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鉴录:新~南北朝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0章 王涣的治县之道

王涣是东汉的官员,他的父亲王顺曾做过安定郡太守。王涣年少时喜欢行侠仗义,还和抢劫的人交往过。随着年纪逐渐变大,他对儒家思想产生了极大兴趣,于是潜心钻研学问,以博闻强识和深明大义著称。

他后来做了广汉郡太守陈宠的功曹,在职期间忠于职守,埋头苦干。处理大户人家也不手软。在他兢兢业业的辅助下,陈宠的政绩突飞猛进,被调入朝廷做了大司马。有一次汉和帝问陈宠:“你的政绩为什么这么好?”陈宠也不隐瞒,回答说:“臣的功曹王涣是个贤能的人,擅长处理事务。臣只是把他的想法变成行动而已。”

在陈宠的推举下,王涣出任温县县令。王涣在职期间,对社会治安的混乱局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处理,严厉打击惩处了一大批地痞恶霸。使原本动乱不安的温县,很快变成当时最平安的地区,可以说王涣居功至伟。温县有个放牛的人,说自己是给王涣干活,就不会受到别人的欺负。由于政绩突出,王涣被提拔为兖州刺史,此时,王涣的名气已经在官场里流传。和帝与王涣接触后,很欣赏王涣的治世才能,于是指派王涣为洛阳令。

洛阳因为是东汉的都城,达官显贵云集于此。处理他们的违法行为,之前的地方官常常感到棘手。王涣上任之初,便遇到前任遗留下来的无数难题。可不畏权贵的王涣没有被难住,他从容应对,坚持秉公办案。他采取恩威并施的方法,对所有的问题都耐心地逐一审理。由于有个别案件积怨太深,多年积累成为陈案,王涣也能追根溯源地捋清头绪并不偏不倚地处理。

王涣在任期间从不随意征税,再加上过于操劳,在洛阳令的职位上任职不足三年就因病过早地离开了人世。朝野上下无不为王涣的英年早逝惋惜。民间百姓听说后没有人不唉声叹气,他们自发组织起来,他们凑钱摆设祭桌,祭奠王涣。当王涣的遗体送回故乡途经弘农郡一带时,当地百姓也同洛阳的老百姓一样,在路旁祭奠王涣。当地地方官心里纳闷自己辖区的百姓为什么要祭奠一位外地的官员,老百姓回答说:“这是为了报答王县令的恩德。”过去他们到洛阳购买粮食时,经常遇上洛阳官吏检查,每遇到这种情况,一半的粮食会被没收。而王涣为官的几年里,没收粮食的事情从来没有发生。洛阳的老百姓为了怀念王涣的德政,还在安阳亭西为他建立了一座祠堂,在道路两旁摆设放祭品的桌案。不仅如此,百姓每到吃饭之前他们总是要念叨几句以告慰王涣之灵。

汉安帝永初二年,掌朝的邓太后,下诏书称赞王涣:“尽心奉公,务在惠民……百姓追思,为之立祠,自非忠爱之至,孰能若斯者乎?”后来,汉桓帝因为推崇黄老之道,把各地的祠堂都破坏了,最后只留下了两座祠堂,其中就有王涣的祠堂。可见统治者对王涣才能的褒扬和对他过早辞世的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