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凌晨四点半:哈佛大学送给青少年最好的礼物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勤能补拙,坚持必有所获

1.现在淌的哈喇子,将成为明天的眼泪

哈佛教授总是提醒学生们说:“今天不学,明天自然没有所得;没有所得,自然会懊恼昨天;懊恼昨天,自然会痛苦万分,意志差点的自然掉泪。”想要很好地投资未来,就要积累一定的资本,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不断完善自己。所以,他们一直都坚守着这样一个信念:成功需要积累,不学习就要被淘汰,只有不断进步,才能积极应对各方面的挑战。

查尔斯从哈佛大学毕业后,就职于纽约的一家软件公司。后来,公司因经营不善被一家法国公司兼并了。在兼并合同签订的当天,公司的新总裁宣布:“我们不会随意裁员,但如果你的法语太差,导致无法和其他员工交流,那么,不管是多高职位的人,我们都不得不请你离开。另外,这个周末我们将进行一次法语考试,只有考试及格的人才能继续在这里工作,请大家做好准备。”总裁说完就绝情地走了。

散会后,几乎所有的人都拥向了图书馆去补习法语。只有查尔斯表现得很轻松自在,像平常一样直接回家了。同事们都认为他已经准备放弃这份工作了,毕竟,哈佛的学习背景和公司管理层的工作经验会帮助他轻而易举地找到另一份不错的工作。

然而,令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考试结果出来后,这个在大家眼中没有希望的人却考了最高分。原来,查尔斯来到这家公司后,发现工作中与法国人打交道的机会特别多,不会法语会使自己的工作受到很大的限制,所以,他很早就开始自学法语了。他利用可利用的一切时间,每天坚持学习,最终学有所获。

一个人的成才与事业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文凭与学历,关键在于持续不断地学习与锲而不舍地奋斗。当若干年后回想起曾经的梦想时,希望你拥有的是无尽的欣慰笑容,而不是因蹉跎而流下的悔恨泪水。

李嘉诚原本只有小学文化水平,但他凭借持续不断地学习和向上向善的精神,历经坎坷与磨难,终成为亚洲首富,名列美国《财富》排行榜;齐白石没机会上学,从牧牛砍柴到学做木匠,再到痴迷艺术,凭着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和不断学习,从不让一日闲过,他终成为一代绘画大师,名扬海内外。

在哈佛大学,有的教授已经获得了诺贝尔奖,但仍孜孜不倦地学习;有的教授已年逾古稀,还仍坚持到实验室做研究……这对于每个想在事业上更进一步的人都是个极大的鞭策。

NBA球星迈克·詹姆斯是一个不断充实自己、升级自己的典范。

迈克·詹姆斯在NBA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流浪球员”。他没有参加过NBA球员选秀,从进入NBA到现在,他一共换了9支球队,期间为自己赢得了金光灿灿的总冠军戒指。

詹姆斯随时都在为自己充电,做最好的准备来迎接变化。2008年,在热火队打球的詹姆斯出席了在斯坦福大学举办的球员商机发展联合会,并接受了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之前他就已经获得了儿童心理学硕士学位,他坦言希望斯坦福大学的课程能有助于他日后成为一名出色的商人。

迈克·詹姆斯能在鲜花和掌声的包围中保持清醒,时刻不忘充实自己,是因为他明白,一个球员终究要退役,但人生不可能就此结束,唯有不停地学习,才能适应变化,不被时代所淘汰。

我们常说学无止境,但真能每天都坚持学习新的知识的人寥寥无几。从某种程度上说,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投资者。如果你不去努力,不去付出,不让自己有所进步,那就像存折里的金钱一样,不仅不会有利息的回报,反而会使钱财不断流失,最终让自己身无分文。所以,一定要不断地前进,增加自身的筹码,因为你今天所付出的一切,在将来都能得到回报。

《沉思录》里说过:“人能掌握的只有现在。”所以,我们要抛掉过去的遗憾、悔恨、痛苦,把握现在,莫待日后再来懊恼今日。

2.懒惰,比勤奋更能消耗身体

哈佛名人富兰克林·罗斯福说:“懒惰像生锈一样,比操劳更能消耗身体。”懒惰就像一个很有诱惑力的怪物,每个人都会与这个怪物相遇。它是人类最难对付的一个敌人,许多本来可以做到的事,都因为一次又一次的懒惰而错过了成功的机会。

懒惰是人的一种劣根性,为了做成某件事,你必须与它抗争,摆脱这种劣根性的钳制。这种抗争,一开始总要由一些外力来强制,然后才会逐渐内化为恒定的精神和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勤劳的习惯,你就会拥有一份稳定的愉快心情。因为人在专注的时候,意念与行为协调归一,恶劣的情绪便没有潜入的机会,更没有盘踞的空间。一个进入勤劳状态的人,心中就不会有长久驻足的懒惰。所以,想要克服懒惰,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勤奋。

露西娅是美国一家家族企业的老板。事业上,她完全依赖于自己的丈夫,自己也因此变得越来越懒惰。后来,她的丈夫突遇车祸意外身亡,公司也跟着倒闭了,家庭的全部负担都落在了露西娅一个人身上。面对如此困窘的境况,露西娅不得不想办法工作赚钱。有一天,露西娅发现很多现代妇女都因外出工作而无暇整理家务。于是她灵机一动,花了7美元买来清洁用品,为有需要的家庭整理琐碎家务。为了这一份工作,露西娅付出了很大的勤奋与辛苦。渐渐地,她把料理家务的工作变为了一种技能,并成立了专门的公司。后来,甚至大名鼎鼎的麦当劳快餐店也找她代劳。如今的露西娅拥有了自己的保洁公司,每天的订单滚滚而来,但是她并没有因此而松懈,仍然夜以继日地工作。

懒惰,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堕落,它就像精神腐蚀剂一样,慢慢地侵蚀着你。一旦背上了懒惰的包袱,生活就会变成你掘下的坟墓。马歇尔·霍尔博士认为:“没有什么比无所事事、懒惰、空虚无聊更加有害的了。”

对于懒惰的人来说,想要成大事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懒惰的人总是贪图安逸,遇到一点儿风险就会被吓破胆,而且,他们缺乏吃苦实干的精神,总存有侥幸心理。而那些能够成大事的人,他们更相信“勤奋是金”。所以,在被懒惰摧毁之前,你要先学会摧毁懒惰。从现在开始,摆脱懒惰的纠缠,不能有片刻的松懈。

你可以没有天赋,没有机遇,但你不能没有勤奋。有人说,这个世界不公平,但也是最公平的,只要你愿意付出,肯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任何时候,天道都酬勤。

在美国,有一个人在一年之中的每一天里,几乎都做着同一件事:天刚刚放亮,他就伏在打字机前,开始一天的写作。这个男人名叫斯蒂芬·金,是国际上著名的恐怖小说大师。

斯蒂芬·金的经历十分坎坷,他曾经潦倒得连电话费都交不起,电话公司因此而掐断了他的电话线。后来,他成了世界上著名的恐怖小说大师,整天稿约不断。常常是一部小说还在他的大脑之中储存着,出版社高额的订金就支付给了他。如今,他也算是一个富翁了。可他的每一天,仍然是在勤奋的创作之中度过的。

斯蒂芬·金的成功秘诀很简单,只有两个字:勤奋。一年之中,他只有3天是例外,不写作。也就是说,他每年只有3天的休息时间,这3天是:生日、圣诞节、美国独立日。勤奋给他带来的好处是永不枯竭的灵感。他说:“我从来没有过没有灵感的恐慌。”做一个勤奋的人,阳光每一天的第一个吻触,肯定是先落在勤奋者的脸颊上的。

“勤奋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这是古罗马皇帝临终前留下的遗言。古罗马人有两座圣殿,一座是勤奋的圣殿,一座是荣誉的殿堂。他们在安排座位时有一个顺序,必须经过前者的座位,才能到达后者。勤奋是通往荣誉圣殿的必经之路。人生的道路也是如此,要想到达成功的圣殿,唯一的道路就是勤奋。

在哈佛,所有的学子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懒惰的人缺少的是行动,他们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侏儒。所以,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成事在勤,谋事忌惰。”要知道,人生短暂,懒惰就如同自杀。

3.想比别人成功,就必须比别人努力

哈佛广为流传的一句校训是:“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哈佛的学生说,在哈佛学习的强度大,睡眠时间少,有炼狱的感觉,对于意志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是如果能挺过去,那以后遇到再大的困难都能克服。到了哈佛,你才会知道,真正的精英并不是天才,而是付出了更多努力的人。

有一个在哈佛学习的北大女孩说,她在这里一个星期的阅读量相当于在北大一年的阅读量,而且,哈佛的作业量很大。“我们课后要花很多时间看书,预习案例。每堂课都需要提前进行大量的准备,课前准备充分了,上课时才能在课堂上和别人交流,否则,你是无法融入课堂教学中的。”

哈佛学生的学习压力也来自学校的淘汰机制。哈佛平均每年有大约20%的学生会因为考试不及格或者修不满学分而休学或退学,而且淘汰的20%的学生的考评并不是学期末才完成,每堂课都要记录发言成绩,平均占到总成绩的50%,这就要求学生要均匀用力,不能放松。

哈佛大学终身教授丘成桐教授说:“中国大学生的大学生活相比之下太轻松了。我们总是说,中国的孩子为了高考受了多少苦。其实,在美国,到了大学时是最苦的,而中国的孩子到了大学却一下子放松下来了。他们放松的4年,恰好是美国大学生最勤奋的4年,积蓄人生能量的黄金4年。”所以,美国的高科技人才一直是世界上最多的。

美国最高法院法官休格·布莱克在进入美国议会前,并未受过高等教育,但他从未放弃过学习,他一直告诉自己,想要比别人成功,就一定要比别人努力。所以,他坚持每天从百忙中挤出时间到国会图书馆去看书,政治、历史、哲学、诗歌等方面的书他都有涉猎。数年如一日,就是在议会工作最忙的日子里,他也从未间断过。后来,他成了美国最高法院的法官,同时也是最高法院中知识极为渊博的人士之一。

上世纪初,一个日本人和一个美国人都在为自己的人生努力着。日本人坚定了要“勤俭节约”的信念,每月雷打不动地坚持把工资的三分之一存入银行;美国人则把美国证券市场有史以来的记录搜集到一起,在那些杂乱无章的数据中寻找着规律性的东西。

这样的情况在两个年轻人的世界里各自延续了6年。6年后,日本人靠自己的勤俭积蓄了5万美元的存款,从银行家那儿获得了100万美元的贷款,创立了麦当劳在日本的第一家分公司。

而美国人成立了自己的经纪公司,并发现了最重要的有关证券市场发展趋势的预测方法,他把这一方法命名为“控制时间因素”。在接下来的金融投资生涯中,他赚取了5亿美元的财富,成为了华尔街靠研究理论而白手起家的神话人物。

日本人叫藤田,一个靠从牙缝中挤钱,从而跻身亿万富豪行列的普通电器公司的员工;美国人是威廉·江恩,如今,他的理论被译成了十几种文字,成为世界各地金融领域的从业人员必备的知识。

爱因斯坦曾说:“人们把我的成功归因于我的天才,其实,我的天才只是刻苦罢了。”每个人都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勤奋来换取成功。只要你能够做到努力创造和把握各种机会,你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当你停步不前时,别忘了别人还在奔跑。所以,敬告那些取得一些成绩就安于现状的人们,不要再优哉游哉地荒废大把时间了,因为在你懒散的时候,别人却在努力前进,他们的进步明确地昭示了你在逐渐退步。当你发现自己与新生事物脱轨时,或许已经没有时间与精力去追赶了。

4.辛勤的蜜蜂永远没有时间悲哀

布莱克在《嘉言选》中说:“辛勤的蜜蜂,永远没有时间悲哀。”这句生动而形象的比喻告诉我们,一个辛勤劳作、勇于耕耘的人,他们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投放到了自己的事业上,根本没有时间去悲哀得失。

美国成人教育家卡耐基说过:“要忙碌,要保持忙碌,它是世界上最便宜的药,也是最美好的药。”忙碌能让人精神焕发,魅力无穷;忙碌能让人潇洒自信,思维活跃;忙碌能让人爱别人,也能让别人爱你;忙碌能给别人带来愉快,也能给自己带来快乐。

美国一位名叫雷莉丝的儿科医生,她在退休后以91岁的高龄开了一家诊所,每天忙碌着。经她治愈的儿童不计其数,更令人惊奇的是,到100岁时,她仍然在自己的岗位上忙碌着。雷莉丝为什么要放弃安逸、幸福的生活而选择忙碌呢?或许我们可以从她的话中找到最佳的答案。她说:“只要有工作,我就感到其乐无穷,没有时间去感叹无聊。”这就是她享受忙碌的乐趣,也是她长寿的根源。

曾经看到这样一句话:“你闲着的时候,不要庆幸,因为你是一个没用的人;你忙碌的时候,不要抱怨,因为你是一个有用的人。”我们常常抱怨,属于自己的时间太少了,实在是太忙了。其实,我们应该庆幸老天没有让我们太闲,我们还拥有一份忙碌与充实。

忙碌让我们不得不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不得不珍惜每一分钟,不得不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尽可能多的事,不得不用最短的时间将手中的事情做得更好。于是,我们的生活里便多了一份惊喜,多了一份收获,人生也会在忙碌中悄悄收获丰硕的成果。

诺贝尔是瑞典著名的化学家,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共获得355项技术发明专利,还在欧美等20多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多家公司和工厂,为社会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诺贝尔到了8岁才上学,但只读了一年书,这也是他所受过的唯一的正规学校教育。到他10岁时,全家迁居到了俄国的彼得堡。由于语言不通,诺贝尔和两个哥哥都无法进入当地的学校读书,家人只好在当地请了一个瑞典的家庭教师,指导他们学习俄、英、法、德等语言。体质虚弱的诺贝尔学习特别勤奋刻苦,钻研很深,常常忙碌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好学的态度不仅得到了老师的赞扬,也赢得了父兄的喜爱。

诺贝尔对如何制造安全的引爆装置很感兴趣,常常因为这方面的问题而忘记吃饭。但勤奋的努力最终得到了回报,经过100多次失败,他终于试制出了一种叫雷酸汞的引爆剂。一天,诺贝尔亲自点燃了导火索,进行雷酸汞引爆硝化甘油的实验。突然,轰隆一声巨响,炸药爆炸了,实验室里的柜子、桌子都被抛得远远的,玻璃杯、烧瓶被炸得粉碎,诺贝尔也差点因此丧命。但诺贝尔从瓦砾堆中爬出来时,尽管满身尘土、鲜血淋漓,但他还是用尽全身力量跳了起来,嘴巴里狂呼:“我成功了!我成功了!”他甚至顾不上住院养伤,马上研究用金属管装上雷酸汞,终于发明了“雷酸汞信管”,即通常所说的“雷管”。直到如今,炸弹、炮弹和炸药包中都少不了雷管。

不要去羡慕那些一杯水、一张报过一天的人,不要去羡慕那些因为太悠闲以至于无所事事的人,他们生活得单调与枯燥,他们内心的贫瘠与空虚是你无法容忍的。

忙碌也是一种充实,“春归如过翼,一去了无迹”,莫让我们的生活留下太多遗憾和空白。我们常常因为工作和生活的忙碌焦头烂额,渴望闲暇下来,但当你从繁忙中走出来时,静静地思索,慢慢地回味,你会感受到忙碌是那么充实、那么快乐。因为忙碌,我们体会到了自身的价值,无暇去悲叹生活的无趣……

5.不急功近利,每天进步一点点

哈佛大学的老师常在课堂上对学生说:“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我们每天都能让自己进步一点点——哪怕是1%的进步,那么还有什么能阻挡我们最终走向成功呢?”每天进步一点点,并不是很大的目标,也并不难实现。也许昨天的“我”也曾努力磨练并获得可喜的成绩,但今天的我必须超越昨天的“我”,更加进步,更加充实。人生的每一天都应该充满新鲜的东西。

“不进则退”,只要是在前进,无论前进的脚步多么小,只要比昨天更加进步,你就是成功的。人生必须每天持续小小的努力,才能有所成就。

每一个人天生都是平凡的,不要幻想自己突然就能脱胎换骨,马上就能成为一个天才。要知道,从平凡到优秀再到卓越,你需要做的仅仅是每天进步一点点。

在1985年的美国职业篮球联赛中,凭着洛杉矶湖人队各位球员已达顶峰的球技,冠军对他们而言可以说是唾手可得。但是在决赛时,他们却意外地输给了波士顿的凯尔特人队,这让教练派特·雷利和所有的球员都极为沮丧。

为了让球员重振信心,派特·雷利告诉大家说:“从今天开始,我们可不可以罚篮进步一点点,传球进步一点点,抢断进步一点点,篮板进步一点点,远投进步一点点,每个方面都能进步一点点?”球员不假思索地答应了他的要求。

在之后一年的训练中,球员始终抱着让自己“进步一点点”的精神,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球技。终于,在1986年美国职业篮球联赛中,湖人队不负众望,轻而易举地夺得了冠军。派特·雷利在获得冠军的时候,对球员们说:“我们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想想,我们12位球员一年中在5个技术环节方面分别进步了1%,所以一个球员进步了5%,全队就进步了60%。在球技上处于巅峰的湖人队,提升了60%,甚至更高,所以我们获得出人意料的成绩是理所当然的。”

只要我们每天进步一点点,一年就能进步365个一点点,持续这样做,人生中任何一点点的差距都有可能在几年后相差十万八千里。每天一点点,是我们学习所需要的,也是我们一辈子需要做的事情。

每天进步一点点,听起来好像没有冲天的气魄,没有诱人的硕果,没有轰动的声势,可细细琢磨一下,却说出了做人做事要始终如一、求真务实的道理。每天进步一点点,是从小成功到大成功的日积月累;每天进步一点点,是自信心的聚少成多;每天进步一点点,是对失败和挫折的不屑一顾;每天进步一点点,是实现完美人生的最佳路径。

二战后,松下幸之助、盛田昭夫、本田宗一郎都很想为日本出一份力,于是,他们聘请了戴明博士(美国的管理学权威)到日本去做演讲。他们都问了戴明博士同一个问题:“你是世界一流的管理权威,我们想知道如何才能让日本在世界拥有一席之地,如何才能快速让企业发展起来。”

戴明博士只说了一句话:“我教给你们一个管理概念,叫作每天进步1%。”几个总裁把这句话深深记在了心中。后来,松下电器、索尼公司、本田汽车都取得了成功,因为他们把戴明博士的话付诸了实践。

起点低不要紧,进步慢不要紧,只要你在进步,哪怕是失败,你也能从中吸取经验,离成功越来越近。不要小看每次一点点的进步,长久下来,它将给你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说过:“我有什么秘诀?还不就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写作上面!”成功就是这么简单,每天一个小时,少抽两根烟,少看一会儿电视,少打一会儿游戏,时间就省出来了。每天只需一点进步,我们就能离成功更近,何乐而不为呢?

在哈佛,学生们都有这样一种共识:每天都有点滴的进步,不仅能让自己的内在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挥,也能积累成功的资本。的确,成功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只要我今天比昨天进步一点点,明天能比今天进步一点点,这样的过程就是成功。

6.与其幻想奇迹,不如脚踏实地

哈佛著名学子、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经说过:“成功的平凡人并非天才,他资质平平,却能把平平的资质发展成为超乎平常的事业。”我们绝大多数人生来都是平凡的,所以,我们不该惧怕与生俱来的平凡,而应学会丢掉不切实际的幻想,踏踏实实地做事。

美国成功学家格兰特纳说:“如果你有系好自己鞋带的能力,你就有上天摘星的机会。”不要有太多的幻想,幻想只会让我们沉溺、堕落,只有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才能获得完美的人生。

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夺得了世界冠军。当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凭智慧战胜对手。

当时许多人都认为这个偶然跑到前面的矮个子选手是在故弄玄虚。马拉松赛是体力和耐力的运动,只要身体素质好、有耐性,就有望夺冠,爆发力和速度都在其次,说用智慧取胜确实有点勉强。

两年后,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米兰举行,山田本一代表日本参加比赛。这一次,他又获得了世界冠军。记者又请他谈谈经验。

山田本一性情木讷,不善言谈,回答的仍是上次那句话:用智慧战胜对手。这回记者在报纸上没再挖苦他,但对他所谓的智慧仍感到迷惑不解。10年后,这个谜终于被解开了,他在他的自传中是这么说的:

“成功就是一步一步去努力,与其幻想奇迹,不如脚踏实地。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路线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

人生就如同跑马拉松,聪明的人看的是脚下,从一点一滴做起;而笨人则会把眼睛瞄准远方,结果越跑越累,直到放弃拼搏。

无论多么平凡的小事,只要能从头至尾彻底做成功,便是大事。假如你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那你的人生绝不会空洞。我们都是平凡人,只要我们抱着一颗平常心,踏实肯干,有水滴石穿的耐力,我们获得成功的机会肯定不比那些禀赋优异的人少到哪里去。

有一位老教授曾谈起他的经历:“在我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在校时资质平凡的学生,他们的成绩大多在中等或中等偏下,没有特殊的天分,有的只是安分守己的诚实性格。这些孩子走上社会参加工作,不爱出风头,一直在默默地奉献。他们平凡无奇,毕业离校后,老师和同学都不太记得他们的名字和长相。但在毕业后的几年甚至十几年,他们却带着卓越的成就回来看老师,而那些原本看来会有美好前程的孩子却一事无成。”

美西战争爆发以后,美国必须立即跟西班牙的反抗军首领加西亚取得联系。加西亚将军掌握着西班牙军队的各种情报,可他那时却在古巴丛林的山里,没有人知道确切的地点,所以无法联络。然而,美国总统又需要尽快获得他的合作。这时,一个叫罗文的人被带到了总统的面前,送信的任务交给了这个年轻人。

一路上,罗文在牙买加遭遇过西班牙士兵的拦截,在粗心大意的西属海军少尉眼皮底下溜过了古巴海域,还在圣地亚哥参加了游击战,最后在巴亚莫河畔的瑞奥布伊把信交给了加西亚将军,他也因此被奉为了英雄。

只要你仔细琢磨,就会发现,罗文所做的事情一点也不需要超人的智慧,只是一环扣一环地前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步一个脚印”。当然,踏实地做事并不等于原地踏步、停滞不前。它需要的是有韧性而不失目标,时刻在前进,哪怕每一次只能延长很短的、不为人所瞩目的距离。

李嘉诚说:“不脚踏实地的人,是一定要当心的。假如一个年轻人不脚踏实地,我们用他就要非常小心。你造一座大厦,如果地基不打好,上面再牢固,也是要倒塌的。”脚踏实地的人,能够控制自己心中的幻想,避免设定高不可攀、不切实际的目标,也不会凭借侥幸心理去瞎碰,而是会认认真真地走好每一步,踏踏实实地用好每一分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想有所成绩,就需要付出坚强的心力和耐性。你想坐收渔利,那只能是白日做梦;你想凭侥幸、靠运气获取丰硕的果实,运气永远也不会光顾你。因此,要想有所作为,就要脚踏实地,这样才能为自己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

7.赢在闲暇时间

哈佛有一个著名的理论: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而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于晚上8点到10点之间。每晚抽出2个小时的时间用来阅读、进修、思考或参加有意义的演讲、讨论,你会发现,你的人生正在发生改变。坚持数年之后,成功就会向你招手。

哈佛的老师经常告诫学生:“如果你想在进入社会后,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下都能得心应手并且得到应有的评价,那么你在哈佛的学习期间,就没有晒太阳的时间。”

我们每人一天24小时,除了睡觉8小时,工作8小时,还有8小时你准备如何安排和利用呢?有人惜之如金,所以成就了人生的辉煌;有人则弃之如敝屣,所以浑浑噩噩过了一生。可见,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取决于对业余时间的利用。

100多年以前,有道数学题难住了全世界的数学家:“2的67次方减少1,究竟是质数,还是合数?”这是一个数论的题目,虽然它的知名度远不及“哥德巴赫猜想”,但是,破解它的难度却一点儿也不逊于后者。数学家们做过种种努力,最终均无功而返。

出人意料的是,1903年10月,在美国纽约举行的世界数学年会上,一个叫科尔的德国数学家成功地攻克了这道数学难题。更令人惊奇的是,科尔并不是专门研究数论的数学家,这只是他的业余爱好。当被问及“您论证这道题目花了多长时间”时,他的回答是:“3年来的全部星期天。”

无独有偶。一百多年以后的今天,在北京,一位知名作家接受了一个年轻人的采访。他在许多知名刊物上先后发表了5000多篇颇有影响力的作品。年轻人问:“你写了这么多作品,花了多少时间?”他说:“20多年来的全部星期天。”

数学家的成果和作家的作品,都是业余时间额外的收获。业余时间虽似不起眼的涓涓小溪,但只要加以充分有效的利用,就可以汇成江河大海,成就事业。

时间是双重性格的东西,最长也是最短,最慢也是最快,最小也是最大。时间无限,生命有限。在有限的生命里懂得把时间拉长的人就拥有了更多做事情的本钱。

加拿大医学教育家奥斯勒也是利用业余时间做出成就的典范。他为了从忙碌的工作中挤出时间,规定自己在睡觉之前必须读15分钟的书。不管忙碌到多晚,他都坚持这一习惯不改变。这个习惯他整整坚持了半个世纪,共读了1000多本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爱因斯坦说:“人的差异就在于业余时间。”在竞争无孔不在的今天,哪怕是在业余时间,我们也能嗅到一股知识和金钱的气息。只要能够知道一个人怎样度过他的业余时间,就能预言出这个人的前程将会如何。

在同样环境、同样时间、同样条件的业余时间里,两个文化程度相同的人,经过若干年之后,一个通过业余学习,可能成为具有某个方面专长的学者;另外一个不愿学习,就可能成为庸人。

有一群大学生,毕业10年后相约到母校聚会。教授得知了他们10年来的成就与作为,特别是当初寄予厚望的几位同学如今却表现平平之后,很不满意。

教授感到不解,于是问他们:“你们毕业后,平均每月看过一本书的请举手。”

学生们都露出了惭愧之色,没有一个人举手。

教授很失望:“一个月看一本书,对任何人来说都不困难,为什么你们一个人也做不到呢?难道你们认为在学校学习的那点知识已经够用了吗?难道你们在工作中没有遇到任何问题,不需要学习新的知识来解决吗?”

教授的话着实令人深思——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坚持平均每月看一本书的人有几个?难道是因为不需要或者没有时间吗?当然不是。大多数人从学校毕业后进入社会,就失去了进取之心,得过且过,当然也就不会再有什么进步。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零散的时间,比如茶余饭后、等人的时间、等车的时间、排队购物的时间、提前到校的时间、临睡前的时间等,这一段段的零散时间看起来短暂,但积累起来却不少。时间像海绵,要靠一点一点地挤;时间更像边角料,要会合理利用,一点一滴地累积,才能得到足够的长度。

马克思曾经说:“搬运夫和哲学家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如何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兼顾业余时间创收,计划是前提,平衡是关键。生活中,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再塑一个我”,只要你肯努力,利用业余时间也可以成就自己的梦想。

8.勤能补拙,勤奋不等于埋头苦干

勤奋是人们获得成功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而我们表达勤奋的方式通常就是埋头苦干,认为对自己手头的工作,只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完成,就是勤奋。虽然我们常说“勤能补拙”,但是勤奋不等于埋头苦干。

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摸索、总结经验,想方设法地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我们才能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时间去做更多的事情,这才是真正的勤奋。要做到真正的勤奋,我们首先要用心工作。只有用心工作,才能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竖起耳朵去倾听别人的建议,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学习,这样才能掌握更多的工作技巧。

提起大野耐一,想必很多人都不陌生。这个被日本人称为“日本复活之父”的丰田生产方式的创始人,既没念过MBA,也没有读过多少经济学著作。但是,他在管理方面的理念却被称为“大野耐一精神”,而他自己也被称为“生产管理的教父”。就是这样一个成功的人,他对勤奋工作的理解就是“勤学好问,遇事留心”。大野在工作中无论遇到什么事情,总是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遇到任何问题他都要连问几个“为什么”,然后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大野还是车间学徒时,有一次,工厂的机器突然停止了工作。大野就问旁边的工人:“为什么机器会停止工作?”那个员工回答:“由于负荷太大,保险丝断了,所以它才会停下。”大野接着问:“为什么负荷会太大呢?”那个员工很不耐烦地回答:“是因为轴承部分不够润滑。”大野又问:“为什么会不够润滑?”那位员工不愿意再回答他的问题,大野就去向其他员工请教。原来是机器里面没有安装过滤器,粉屑进去后,导致油泵磨损松动,不吸油,才会造成机器不润滑,负荷增大,进而停止运转。大野通过自己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终于弄懂了机器产生故障的原因。而针对这个原因,他很快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勤奋工作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善于思考,这一点是很多埋头苦干者很难做到的。千万不能小看思考的价值。一个善于在工作中思考的人,一定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总结自己的经验,找到工作的方法和规律,克服困难进而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只有在工作中勤学好问,才能不断地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帮助自己不断地拓展视野;只有这样,才能利用各种信息,帮助自己提高工作效率;只有遇事留心,才能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进而把工作做得更完美。

在现代职场中,很多员工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勤奋来引起领导的重视。确实,勤奋工作不是靠嘴上夸夸其谈就能体现的,而要靠实际行动来证明。这个实际行动又该怎样体现呢?很多员工会说,勤奋工作体现在实际行动中,不就是不停地工作,加班加点吗?这种认识是对勤奋工作含义的误解。埋头苦干并不完全就是勤奋,不具备在规定时间里完成工作的能力,反而是一种低效率的表现。

勤奋要注意方法、注意效率,而不是一味地埋头努力。如果选错方向,埋头苦干只会适得其反。

牛顿早年是永动机的追随者。在进行了大量的实验之后,他很明智地退出了对永动机的研究,转而将精力投入到了力学中。最终,许多永动机的研究者默默而终,而牛顿却因摆脱了无谓的研究,将才华发挥到了极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所以,当你还在埋头苦干的时候,不妨抬起头,适当地放松身体,清醒一下你的头脑,你会发现,原来有一条更容易的道路等着你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