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经济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中国新经济理念提出的时代背景和重要阐述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飞速发展,中国不仅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进入了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然而,新的问题随之而来,在长期形成的粗放式发展惯性作用下,一些重化工行业和一般制造业形成了严重的产能过剩,不仅加大了经济下行压力,而且成为突破“中等收入陷阱”过程中的重负。此外,在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公共服务、社会公平等领域,也存在着很多短板。

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史证明,在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时候,恰恰是产业结构变化最剧烈的时候。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面临一系列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表象上是速度问题,根子上看是结构问题。从这个角度上看,中国发展新经济,既是全球经济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中国经济突出问题的一剂良方。

1.看全球,中国发展新经济是大势所趋

从国际上看,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局面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规则正在面临重大调整。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其内涵发生深刻变化——

看增长,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体量在增大,世界经济却在放缓,带动力明显减弱;观贸易,发达国家纷纷去债务化,加之保护主义抬头,市场逐步萎缩,我国出口增长不可避免遇阻;察趋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发达国家推进再工业化,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减弱。

外部环境的变化,正在为我国的创新和绿色发展战略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当然,机遇和挑战并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甚至会相互转化,机遇把握不好就变成了挑战,挑战应对得当也会转化成机遇。

从机遇来看,主要包括超大规模国内市场、良好要素基础、社会普遍共识等方面。

其一,在拓展外部市场空间难度加大以及生产地和消费者相分离的产业分工体系出现变化的背景下,超大规模国内市场的重要性还将进一步凸显。中国具备仍在不断成长的超大规模国内市场,而且越发表现出个性化、多样化特征。新消费需求的涌现将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商业模式的快速发展,并为整个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新动力机制。

其二,中国的“科技人口红利”正在显现,网络化环境中大量同文化、同语言人口带来的“新人口红利”正在成熟,具有支持自主创新和海外并购的相对充足的资金基础,而且具有相对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很多领域特别是能源领域的技术水平取得明显进步。在诸多与创新和绿色发展高度相关的要素基础方面,中国都已具备较多积累甚至是特有优势。

其三,社会共识是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而中国经济创新和绿色发展共识凝聚期、转型发力期与新一轮产业革命的酝酿兴起期,已经在时间段上高度重合。

从挑战来看,主要包括国际产业分工体系调整、体制机制适应性调整等方面。

其一,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发展,可能对中国的传统竞争优势带来重大影响,从而对现有的产业体系形成重大挑战。一方面,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的运用,“无人工厂”“少人工厂”的出现,将深刻改变传统的大批量制造和流水线式生产模式,使劳动力成本影响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性下降。另一方面,数字化制造的优势体现在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和提供个性化产品,若分散化的生产方式取得重大发展,则中国的产业规模优势和配套优势将遇到重大挑战。

其二,中国现行体制长期以来更适应赶超型发展要求,在引领型方面的成功实践和积累还较少。要真正实现创新和绿色发展,依然面临着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的重大挑战。

历史经验表明,创新驱动总是能够深刻改变世界发展格局。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标志着人类知识增长的重大转折。18世纪出现了蒸汽机等重大发明,成就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社会现代化历程。19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催生了由机械化转向电气化的第二次工业革命。20世纪前期,量子论、相对论的诞生形成了第三次科学革命,继而发生了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变革,基于新科学知识的重大技术突破层出不穷,引发了以航空、电子技术、核能、航天、计算机、互联网等为里程碑的技术革命,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和社会生产力水平。一些国家抓住科技革命的难得机遇,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迅速增强,综合国力快速提升。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物质结构、宇宙演化、生命起源、意识本质等一些重大科学问题的原创性突破正在开辟新前沿新方向,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到几乎所有领域,带动了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重大技术变革,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同机器人和智能制造技术相互融合步伐加快,科技创新链条更加灵巧,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更加快捷,产业更新换代不断加快,使社会生产和消费从工业化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变,社会生产力将再次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将再次大飞跃。

科技创新在哪里兴起,发展动力就在哪里迸发,发展制高点和经济竞争力就转向哪里,现代化高潮就兴起在哪里。激烈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

立足新常态,迎接新挑战,把握新机遇,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转方向、换思路,必须加快实施创新和绿色发展战略,发展新经济,跟上甚至引领世界科技发展新方向,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

一场新的科技革命乃至产业革命正在席卷全球,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就是要在新赛场建设之初就加入其中,甚至主导一些赛场建设,从而使我们成为新的竞赛规则的重要制定者、新的竞赛场地的重要主导者。

处于发展关键时点上的中国,同样吸引着全世界的瞩目。

“十二五”已经收官,“十三五”顺利开局。

此时此刻,中国不断向世界传递创新驱动的强烈信号——

“要解决世界经济深层次问题,单纯靠货币刺激政策是不够的,必须下决心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作更大努力,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

“我们强调坚持进行结构性改革,着力解决经济中的深层次和中长期问题,让中国经济走得更好更稳更远。”

“实施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工业化需要利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挥好自身比较优势,实现资源全球配置。”

……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十三五”规划用专门篇章部署未来5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2016年发布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为建设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描绘了路线图和时间表,并做出了“坚持双轮驱动、构建一个体系、推动六大转变”的总体部署,以构建中国新的发展动力系统。

2016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

以科技创新为第一动力,驱动中国持续健康发展的“集结号”已然吹响。奋起直追、迎头赶上、力争超越,以科技创新为第一动力的全面创新,将为中国插上圆梦的翅膀。

2.观国内,中国开辟新经济是发展之要

6.7%——2016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在换挡中继续延续了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数字折射趋势。事实上,当前经济下行压力难以消减,有世界经济乱云飞渡的波及,有中国自身体量庞大的新特点,但根子是结构性问题,看似需求放缓,实则有效供给不足,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衡量经济发展有两把标尺,一把是总量,一把是结构。前者代表的是速度和规模,后者反映的是质量和效率。从历史视角观察,外延式增长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正是廉价要素大规模投入和潜在市场需求集中释放的强大动力,支撑起长期的经济快速增长。

但长期以来,过度使用强刺激、高投资等宏观政策,带来生产要素错配、投资回报递减、企业活力下降、产能严重过剩等副作用。经济高位增长与结构失衡并存,导致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降低。

当前,经济下行一个重要原因是工业增长下滑,工业企业盈利水平下降。而这些主要是产业结构不适应需求变化,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统计数据显示,钢铁、铁矿石、煤炭、石油、石化等重化工业部门,产业过剩尤其严重。PPI连续50多月负增长,这五大行业对整个工业PPI下降的贡献占70%到80%。

一个经济进入成熟期,经历过高速期之后,产能一定会出现过剩的情况,必须要把过剩的产能压下来,使供需实现平衡,这是绕不过去的一条路。欧洲、美国、日本地区过去都经历过非常痛苦的去产能阶段。

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任务,甚至关系着未来中国经济转型的成败。

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新的牵引力,也将创造新市场和新需求。从这点上看,发展新经济,将带动传统产业进入战略机遇期。

产能过剩是结构性问题的表象之一。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中,逐步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新规律,这些都直指结构性问题。从需求来看,传统的“三驾马车”中,出口拉动经济的作用明显弱化,投资尚有空间但带动力已然下降,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导致消费集中爆发力减弱。从供给来看,“人口红利”快速消失,资源环境承载力接近甚至达到极限,成本提升让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持续下降。

结构性矛盾愈加突出,不但拖累经济发展,还将制约持续发展后劲,使得经济社会发展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加剧。

如果不调整结构,投资就没有效益,无法偿还的贷款借债形成坏账后,财政金融风险将陡然增大;如果不调整结构,产品就没有市场,过剩的中低端产品不可能满足消费升级的需要;如果不调整结构,企业就没有利润、员工就没有收入,也难以依靠实体经济挖掘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如果不调整结构,政府就没有税收,民生和公共服务无从改善,社会也难以和谐稳定。

新常态面临新挑战,唯一的出路是创新求变。不创新是死路一条,创新慢了也不行。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

风险挑战倒逼之下,调整结构、转换动力是必然选择。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发展,是必然抉择。

中国进入中等偏上收入水平国家后,需求增长总体比较平稳但出现了新升级,产业结构要跟上来,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要加快发展,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要加快出清,这样才能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

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好“三去一降一补”任务,必须在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上来一个根本性转变,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性发展。

而发展新经济,从供给侧入手,创造新供给,满足新需求,不仅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更是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帮助产业转型升级,找到新竞争优势,为结构调整迎来“重要窗口期”。

创新,是未来中国必须遵循的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一方面,新技术的涌现,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应用和相关产业的突飞猛进,为我国提供了结构调整“弯道超车”的巨大可能。一方面,推进创新突破,把旧动力积累的优势转化为新动力成长的条件,这是动力转换的关键所在。

比如,个性化生产、个性化消费创造新的需求。2015年中秋节,“3D打印月饼”热销市场。通过3D打印的模具,月饼可实现小批量个性化定制。10块钱一个的月饼,打上个性化标志后卖到16块钱。杭州杉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虞洋坦言,传统制造业竞争太激烈,毛利最多百分之三四;3D打印开辟新空间,净利润超过三成。

比如,抢占高端装备,带动产业链迈向中高端,将开拓新的市场。

“80后”汪滔,在深圳一间民房里创立的大疆公司,十年不到已占据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份额70%,估值达到80亿美元。如今,他以36亿美元的身价,挺进《福布斯》全球科技界富豪100强。

以此为代表,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已经显现出创新带来的新希望——

当前,我国正在实现以科技创新、模式创新、体制创新等为动力,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换;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从传统发展模式向绿色发展模式的转换;以主动开放、加快融入为突破口,积极参与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技术研发、规范制定和战略分工,从被动跟随向主动引领的角色转换;以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广泛渗透为重点,改造提升制造业部门的产业链、价值链,引领服务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创新,从制造业、服务业各自分工发展到一体化发展的转换。通过创新驱动和绿色导向,统筹利用国内外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引领经济发展从低端向中高端迈进,提升中国经济的发展质量、效益和国际竞争力。

3.以制造业为例,解析新经济的必要性,以及对“传统经济”的颠覆

如果新经济仅仅是新在“墙外开花”,那么,它将不足以支撑起对整个经济转型升级的重任,也将无法凝聚起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新经济之新,一定要体现在对“传统经济”的改变上,让“老树发新芽”,才能激活经济发展的一池春水。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也是当前稳增长、调结构的战略支点。新经济对制造业的改变,意义重大。在此,本节将以制造业为例,深入解析在我国发展新经济的必要性,以及新经济为我国经济带来和即将带来的巨大发展空间。

2015年起,中国制造业被一个“马桶盖”弄得风波不断。国外企业在中国设厂或委托代工生产国际品牌产品,出口到国际市场再被中国人买回去,原先以为仅存在于高技术产品和奢侈品领域,却没想到在自认为颇具优势的家电等领域也如此尴尬。

2014年和2015年我国公民境外消费金额分别达1万亿元和1.3万亿元。境外消费额中,主要包括购物、机票住宿、文化体育、餐饮娱乐、休闲旅游、教育培训等,其中,境外购物支出占50%左右。境外购物由主要集中在珠宝等高端消费品向婴幼儿乳粉、非处方药、厨卫用品(电饭锅、刀具、马桶盖)等生活用品扩展。

一下子,对于中国制造的争论四起,有人说,中国制造是廉价的代名词,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质量不过关,有人说,中国制造不转型,中国经济将难以找到新的发力点。

现在被当作掣肘的制造业,曾经也是新经济。凭借人口红利、产业承接转移,制造业的兴起为我国贡献了长达几十年的经济高增长,我国也已于2010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形成了完备的工业体系和产业配套能力,孕育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在联合国公布的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2014年有56家制造企业进入世界500强,11家工程机械企业进入全球50强,通信设备制造商跻身世界第一阵营。

以我们生活中最常接触的消费品为例,目前我国生产的消费品中,有100多种产品产量居全球首位,家电、制鞋、棉纺、化纤、服装等产能占全球的50%以上,轻工、纺织出口占全球的30%以上。2015年,我国消费品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11%,消费品工业增加值、利润总额占全部工业的比重分别为31.9%和35.8%,比2010年分别提高3.6个百分点和8.9个百分点。

制造业大国,我们毫无疑问。但同时,大而不强、基础不牢的问题依然突出,外在表现在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内在则体现在关键核心技术、产品质量和可靠性水平、节能降耗等方面与世界制造强国的差距仍然明显。

我们都说供给侧改革,瞄准的却是需求侧。通过创新,开发消费者的有效需求。让大家意识到,哦,原来我还需要这样的东西,生活中有了这些产品,会更加方便和舒适。需求创造出来了,市场自然就打开了。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纺织服装领域,尼龙系带丝的研发,催生出了薄羽绒服,也开拓了消费者对秋羽绒的需求。

目前,我国制造业制造能力强,创新力不足,有效供给不足。这有几个原因:一是我国科技含量高、质量品质高、品牌认可度高的产品供给不足;二是不少质次价高的商品甚至假冒伪劣产品不绝于市,特别是食品药品质量安全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严重抑制消费和内需扩大,甚至造成大量购买力持续外流;三是我国消费品的品牌相比国外产品还处于弱势,一些消费品品质非常好,国外大量到中国扫货,但我国消费者却不认同,这说明我国消费品主要输在了品牌认知度上;四是国内消费环境相对境外而言要差一些。

我国制造业规模体量大,在可预见的未来仍是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对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无论是从激活未来的消费潜力,还是带动未来的产业发展上,传统产业决不能忽视,改造提升的步伐一刻也不能停。

那么,如何改造制造业?如何换发新活力?

没错,用新经济。

首先,用技术创新催生新的市场。

不久前,在北京五环路上,由百度主导研发的无人驾驶汽车上路测试,各项性能稳定。车内有集高精度地图定位、语音图像识别、智能决策分析等功能于一身的专业“司机”,车顶有个实际路况和气候探测分析雷达,按个键,输个地址,就能把你送到目的地。

目前,百度选择了一批车厂合作实验,并将在今年选取10个城市进行试点。这些城市的选择将综合考虑气候、路况、规模等多种因素。通过试点,充分搜集数据,进行模型分析,以确保自动驾驶技术安全可靠。

百度副总裁王劲说,百度正通过合作和技术研发等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无人驾驶车成本。比如,在三到五年内将车载雷达降到2万元人民币以下。预计到无人驾驶车正式商用时,与人工驾驶相比,综合价格不到后者的三分之一。

无人驾驶车的研发,为汽车领域开辟了新的市场,也带动了传统车厂布局高科技,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

当前,无人驾驶车、新能源汽车等应运而生,发展迅猛。不仅让我国制造业在新的领域有了重新起跑的机会,也带动了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新技术带来的新领域,同样包括机器人。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人早已不是电影和动漫里的幻想,它们已经“走”出荧屏,来到人间。

广交会上,海尔展区就有这样一个“暖男”等着你。这位名叫Ubot的机器人约60厘米高,有一双大大的“黑眼睛”。它可以帮你开空调、定闹钟、报天气,还可以跳舞说笑,甚至查看家里有没有漏水。

不想扫地?没问题,机器人可以帮你;擦玻璃危险?OK,机器人可以搞定。只要是社会生活需要的领域,就会有相应的机器人出现。在科学考察、医疗康复、教育娱乐、家庭服务等领域,服务机器人已研制出来并实现应用。在工业领域,机器人也是“遍地开花”,几乎渗透到每个行业。

经济要向中高端迈进,技术创新是重要一环,既促进了产业技术进步,亦可形成工业有效投资。据测算,1亿元技改专项资金可拉动投资近20亿元,新增工业产值约30亿元、利润约3.1亿元,带动就业约2800人。

中央已经明确要求把技术改造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决定实施新一轮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一方面,加大技改资金规模,完善政策体系,支持企业瞄准国际同行业标杆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实现重点领域向中高端的群体性突破。另一方面,改革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支持形式,更多采用后补助、贴息等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按照简政放权、公开透明的要求,简化申报程序,减轻企业负担,支持企业获得中央技术改造专项,调动各种社会、市场资源,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发展。

除了新技术,一些理念、模式的创新也为当前经济带来新意。减少线下店铺铺设,用网络场景销售,让电商与服装企业告别竞争走向共赢;拼车、拼饭等分享经济的兴起,让人们以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速率来配置海量闲置资源……

这些创新中不难发现,互联网日益成为驱动产业变革的先导力量。互联网大潮下,制造业将变得更加智能。智能制造是工业变革的核心,而以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机器人则是重中之重。随着关键技术和零部件的不断突破,未来,机器人将加快完成由机器向“人”的转变。拥有更拟人的外形,更加智慧和灵巧。以机器人为代表,将衍生出很多超乎想象的新产业和新业态,帮助解决社会和产业问题,服务国计民生。

比如,未来,指挥交通的也许是个机器人;孤独老人也不用担心养老,智能护理系统将给出贴心的服务……浙江等地提出“机器换人”计划,广东、天津、云南等地也加快培育智能制造模式。工信部给出的规划表中,未来五年,消防救援机器人、手术机器人、智能型公共服务机器人等都将来到我们身边。

其次,用生产方式创新提高效率。

比如,借力互联网,定制的门槛降低了,效率提高了,制造业开始走进柔性定制、柔性供给的新时代。每一个想法都得到满足,每一件作品都打上唯一的标签,依托云数据和云制造,当前的制造业可以在流水线上实现个性化定制的工艺传递,实现点对点的柔性供应。

在青岛服装企业红领集团,动动手指,输入个数据,简单扫描,定制服装就能在流水线上完成。

红领先进的扫描系统,可以在一两秒钟内精准获得消费者19个部位的22个数据。而这些数据将实施传入云数据,自动生成版型传输到车间。流水线上的工人只需打开显示器,扫描布料上对应的条码,就能自动完成服装制作。

在已有的工业生产中加点互联网的“料”,不仅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还能实现精准供给,开拓新的市场。红领集团这条智能服装定制生产线,每天可生产西装1500套,价格降至同类的三分之一至五分之一。未来,红领还将成为互联网解决方案供应商,为服装企业设计定制生产线。

将数据进入云计算系统,让电脑针对不同的用户需求,指挥完成产品个性化生产。未来,很多工厂都会在“云”中。

在互联网时代,传统产品将被具有感知、存储和通信功能的智能产品所取代,消费者正成为深度参与生产制造全过程的产销者,传统的大批量集中生产方式加快向分散化、个性化定制生产方式转变。

互联网带来的柔性供应,不仅消费者有感受,企业本身也体会颇深。

不久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在国内率先打造我国第一个工业互联网平台——航天云网。它以提供覆盖产业链全过程、全要素的生产性服务为主线,依托航天科工科研创新和生产制造资源,整合广泛社会资源,构建“互联网+智能制造”产品服务体系。

该平台也是“云制造”理念的最新试验场。早在200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科技委顾问李伯虎就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云制造”理念,核心是供给方把资源虚拟化后“拽”到“云池”,需求方再将其“拽”出来,获得从设计、定制生产到后期维保的全程服务。

李伯虎认为,云制造是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它的模式就是由原来的生产型为主,向生产+服务型为主的网络化、协同化、敏捷化、绿色化、服务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数年间,航天科工所属单位接连打造天智网、航天物资网、航天工业网,目前已初具规模。登录航天云网,“云制造”“创新创业”“工业品商城”三大核心业务入口分外醒目。在这里,用户能享受创业融资、需求交易、产品租赁、专家咨询等多项服务。

航天云网一方面可以服务于航天科工集团系统内部,例如利用航天科工旗下科研机构的先进3D打印技术设备,航天云网可以对外提供在线打印服务;航天科工集团下属制造企业也可以通过航天云网发布需求,寻求配套供应企业。另一方面,作为中间平台,航天云网也能为航天系统外的供需企业搭建合作桥梁。例如,深圳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正在研制一款波峰焊喷嘴,但受自身条件限制无法独自完成研发和生产,将需求信息发布到航天云网后,该公司目前已顺利获得国内某科研机构提供的解决方案。

基于互联网的网络化协同制造平台,打破地域限制,通过更加灵活、更有效率的方式聚集资源,可实现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之间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的协同共享。今年来,航天科工所属单位在航天云网集中发布采购需求信息,覆盖金属、装备、电工、电子等制造行业。2016年4月初,航天科工集团率先在航天云网平台上发布了430亿元协作采购需求,以需求牵引上下游企业,运用互联网思维寻求价格更低、质量更优的供应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此外,中国商飞实现了全球协同网络平台环境下的产品研发制造,其中ARJ21支线飞机全机的31000项零部件中,有超过77%是在全球10多个国家、104家供应商之间协作研发和制造完成的。

当然,依托互联网,内部组织扁平化和资源配置全球化成为制造企业培育竞争优势的新途径。内部管理方面,很多企业运用互联网开放、协作与分享的特点,减少了内部层级结构,企业的生产组织更富有柔性和创造性。外部资源配置方面,制造业全球化步伐加快,生产和流通方式、贸易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通过网络将价值链与生产过程分解到不同国家和地区,技术研发、生产以及销售的多地区协作日趋加强。

当前,互联网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正引发制造模式、流程、手段、生态系统等重大变革,有利于打造新型制造体系,加快形成经济增长新动能以及精准、高效的供给体系,推动产业提质增效、迈向中高端。

另外,绿色化、服务化日渐成为制造业转型发展新趋势。欧美的“绿色供应链”、“低碳革命”、日本的“零排放”等新的产品设计和生产理念不断兴起,节能环保、再制造等产业链不断完善,绿色制造、增材制造日益普及,制造业绿色发展的内涵和方式得到极大丰富。服务化转型方面,随着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企业生产加快从传统的以产品制造为核心向提供具有丰富内涵的产品和服务转变,服务型制造、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人类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这样一个历史阶段,这是一个世界潮流,而且这个互联网时代对人类的生活、生产、生产力的发展都具有很大的进步推动作用。”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处于跨界融合和群体突破爆发期,技术创新活力和应用潜能裂变式释放。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感知、传输、存储、计算技术加速集成创新,智能控制、人机交互、智能材料、生物芯片、生物传感等领域交叉融合,量子通信、生物计算、全息显示等前沿基础性信息技术处于突破性创新前夜,正引发多领域的系统性、革命性、群体性技术突破。

当下,在全球互联网正处于从消费领域向生产环节拓展的关键时期,发达国家提出了工业4.0、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新战略,推进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以制造为关键环节、制造业为主战场、制造企业为主力军,抢占新一轮产业革命发展理念、架构标准、核心技术、生态系统的竞争制高点。

在此形势下,我国必须发挥互联网应用创新活跃、产业规模领先、人才资本聚集以及制造业门类齐全、独立完整、规模庞大的双优势,形成叠加效应、倍增效应、聚合效应,在充分发挥规模经济的同时发展个性化制造、个性化服务,加强精细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全面、持续地增强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制造+互联网”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信息通信技术的深度应用引领制造业变革方向,善于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大趋势,积极拥抱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制造企业将更有竞争力。现在大家热议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有专家认为是第三次工业革命,也称第四次工业革命,也就是工业4.0。无论哪一种表述,一个共同的突出特点,就是信息通信技术在其他产业、领域的深度渗透和广泛应用,尤其是互联网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互联网+双创+中国制造2025,彼此结合起来进行工业创新,将会催生一场“新工业革命”。

在这些新亮点的引领下,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加速融合,逐步探索出更宽更广的发展之路,带来脱胎换骨的巨变。它有望演变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成功模式,对世界很多国家有重要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