:指洛阳。安期:王承(二七五至三二〇),字安期,太原晋阳(今属山西)人,曾任西晋东海内史。渡江后,曾被晋元帝引为从事中郎。为人淡泊寡欲,为政清静。千里:阮瞻,字千里。
3 太尉:指王夷甫。

译文

丞相王导说:“洛阳的舆论把我和安期、千里相提并论,我也不推崇这两个人。希望大家共同推崇太尉王夷甫,因为这个人才能出众。”

宋祎曾为王大将军妾1,后属谢镇西2。镇西问祎:“我何如王?”答曰:“王比使君,田舍、贵人耳。”镇西妖冶故也3

1 宋祎:晋艺妓。据《太平御览》,宋容貌美,善笛。先后属晋明帝、阮孚、王敦、谢尚等。死后葬于金城南山。王大将军:王敦。
2 谢镇西:谢尚,曾任镇西将军,故称。
3 妖冶:俊美动人。谢尚喜欢打扮自己。

译文

宋祎曾经是大将军王敦的侍妾,后来又归属镇西将军谢尚。谢尚问宋祎:“我和王敦相比怎么样?”宋祎回答说:“王氏和使君您相比,只是农家儿比贵人罢了。”这是谢尚容貌俊美的缘故。

王丞相辟王蓝田为掾1,庾公问丞相2:“蓝田何似?”王曰:“真独简贵,不减父祖3,然旷澹处,故当不如尔。”

1 王丞相:王导。王蓝田:王述。
2 庾公:庾亮。
3 父祖:指王述父王承,王述祖父王湛。

译文

丞相王导聘请蓝田侯王述做属官,庾亮问王导:“蓝田侯这个人怎么样?”王导说:“这个人真率突出,简约尊贵,这点不亚于他的父亲、祖父,可是旷达、淡泊这方面自然还是有所不及呀。”

卞望之云1:“郗公体中有三反2:方于事上,好下佞己,一反;治身清贞,大修计校,二反;自好读书,憎人学问,三反。”

1 卞望之:卞壸,字望之,晋济阴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明帝时为尚书令。成帝立,与庾亮同辅助,战死于苏峻之乱中。
2 郗公:郗鉴。

译文

卞望之说:“郗公身上有三种矛盾现象:侍奉君主很正直,却喜欢下级奉承自己,这是第一个矛盾;很注意加强清廉节操方面的修养,却非常喜欢计较财物得失,这是第二个矛盾;自己喜欢读书,却讨厌别人做学问,这是第三个矛盾。”

王右军少时1,丞相云:“逸少何缘复减万安邪2!”

1 王右军:王羲之,字逸少。
2 丞相:王导。万安:刘绥,字万安,晋高平(今山东巨野南)人,历仕至骠骑长史。

译文

右军将军王羲之年轻时,丞相王导说:“逸少凭什么还要次于万安呢!”

简文云1:“何平叔巧累于理,嵇叔夜隽伤其道2。”

1 简文:晋简文帝司马昱。
2 何平叔:何晏。嵇叔夜:嵇康。

译文

晋简文帝说:“何平叔花言巧语,有损说理;嵇叔夜杰出而太过,妨碍了主张之实现。”

桓公问孔西阳1:“安石何如仲文2?”孔思未对,反问公曰:“何如?”答曰:“安石居然不可陵践;其处,故胜也。”

1 桓公:桓温。孔西阳:孔岩,字彭祖,历任丹阳尹、尚书,封西阳侯。
2 安石:谢安,字安石。仲文:指桓温之婿殷仲文。

译文

桓温问西阳侯孔岩:“安石和仲文相比,谁强些?”孔严考虑着没有回答,反问桓温:“您以为怎么样?”桓温回答说:“安石显然使人不能压制他的决断,自然就更胜一筹了。”

王修龄问王长史1:“我家临川,何如卿家宛陵2?”长史未答。修龄曰:“临川誉贵。”长史曰:“宛陵未为不贵。”

1 王修龄:王胡之。
2 临川:王羲之,曾任临川太守,故称。王羲之与王胡之乃琅邪王代之堂兄弟,故说“我家”。宛陵:王述,曾任宛陵县令,故称。王濛与王述乃太原王氏之同族叔侄,故王胡之说“卿家”。

译文

王修龄问长史王濛说:“我家的临川和你家的宛陵相比,谁强些?”王濛还没有回答。王修龄又说:“临川名声好,而且尊贵。”王濛说:“宛陵也不见得不尊贵。”

谢万寿春败后1,简文问郗超2:“万自可败,那得乃尔失士卒情?”超曰:“伊以率任之性,欲区别智勇3。”

1 谢万(约三二八至三六九):字万石,晋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谢安弟。累官豫州刺史,领淮南太守,监司豫冀并四州军事。晋穆帝升平三年(三五九)以西中郎将北伐,矜豪傲物、不抚士卒,未遇敌而兵溃,狼狈而归,大片土地沦丧,被免为庶人。后复为散骑常侍。寿春败后:寿春,县名。晋属扬州淮南郡,乃当时军事重镇。
2 简文:简文帝司马昱,其时尚未即位。
3 区别智勇:即自视智谋,以驱策勇士,却未能体恤军士,造成智与勇不同心,以致溃败。

译文

谢万在寿春县失败后,简文帝问郗超:“谢万自然有打败仗的可能,可是怎么竟会如此失掉士兵们的爱戴之情?”郗超说:“他凭着率真放任的性格,想把智谋和勇敢区分开。”

王右军问许玄度1:“卿自言何如安、万2?”许未答。王因曰:“安石故相与雄,阿万当裂眼争邪!”

1 王右军:王羲之。许玄度:许询。
2 安、万:指谢安、谢万。

译文

右军将军王羲之问许玄度:“你自己说说你和安石、万石相比,谁强些?”许玄度还没有回答,王羲之便说:“安石自然会推崇你,阿万可要和你怒目相争吧!”

郗嘉宾道谢公1:“造膝虽不深彻,而缠绵纶至2。”有曰:“右军诣3。”嘉宾闻之云:“不得称诣,政得谓之朋耳。”谢公以嘉宾言为得。

1 郗嘉宾:郗超,字嘉宾。谢公:谢安。
2 造膝:指促膝交谈。引伸为谈论、议论。深彻:深刻透彻。缠绵:指周详明确。纶至:整理丝绳。引伸为理清思路。
3 诣:指造诣高深。这一则是讲王羲之和谢安对名理的造诣。

译文

郗嘉宾评论谢安说:“他的议论虽然不很深透,却也周详明确,思路清晰。”有人说:“王右军造诣高深。”嘉宾听到后说:“不能说造诣很深,只能说两人不相上下罢了。”谢安认为郗嘉宾言之有理。

郗嘉宾问谢太傅曰1:“林公谈何如嵇公2?”谢云:“嵇公勤著脚3,裁可得去耳。”又问:“殷何如支4?”谢曰:“正尔有超拔,支乃过殷;然亹亹论辩,恐殷欲制支。”

1 郗嘉宾:郗超。谢太傅:谢安。
2 林公:支道林。下文又只称支。嵇公:嵇康。
3 “嵇公”句:《高僧传》作“嵇努力裁得去耳”,指嵇康要努力前进,才能赶上支道林。“勤著脚”正是“努力”的意思。
4 殷:殷浩。

译文

郗嘉宾问太傅谢安:“支道林的清谈比嵇公怎么样?”谢安说:“嵇公要马不停蹄地走,才能赶上支道林。”嘉宾又问:“殷浩比支道林怎么样?”谢安说:“只是那超脱尘俗的风采,支道林才超过殷浩;可是在娓娓不倦的辩论方面,恐怕殷浩的口才会制服支道林。”

王黄门兄弟三人俱诣谢公1,子猷、子重多说俗事,子敬寒温而已2。既出,坐客问谢公:“向三贤孰愈?”谢公曰:“小者最胜3。”客曰:“何以知之?”谢公曰:“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4。推此知之。”

1 王黄门: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第五子,性傲诞,官至黄门侍郎,故称。兄弟三人:指王徽之、王操之、王献之兄弟三人。谢公:谢安。
2 子重:王操之,王羲之第六子,历任秘书监、侍中、尚书及豫章太守等职。子敬:王献之,王羲之第七子。
3 小者:指王献之,乃兄弟中最小的一位。
4 “吉人”句:语出《易•系辞下》。

译文

黄门侍郎王徽之兄弟三人一起去拜访谢安,王子猷、王子重多说世俗的事,王子敬只是寒暄几句而已。他们辞别出去后,在座的宾客问谢安:“刚才离去的三位贤人中哪一位最好?”谢安说:“小的那位最好。”宾客说:“怎么知道他最好?”谢安说:“美善之人的言辞少而精,浮躁之人的言辞多而杂。由此推断而知。”

谢公问王子敬1:“君书何如君家尊2?”答曰:“固当不同。”公曰:“外人论殊不尔。”王曰:“外人那得知!”

1 谢公:谢安。王子敬:王献之。
2 “君书”句:王子敬擅长草书、隶书,当时有人认为他的书法比较秀媚,骨力比不上他父亲王羲之,亦有相反的观点。谢安很推崇王羲之的书法,才有此问。

译文

谢安问王子敬:“您的书法比起令尊怎么样?”子敬回答说:“当然有所不同。”谢安说:“外面的议论绝不是这样。”王子敬说:“外人哪里会懂得!”

赏析与点评

青出于蓝,有何不可的呢?

王子猷、子敬兄弟共赏《高士传》人及赞1。子敬赏“井丹高洁”2,子猷云:“未若「长卿慢世」3。”

1 王子猷:王徽之。子敬:王献之。《高士传》有两种:一为三国魏嵇康撰,已佚。一为晋皇甫谧撰。此处之《高士传》据刘孝标注,乃指嵇康所撰。赞:一种文体,放在人物传记的结尾部分,等于一个总评,内容主要是褒贬人物的。
2 井丹高洁:《高士传》中的赞语。井丹:字大春,东汉扶风郿(今属陕西)人,授业于太学,博学而高洁,不事权贵。
3 长卿慢世:也是《高士传》中的赞语。长卿是司马相如的字。慢世,怠慢世人世事,玩世不恭。子敬赞赏高洁,子猷赞赏慢世,都是符合各自的性格的。

译文

王子猷、子敬兄弟一起欣赏《高士传》一书所记的人和所写的“赞”,子敬欣赏“井丹高洁”,子猷说:“不如‘长卿慢世’。”

王珣疾,临困,问王武冈曰1:“世论以我家领军比谁2?”武冈曰:“世以比王北中郎3。”东亭转卧向壁,叹曰:“人固不可以无年4!”

1 王武冈:王谧,字雅远,王导的孙子,王劭子。袭爵武冈侯,少有美誉,与桓胤、王绥齐名,历官黄门侍郎、侍中,领扬州刺史,录尚书事。
2 领军:指王洽,是王导的儿子、王珣的父亲,名声很好,曾任吴郡内史,调任领军,不久又加中书令,死于三十六岁。
3 王北中郎:王坦之。
4 东亭:即东亭侯王珣。王珣认为他父亲的人品才德超过王坦之,只是因为死得早,所以声望不大,世人才拿他比王坦之。

译文

王珣病重,临死的时候,问武冈侯王谧说:“舆论界把我家领军和谁并列?”武冈侯说:“世人把他和北中郎王坦之并列。”王珣翻身面向墙壁,叹气说:“人确是不能没有寿数呀!”

王孝伯问谢公1:“林公何如右军2?”谢曰:“右军胜林公。林公在司州前3,亦贵彻。”

1 王孝伯:王恭。谢公:谢安。
2 林公:支道林。右军:王羲之。
3 司州:指王胡之,曾任司州刺史。这里说明右军将军王羲之胜过支道林,支道林胜过王胡之。

译文

王孝伯问谢安:“林公和右军相比,谁强?”谢安说:“右军胜过林公。可是林公在司州刺史王胡之之上,名声也更尊贵而通达。”

桓玄为太傅1,大会,朝臣毕集。坐裁竟,问王桢之曰2:“我何如卿第七叔3?”于时宾客为之咽气。王徐徐答曰:“亡叔是一时之标,公是千载之英。”一坐欢然。

1 为太傅:当为“太尉”之误。指的是元兴元年(四〇二)桓玄攻入建康,杀司马道子父子及不少朝臣之际,其时桓氏自署太尉、领平西将军、豫州刺史,加衮冕之服,佩剑上朝。
2 王桢之:字公干,王徽之之子,历官大司马长史侍中。
3 第七叔:指王献之。

译文

桓玄担任太尉时,大会宾客,朝中大臣都前来赴会。刚刚坐定,桓玄问王桢之说:“我和你七叔比怎么样?”这时宾客们都为王桢之紧张得屏住了气。王桢之从容不迫地回答道:“亡叔是一时之楷模,而明公则是千载难遇的英豪。”满座宾客为之欢悦。

桓玄问刘太常曰1:“我何如谢太傅?”刘答曰:“公高,太傅深。”又曰:“何如贤舅子敬?”答曰:“楂梨橘柚,各有其美2。”

1 刘太常:刘瑾,字仲璋,历任尚书、太常卿。他母亲是王羲之的女儿、王子敬(王献之)的姐妹。
2 “楂梨”句:指几种水果味道不同,却都很可口,借指两人各有各的长处。

译文

桓玄问太常刘瑾说:“我和谢太傅相比,怎么样?”刘瑾回答说:“公高明,太傅深厚。”桓玄又问:“比起贤舅子敬来怎么样?”刘瑾回答说:“楂、梨、橘、柚,各有各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