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不盲从不跟风,留“一分”欲望给自己
了解自己的真实欲望,不受外在潮流的影响,不盲从,不跟风。把精力全部用在自己最迫切的欲望上,细细品味生活赋予自己的一切,与自己较劲,追寻属于自己的生活吧。
1.保持恰到好处的“企图心”
为什么有些人在社会中一下子就销声匿迹了,有些人却经过多年之后仍旧保有其地位,依然才能出众,备受瞩目?他与其他人有何差异?是身体的构造不同,还是能在心灵、精神、企图心等方面,找出相对于其他人的差异?或者说,是一种保持状态的能力在起作用?
实际上,这正是我们应该注意的方向,也就是一个人内心的状态以及企图心。
以拿破仑为例,他出生在法国科西嘉岛上的一个贫困家庭,却拥有坚强不屈的意志,甚至能够控制自己的肉体,视情况为需要调整睡眠时间。但是,拿破仑后来也脱离现实,自认为已立于不败之地,把自己看成了神。他忘记成功是由许多条件与历史因素(亦即当时人们对革命的信仰、基层士兵的欲望、欧洲各国民心一致)所造成的,于是走向衰败。如果他有更深的智慧,能够倾听别人的声音并加以反省,能够不断提醒自己不要忘乎所以,或许就不会如此快速地走向没落了。
实际上,所有的人都是如此。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隐藏着想要解放的欲望,这正是驱策我们向前走的强烈动机。但是,我们一旦在事业、恋爱、艺术、学术等方面获得成功,就容易忘掉是什么原因或靠谁的帮忙才得以成功,就容易放松自己的企图心。
在西班牙的世界杯足球赛中,为自己的球队赢得胜利的明星球员——尤文图斯队的著名前锋保罗·罗西,他身怀高超的球技,是非常优异的选手,但为什么在世界杯以后短短的二三年内就被众人遗忘?然而事实就是如此,保罗·罗西从舞台上消失,被普拉蒂尼取代,然后是马拉多纳。
如何适时地调整自己的状态,以使自己适应人生中的各种时期和各种可能出现的意外,是生命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比如一名作家,在某一段时期里,他会感到有非常强烈的创作欲望,不断地写出脍炙人口的作品来。在写作时,他会觉得思路很顺畅,文字像要从脑海里蹦出来一样。这时候他写的东西,优美感人,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使人读起来不忍释手。
可是,突然有一天,或者在他付出艰辛的努力终于写完一个长篇之后,他可能会感到浑身轻松,然后预备写下一个长篇小说。但他突然发现自己怎么也写不出东西来,尽管挖空心思,却收效不大,写出来的作品连自己也看不过去。这种情况同我们开始所述一样,作家忽然找不到感觉了,但却不明白这是什么道理。
实际上,这是他的状态出现了问题。当然,这同受外界的诱惑而导致的松懈完全不同,而这种状况又往往令人不明不白,难以找到具体的原因。
但这并非绝对不可扭转的,关键是不论在何种状况下,我们都应对自己的环境、心态、工作性质及周围人的因素有个明确的了解,加以适当调整自己的情绪,改变一成不变的工作方法。这样,才可能扭转颓势,使自己重新找到良好的状态,保持不断进取的势头。
以上的那位作家,是因为太投入太紧张地工作和后来突然松懈形成的反差,形成心理上的疲软和过度紧张。这时候,他只要走出家门。放松自己,去大自然走一走,用一段时间完全不想写作上的事。再次提笔时,他会发现自己的灵感恢复如初,写作起来异常顺利。
这是调整状态的一种方法,即转移注意力。我们在连续工作和过度紧张的情况下,就容易造成工作效率及心理情绪的低下,因此有必要转移注意力,让自己的身体和心灵都得到休息、恢复。
而对于另一种人来说,情况则完全与此相反。这种人是在取得一定的成功后,变得自大、骄傲、自以为是,从而自然放松了进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他们很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认为自己用不着再像从前一样艰苦努力和辛勤劳作。因此他们开始讲究享受,个性也变得狂傲不羁,颐指气使,高高在上。但是这种日子不会持续太久,当他突然发现自己坐吃山空,需要重新创业时,他会惊慌失措,迫不及待地重操旧业。
显然,这时候他们已找不到当初劲头十足、游刃有余的感觉,做什么事都会磕磕绊绊,极不顺利。这当然是由于身心的懈怠所致。
善于调整自己的人不会允许自己出现这种松懈。不管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他都能正确面对,心神宁静。他不会为任何的成功沾沾自喜,忘记了追求成功的艰辛和困苦,也不会为一时的挫折垂头丧气,失去了重新战斗的勇气。只有这种人,他们的生存痕迹才不会被历史的洪流所冲刷、埋没,消失得无影无踪。
记得,要不断调整自己的人生航向,使之在正确、安全的航道上高速前进,一直到达理想的彼岸。
2.名正才能言顺,安于其位才能做自己
如何发现并找到自己的位置?
这跟一个人的视线有关,我们怎么看决定了我们所在的位置。以爬树为例,如果我们一直向上看的话,那么我们就会觉得自己一直在下面;如果一直向下看的话,那么就会觉得一直在上面。所以,我们感觉到的位置取决于我们是在朝前看,还是向后看。如果一直觉得自己在后面,那么我们肯定是一直在向前看;如果一直觉得在前面,那么肯定是一直向后看。换一种眼光就会明白自己不同的位置,进而能相对客观地明白自己的处境和真正的位置。明白了自己真正的位置,我们才能明白自己的能力,以及这个位置真正需要的能力。
每个人都要有与位置相符的能力。世界第一高峰的珠穆朗玛峰之所以是攀登者心中的圣地,就在于它本身拥有的高度;哈佛大学之所以是众多人心目中的理想殿堂,就在于哈佛本身的实力——给你思考,成就更好的你。
所以,我们要看到珠穆朗玛峰、哈佛大学它们本身的价值,因为这才是最本质的东西。一块石头并不会因为一个美丽的盒子就成了宝石,而一颗金子即便在一个角落里也会发光。我们要学会让自己拥有达到这个位置需要的能力,要给自己的能力找一个合适的位置。
名正才能言顺,安于其位才能尽好自己的责任。在社会的大舞台上,我们会有不同的角色,处在不同的位置。有时,即使是同一个角色,随着剧情的推演也会有所变化。我们能做的就是了解自身的能力,给自己一个好的位置。
徐向阳中年时下岗了,为了生计,他不得不四处奔波。
看着身边的人,炒股的、做生意的、开出租的,一个个都很赚钱。徐向阳也动了这方面的心思——去开出租吧。但是,他现在连汽车都没摸过,更别说考取驾驶证了。
通过托亲戚,找朋友,徐向阳终于在一家酒店上班了。虽然工作不是很累,但总觉得没什么前途,没什么意思。后来回到老家,徐向阳开始调整自己的思路,自己以前不是在报刊上发表了不少文章吗?为什么不把它们复印下来,装订成册呢?也许有了这些资本,还能找一个不错的工作。
在省城,徐向阳跑了很多场招聘会,专门找一些需要文字工作的岗位应聘,结果单薄的大专文凭和已不再年轻的年龄让徐向阳举步维艰。那些日子里,徐向阳每天做的事,就是买报纸看招聘广告,赶场应聘、投放简历,然后在一些含糊的答复中等待招聘单位的消息。
一天,徐向阳终于等到了一家文化单位面试的电话通知。那一刻,徐向阳的心里翻江倒海,酸甜苦辣,什么滋味都有。徐向阳精心准备了面试可能要回答的问题,直到凌晨三点才进入梦乡。
天道酬勤,徐向阳十几年的工作经验,还有那些剪辑的文章帮了徐向阳的忙。这次没有太多的波折,徐向阳从二十余名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成了一名内刊编辑。按招聘单位负责人的话来说,他们想找的是一名能立即投入工作进入角色的编辑,而不是华丽的文凭外衣。
经过几年漫无目的的奔波,徐向阳终于找准了适合自己的位置。一年来,徐向阳一边工作,一边努力学习编辑的业务技能和刊物的行业知识,他负责编辑的文章没有出现过一次差错,有一篇还获得了省期刊年度好编辑奖。业余时间,徐向阳撰写了一些文章投给全国各地的报纸杂志,发表各类文章300余篇。
徐向阳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对一个人来说,生活中最大的困难不是失败与挫折,而是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挫折、失败只是人们遭受的外来的“痛苦”,而如果没有内在的调整,没有迅速恢复的能力,没有一个好心态,就无法从痛苦中走出。
有时,正是外在的不幸或际遇,让一个人找到了更好的位置。
鲁迅原本想通过学医来救治国人的身体,但最终他弃医从文,拾起文笔做匕首;史铁生瘫痪几十年,饱受坐轮椅的痛苦,但他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从纸笔中发现了自己的文学才华,展示了一个更积极、更健康的自己。
这个世界并不是只有伟人,也不是只有普通人。有时,伟人之所以是伟人,就在于那个位置——位置让他去调整自己、锻炼能力等。每个人都可以去选择自己的位置,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位置会有不同的精彩。位置本身并没有绝对的好坏高低之分,好坏高低只是我们的一种评价,不同的人可以根据自身的心境和感觉做出判断。不同的人,做出的判断也一定会不同。
只要我们安心于自己的位置,能够在这个位置上付出,便会有自己的精彩,在自己的位置上构筑一个丰富的世界。
从前,一位陶工制作了一只精美的彩釉陶罐,他把这只精美的陶罐搬回家中放到了屋角的一块石头上。
陶罐认为主人把自己放错了地方,整天唉声叹气地抱怨说:“我这么漂亮,这么精致,为什么不把我放到皇宫里作为收藏品呢?就算摆放到商店展出,也比待在这儿强啊!”
陶罐底下的石头听了忍不住劝它:“这儿不是也挺好吗?我比你待的时间还久呢。”
陶罐听了讥讽石头说:“你算什么东西?只不过是一块垫脚石罢了,你有我这么漂亮的图案么?和你在一起我真感到羞耻。”
石头争辩说:“我确实不如你漂亮好看,我生来就是做垫脚石的,但在完成本职任务方面,我不见得比你差……”
“住嘴!”陶罐愤怒地说,“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多久,我就会被送到皇宫成为收藏品……”它越说越激动,结果不提防摇晃了一下,“哗啦”掉在地上,摔成了一堆碎片。
一年一年过去了,世界发生了许多事情,一个又一个王朝覆灭了,陶工的房子早已倒塌了,石块和那堆陶罐碎片被遗落在荒凉的场地上。历史在它们的上面积满了渣滓和尘土,一个世纪连着一个世纪。
许多年以后的一天,人们来到这里,掘开厚厚的堆积,发现了那块石头。
人们把石块上的泥土刷掉,露出了晶莹的颜色。“啊,这块石头可是一块价值连城的宝玉呢!”一个人惊讶地说。
“谢谢你们!”石块兴奋地说,“我的朋友陶罐碎片就在我的旁边,请你们把它也发掘出来吧,它一定闷得够受了。”
人们把陶罐碎片捡起来,翻来覆去查看了一番,说:“这只是一堆普通的陶罐碎片,一点价值也没有。”说完就把这些陶罐碎片扔在了一边。
不满于自己的位置,但又不清楚自身的能力,找不到合适位置的人,总是在飘忽不定,失去更多的风景和可能。
你是故事中的石块,还是陶罐呢?
社会是一座舞台,要想在这个舞台上当一名好演员,就必须根据自己的素质、才能、兴趣和环境条件,选择好适合自己的社会角色,只能演配角就不要去争当主角,适合当士兵就别奢望当将军。如果认不清自己,不满足于普通的角色,像故事中的陶罐那样,一心想成为皇宫的收藏品,把自己摆错了位置,到头来只会白费力气,一事无成。反之,一旦选准了适合自己的角色,走向成功也就顺理成章了。
3.名利就像玩具,玩完就放下吧
平凡的人会羡慕那些拥有盛名的人,同时也希望自己能有那种非凡的影响力,但是只有被盛名所包围的人才真正明白,这种压力是无法言语的。
有才华的人也要避免拥有盛名。拥有盛名的才子才女们要不断花费大量的时间到无用的事情上去,而且还容易才华枯竭。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并没有左拥右簇,相反是冷冷清清,正是因为这样,他才能静下心来思考。拥有盛名的人往往周围热闹非凡,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很难安静下来思考自己的事情。他们只会不停地应付别人,不想显得太怠慢,结果把自己弄得很是疲惫,根本就没有认真思考的时间了。很多文学家在出名以后就不再有杰出的作品产生,虽然有他们的思维已经定型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没有时间去改变思维。
盛名是不应该背负的,拥有盛名的人往往过得并不如意,原因就在于盛名给他们带来了很多负担。人的处境往往是由自己的心态决定的。人生就像爬山,爬了上去,终究还是要下来的,爬得太高,在自己的心态不平和的情况下,一旦跌落下来,会摔得很重。如果一个人拥有了盛名,最好还是学会低调。
名声是把双刃剑,你用它装点自己的时候,同时也是在给自己埋下隐患。人如果有一种泰然处世的心态,就会对盛名避而远之。
很久以前,有一个年轻的剑客,他喜欢到处向成名的剑客挑战。因为他的剑术高超,所以顺利地击败了所有的对手。
年轻的剑客听说在某地住着一位传说中的剑客,他的人生具有传奇性,剑术绝妙,无人能敌。
于是,好胜的年轻剑客决定去向这位名剑客挑战。历经千辛万苦,他终于在一个山村里见到这位名剑客。
年轻剑客原本以为自己见到的会是一位相貌堂堂、气质出众的大人物,谁知对方竟是一个不修边幅、长相普通的老人,而且又瘦又小,一点也没有剑客的威风。更出乎他意料的是,老人的剑已经锈得无法再从剑鞘中拔出来了。
面对年轻剑客的挑战,老人毫不理睬,只管低头吃饭。正是盛夏,屋子里有好多苍蝇在嗡嗡乱飞,忽然,老人连眼皮都没有抬起,伸手用筷子从空中夹住了四只苍蝇,一字排开放在桌上,然后继续吃饭。
年轻剑客看得目瞪口呆,他的骄傲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他意识到以自己的剑术根本不可能赢过这位老人。后来,他拜老人为师,潜心修炼,几年之后,他的剑也同样锈在鞘里。
剑是锈了,可是心境却更澄明了。真正的争斗不是去打败别人,而是战胜自己。只会用身外物和别人一较高低的人,其实不明白真正有价值的是什么。
玛丽·居里出生在波兰华沙,1891年进入巴黎大学学习,1893年和1894年分别取得了物理学硕士和数学硕士学位。1895年,玛丽与皮埃尔·居里结婚,开始了对放射性元素的研究。1898年7月,他们发现了一种新元素,命名为钋。同年12月26日,他们又发现了一种比铀的放射性要强百万倍的新元素镭。但是当时还没有实物来证明镭的存在,科学界对他们的发现表示怀疑,也没有机构同意为他们提供实验室做研究。
居里夫妇只好在一个简陋的大棚子里做实验,历经了四年的艰辛提炼后,他们终于从8吨沥青铀矿渣中提取了0.1克纯镭,价值超过1亿法郎。这不仅赢得了科学界人士的普遍认可,而且使他们成为核物理学的奠基人,居里夫妇也因此共同获得了190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7年,居里夫人提炼出了氯化镭。1910年,她测出了氯化镭的各种特性,并以《论放射性》一书成为放射化学的奠基人。“由于对科学的执着与贡献”,居里夫人于1911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正是在科学领域中这样享有盛名的居里夫人,生活却极为简朴。曾有一位记者要采访她,当来到一所简陋的房子前,记者看到一个衣着简朴的妇人赤脚坐在台阶上洗衣服,他过去询问居里夫人的住处,当那妇人抬起头时,记者大吃一惊,原来她就是居里夫人。
当初发现了镭之后,居里夫妇讨论如何处理那些请求他们告诉提炼镭的方法和信件,整场交谈在五分钟之内就结束了。居里先生说:“我们必须在两个途径中选择一个,一是无偿公开镭的提炼方法……”居里夫人说:“这样很好,我赞同。”居里先生说:“二是将提炼方法申请专利,以后任何人想提炼镭都要经过我们的同意,并且我们的孩子可以继承这一专利。”居里夫人不假思索地说:“这违背了科学精神,我们还是选第一个办法吧。”于是,他们向世界公开了镭的提炼方法和其他相关资料。
有一位女性朋友去居里夫人家里拜访她,发现她的小女儿正拿着英国皇家科学院颁给居里夫人的金质奖章在玩儿,朋友大吃一惊,问道:“你怎么能把这么宝贵的东西给孩子玩儿呢?”居里夫人回答:“我想让孩子从小就懂得,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居里夫人以高尚的情操和献身科学的精神教育孩子,她的女儿瑞娜后来也成为一名科学家,并像母亲那样获得了诺贝尔奖。
“一个人不应该与被财富毁了的人结交来往。”这是居里夫人的名言,而她也正是这样做的,不让自己被名誉和财富毁掉。当初那价值超过1亿法郎的0.1克纯镭,对于生活极其简陋的居里夫人并没有造成任何影响,她坦然地将0.1克镭无偿赠给了实验室,这份视名利如浮云的豁达实在令人赞叹。
正是因为居里夫人懂得名利就像玩具一样,偶尔拿来玩玩还可以调剂生活,但若是抱住不撒手,生活反而会被它给毁了,所以她才能头脑清楚地将名利放在一边,在科学研究中享受莫大的人生乐趣。
看看世间,有多少人正把玩具当成自己真正的人生死守不放呢?生活中,很多人都热衷于虚名,以为追求的是花冠,却不知是桎梏。王安石的《寄吴冲卿》诗中有一句“虚名终自误”,令人警醒。
追求荣誉,这无可厚非,但应该分清是什么样的荣誉:是名实相符,还是盛名之下其实难负的名誉。后者不仅徒累自身,还可能招致灾祸。
4.适可而止,否则你定会得不偿失
俗语云:“欲壑难填,做了皇帝想神仙。”欲望如果不剪就会使心如洪水猛兽,出手就穷凶极恶,显身就面目狰狞。所以,只能用智慧之剪去修剪欲望,才可保一世平安。
叔本华说:“欲望过于剧烈和强烈,就不再仅仅是对自己存在的肯定,相反会进而否定或取消别人的生存。”用“上帝的命定”或“天理”来取消或压制别人的欲望是不合理的,但过度推崇与放纵欲望也是愚蠢的。欲望不是纯粹的、绝对的东西,它需要理智的调控与节制,它也绝不可能像有人声称的那样是文明发展的唯一动力。
“人欲”是一切人类活动的起始,把握这个主宰一切的本源,将会获得无穷无尽的能量。人是欲望的产物,生命是欲望的延续。然而欲望的有效性与必要性是有限度的,满足不是绝对的,总有新的欲望会无休止地产生出来。由于欲望这种不知餍足的特性,欲望的过度释放会形成破坏的力量。
据说,曹操做魏王的时候,在他的封地有一个乞丐,总是遭到市民们的鄙视和欺负。乞丐感到很委屈,他问:“天底下有的是乞丐,甚至连魏王也是。可是,你们为什么那么尊敬魏王,却这样瞧不起我呢?”
市民们冷笑道:“你凭什么说魏王是一个乞丐呢?如果你能够证明给大家看,我们也可以像尊敬魏王一样尊敬你。”
他决定要设法找到魏王,做一个证明。然而,魏王是那样高高在上,而他却是一个身份卑贱的乞丐,地位相差如此悬殊,怎么能够接近魏王呢?每当他试图接近魏王时,魏王的随从们就会把他痛打一顿,然后把他赶走。
功夫不负苦心人啊,他终于找到了一个机会。他发现魏王每天傍晚都会来到王宫附近的僻静小道上散步,于是,他就躲在那里等待魏王。他看见魏王远远地离开了他的随从们,沿着小道独自走来,似乎在苦苦思索着什么。他等待着时机,突然出现在魏王面前。
魏王被吓了一大跳。“你要干什么?”他惊恐万状地问道。
“我不想干什么。”乞丐说,“我只想讨一点钱。”
原来只是想讨一点钱啊。魏王舒了一口气,然后问:“你需要多少?”
乞丐说:“我只有一只破碗,你装满它就行。”
魏王笑了起来,说:“好吧,我答应你。”他唤来了仆人,命令他们去拿一些钱来。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当这些钱倒入乞丐的破碗时,仅仅只停留了几秒钟,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魏王感到非常诧异。他吩咐仆人们搬来更多的钱,但那些钱每一次都只能在乞丐的破碗中停留几秒钟,然后消失得无影无踪。最后,所有的钱都搬来了,所有的钱都在乞丐的破碗中消失得无影无踪。魏王惊骇得出了一身冷汗,扑通一声跪倒在乞丐面前,请求乞丐放过他。
现在,轮到乞丐冷笑了,他解释说:“这只破碗是一个填不满的穷坑,它的名字叫做欲望。因为这个欲望,你我其实都是乞丐。”
高高在上的魏王,居然被一个乞丐引为同类。虽然占有的财富和社会地位不一样,但欲望的状态却是如此地相似。
有个老魔鬼看到人们的生活过得太幸福了,他说:“我们要去扰乱一下,要不然魔鬼就不存在了。”
他先派了一个小魔鬼去扰乱一个农夫。因为他看到那农夫每天辛勤地工作,可是所得却少得可怜,但他还是那么快乐,非常知足。
小魔鬼就想:“要怎样才能把农夫变坏呢?”他就把农夫的土地变得很硬,让农夫知难而退。那农夫对着田地敲打半天,做得好辛苦,但他只是休息一下,还是继续敲,没有一点抱怨。小魔鬼看到计策失败,只好摸摸鼻子回去了。
老魔鬼又派第二个去。第二个小魔鬼想,既然让他更加辛苦也没有用,那就拿走他所拥有的东西吧!那小魔鬼就把他午餐的馒头和水偷走。他想农夫做得那么辛苦,又累又饿,却连馒头和水都不见了,这下子他一定会暴跳如雷!
农夫又渴又饿地到树下休息,想不到馒头和水都不见了!“不晓得是哪个可怜的人比我更需要那块馒头和水,如果这些东西能让他温饱的话,那就好了。”小魔鬼只好又弃甲而逃了。
老魔鬼觉得奇怪,难道没有任何办法使这农夫变坏?这时第三个小魔鬼对老魔鬼说:“我有办法一定能把他变坏。”
小魔鬼先去跟农夫做朋友,农夫很高兴地和他做了朋友。因为小魔鬼有预知的能力,他就告诉农夫,明年会发生干旱,教农夫把稻种在湿地上,农夫便照做。结果第二年别人没有收成,只有农夫的收成满坑满谷,他就因此富裕起来了。
小魔鬼每年都对农夫说当年适合种什么,三年下来,这农夫就变得非常富有了。他又教农夫把米拿来酿酒贩卖,赚取更多的钱。慢慢地,农夫开始不种田了,靠着贩卖的方式,就能获得大量金钱。
有一天,老魔鬼来了,小魔鬼就告诉老魔鬼说:“您看!我现在要展现我的成果,这农夫现在已经有猪的血液了。”只见农夫办了个晚宴,所有的富人都来参加;喝最好的酒,吃最精美的餐点,还有好多仆人伺候。他们非常浪费地吃喝,衣裳零乱,醉得不省人事,开始变得像猪一样痴呆愚蠢。
“您还会看到他身上有着狼的血液。”小魔鬼又说。这时,一个仆人端着葡萄酒出来,不小心跌了一跤。农夫就开始骂他:“你做事这么不小心!”“哎!主人,我们到现在都没有吃饭,饿得浑身无力。”“事情没有做完,你们怎么可以吃饭!”农夫恶狠狠地说。
老魔鬼见了,高兴地对小魔鬼说:“你太了不起了!你是怎么办到的?”
小魔鬼说:“我只不过是让他拥有的比他需要的更多而已,这样就可以勾起他人性中的贪婪。”
伊索说过:“许多人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拥有的也失去了。”这可以说是对得不偿失最好的诠释了。人生太多的沮丧都是因为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其实,我们辛辛苦苦地奔波忙碌,最终还不都是只剩下埋葬我们身体的那点土地吗?
欲望是无止境的,我们有太多的需求,面对着太多的诱惑,然而,在我们欲望得到满足的同时,相对地也会迷失自己,并产生一种错觉,认为财富和地位就代表了一切。这样,当失去一切的时候,我们就会变得惊慌失措,无依无靠。
托尔斯泰也曾经说过:欲望越少,人生就越幸福。人生最大的苦恼,不在于自己拥有得太少,而在于自己欲望太多。欲望本身不是坏事,但欲望太多,而自己的能力又达不到,就容易构成长久的失望与不满。
因此,不管我们做什么,都要适可而止,把握尺度。能力所不及的事,不要过于强求自己,放弃那些无止境的沉重的欲望,这样才不会徒增烦恼与压力,才能轻松地享受生活,稳步取得成功。
面对生活诸多烦恼,保持一颗平常心,我们就不会去斤斤计较生活里的得失,我们就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到快乐;我们就会有“笑看庭前花开花落,静观天上云卷云舒”的轻松。
5.贪婪是滋生罪恶的土壤
贪婪就好像一朵艳丽的花朵,它的美能让我们兴高采烈心花怒放,可是我们在注意它美丽的同时,却忘了提防它的香气,那是一种让我们感受不到的毒气。
一天傍晚,两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在林中散步。这时,有位僧人从林中惊慌失措地跑了出来,两人见状,便拉住那个僧人问道:“你为什么如此惊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僧人忐忑不安地说:“我正在移植一棵小树,忽然发现了一坛子黄金。”
两个人感到好笑:“这僧人真蠢,挖出了黄金还被吓得魂不附体,真是太好笑了。”然后,他们问道:“你是在哪里发现的,告诉我们吧,我们不害怕。”
僧人说:“还是不要去了,这东西会吃人的。”
两个人异口同声地说:“我们不怕,你就告诉我们黄金在哪里吧。”
僧人告诉了他们埋藏黄金的地点。两个人跑进树林,果然在那个地方找到了黄金。好大一坛子黄金!
其中一个人说:“我们要是现在把黄金运回去,不太安全,还是等天黑再往回运吧。这样吧,现在我留在这里看着,你先回去拿点饭菜来,我们在这里吃完饭,等半夜时再把黄金运回去。”
于是,另一个人就取饭菜去了。
留下的这个人心想:“要是这些黄金都归我,那该多好呀!等他回来,我就一棒子把他打死,那么,这些黄金不就都归我了?”
回去的那个人也在想:“我回去先吃饭,然后在他的饭里下些毒药。他一死,黄金不就都归我了吗?”
回去的人提着饭菜刚到树林里,就被另一个人从背后用木棒狠狠地打了一下,当场毙命了。然后,那个人拿起饭菜,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没过多久,他的肚子就像火烧一样疼起来,他这才明白自己中毒了。临死前,他心里暗想:僧人的话真的应验了,我当初怎么就不明白呢?
或许我们会笑话故事里的两个人因为贪心而葬送了自己的性命,而事实上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我们的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因为自己的贪婪而断送自己的幸福呢?
欲望就像是一条锁链,一个牵着一个,永远不能满足。很多人都明白,贪欲会把人带向罪恶的深渊,让人失去理智。它可以使人相互摧残,甚至使最好的朋友反目成仇。贪字头上一把刀,人的内心一旦被贪欲吞噬,那他必将受其毒害。
传说古时,有一位村夫看到一条冻僵的龙蛇。村夫就把蛇救活,并放进后山的一个山洞里。因为蛇的到来,山洞口开始长着灵芝和一些奇异花草。但人们知道山洞里有龙蛇,谁也不敢去采这些东西。皇上听说了这事,就下旨说,谁能采来灵芝,必有重赏。村夫很清贫,他想,自己要是得到这笔财富,那可就幸福了。于是,他就去求蛇。蛇感谢他的救命之恩,就让他采了灵芝送进宫里。村夫得到奖赏,过上了他想要的生活。又过了些日子,皇后的眼睛瞎了,御医说只有龙蛇的眼珠才能治好。皇上就下旨说,谁若弄来龙蛇的眼睛,就让他当大官。
村夫又想,自己现在是比过去幸福多了,但如果当上了高官,有钱有势,一定会更幸福。于是,村夫又找到龙蛇。龙蛇忍痛贡献出了自己的一只眼睛,村夫也因此当上高官,再一次满足了自己渴望幸福的心愿。但没过多久,皇上又下旨说让村夫去割龙蛇身上的肉,因为他听说吃了龙蛇的肉,就可以长生不老。为了让村夫早些弄回龙蛇的肉,皇上加封村夫为宰相。村夫得意洋洋,再一次来到山洞口,希望龙蛇能再次满足自己的心愿。但龙蛇什么也没说,而是一张口就把这个刚做上宰相的人给吞进了肚里。
人生如同一条河流,有其源头,有其流程,当然也有其终点,而不管流程有多长,有多短,终究都会到达终点,流入海洋。那么在我们活着的时候,有什么欲望是一定非要满足不可的呢?为什么要让欲望恣意滋生呢?
人心里的欲望就像头发一样,总会向上生长。欲望是人痛苦的根源,因为欲望永远不能被满足。我们要做的是尽量将自己的生活简单化,减少对物质的过多依赖,简简单单的生活会让人觉得神清气爽。当然,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做到清心寡欲,但至少我们可以在简化自己生活的过程中,减少自己的欲望。我们会明白,即使我们缺少一些东西,生活还是一样过得很好,甚至更加快乐。
我们很多人就是过多地考虑利害得失,结果总是跟在欲望后面跑来跑去,两手空空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知足者能够认识到无止境的欲望带来的痛苦。太贪婪了,欲望太强了,而其能力又有限,这样必然会导致可怕的后果。
6.要记住:鱼和熊掌很难兼得
先贤孟子曾说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就是说在人生旅途中,我们经常会遭遇到许多两难的问题。选择就意味着要放弃其中一样,可是,有时我们所面对的并非西瓜和芝麻这样简单的选择,它有可能是两种你同样喜爱,并都想得到的东西,让你两样都难抛下。
这时,你该如何去做呢?问题的关键所在,就是要认清自己真正需要什么,哪一种对我们更重要,这样才能找到我们前进的方向。方向找对了,选择也就相对容易了。
一个沿街流浪的乞丐,饱经风霜,于是每天都在想,假如我手头有了两万元钱,我就知足了。
一天,一只看上去干净、富贵的小狗跑到了他的跟前,乞丐见四周没人,便把狗抱回了他住的窑洞里,拴了起来。没想到,这只狗的主人居然是当地有名的大富翁。富翁丢狗后十分着急,因为这是一只血统纯正的进口名犬。于是,富翁就在当地电视台发了一则寻狗启事:如有拾到者请速还,将付酬金两万元。
第二天,乞丐沿街行乞,看到这则启事时,心中大喜,急忙就要抱着小狗去领那两万元酬金,可当他匆匆忙忙抱着狗又路过贴启事处时,发现启事上的酬金已变成了三万元。原来,大富翁寻狗不着,十分着急,又打电话通知电视台,把酬金提高到了三万元。
乞丐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向前走的脚步突然间停了下来,想了想又转身将狗抱回了窑洞,重新拴了起来。第三天,酬金果然又涨了,第四天又涨了,直到第七天,酬金涨到了让市民都感到惊讶时,乞丐这才跑回窑洞去抱狗。可想不到的是那只可爱的小狗已被活活地饿死了,而乞丐最终只能做原来的那个乞丐了。
其实人人都有欲望,都想过美满幸福的生活,希望丰衣足食,这是人生存的合理欲求。但是,如果把这种欲望变成不合理的欲求,变成无止境的贪婪,那我们无形之中就成了欲望的奴隶。这时,尽管我们常常感到自己非常累,但仍觉不满足,因为在我们看来,很多人比自己的生活更富足,很多人的权力比自己大,所以我们别无出路,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在无奈中透支着体力、精力与生命。
永不知足其实是一种病态心理,其病因多是权力、地位、金钱……这种病态如果发展下去,就是贪得无厌、欲壑难填,其结局只能是自我毁灭。
在生活中,当我们遇到“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或被无穷无尽的欲望所累时,不如暂时忍痛割爱,放下一些贪念,这不是逃避、不是懦弱,而是明智的选择,只有如此才能开始崭新的历程。
游牧民族的孩子从小就要学习牧羊和打猎,看到丰茂的森林草地,全族的青壮年男子就要冲进去寻找猎物。一个孩子刚刚学会骑马,在叔叔的带领下学习打猎,想要一展身手。
小孩子爱玩,心态又浮躁,看到兔子就想追兔子。正在追兔子,旁边蹿出一只鹿,他又想追那只肥大的鹿。这时一只野鸡从头上飞过去,他又想弯弓射箭打下野鸡。孩子就这样看到什么想打下什么,结果一个也打不到,回头想找一开始看到的那个时,动物们早跑没影了。忙了一天,他两手空空。
叔叔告诉他说:“我第一次打猎和你一样,看见什么想打什么,其实一次只能射一箭,得到一只猎物就是收获,为什么要贪心?只有戒掉这个毛病,你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猎手。”
孩子初学打猎难免三心二意,什么都想抓的结果是什么都没追到,白白浪费力气。长辈以自身经验告诫孩子,想要做一个优秀的猎手,先要学会不贪心,一心一意地抓紧眼前的目标。打猎如此,做任何事也是一样,目标一旦堆积,就会造成视觉上和心理上的双重障碍;只有头脑清醒的人才会从一开始就盯准一个,抓到手再着手下一个。
俗话说,一个人不能同时追赶两只兔子。如果一只兔子朝东,一只兔子朝西,这个人只能留在原地踏步,一无所获。如果兔子再多一点,这个人恐怕连怎么抓兔子都忘了,光顾着想究竟追哪只,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空想家。大千世界,机会无处不在,诱惑无时不有,如果不能认定一个,而是四面出击,不论是精力还是头脑都会不够用。
俗话说,人心不足蛇吞象,这是一个对贪心的形象比喻。一条蛇想要吞下一头大象,就像我们每天面对外部世界的诱惑,什么都想得到,偏偏我们精力有限,金钱有限,如果一味去追求,有可能让自己累倒在半路上。就算有一座金山摆在眼前,我们能拿的,也只是自己拿得动的那一部分,不然不是在半路晕倒,就是在金山里饿死。不得不承认,以我们有限的生命和能力,追求不了那么多的东西,承担不了那么重的负担。
既然一个人的能力决定了他能获得什么,努力程度决定他能获得多少,贪心就成了一种自我折磨。就像小时候我们吃着糖果,如果总是想着没吃到的饼干,或者想着明天吃的蛋糕,目标太多,就会造成心理上的负担,最后吃到嘴里的都不香甜。还有的时候,我们顾此失彼,不看自己手里的这个,而是紧盯着别人手里的,最后两边落空,自己难过。不如简单一点,专一一点,把握住自己眼前的东西,因为抓得住的永远比抓不住的重要,自己手里的总比别人手里的安全。
人生的道路也是如此,很多时候,我们不止有一个选择,哪个方向都有自己想要的东西,哪个方向都是一种诱惑,我们必须下定决心选择一个,才能用最短的时间到达目的地。选择也需要智慧,我们选择的地方不应该是虚幻的海市蜃楼,而是那些我们的目光也许不能到达,但相信自己有足够能力到达的地方。一个人不能追逐两个理想,任何时候,专一的人比左顾右盼的人拥有更多把握成功的时间和宝贵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