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政策研究与决策咨询:国务院研究室调研成果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发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关键作用的十项建议

王敏

今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持续回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当前,稳增长重在稳投资。应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好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

一、投资增幅下降的主要原因

2014年1—5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7.2%,比1—4月回落0.1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回落3.2个百分点;其中,民间投资增幅同比回落3.9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增幅为近10年最低水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前5个月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12.7%,增幅回落2.9个百分点;这将对明、后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增长动力和发展后劲形成制约。

投资持续下降主要是“五个不足”、“一个失衡”。

(一)拉动投资增长的最终需求不足。这是投资增幅下降的根本原因。2003年以来,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占GDP比重连续10年超过40%;最终消费支出比重持续下降,2012年仅为49.2%,比2000年下降13.1个百分点。从国际比较看,2010年,世界平均资本形成率19.9%,高收入国家18.1%,中等收入国家29.4%,中低收入国家29.3%,我国2010年资本形成率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8.2个百分点,比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18.7个百分点。目前,世界平均最终消费率在75%以上,我国最终消费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以上。在经济减速的形势下,发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必须注重增强最终消费需求对投资增长的支撑作用。

(二)工业特别是制造业投资需求不足。市场是推动投资增长的决定因素。受产能过剩、成本上升、利润下降等影响,1—5月,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4%,同比下降1.7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14.2%,下降4.5个百分点;钢铁、有色、石化、化工投资增幅分别回落16.9个、23.2个、22.8个、7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工业投资增幅下降更大。目前,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造船等行业产能利用率不到75%。产能过剩是工业投资下降的直接原因。

(三)地方政府基础设施投资能力不足。目前地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中,预算内资金比重较大,仍以地方财力和以地方财力担保的银行贷款为主。重大基础设施投资和公共服务项目投资,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性资金。由于经济增长减速,财政增收放缓,地方财政收支压力加大,财政建设资金来源减少,缺乏正规融资渠道,加之一些地方投资项目储备不足,土地占补平衡难度大,诸多因素削弱政府投资能力。

(四)实体经济投资动力不足。一是债务率高影响企业投资。据市场机构估计,2014年全国信用债到期约2.5万亿元,信托到期约5万亿元,部分企业兑付压力大,上半年已出现数起违约事件。二是产能过剩行业出现不少僵尸企业,依赖信贷勉强维持运营;一些企业前几年过度投资虚拟经济,占用了本应投向实体项目的资金。三是中西部及农村偏远地区宽带基础设施薄弱,投资严重不足。四是银行对实体经济预期悲观,大量资金仍在金融体系内部循环,没有进入实体经济。

(五)民间投资信心不足。1—5月,民间投资回落幅度超过全部投资。一是基础设施和垄断性行业对民间投资开放不够。社会广泛关注的金融、石油、电力、铁路、资源开发、公用事业等领域,还存在准入门槛,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的有关政策落实不到位。二是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供水、供电、供气、铁路运价长期偏低,导致这些投资项目收益率不高,对民间资本缺乏吸引力。

(六)投资资金配置失衡。由于相关领域改革滞后,资金供给集中在大企业和一些受限领域,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依然突出,盘活资金存量难度很大。2013年末,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对产能过剩行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开发投资的贷款,占其全部企业贷款余额的比例高达24.2%,加上大量表外融资贷款比例更高,对中小企业和其他新兴领域的融资需求造成很大挤压,并扭曲资金价格。

二、促进投资稳定增长的十项建议

第一,加大各类棚户区改造投资。认真落实本届政府提出的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的任务。今年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计划新开工700万套以上,其中各类棚户区470万套以上,基本建成480万套,完成投资将超过1万亿元。当前,要加大各级财政支持力度,支持通过企业债方式筹集资金。中央财政要进一步加大对包括棚户区改造在内的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支持力度,今年补助资金达到1980亿元,比去年实际下达金额增加250亿元。加大金融支持,通过利息较低、贷款期较长的信贷资金支持棚户区改造,鼓励和吸引民间资金投入棚户区改造。加强保障房配套设施建设,明确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度要求,实现配套设施和保障性住房同步规划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

第二,加大中西部交通建设投资。加快中西部铁路、公路等交通建设意义重大,不仅可以扩大有效投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而且有利于推动新型城镇化、改善欠发达地区发展环境,帮助千百万人摆脱贫困。2014年全国铁路预计投产新线6600公里以上,比去年增加1000多公里,中西部地区铁路建设比例占近80%,铁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到8000亿元。加快设立铁路发展基金,拓宽建设资金来源,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使基金总规模达到每年2000—3000亿元。创新铁路建设债券发行品种和方式,今年向社会发行1500亿元,实施铁路债券投资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支持铁路建设。支持地方政府、社会企业以股权投资、资产重组、特许经营等方式,投资铁路建设或参与铁路经营开发。扩大社会资本投资规模,加快向社会资本放开城际铁路、市域铁路、资源开发性铁路和支线铁路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加快推进国家高速公路“断头路”和普通国道“瓶颈路段”建设,加快中西部地区农村公路建设。

第三,加大水利建设投资。重大水利工程不仅具有打基础、管长远、惠民生的重要作用,也是稳增长、扩内需的重要领域。今年的投资重点:调水引水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利枢纽工程和节水改造项目,年度水利建设投资规模4000亿元。要加快推进40项在建重大水利工程投资,落实拟新开工的16项重大水利工程投资,加大对西南地区在建中型水库建设投资和主要支流防洪治理投资,适当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资,确保完成全年60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任务。

第四,加大物流基础设施投资。发展大物流是实施大流通战略的关键举措。要加快流通体制改革,清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的各种关卡,降低流通成本,推动物流配送、快递业和网络购物发展。重点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加快形成贯通南北的粮食大通道、蔬菜大通道,建设一批农产品冷链物流园区,大幅降低流通成本。加大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社区菜店等农产品流通设施投资,加大对北方大城市蔬菜流通设施的投资。预计2014年物流业增加值将达到4.1万亿元,同比增长8%;社会物流总额218.2万亿元,增长10%。

第五,加大信息基础设施投资。抓紧落实《“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加快完善宽带网络覆盖,大力发展3G、4G等新一代移动通信,建设高速无线网络。加快推进城市百兆光纤工程,落实光纤到户建设强制性国家标准,加快推进“三网融合”。预计今年三家大型国有电信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99亿元。

第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合理扩大城市规划面积,在中西部地区和东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一些新城区和卫星城区。同时,推进城市地下管网、垃圾和污水治理设施、节能建筑等建设。加快落实大气污染防治重点项目,加快实施煤电升级改造,安全发展核电,积极开发水电,大力发展风电和太阳能。加强城市地下管网投资,加强城镇供水安全保障投资,加强城镇燃气供应和运行安全投资,加强城市道路桥梁建设投资,加大城市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投资,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投资。推动地方通过特许经营、投资补助、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城市基础设施项目。

第七,加大城乡电网改造建设投资。今明两年新开工建设12条“西电东送”输电通道,新增7000万千瓦输电能力,总投资约1800亿元。加大城市配网建设和农村电网改造力度,提高配网投资比重。加强电网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提高电网供电可靠率和居民用户受电端电压合格率,促进电网企业提高供电服务水平。力争到2015年,国家电网经营区域内农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7%,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8.5%,综合线损率平均达到6.2%。

第八,加大先进制造业投资。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加快推进阶段,保持制造业投资稳定增长十分重要。要加大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和更新改造的投资,加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加大生物医药、节能环保设备、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等新兴产业的投资,鼓励企业加大开发新产品、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的投资。引导银行贷款和民间资本从金融、房地产等领域回归制造业,保障实体经济资金需求。

第九,以扩大消费促进投资增长。认真落实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把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主要着力点,更好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当前,要以扩大服务消费带动社区、养老、医疗等服务业投资。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重点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继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为居民消费解除后顾之忧,充分释放消费潜力。

第十,优化财政、信贷资金结构。加快下达中央基建投资计划,加快拨付中央财政建设资金,盘活利用存量资金,集中发挥政府投资效力。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出台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政策措施,吸引更多民间资金。运用“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等工具,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加快发展资产证券化,特别是把一些收益稳定、期限较长的优质贷款证券化,腾挪更多信贷空间。加大对重大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和先进制造业的信贷支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提高信贷资金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效率。

2014年6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