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益一生的北大国学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跟孔子学国学中的仁爱之道

人物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天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一个小地方)人。我们今天称呼他为孔子,是表示一种尊敬。

从30岁起,孔子开始在杏坛讲学,广收门徒。根据《史记》的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他的学生,形形色色,各有千秋,在历史上留下了很多趣话、佳话。孔子与学生的交流,也成为他解说、阐释自己思想的重要途径。

孔子开创的儒学思想博大精深,而其中的核心,就是“仁”,而“仁”的本质就是“仁者爱人”。

孔子所说的仁,不仅是一种伦理道德的要求,更是他的理想人格和精神追求。

在《论语》中,有多处记载了孔子对人的态度和观点。例如,在《颜渊》篇提到的“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在《学而》篇提到的“泛爱众,而亲仁”、在《八佾》篇中提到的“人而不仁,如礼何”等,都是孔子对仁的解说。按照这种解说,我们生活的最高境界,就是达到“仁”的境界。而要做到这一点,最根本的就是“爱人”,即爱护、尊重、关心他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1.宽容是终身奉行的原则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论语·卫灵公》

子贡曾问孔子:“老师,有没有一个词,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原则呢?”孔子说:“那大概就是宽恕吧!”

《宋元学案》中说:“胜人人必耻,下人人必喜;耻生竞,喜生敬。”意思是:谦恭礼让是君子的风范,斤斤计较是小人的行为;不与人争名利,退一步或可进百步。这句话说的正是宽容的风范与魅力。

齐桓公在与公子纠争位时曾挨过政敌管仲的一箭,差点丢了性命。应该说齐桓公与管仲之仇不共戴天,可是,当齐桓公登上国君之位后,却敏锐地意识到齐国的发展需要管仲这样的人才,因而听从了鲍叔牙的劝说,以博大的胸襟宽容并重用了管仲。由于齐桓公以毫无芥蒂的重用回报当年的一箭之仇,深深地感动了管仲,从此,管仲便尽心致力国事,鞠躬尽瘁,最终助齐桓公富国强兵,成功实现了“尊王攘夷”,率先登上春秋霸主之位,成就了彪炳千秋的历史伟业。

蔺相如也是以德报怨的楷模。他以超人的勇气和智慧,让赵国的镇国之宝和氏璧完整地回到了赵国。后来,在秦赵两国的渑池之会上,当赵王处境非常尴尬之时,他又凭借自己的睿智和胆识,帮助赵王摆脱了受辱的困境,维护了国家的尊严。由于其功劳显赫,得到赵王的重用和封赏顺理成章,天经地义。可是,生性刚直粗犷的大将军廉颇却偏偏对蔺相如很不服气,扬言一定要找个机会羞辱位居自己之上的蔺相如。而蔺相如听说后,不但没有嫉恨和报复,反而为了避免发生不愉快,宁愿一直躲着廉颇,即使是两人的马车在路上不巧相逢,蔺相如也让车夫退避以礼让廉颇。

蔺相如的宽厚和仁义最终感动了廉颇,使廉颇意识到自己的小肚鸡肠。后来,惭愧难当的廉颇亲自到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请求蔺相如的原谅和惩罚,原来不和的文武二臣终于消除了冷战和误解,从此结为生死之交,在战国后期风雨飘摇的形势下,共同支撑和维护着赵国的江山社稷。

莎士比亚说:宽容就像天上的细雨滋润着大地。它赐福于宽容的人,也赐福于被宽容的人。

宽恕别人的错误不只是放他人一马,更是对自己的善待。

报复常常使仇恨者和被恨者双方都陷入越来越深的痛苦深渊中。当我们的心灵为自己选择了宽恕的时候,我们便获得了应有的自由,因为我们已经放下了仇恨的包袱。

当然,消除内心的仇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你心中充满怨恨的时候,如果一味强迫自己忘记,恐怕会适得其反。有的时候不妨换一种思路,尝试暂时承认心中的仇恨,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正视自己心中的仇恨,那就意味着你走出了宽恕的第一步。

2.君子要有不念旧恶的高尚品格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论语·公治长篇》

孔子说:“伯夷、叔齐两个人从来不记别人过去的罪恶,因此别人对他们的怨恨自然也就少了。”孔子一向都非常赞赏伯夷、叔齐的高尚品格,对他们这种不念旧恶的博大胸怀更是倍加推崇。

在东汉末年的宛城之战中,张绣投降曹操后,又乘着曹操不备,伺机发难,杀了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和爱将典韦,就连曹操自己的左臂也被张绣的士兵乱箭射伤,险些死在了乱军之中。这可算是曹操戎马生涯中少有的几次险境之一。两人之间的仇怨不可谓不深。后来,张绣为躲避袁绍的报复,又再次向曹操投降时,曹操非常热情地迎接他。曹操的一个部下进言道:“张绣与您有大仇,为什么不杀了他呢?”曹操却说:“张绣当初之所以能令我损子折将,那是因为他有本事,是个人才。”因而不仅既往不咎,未报杀子之仇,而且还与张绣结成了儿女亲家,并封张绣为扬武将军。

就曹操的人品而言,史书上众说纷纭,不过无论哪家的学说,都没有把他标榜为一个坦荡君子。刘备、孙权、曹操,汉末三国的三位君主中,曹操是被人诟病最多的了,但魏国却比蜀吴两国更加强大,这当中曹操那不念旧恶的品格无疑为他吸引人才帮了他大忙。

不念旧恶需要的是宽广的胸怀,不看从前,而着眼未来。放过小恶,只观其大善之处,多多发现人性的闪光点。

世上人有千百样,在人际交往中难免会遇到不喜欢自己的人,冲突亦是在所难免。若是以无礼反击无礼,只会引起更激烈的人际冲突。如果你保持温和的态度,就能有效化解别人的强硬态度,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假如别人无礼的态度使你很受伤,那固然说明对方缺少修养,也说明你的内心过于软弱。与其仇视对方,不如努力锤炼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有人说人生会遭遇到完全不同的“三种人”。第一种是能够理解“欣赏和器重自己的人”;第二种是曲解“中伤甚至排斥自己的人”;第三种是与自己毫无关系“无关痛痒的人”。第一种人对自己有知遇之恩,应当尊为师友,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第二种人可以智慧地远离,而不应烦恼和计较。第三种人要以礼相待、和平共处。但是真正的智者,即便对于不喜欢自己的人,依旧可以感化他、善待他。

心宽了,路自然也就宽了。敞开心胸善待不喜欢自己的人,这其实是一种勇气和智慧。假如我们遇到不喜欢自己的人,我们以怨报怨,以牙还牙,冷落他,侮辱他,仇视他,也许结果会很糟糕。

《资治通鉴》上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狄仁杰与娄师德曾经一同担任宰相。狄仁杰非常不喜欢娄师德。有一天,武则天问他说:“你知道我之所以重用你的原因吗?”狄仁杰回答说:“我因为文章出色和品行端正而受到重用,并不是依靠别人而庸碌成事的。”过了一会,武则天对他说:“我曾经不了解你,你之所以升至如此高的官位,全仗娄师德举荐。”于是令侍从拿了十几份娄师德推荐狄仁杰的奏折给他看。狄仁杰读了之后,羞愧得无地自容。狄仁杰后来说:“我没想到竟一直被娄公容忍!而娄公从来没有自夸的神色。”

人生在世,免不了要和别人相处,由于每个人的文化水平、工作生活、性格爱好等都不同,相处久了,难免会发生磕磕碰碰,严重的甚至就会产生仇恨的心理,导致兄弟反目、婆媳不和、同事争执,等等。《左传·宣公二年》有云:“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人的一生,有谁能够保证自己没有犯过错误,如果仅仅因为一个错误,就去否定一个人,那未免有失偏颇。

其实,有些矛盾只是些小问题,只要有一方豁达一些、大度一些,该宽容的宽容,该忘记的忘记,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干戈也会化为玉帛。

3.诚信是立身的根本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不习乎?

——曾子

作为一个有德行而对社会有责任心的人,在社会交往中,诚信是做人的美德。与朋友交往更要讲诚信。

“君子养心莫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为官从政要“馑而信”,“敬事而信”,“言而有信”。孔子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一个做事做人均无信的人,是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因为人们都不齿于言而无信的人。所以,孔子说:“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是离不开诚的,诚是信的基础和保证,诚挚待人,才能严守信义。

一个人不受信任,是因为他不讲信用;反之,一个人受人信任,是因为他说话算数。也就是言必行,行必果。说得通俗一点,以诚信待人,是成大事者的基本做人准则,道理很简单,诚信为全天下第一品牌!养成诚实守信的习惯,在事业上用这种习惯来工作,方可在竞争中取得胜利。

魏晋时有个叫卓恕的人,为人笃信,言不食诺。他曾从建业回上虞老家,临行与大傅诸葛恪有约,某日再来拜会。到了那天,诸葛恪设宴专等。赴宴的人都认为从会稽到建业相距数百里,路途之中很难说不会遇到风波之险,怎能如期。可是,“须臾恕至,一座皆惊”。

待人以诚,就是信义为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诚能感化万物,也就是所谓的“心诚则灵”。相反,心不诚则不灵,行则不通,事则不成。一个心灵丑恶、行事虚伪的人根本无法取得人们的信任。

所以,荀子说:“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智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子为尊矣,不诚则卑。”

明代诗人朱舜水说得更直接:“修身处世,一诚外更无余事。故曰:‘君子诚之为贵,’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舍诚而能行事也;今人奈何欺世盗名矜得计哉?”所以,诚是人之所守,事之所本。只有做到内心诚而无欺的人,才是能自信、信人并取信于人的人。

中国人特别崇尚忠诚和信义,因为诚信是为人处世的根本。而“信、智、勇”更是人自立于社会的三个条件。

《说文解字》把信和诚互为解释,信即诚,诚即信。古时候的信息交流没有别的方式,只能凭人带个口信,而传递口信之人必须以实相告,这就是诚或信的本义。“言必信,行必果,诺必诚”是中国人与他人、与社会交往过程中的立身处世之本。中国是靠礼义行事的德治国家,言行靠自律与自省。

在中国古人的观念中,法和刑是同义的,因此遇到问题不是靠打官司去解决,而是靠协商解决,在相互谦让的基础上通过调解达成一致,不希望闹到“扯破脸皮”、“对簿公堂”的地步。有些上当受骗的人往往在事后采取忍让和不再交往的办法,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要求并未改变,依然坚持用诚信的态度处世为人。靠道德的约束而忽视法制的作用,在现代社会已被证明是不可行的,然而,“诚信”在法制化的前提下,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也在人们的相互交往中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

一个胸有大志的人,要做到诚挚待人、光明坦荡、宽人严己、严守信义。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众人的信赖和支持,从而为事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国时,诸葛亮第四次出祁山,所率兵马只有10多万人,而司马懿却有精兵30万,蜀、魏两军在祁山对阵,正在这紧急时刻,蜀军有1万人因服役期满,需退役回乡。而离去1万人,会大大影响蜀军的战斗力。服役期满的士兵也忧心忡忡,大战在即,回乡的愿望恐怕要化为泡影。这时,将领们共同向诸葛建议:延期服役一个月,待大战结束后再让老兵们还乡。

诸葛亮断然地说:“治国治军必须以信为本。老兵们归心似箭,家中父母妻儿望眼欲穿,我怎能因一时需要而失信于民呢?”说完,诸葛亮下令各部,让服役期满的老兵速速返乡。诸葛亮的命令一下,老兵们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随后一个个热泪盈眶,激动不已,决定不走了。“丞相待我们恩重如山,如今正是用人之际,我们要奋勇杀敌,报答丞相!”老兵们的激情对现役的士兵则是莫大的鼓励。蜀军上下群情激愤,士气高昂,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击败了魏军,诸葛亮以信带兵,取得了以少胜多的战绩。

人无信不立,良好的信誉会给自己的行动带来意想不到的便利;诚实、守信也是形成强大亲和力的基础;诚实守信的人会使人产生与你交往的愿望,在某种程度上,会消除不利因素带来的障碍,使困境变为坦途。

4.一诺千金,事业才能一帆风顺

世风之狡诈多端,到底忠厚人颠扑不破,末俗以繁华相尚,终觉冷淡处趣味弥长。

——《围炉夜话》

这句话意思是说,尽管社会上偶有尔虞我诈的风气,但说到底还是忠厚老实人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腐朽的社会习俗争相以奢靡浮华为时尚,但毕竟还是在清净平淡之中体会到的淡泊趣味更为持久绵长。

尽管社会上“假”确实存在,但我们绝不能因此而丢弃诚实这一做人的准则,这对于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有利,也能更好地完善我们的品行,使我们能更好地与人交往。

日本著名企业家吉田忠雄在回顾自己的创业成功经验时说:“为人处事首先要讲求诚实,以诚待人才会赢得别人的信任,离开这一点,一切都成了无根之花。”

在创业初期,他曾经做过一家小电器商行的推销员。开始的时候,他做得并不顺利,很长时间业务并没有什么起色,但他并没有灰心,而是坚持做下去。有一次,他推销一款剃须刀,半个月内同20位顾客做成了生意,但是后来突然发现,他所推销的剃须刀比别家店里的同类型产品价格高,这使他深感不安。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向这20位客户说明情况,并主动要求向客户退还价款上的差额。

他的这种以诚待人的做法深深感动了客户,客户不但没收价款差额,反而主动要求向他订货,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增添了许多新品种,这使他的业务量急剧上升,很快得到了公司的奖励,也为他以后自己创办公司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语道出诚实的巨大力量。一个成功的企业,不仅要有正确合理的管理制度,明确的经营方针,和谐的团队合作,更重要的是要诚信务实。诚信不仅是每个人所应遵从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而且也是处理好企业与顾客关系的准则。

一个犹太商人在集市上,从一个阿拉伯人那里买了一头驴回到家,家里人一见非常高兴,就把驴牵到河边洗澡。恰好此时,驴脖子上掉下来一颗很大的钻石,光芒四射,家里人欢呼雀跃,认为这是天赐的礼物。当家里人兴高采烈地把这颗钻石带回家时,犹太商人却平静地说:“我们应该把这颗钻石还给那位阿拉伯人。”

家人感到不解,犹太商人严肃地说:“我们买的是驴子,不是钻石,我们犹太人只能买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于是把钻石送还给那位阿拉伯人。

阿拉伯人见到钻石很惊奇,对犹太商人说道:“你买了这头驴,钻石在这头驴身上,那你就拥有了这颗钻石,你不必还我了,还是自己拿着吧。”犹太商人回答说:“这是我们的传统,我们只能拿支付过金钱的东西,所以钻石必须还给你。”

两千多年来,大多数犹太人就是这样,经商的时候一定讲诚信。他们认为诚信经商是商人最大之善,因此在生意场上,他们最为看重诚信,对于不诚信的人,他们是无法原谅的。

诚信是一种智慧。诚信不仅属于德的范畴,也属于智的范畴,它是人们为了争取长期生存与发展而采取的一种理智选择。

清朝乾隆年间,苏州有一个普通生意人叫谢阿明,他专营水果,在苏州大街小巷叫卖。他做生意讲究信誉,从不失约。有一天,苏州临顿路一个叫夏子英的人向谢阿明定购了一些水果,交了定金也约好了送货日期。可是事不凑巧,到了那一天货没按时送来,这可急坏了有约在先的谢阿明。眼看着无法按约送货,于是他拿着定金来到夏子英的家里说明情况,并把钱还给了他。夏子英不以为然地说:“你明天送来也不晚嘛!”谢阿明回答说:“我既然说过要今天送给你,就不能拖到明天,失信于你!”执意把钱退给了夏子英。

凡是事业发展快、经济实力强的企业,谈起他们的成功之道,无不是“诚信至上,信誉第一”,那种不讲“诚信”的企业,只能取悦于一时,却不能取胜于一世。经商之道,诚信是金,这才是立足商海的至理名言。

在你的事业中,养成守信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守信的人,才会受人信任,才会有很强的亲和力,才会有更多的人加入你的事业。只有做到了一诺千金,你的事业才会像水一样浩浩荡荡奔腾向前。

5.远离名利的陷阱

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窘困而改节。

——《孔子家语·在厄》

“兰花生长在幽深的树林之中,环境清幽,人迹罕至,但是它不因为没人观赏就缺少芳香;君子修养自身道德,不因为处境艰难就改变节操。”

孔子用这段话,表明自己要像深林里的芝兰一样,不因为穷困而改变节操的君子气概。

当时,孔子路经陈蔡去应楚国的聘请。陈蔡的统治者担心以孔子的圣贤一旦为楚国所用,就会危及到自己国家,便派兵包围孔子,阻止他前行。这导致孔子粮食断绝,跟随他的人都生病了,但是孔子却不因处境艰难而放弃追求,而是更加慷慨地讲诵诗书。

子路因处在困境而气恼,问孔子:“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为什么讲仁德的人却被困?”

孔子就用这段话开导他:“历史上有才有德而不被接纳的人很多,怎么做在于自己,而回报与否则在于天。”

孔子具有芝兰一样的精神,在困境中保持品行高洁,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我们做人,要立志做品德高尚的人,要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不为不正当的物质利益所动,要经得起艰难困苦的考验。

道德沦丧都是因为求名,智谋凸显都是因为争强。名引起了相互倾轧;智是相互争强的手段。两者都是凶器,是不可以过分倚重的。

名利闪耀着熠熠的光芒,梦幻般迷人。人们往往会穷尽一生的力量去追逐,但却不知道,在这华丽的背后,是一个陷阱。若是痴缠于名利,就会落入这美丽的陷阱而懵然不觉。名利在给予人们想要的虚荣之后,会紧紧地束缚住人的心,使其始终沉重而不得解脱。

世间之人总是难以摆脱名利的诱惑,一个又一个的人加入到追逐名利的大军中,跌入名利的陷阱而不自知。名利是外物,然而,人们的生活却总是被外物所累,得不到解脱。

居里夫人被称为“镭之母”,因其重大的科学成就而举世闻名,她一生多次获得各种奖金,收获各种奖章16枚,各种荣誉头衔117个,但是对此她全然不在意。

有一天,她的一位朋友来拜访她,见她的小女儿正在玩着一件东西,朋友仔细一看,不由吓了一跳,那个在地上滚来滚去的东西,竟然是英国皇家学会刚刚发给居里夫人的一枚金质奖章。

他急忙问:“居里夫人,能够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学会的奖章,这是极高的荣誉,你怎么能给孩子玩呢?”

居里夫人却笑了笑说:“我是想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对不能永远守着,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哲人说:世上有两样东西最能帮人,也最能害人:一是金钱,二是名声!世人只知道功名利禄会给人带来幸福,因此不遗余力地追逐,殊不知功名利禄也会给人带来痛苦。

名利皆是虚浮之物,得到固然值得高兴,得不到也不必强求。不要忘了,虽然名利能带给人们满足感,但它是人世间各种矛盾、冲突的重要起因,也是人生之中诸多烦恼、愁苦的根源所在。

庄子说:“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其乐彼与此同,故无忧而已矣。”只有将名利放下,才能无欲则刚,才能远离名利的陷阱。

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孔子家语·在厄》

孔子问子贡:“你和颜回哪一个强?”子贡答道:“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他能够以一知十;我听到一件事,只能知道两件事。”

生活中,导致失败的原因,往往是当事者没有自知之明,既没有发现客观世界的奥秘,也没有发现主观世界的长短。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他们不了解自己。孔子的弟子——子贡对此有深切的感受。

子贡的自知是明智,子贡的从容更是胸怀博大。他虽不及颜回闻一知十,但却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传之千古。

自知,就是要知道自己、了解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把人的自知称之为“贵”,可见人是多么不容易自知;把自知称之为“明”,又可见自知是一个人智慧的体现。人之不自知,正如“目不见睫”——人的眼睛可以看见百步以外的东西,却看不见自己的睫毛。

人都喜爱听好话、奉承话。不自知的人听到好话、奉承话,便会信以为真,飘飘然,没有考虑这些好话的背后的真正目的。由于生物遗传密码的千差万别,造就了每个人的优点特长和缺陷短处,后天教育与环境的差异更是造就了不同的志趣、性格和风采。其中既有迷人之处,又有遗憾之处。它可能是爽朗、是幽默、是仁慈、是热情、是勤快、是深沉。当这些“自我”真实地表露出来时,其魅力一定最动人。牵强自己,一味要求自己与令我们羡慕的人看齐,常常会错失美好的东西,而处于尴尬与痛苦之中。

《战国策·齐策》中的邹忌就很有自知之明,没有被旁人的吹捧搞昏了头脑,他说:“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里,他把吹捧者的内心揭示无余,因此也就不会被“妾”和“客”所欺骗。

人贵有自知之明。可怕的自我陶醉比公开的挑战更危险。自以为是者不足,自以为明者不明。自明,然后能明人。流星一旦在灿烂的星空中炫耀自己的光亮时,也就结束了自己的一切。

再说知人,孔子认为,人分五个层次:庸人、士人、君子、圣人、贤人。若能清清楚楚地分辨这五类人,那么长治久安的统治艺术就全明白了。”

那些被称作“庸人”的人,内心深处没有任何严肃慎重的信念,做事马马虎虎,有头无尾,为人处世从不善始善终,满口胡言。其所结交的朋友三教九流,唯独没有品学兼优的高人。他们不是扎扎实实地安身立命,老老实实地做事做人,而是见小利忘大义。他们随波逐流,自制力差,总是把持不住自己——总而言之,有诸如此类表现的,就是没出息的“庸人”。

那些被称作“士人”的,有信念,有原则,虽不能精通大道和人道的根本,但向来都有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虽不能把各种善行做得十全十美,但必定有值得称道之处。因此,他不要求智慧有多少,言语理论不求很多,但只要是他所主张的,就务必中肯简要;他所完成的事业不一定很多、很伟大,但每做一件事都务必要明白为什么。他的思想非常明确,言语扼要得当,做事有理有据,犹如人的形体一样和谐统一,这样的人就是一个人格和思想非常完整、独立的知识分子,外在力量是很难改变他的。所以,一旦他富贵了,也看不出富贵的生活对他有何增益;如果他贫贱了,也不会对他造成什么坏的影响——这就是“士人”,亦即知识分子的主要特点。

“君子”的特征是说话一定诚实守信,心中对人不存忌恨。秉性仁义但从不向人炫耀,通情达理,明智豁达,但说话从不武断。他们行为一贯,守道不渝,自强不息。在别人看来,他们显得平常、坦然,并无特别出众之处,然而真要在人生的境界上赶上他们,却很难做到。这才是真正的“君子”。

对于什么是“君子”,荀子的看法是:“君子可以做到被人尊重,但未必一定要让人尊重自己;可以做到被人相信,但未必一定要让人信任自己;可以做到被人重用,但未必一定要让人重用自己。所以君子以不修身为耻辱,不以被诬陷为耻辱;以不讲信义为耻辱,不以不被别人信任为耻辱;以无能为耻辱,不以不被任用为耻辱。不被荣誉所引诱,不因诽谤而怨恨,自然率性地做他自己的事,端方正直地约束自己,这就叫君子。”

“贤人”的主要特征是品德合于法度,行为合于规范,其言论足以被天下人奉为道德准则而不伤及自身,其德行足以教化百姓而不损伤事物的根本。他们能使人民富有,然而却看不到天下有积压的财物;他们好善乐施,普济天下,从而使民众没有什么疾病和贫困。这就是“贤人”。

而所谓“圣人”,则必须达到自身的品德与天地间的自然法则融为一体的境界,来无影,去无踪,变幻莫测,通达无阻。他们对宇宙万物的起源和终结已经彻底参透,与天下的一切生灵、世间万象融洽无间、自然相处,把大道拓展成自己的性情,光明如日月,芸芸众生永远不能明白他们的品德有多么崇高伟大,即使领悟到一点,也不能真正了解其德行的涯际在哪里。所以,只有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才是“圣人”。这样的人,古往今来也寥寥无几。

人与人是不同的,德有高下,性有贤愚。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之大,足以成为人与动物的首要区别,这是大自然的道理。知道了各类人等的确切定义,才能知道自己该做一个怎样的人,才能知道管的是些什么样的人。

7.自满者,人损之;自谦者,人益之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论语·泰伯》

孔子说:“一个人即使有周公那样完美的才能,如果骄傲自大而又吝啬小气,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提了。”

《尚书·大禹谟》中有云:“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满足自己已取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这和“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是一个道理。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后面“器虚则受,实则不受”一句就是解释。一个容器,只有里面是空的,才能装下新的东西,满了自然是装不下的。一个人也是,只有谦虚,才能不断地接受新思想新知识,才能不断进步,骄傲自满只能令人停步不前。

大鹏翱翔于九霄之上仍然奋翅,而蟾蛙坐于井底望着头顶上的一方天空却沾沾自喜。千百年来,很多人因为明白了“满招损,谦受益”的深刻含义并身体力行而逢凶化吉,成就大业。也有为数不少的人因为没有理解和践行“满招损,谦受益”而功败垂成。

马谡乃是三国时期蜀国将领,深受诸葛亮喜爱,公元228年,诸葛亮率军十万北伐曹魏,乃命马谡镇守街亭。临行前诸葛亮再三嘱咐:“街亭虽小,关系重大。它是通往汉中的咽喉。如果失掉街亭,我军必败。”并具体指示让他靠山近水安营扎寨,谨慎小心防守。

马谡到达街亭后,不按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部署兵力,而是带着大军部署在远离水源的街亭山上。当时,副将王平提出:“街亭一无水源,二无粮道,若魏军围困街亭,切断水源,断绝粮道,我军则不战自溃。请主将遵令履法,依山傍水,巧布精兵。”

马谡不但不听劝阻,反而自信地说:“马谡我通晓兵法,世人皆知,连丞相有时都请教于我,而你王平手不能书,知何兵法?”接着又洋洋自得地说:“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置死地而后生,这是兵家常识,我将大军布于山上,使之绝无反顾,这正是致胜之秘诀。”

王平再次谏阻:“如此布兵危险。”马谡见王平不服,便火冒三丈说:“丞相委任我为主将,大军指挥我负全责。如若兵败,我甘愿革职斩首,绝不怨怒于你。”

结果,魏将张郃探得蜀军虚实后,立即挥兵切断水源,掐断粮道,将马谡部围困于山上,然后纵火烧山。蜀军饥渴难忍,军心涣散,不战自乱。张郃命令乘势进攻,蜀军一时间大败,街亭失守。

一个人骄傲自满,就会妄自尊大,就会自以为是,听不进别人的逆耳忠言,看不到自己缺点和不足,于是自己的缺点就会越来越严重,自己的优势也在一点一滴地损失殆尽,最终在残酷的竞争中沦为失败者。

而与之相反,一个谦逊虚心的人能够听取别人的不同意见,集思广益,懂得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能看到别人的长处,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取长补短,不断丰富和充实自己,最终迈向成功。

孙叔敖做了楚国的令尹,一国的官吏和百姓都来祝贺。但唯有一老者,穿着粗布衣,戴着白色帽子,最后来到孙府。他不是祝贺,而是吊丧的。孙叔敖并没有怪罪他,反而整理衣帽非常礼貌地出去见他,他对老人说:“楚王了解我的才能,让我担任令尹这样的高官,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来吊丧,莫不是有什么话要指教吧?”

老人说:“是有话说。当了大官,对人骄傲,百姓就要离开他;职位高,又大权独揽,国君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却不满足,祸患就可能加到他身上。”

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指教,还想听听您其余的意见。”

老人说:“地位越高,态度越谦虚;官职越大,处事越小心谨慎;俸禄已很丰厚,就不应索取分外财物。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就能够把楚国治理好。”

孙叔敖听完老人的话之后,躬身拜谢!

孙叔敖因为谦恭待人,无意之中获得了三条宝贵意见。唐朝名相魏征曾说:“自满者,人损之;自谦者,人益之。”骄傲自大的人,自然就会遭人嫉恨,所以别人会贬低他,损害他;谦虚的人,处处与人为善,与人相处让人如沐春风,因此别人都会称赞他。

一日,孔子带领弟子到鲁桓公祠瞻仰时,见到倾斜的器皿。孔子向守庙人问道:“这是什么器皿?”守庙者答道:“这是专放在座右的器具。”孔子说道:“我听说这种座右的器皿,空着时就倾斜,盛水适中就端正,盛满了水便整个倒翻过来。”

孔子回头对学生们说:“往里灌水!”学生们将水灌了进去。果然水适中时便端正地立起,全盛满时,它便整个倒翻过来;水流尽时,它又像开始那样倾斜着。孔子看了,叹息说道:“唉!一切事物哪有满而不覆的道理呢?”

子路疑惑,进一步向孔子问道:“要保持满而不覆的状态,有什么办法吗?”孔子就告诫子路说:“只有做到智高不显锋芒,居功而不自傲,勇武而保持以小心,富有而不夸显,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才能保持长久而不致衰败!”

谦逊也好,不居功以免妒忌也好,都是立身处世的艺术。尤其是在人际关系复杂的环境下,不锋芒毕露,不居功自傲的确是非常高深的修养。

8.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

朋友一词,在我国古已有之。《诗经》载:“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在《警世通言》中,也有过“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的感叹。可见,交友之道,在我国是源远流长的。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人生在世,是离不了朋友的。记得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的生命离不开友谊,但要获得真正的友谊,却不容易。

“朋友”之中,固然有“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的“畏友”,“缓急可共,生死可托”的“密友”,但也有“廿言如饴,游戏征逐”的“昵友”,还有“利则相攘,患则相倾”的“贼友”。再说,骗子有屏风,屠夫有帮手,他们之间,也可以叫做“朋友”的。

由于“朋友”有多种多样,慎重选择真朋友,就成了交友之道的第一要义。

陈毅曾说:“难得是诤友,当面敢批评。”诤友,即“友直”,就是直言过失,能够互相批评劝勉的朋友。这是“益友”之冠,交朋友首先就要交诤友。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其实,“夫过者,自大贤所不能免。”犯了错误,能够有朋友及时指出来,帮助改正,甚至打预防针,使之防患于未然,实在是人生一大幸事。

三国时,东吴的吕岱和徐原就是一对诤友。吕岱有什么过失,徐原总是毫不客气地给以批评。有人看不惯,在吕岱面前议论,吕岱说:“这正是我看中徐原的地方啊!”徐原去世时,吕岱痛惜流泪说:“从今而后,我还能从哪里听到自已的过失呢?”

诸葛亮也有不少朋友。而在他的众多朋友中,他最敬佩的莫过于徐元直和董幼宰,何以如此?在《与群下教》中诸葛亮说得很明白,他说:有的人不肯把对我的意见尽量说出来,只有徐元直不计较个人的得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另外还有董幼宰,他在幕府里做了七年事,看到我处事有不妥之处,能三番五次甚至十次地提醒我。如果你们能做到徐元直的十分之一,能像董幼宰那样认真负责,忠于国家,就可以减少我的过错了。

原来,徐、董二位都是诸葛亮的诤友,也是对他帮助最大的朋友啊!诤友是最难得的、最好的朋友,交友就要交诤友。而对于“当面说好话”,以投人所好为能事的人,则是交友时需要警惕的!

墨子在《所染篇》中把择友比作染丝。他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而已为五色,故染不可不慎也。”

孔子打比方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为落实“慎其所处者”,他还提倡与正直的、讲信义的、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才能获得益处;与那种谄媚奉承、心术不正,华而不实的人交朋友,只会受到损害。

9.有德者朋友遍天下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论语·里仁》

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当今社会,有些人往往以功利的眼光,批判道德为无用之修养。出于道义、原则而放弃一些物质利益的人,往往会被人讥笑,说他们迂腐,甚至虚伪。但是真正的道德君子,只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即使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不得不完全依靠自己的努力。但只要自己不懈地追求,最后总是会遇到支持他、认可他的朋友。

也许有人会说,有些人道德品质不好,个人修养难以恭维,可身边不是同样有许多朋友吗?然而,这样的“朋友”显然并不是真正的朋友。别人与这些人交往不是冲着其本身去的,而是奔着覆盖在他们身上的权势光环去的,所以充其量只是“势利之交”。一旦其丧失了权力地位、没有了利用价值后,那些所谓的“挚友”也就会弃他而去。这也正如我们在前几章里所述的那样:“以利交友,利穷则散;以势交友,势倾则绝!”凭权势利益是交不到真正的朋友的。

万章问孟子:“如何交友?”孟子说:“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意思是:交友不依仗年长,不依仗富贵,不依仗亲戚。交友是以德交,不是为了依仗权势而交友。

国际交往中,一个国家要做要公正、诚信、守约,同时尊重他国,才能获得别国的友谊。同样的,个人也是一样,一个人道德品质和修养的高下,是决定与他人相处得好与坏的重要因素。道德品质高尚,个人修养好,就容易赢得他人的信任与友谊;如果不注重个人道德品质修养,就难以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交不到真心朋友。

道德是发展先进文化,构成人类文明,特别是低级文明向高度文明发展过程的重要因素和内容体现。它也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

一个有道德的人,在自己行德的同时,也会不由自主影响到身边的人,从而使身边的人也变得高尚,这也不失为一种“德不孤,必有邻”的法门。

有德的人,与人为善,凡事总能够先为别人着想,为事情的整体大局想。善良有德的人,心宽路自宽,有失亦必有得,终其一生是永远不寂寞的。“德不孤必有邻”,不求而自得。

10.别轻易透支人情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

几乎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处理人际关系是件多么不容易的事。

如何适当地处理人际关系可说是老生常谈的新问题。精通人类相处之道的中国人,对于这点也有很多的名言可供参考,比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就是其中之一。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醇,君子淡得以亲,小人亲得以绝,是故亲得以合者,乃得以亲而离。”君子是中国人的理想形象,而小人则被认为是无趣之人。

中国理想的与人相处之道,自然是偏向君子淡淡之交。

《论语》则以另一个角度来解释这样的事情:“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亦即君子虽富协调性,但却不做没有原则的协调。小人则刚好相反,容易妥协,却缺乏真正的协调性。《论语》还有一句:“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对人表示真正的友好,但却不偏袒。小人则偏袒,而却缺乏真正的友好。《史记》里也如是说:“君子交绝不出恶声。”亦即指君子绝交也不说对方的坏话。

中国人对“人际关系”开始都是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轻易把心交给对方,但一旦决定坦诚相见时,他们便敞开胸襟把你当作朋友地交往。在人际交往中千万不要透支人情给这几类人:不孝顺父母的人;平时说话时总是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的人;喜欢在社交场合重复我们说过的话的人;看到钱财眼睛放光的人;平时喜欢交头接耳的人;在社交场合爱拍胸脯的人;喜欢偷听别人谈话的人;习惯低着头,用眼睛的余光看人的人。

1.不孝顺父母的人。

一个人最亲近的人应该是自己的生身父母,那是他最大的牵挂。但是有的人在人前公开责骂自己的父母,也许他是因为自己的父母没有别人的父母显赫,没有别人的父母光鲜。但是,一个人无论如何不能把父母当作自己的耻辱!我们可以想一想:一个连养育了他的父母都不放在心上,他会把一个陌路相逢的朋友当成知己吗?

2.平时说话时总是一副高深莫测样子的人。

契诃夫有一篇小说叫做《套中人》,主人公叫别里科夫,他在生活中一刻也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套子”:晴天带雨伞,耳朵塞棉花,把脸也躲藏在竖起的大衣领里。不仅如此,他还要把思想藏在“套子”里,甚至用“套子”去套别人的思想。这样的人能不让人感到恐惧?我们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他们说起话来高深莫测,不轻易表达自己的意见、显露自己的感情,相处很久了,我们还是觉得他很难看透,这样的朋友我们敢交吗?

3.喜欢在社交场合重复我们说过的话的人。

这种人乍一接触,我们会认为他非常热情、考虑特别周全。在不同的领导面前,他的表现非常到位,比较容易获得领导的欢心。在交流的时候,他会重复我们说的话,比如,我们说:“这朵花真好看!”他马上会说“是,是好看!”通过这样的重复,他让我们感到他和我们是心气相通的。不过,我们可要注意:他顺着我们说的话,并不一定是他的心里话,一个连心里话都不肯说的人,怎么能成为我们可靠的朋友呢?

4.看到钱财眼睛放光的人。

在这种人眼里,最具有吸引力的就是金钱了,他可以非常客观地对我们进行评价,评估出我们对他究竟有多大的利用价值,然后开始围着我们转,想方设法榨取我们的价值。在这个阶段,他对我们可以说是有问必答,有诺必行,但随着我们利用价值的下降,他的热情程度也会下降,直到慢慢离我们远去。

5.平时喜欢交头接耳的人。

这种人在和我们说话时,唯恐被别人听见;在和别人说话时,唯恐我们听见。他四处传播“证据确凿”的小道消息,而且常常会说:“这件事我就告诉你一个人,可千万别说出去啊!”其实呢,满世界的谣言都是他给搬弄出来的。这种人数量不多,但危害很大,小者可以让朋友反目,大了可以造成团体失和,分崩离析。

6.在社交场合爱拍胸脯的人。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人,他们在朋友面前把胸脯一拍:“没问题,这件事包在兄弟身上!”但这胸脯拍得越响,他的心里就越没底,不信走着瞧,睡一宿觉,第二天他就把答应我们的事情丢到了九霄云外,过些日子,我们再问他事情的进展如何,他能想起来才怪!

7.习惯低着头,用眼睛的余光看人的人。

这种人心里装着太多的不自信,造成了他的神经非常脆弱、特别敏感,他时时刻刻都在提防着,不要让自己成为别人耻笑的对象。对于我们和他开的很平常的玩笑,他会当真,会反复琢磨我们话语的含义。久而久之,他会对我们产生很深的误解。

8.喜欢偷听别人谈话的人。

这种人好奇心非常强,什么都想知道,但这种好奇心却是建立在一种阴暗的心理状态之上。一个喜欢偷听别人说话的人,他的心里一定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这种人最好让他远离核心岗位,否则,就容易引起大麻烦。

9.小人。

每个地方都有,和“小人”的关系若处理不好,你就会常常吃亏。“小人”没有特别的样子,脸上也没写上“小人”二字,有些小人甚至还长得帅或长得漂亮,有口才也有内才,一副“大将之才”的样子,根本让你像想不到。不过,“小人”还是可以从行为分辨出来的。

大体言之,“小人”就是做事做人不守正道,以邪恶的手段来达到目的的人。总而言之,凡是不讲法、不讲理、不讲情、不讲义、不讲道德的人都带有“小人”的性格。一般来说,“小人”比“君子”敏感,内心也较为自卑,因此你不要在言语上刺激他们,也不要在利益上得罪他们,尤其不要为了“正义”而去揭发他们,那只会害了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