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乡村俊美的少年(5)
“身为一个佛徒,是不应该这样恋家的。伟大的释迦牟尼圣佛当初决定修行的时候,毅然放弃皇宫里的荣华富贵,毫不留恋娇妻弱子。他舍弃个人的家庭,是为了为天下苍生谋福,他怀着一颗大慈大悲的心,静坐在菩提树下,发誓说‘不得道,永远不离座’。他忍饥挨饿,拒绝一切诱惑,意志像磐石一样坚定,终于大彻大悟,修成正果。可看看你,只为一时半会儿看不到你的阿妈,就这样哭哭啼啼,再不知悔改,佛祖就会降罪于你我!”
说完,高僧转身就走。
“尊师,为什么别的佛徒可以随意离开,我却不可以!”仓央嘉措急了,忍不住追问。
“因为你与他们不同!你与佛有缘!”
高僧不容置疑地留下一句话,加快了远去的脚步,再不愿看他一眼。
仓央嘉措看着高僧决然离去的背影,在瑟瑟的秋风中欲哭无泪。
他知道,高僧的话很有道理,可他终究想不明白,修行求道和思母恋家为什么会冲突,这之间并没有对立的矛盾,就算伟大如释迦牟尼,既然心怀慈悲,以天下苍生为念,那他的妻儿不算是天下苍生中的人吗?他怎么能让自己的娇妻忍受孤独别离之苦,让自己的孩子过没有父爱的生活?如果连自己的妻儿都照看不好,又怎么能体恤天下苍生之苦?
这些疑问纠结在他心里,他却不敢问。质疑佛祖是大不敬,问出口,得到的可能不是解答,而是可怕的灾祸。
仓央嘉措失魂落魄地站在暮色里,小小的身影在秋风中显得那么孤独、伤感,他久久地看着家的方向,直到夜色降临,深邃的夜空中亮起了繁星。
头一次,仓央嘉措朦胧地感知,似乎有他所不知道的力量在禁锢着他,让他身不由己。
“孩子,去吧,记住阿爸的话,好好学习,佛祖会保佑你的。”耳边突然响起阿妈曾经的叮嘱,她看着他的眼睛里闪着泪光。
“阿妈,我不想离开你。”
“傻孩子,这世上的每个人都有身不由己的时候。你要记住,即使身不由己,能到那个地方读书,也是一种福气。”
想到阿妈的这些话,仓央嘉措烦乱的心绪平和了许多,他又重新拾起身边的经卷。
“也许,此时的身不由己是一种福气,可是,阿妈,我还是觉得留在你身边更幸福。”
仓央嘉措忍了很久的泪水决堤而出,可是,秋风无情,那晶莹的泪滴瞬息间便被风干了……
7.回家的路太遥远
想家的日子里,时间分分秒秒都变成了煎熬。
对家乡和阿妈的思念,如遮天蔽日的藤萝,疯狂地长满了仓央嘉措的心田。他没有人可以倾诉,没有人可以求助,每天就这般枯坐窗前诵读经文。
他本就聪敏好学,这些经文,他早已背得烂熟,可高僧们说,光背熟还不够,熟能生巧,还要通悟更多的道理才行。
经卷里有写,佛祖释迦牟尼认为:“求道是注重精神的超脱,跟生活方式没有关系。”
既然如此,他想回家看看久别的阿妈,有什么不可以?反正这些经文他已经背熟了,就算在家里陪着阿妈,他也可以反复参悟,不会影响他深修,可是,无论他怎么请求,高僧总是拒绝。
甚至,新年临近,高僧却决定食言,拿出更多的大道理劝他打消回家的念头,这让他几乎忍无可忍。同时,一股不祥的预感像阴云一样终日压抑在心头,以至于他再也无法安心诵读经文。
噬骨的孤独和担忧让仓央嘉措度日如年,明知再次恳求高僧依旧无济于事,但他还是决定再试一次。
可是,还没等到仓央嘉措请假,他的叔父就从家乡来到了巴桑寺,将阿妈病逝的噩耗带给了他。
“阿旺嘉措,你的阿妈临死前还叫着你的名字,你为什么这么久都不回家看望她啊?你知不知道,她在病重的日子里,是多么殷切地盼望着你,好几次,她支撑着病弱的身体,去村口张望,她多么希望能看到你。她担心你,常常念叨你,唉,可是,每次我想把你找回来,她又总是拉住我,怕打扰你学习……”
叔父黝黑的脸上写满了悲伤,他忍不住责问仓央嘉措,又絮絮叨叨地诉说着阿妈临别前的种种,每一句都像尖锐的匕首划在仓央嘉措的心上。
“不——叔父,我现在就跟你走,我要去看我的阿妈。你不知道,我请了好多次假,可是高僧不允许我离开!我也很想念阿妈,她不会这么离开我的,不会的……”
仓央嘉措先是惊怔,紧接着便肝肠寸断地失声痛哭起来,他拉着叔父的手臂,急急忙忙往外走。
“不用了,孩子,我和村子里的人已经把你的阿妈安葬了,她以后再也不会孤独了,她会和你的阿爸团聚,他们会在天上看着你,保佑你的……”
叔父看着泪流满面的仓央嘉措,不由老泪纵横。他弯腰紧紧抱住他,这可怜的孩子,几年前没了阿爸,现在连阿妈也没有了,他还不到十岁,就成了孤儿,上天对这孩子怎么就这么薄情寡义呢?
“不!阿妈……”
仓央嘉措放声大哭,在阿妈病卧在床的时候,他连一碗水都没有奉送过;在阿妈临死前,他连阿妈最后一面都没能看到。那是世界上最疼他爱他的阿妈呀,就这么突然离开了他,他怎么都不相信这是真的。
“阿旺嘉措,你不要太悲伤,以后,你就安心学习,好好照顾自己……”
叔父叮嘱完,把带来的一些衣物放进他的手里,就颤颤地转身离开了。
叔父也已经年老,脚步蹒跚的背影,似乎已经承受不住岁月的沧桑,随时都会倒下去。
仓央嘉措看着叔父远去的背影渐渐消失在山脚下,铺天盖地的悲伤让他双腿一软,跌坐在地上。他无助地仰望苍穹,灰白的天空似感应到了他无尽的凄怆,簌簌地飘起了雪花。
洁白的雪花如世上最纯洁的精灵,从广漠的天宇洒落,落在仓央嘉措满是泪水的脸上,也融化成泪,缓缓流下。
那是阿妈的泪水吗?是不是阿妈在天之灵,舍不得他这样伤心,忍不住化成飞雪,陪在他左右,陪他一起,抚慰他悲痛的心?
仓央嘉措愣愣地望着飘雪的天空,极度的悲痛如海潮一样阵阵袭来。他想着那些和阿妈相依为命的日子,一幕幕,似乎就在昨天,阿妈温暖的怀抱、慈爱的笑脸都还那么清楚,可阿妈竟然已经不在了……
此后,他再也不用对家乡日思夜想了,再也没有任何牵挂了,这巴桑寺,当真成了他唯一可以赖以生存的地方,可此时此刻,他对这里充满了憎恨。
可是,即使憎恨,天下之大,除了这里,哪里又能成为他的容身之所呢?
眼泪层层泛滥,冰冻在脸上,整个世界都变成了冰天雪地。
有她在,即使远隔,即使想念,有那样一份实实在在的牵挂,母爱隔着千山万水,也能化成阳光雨露,润养每个孤独的日子。
她不在,那份同根连理的依赖被生生斩断,孤独便不再是一种感觉,而变成了伸手可触的影子,牢牢地罩下,无论身在何处,都是形单影只。
一夜之间,群山披孝,层林挂雪,万里江山,一片肃穆。
那个清峻的少年,一觉醒来,似已脱胎换骨,眉眼间云淡风轻,已无悲喜。
踏着玉屑般的积雪,他沉静地走进佛堂,拈起佛珠,跪在佛前,为阿妈和阿爸诵经超度。
阿妈和阿爸一生贫苦,却相亲相爱,用世上最纯真崇高的爱哺育他成长,可他还没来得及长大成人回报他们的恩德,他们就先后撒手人寰,他能做的,唯有在此为他们诵经祈福。
这一跪,就是三天三夜。
几位高僧惴惴不安,他们找了这样那样的理由拒绝仓央嘉措回家探望,实在太过残忍,可是,他们必须遵从桑结嘉措的命令,即使重新来过,他们依然不敢自作主张。
只有让仓央嘉措没有任何依赖,精神上没有任何牵绊,他才会变得乖巧懂事。桑结嘉措相信,一个自小孤独无依的转世灵童,必然会感激他的收留资助之恩,而对他言听计从。
可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为父母祈福完后,仓央嘉措竟悄不作声地离开了巴桑寺!
仓央嘉措憎恨巴桑寺,憎恨那些口口声声慈悲为怀的高僧,若不是要在这里学经,若不是高僧们一再阻拦,他怎么会与阿妈阴阳两隔?如果这一年来,他一直都陪在阿妈身边,体贴入微,悉心照料,阿妈的病或许早就康复了。
想到这些,仓央嘉措也恨自己,他为什么从来没想过忤逆高僧们的意愿?为什么没有早一点离开这里,回到阿妈身边?
仓央嘉措愤恨难当,在巴桑寺后的山林里发狂地奔跑。他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也不知道以后要做些什么,他只知道,他要离开巴桑寺,再也不要看到那些虚伪的高僧,再也不要诵经念佛。
冬天的山林,怪石嶙峋,枯枝纵横,积雪掩盖了落叶和衰草,高低起伏,温滑难行。奔跑中的仓央嘉措跌跌撞撞,一不小心,被隐藏在积雪下的树根绊倒,他趴在冰冷的雪地上,只觉万念俱灰,天地一片昏暗。
经书中有写,贵为王子的佛祖释迦牟尼在出家修行之前,为心魔所困,他苦苦思索“宫廷里的荣华富贵,健壮的肉体,被人喜爱的青春,究竟对我来说是什么?人会生病,也会衰老,更难免死亡。青春、健康、生存,到底有什么意义呢”?他想不通,便舍弃妻儿,想以苦修来开解心魔。
此时此刻,横亘在仓央嘉措心中的魔障同样难以驱逐,极度的悲伤、力不从心的无助、深重的厌倦,让年少的他难堪重负,电光石火间,他突然疑惑,为什么村子里其他的孩子都不用来巴桑寺学经,唯独他必须定期来到这里?为什么那些负责接送他的人总要在深夜里到村子里把他接走,行踪神神秘秘?为什么那些教导他的高僧对别的佛徒看得很松,唯独对他一个人苛难?
风雪交加,山林肃静,没有人告诉他答案,他听到自己的哭声是那样凄怆悲凉,却再也没有阿妈温暖的怀抱可以依傍。
沉重的孤独感如盘踞在心口的毒蛇,呲牙咧嘴,肆意暴虐,让仓央嘉措如坠地狱。他哀伤地抬起头,茫然四顾,天地茫茫,白雪皑皑,无边的寒意侵袭包围着他,掠夺着他身体的热量,他的手脚都已冻僵,他突然想起那些倒在朝圣路上的香客,他仰躺在雪地里,看着灰白的天空,任清冷的雪花落在他的脸上、身上。
阿妈,我们一家人很快就可以团聚了,阿旺嘉措再也不会离开你和阿爸。
烦乱的心绪在一念之间回归平静,他舒展四肢,任寒意串通四肢百骸,安恬地闭上了眼睛。
世界渐渐黑透,一切的喧嚣都已隐退……
醒来的时候,仓央嘉措以为自己来到了另一个世界,他惶急地寻找阿妈和阿爸的身影,但映入眼帘的却是巴桑寺教经的高僧们。
屋子里乌烟瘴气,浓重的熏香伴着嗡嗡不止的念经声,让仓央嘉措越发头晕脑胀。细细一看,屋子里竟然布了道场,一个身着华服的法师正闭着眼睛神神叨叨地做法事。
他们要干什么?仓央嘉措惊惶地坐起,却被身边的高僧按躺下去,示意他保持安静。
仓央嘉措无力反抗,索性冷静地看着那个法师,他想:不管他们怎么折腾,等他休息好了,他会再找机会逃走。
法师突然睁开眼睛,锐利的目光扫过仓央嘉措的脸,表情阴郁地对其中一个高僧低语。
高僧听了法师的话,惊恐万状地哆嗦起来。
不用问,仓央嘉措都知道,那个僧人一定会说他被魔鬼缠身。这样的说法,一直是这些法师最拿手的伎俩。
仓央嘉措猜得一点儿也不错,而在场所有的人都相信了那位法师的信口雌黄,他们诚惶诚恐地拥簇着法师走到屋外,然后把门锁得严严实实。
仓央嘉措被禁锢了,彻底失去了自由。
每天,都有人按时送来斋饭,等他吃完,一言不发地端走饭碗。连续一个多月,陪伴仓央嘉措的只有一本本厚厚的经书史籍。
百无聊赖的生活能让人发疯,可是,有了这些经书史籍,仓央嘉措被禁锢的日子反而变得宁静、充实,他勤奋地学经读史,尽力让自己在忙碌中忘记回忆。
回家的路太遥远,阿妈和阿爸相聚在天上,他们一定希望自己像从前一样认真学习、健康快乐,他不能让他们失望。
孤灯独影,少年把悲伤埋进书页,在字里行间梳理流年,无论世间沧桑变幻,斗室静寂淡然……
8.医好孤独的伤
无论身处何方,这颗心都倍感孤独。
如同一片落叶,脱离了昔日安身立命的枝头,孤苦地飘零下去,从此再无依靠;如同一棵树,置身于一片森林,远远看去,一片葱绿,根枝连理,但实际上,每棵树之间总是隔着或近或远的距离,到底只能依赖自己的根系存生。
人与人、心与心之间,也如同这些树,可以彼此感知,但无法气血相通、心有灵犀。
没有亲情的抚慰,没有友爱的滋养,孤独会把自己的心冻伤。
可是,仓央嘉措没有选择,只能任由孤独如影随形,日日伴着青灯古佛。
一颗心在孤独中结了冰,人就会变得沉静,再不会动辄为琐碎的俗事烦恼,处变不惊,淡然处世,如此,他也便慢慢地习惯了这样的孤独,习惯了这样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
窗外,日月轮回,四时更替,无论是风和景明的春日,还是露冷霜重的秋夜,一杯淡茶,一盏古灯,数本页扉泛黄的经书史籍,或读或思,仓央嘉措夙兴夜寐,孜孜不倦。
经文中藏着许多彻悟人生的智慧,史籍中描摹了太多的兴衰成败,神游其中,视接千里,思通古今,聪慧敏锐的仓央嘉措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其中,渐渐世事通明、才学精进,渐入佳境。
读书,可以医治孤独的伤,这是仓央嘉措没有料到的。然而,事实证明,这些经文史籍的确如妙手回春的神医,让他渐渐从阿妈离世的悲痛中走出来,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
在不知不觉之间,仓央嘉措在学习中蜕茧成蝶,任孤寂的流光将他雕琢成卓尔不群的少年……
时间闪逝,窗外花开几度,寒来暑往,转眼,仓央嘉措十四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