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鉴录:夏~西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5章 姜太公治国

姜太公又名姜尚,名望,字子牙。因为姜太公的先祖为贵族吕氏,所以他又被称为吕尚。传说姜太公最早的职业是商人,他曾经“屠牛于朝歌,卖饮于孟津”——杀过牛卖过肉,也做过买卖酒的生意。然而姜太公饱读史书,胸怀大志,一直希望有一天能够大展宏图。当时,殷商王朝因商纣王的暴政和荒淫已经走向了衰败,而西部的诸侯国周国在统治者姬昌(即周文王)的治理下却得到了壮大。姜太公为求发展,来到西周的境内,每天在渭水河岸垂钓。一天,姬昌外出游猎来到渭水边,两人终于相遇。通过一番交流后,姬昌发现姜太公很有才华,于是“载与俱归,立为师”。从此,姜太公成为周文王的辅佐大臣。

在辅佐周文王期间,姜太公超人的智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他制定了一系列内外政策,为强大周国灭掉商朝做好了准备。外交上,他表面用恭顺服从的态度麻痹纣王,暗中却拉拢邻国力量,劝说他们一同推翻纣王的统治。对内,他建议周文王实施“爱民”策略,主要发展农业生产。他说,“民不失务,则利之;农不失时,则成之”,所以应该“薄赋敛”,“俭宫室台榭”,“吏清不苛扰”。为此,他制定了新的规定,鼓励农耕。他把农田分给了百姓也分给官吏,规定八家农户可以共享私田百亩,官吏所得田地可以承袭。另外又规定农人助耕公田可减租税,仅需缴纳原租税的九分之一。经过大力发展农业,周国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几年过后,邻国也多归附周国,出现了“三分天下,其二归周”的局面。后来,周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姬发(周武王)继承父志,继续拜姜尚为国师,听取他的意见在周国内施行各种富国强兵政策。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抓住纣王众叛亲离的有利时机,率领汇聚的各诸侯国力量,发动了“牧野之战”。武王伐纣,一举推翻了殷商王朝的腐败统治,建立了西周王朝。

西周建立后,周武王因姜太公功劳巨大,分封他为齐国(今山东省东北部及河北、河南一部分地区)侯爵。如桓宽所著的《盐铁论》里所说的,齐地沼泽多,土地盐碱化,不适合农业生产,属于“地薄人少”的地区。姜太公来到此地后,因地制宜,在有效利用土地发展农业的同时,还开发利用当地的其他资源,大力发展工商业,使得齐国变贫穷为富有,并很快成为当时的强国。

在辅佐周文王时,姜太公就曾说过作为一国之君要有“六守”和“三宝”。“六守”即守仁、义、忠、信、勇、谋,而“三宝”则是指“大农、大工、大商”。他说,“农一其乡则谷足,工一其乡则器足,商一其乡则货足。”一个国君要想使国家强盛安定,应该同时发展“三宝”,使“三宝各安其处”,使“民不虑,则国安”。来到齐地建立齐国后,姜太公利用当地“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地理优势,在经济上实施“农、工、商”三宝并进的策略。

农业上,他根据齐地的土质特点,一面鼓励百姓利用土质较好的田地种植水稻,一面倡导开发盐碱化的土地,种植可以用来酿酒、做糕的黍,这样一来就解决了粮食不足的问题。副业上,因齐地富含矿藏,又靠海,盐资源充足,所以姜太公又大力发展冶炼业和渔业、盐业等手工业。手工业得到发展,手工业产品的贸易往来又带动了商业的发展。这个时候,姜太公又利用齐地交通便利的特点,大力发展与周边各国的外贸经济。他把自己在周朝为官时创立的货币制度“九府圜法”推行到齐国,使得齐地的物品买卖更加便利。周边列国的百姓于是纷纷来齐购置货物,齐国生产的农产品及工业产品行销天下,齐国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姜太公“农工商”并进的经济策略,使得齐国一下子变成了众目所瞩的东方大国。《史记》中《齐太公世家》记载:“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