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努力的自己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4.把“尽力做好”改成“尽力去做”

有位心理学专家曾经有一项调查,作为研究工作效果和情绪健康的一个环节,向150名每年收入1万至15万元的推销员提出一系列问题,结果发现,他们之中约有40%的人是属于追求完美的人。可以预料的是,这40%的人所受的压力,比其他那些不追求完美的人要大得多。但他们的成就是否更大呢?

说来奇怪,答案却是否定的。这些追求完美的人在生活中经常感到焦虑和沮丧,可是没有任何证据显示他们的收入比其他的人高。

很多人在做事时答案是“尽力做好”,这四个字是他们渴望取得成功的心理根源所在。

但“尽力做好”有个误区,这种误区心理会使你既不能尝试新的活动,也不能欣赏目前的活动。

 

一位曾经在北大自修的女学生,她名叫卢安,满脑子都是想要成功的概念。她是个标准的全优生,踏进校门以来就一直如此。她每天花大量的时间拼命读书、做作业,因而没有时间过自己的生活,她简直就是一架储存书本知识的计算机。卢安羞于和男孩子接触,长到这么大还从未同男孩子拉过手,更别说约会了。

后来他去咨询心理医生,在询诊之后,她开始重视自己的情感,她用学习课程的顽强精神来学习新的思维方法。

一年之后,卢安的妈妈说她女儿在英语考试中有生以来头一次得了个60分,她非常担心。但心理医生告诉她,这是件大好事,正说明她女儿在其他方面开始有所用心,说明她在全面发展,当妈妈的应该带她到饭馆里好好庆贺一番。

 

我们必须研究一下,为什么追求完美的人特别容易情绪不安,为什么他们的工作效果会受到损害?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以一种不正确和不合逻辑的态度看人生。

追求完美的人最普遍的错误想法就是,认为不完美毫无价值。譬如说,一个每科成绩都取得甲等的学生,由于在一次考试中有一科得了乙等成绩,就大感沮丧,认为那就是失败。这种想法以至于他在追求完美时害怕犯错,而且他们一旦犯错后又往往不能及时做出反应。

还有很多人的误解是相信错误会一再发生,认为“我永远都不能把这件事做对”。追求完美的人不会自问能从错误中学到什么,只会自怨自艾,说“我真不该犯这样的错,我绝不能再犯了!”这种自责态度导致他们产生一种受挫和内疚的感觉,使他们重复犯同样的错误。

 

为了帮助追求完美的人戒除这个心理习惯,在北大哲学课上,一位教授请学生们列出追求完美的好处和弊端。

一名法律系学生只举出一个好处:“这样做有时会得到优秀成绩。”

接着她列出六个弊端:“第一,它令我神经非常紧张,以致有时连普通成绩也拿不到;第二,我往往不愿冒险犯错,而那些错误却是创作过程中所必然会发生的;第三,我不敢尝试新的东西;第四,我对自己有诸多苛求,会令生活失去了乐趣;第五,由于总是发现有些东西未臻完美,因此我根本不能松弛下来;第六,我变得不能容忍别人,结果别人认为我是个吹毛求疵者。”

根据她这个利弊分析,教授认为这名学生若放弃追求完美,生活可能会更有意义和更有成就。

 

是的,事事追求完善、都要拼命做好,这会使你自己陷入“瘫痪”之中。不要让尽善尽美主义妨碍你参加愉快的活动,你可以试着将“尽力做好”改成“尽力去做”。因为尽善尽美这一概念并不适用于人,它也许只适用于上帝。而你作为一个人,不必以这个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

你如果有孩子,不应要求他事事都努力做好,因为这种要求会使小孩产生精神瘫痪式的怨恨情绪。“尽力去做”,要比“尽力做好”更为重要。例如,你教小孩打排球,而不是让他们站在一旁说“我不行”。鼓励他们试一试,或让他们试着参加滑雪、唱歌、画画、跳舞等等活动,不要一开始就教孩子们去竞争、去努力甚至去尽力做好,相反,你应在孩子们重视的那些活动方面培养他们的自信、自豪和兴趣。

想一想托马斯·爱迪生,如果他以某项工作的成败来衡量他的自我价值,那么他在第一次试验失败之后就会认输,就会宣布自己是个失败的探索者,并停止用电灯照亮世界的努力,而他并没有认输,且最终获得了成功。失败是成功之母,它可以激励人们去努力、去探索。如果失败指出了成功的方向,人们甚至可将其视为成功。

你也可以用反躬自问的方式来抗拒追求完美的思想,例如,问问自己,“我从错误中可以学到什么?”你可以做个实验,想想你犯过的一项错误,然后把从中得到的教训详细列出来。千万别放弃犯错的权力,否则你会失去学习新事物以及在人生道路上前进的能力。

正如有一位作家说的那样:“我最近修改了一些名言,其中之一便是将‘一事成功,事事顺利’改为‘一事成功,事事失败’,因为我们从成功中学不到任何东西。唯一给我们教益的其实便是失败。成功仅仅坚定我们信念。”我们不是鼓吹放弃努力奋斗,不过,事实上你也许会发现,在你不是追求出类拔萃的成就而只是希望有确实良好的表现时,反而可能会获得一些最佳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