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教科书: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10大宰相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李斯——楚材秦用,一匡天下(1)

李斯(?—公元前208年),战国时楚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人,秦代政治家、文学家。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弟子。后辅助秦始皇统一中国,得秦始皇赏识,官至丞相,为秦始皇定郡县之制,下令焚书坑儒,以小篆为标准统一文字。李斯是秦代文学的唯一作家,《谏逐客书》是其散文代表作。秦始皇巡游各地,刻石颂德之文,多出自李斯之手,对后世碑志文有一定的影响。秦始皇死后,李斯听从赵高阴谋,矫诏杀太子扶苏,立少子胡亥。秦二世继位后,赵高专权,污蔑李斯谋反,李斯被腰斩于咸阳,夷灭三族。

1.不甘平庸,赴秦施才

李斯生于战国末年,是楚国上蔡人,年轻时做过掌管文书的小吏。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有一次,李斯在厕所见到老鼠吃人粪便,老鼠一见到人和狗就被吓跑了。后来,他在仓库里看到老鼠很自在地偷吃粮食,也没有人去管。于是,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同样是老鼠,在不同的环境下,待遇却如此截然不同。这就是说,一个要想在社会上出人头地,就应该像在粮库里偷吃粮食的老鼠,才能为所欲为,尽情享受。

可以看出,在战国时期人人争名逐利的情况下,李斯也是不甘寂寞,想干出一番事业来的。为了飞黄腾达,李斯辞去小吏之职,到齐国求学,拜荀(荀子)卿为师。荀卿是当时著名的儒学大师,用孔子的名号讲学,但他不像孟子那样墨守成规,而是从当时的政治形势出发,对孔子的儒学进行了发挥和改造,因而很适合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荀卿的思想很接近法家的主张,也是研究如何治理国家的学问,即所谓的“帝王之术”。李斯学成之后,反复思考自己应该到哪个地方才能显露才干,得到荣华富贵呢?经过对各国情况的分析和比较,他认为楚王无所作为,其它各国也在走下坡路,于是决定到秦国去。

临行之前,荀卿问李斯为什么要到秦国,李斯回答说:“干事业都有一个时机问题,现在各国都在争雄,这正是立功成名的好机会。秦国雄心勃勃,想奋力一统天下,到那里可以大干一场。人生在世,卑贱是最大的耻辱,穷困是莫大的悲哀。一个人总处于卑贱穷困的地位,那是会令人讥笑的。不爱名利,无所作为,并不是读书人的想法。所以,我要到秦国去。”于是,李斯告别了老师荀卿,到秦国去实现自己的愿望了。

李斯到了秦国,正好碰上庄襄王去世,于是他去拜见当时的秦国丞相、文信侯吕不韦,请求作其门客。吕不韦觉得李斯有才,就推荐他当了秦王的侍从。李斯因此得到游说秦王嬴政的机会,他劝嬴政说:“小人物往往因为认不准时局的变化而失去有利时机。成就大功业的人,在于钻对方的空子,抓住机会就下狠心去消灭它。从前秦穆公在春秋称霸以后,终究不能吞并东方各国,是因为当时诸侯国比较多,周朝的德望也还未衰落,所以春秋五霸轮流争雄,交替打出尊奉周天子的旗号。但自战国中期的秦孝公以后,周室衰落,诸侯互相兼并,函谷关以东只剩下六个国家,如今秦国依仗强大的国力威慑诸侯,至今已经六代了。现在诸侯臣服秦国就像秦国的郡县服从中央一样。以秦国的强大和大王的贤明,就像打扫锅台的灰尘一样,不费力气就可以消灭各国诸侯,完成帝业,达到统一天下的目的,这是万世难得的良机。现在如果不抓紧时机,等到诸侯重新强大起来,相聚联盟合纵,那时虽有黄帝的贤明,也不能兼并了。”于是嬴政拜他为长史,听从他的计策,暗中派遣谋士携带金玉去游说诸侯。对诸侯国中有声望的人士,能够用财宝收买的就送厚礼贿赂;对不肯受贿的,就用利剑刺杀。在实施离间计,破坏东方各国君臣的关系之后,嬴政便派能干的将领带兵征伐。嬴政对李斯非常赏识,于是又任命他为客卿。

2.谏逐客书,有功于秦

正当李斯春风得意之时,秦国发生了一件对他影响非常大的政治事件,这件事几乎断送了他的政治前程。当时,由于韩国经常受到秦国的侵占,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想出了一个旨在削弱秦国经济势力的办法。韩王派国人郑国来秦国,游说嬴政修建一条水渠,想以此加大秦国的经济耗损,使之无力进攻韩国。秦国水渠开工以后,秦国大量的劳动力和粮食果然都被调去修水渠了。因此在短时间里,秦国也就没有精力去侵占其他国家。后来,嬴政发现这是个阴谋,就杀了郑国,停止修渠。这时,秦国的一些保守派乘机兴风作浪,攻击东方各国在秦国做官的人。秦国的宗室大臣们纷纷上言秦王说:“东方诸侯各国的人来到秦国做官的,大都是为他们的国家而有意游闲在秦国罢了。他们留在秦国只能是给他们各自的国家做间谍,对秦国一点好处都没有。臣肯请大王下命驱逐一切客住在秦国的其他各国的人。”嬴政当时也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就下令驱逐一切客住在秦国的其他各国的人。当时,政府到处查户籍,拟列被驱逐者的名单,而李斯也在被驱逐者的名单中。

李斯听到这个消息后,很是震惊,但他不愿看到自己的大好前程化为灰烬。于是,在一番痛苦绝望后,李斯决定凭自己的智慧跟命运做一次抗争。他经过几天的冥思苦想,写了一封上奏秦王的书信。可他心里还是没有底,害怕万一嬴政发怒,自己连性命也会搭进去。因此他决定还是先逃回关东再说。走到函谷关时,李斯托人把那封写好的信交给了嬴政,而他自己则徘徊在函谷关等消息。

李斯在信中说:“臣听说有的大臣提出要驱逐一切客住在秦国的其他各国的人,臣私下认为这种说法错了。以前缪公征求人才,在西戎征得了由余,在东方楚国的宛地征得了百里奚,在东方的宋国征得了蹇叔,在东方的晋国征得了丕豹、公孙支。这五个人,都不是在秦国出生的,但缪公却大胆地起用他们,结果他们帮助秦国兼并了大小二十个国家,成为霸主。孝公采用商鞅的谋略,移风易俗,结果使得老百姓日益富裕,国家日益强盛富足,人民安居乐业,并打败了楚国和魏国强大的军队,占领了数千里的地盘,到现在还越来越强大。惠王采用张仪的计谋,攻占三川之地,向西兼并巴、蜀两国,向北攻取上郡,向南攻取汉中,并征服了九夷的少数民族,制服了楚国的首都鄢、郢,在东边占据了成皋这样险峻的地方,并割占了大批肥沃的土地,使得东方六国合从的盟约解散,迫使他们西面而侍奉秦国,功劳一直延续到如今。昭王得范睢,才能够安稳地废掉穰侯,逐走华阳,使王室的地位得到明显的加强,使地方的一些豪门势力得到抑制,并逐步蚕食东方诸侯各国的领土,使得秦国具备了成就帝业的客观条件。这四个人,都是客住在秦国的其他各国的人中功劳最显著的。由这些看来,客住在秦国的人有什么辜负秦国的呢!假如当初秦国不接纳这四个人,那么秦国就不可能有现在富裕的局面和强大的声名了。

“现在陛下拥有了昆仑山的美玉,拥有了随侯珠、和氏璧这样的珍宝,戴着夜明珠的首饰,佩带太阿的宝剑,乘坐着名叫纤离的骏马,建立用翠羽为凤形的妆饰的旗帜,树立用灵鼍皮做的鼓,这几样宝物,秦地没有出产一样,可是陛下很喜欢它们,什么原因呢?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可以的话,那么缀有夜明珠的璧玉,不能妆饰朝廷;犀牛角、象牙等做的器具,不能作为玩好之物;郑、卫二国的美女,不能充实后宫;而且良马骏马,不能充实马棚;江南出产的金锡不被使用,西蜀出产的丹青等颜料不能用作图画的色彩。用来妆饰后宫,侍奉大王的嫔妃宫娥,使心情娱乐,使耳目喜悦的人和事物,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可以的话,那么用宛地出产的明珠所饰的簪子,缀有珠子的耳饰,齐国东阿所产的白色丝绢和锦绣的妆饰,不能进献在大王面前。那些随着流行的式样打扮自己的苗条而漂亮的赵国美女也不能站在大王身边。那些敲打瓦器,弹筝击鼓,唱着“呜呜”歌声的,是真正的秦国的音乐,而流行于郑国、卫国的民间音乐以及桑间的音乐,韶、虞、武、象等古代传下来的音乐,都是异国的音乐。现在抛弃敲打瓦器而取郑、卫的音乐,抛弃弹筝而取韶、虞等音乐,这样做是什么原因呢?是为了当前快乐,适合于欣赏罢了。现在取人却不是这样。不问可不可以,不论歪曲还是正直,不是秦国的人就叫他离开,是客人的就驱逐出去。这样说来,所重视的在于颜色、音乐、珍珠、宝物,所轻视的就是人民。这不是凌驾海内、制服诸侯的办法。

“我听说土地广阔的国家粮食就多,国家强大的人民就多,军队强大的士卒就勇敢。泰山不推辞土壤,所以能够成就它的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小的水流,所以能够成就它的深;称王天下的人不舍弃民众,所以能够成就他的德行。因此,不论四方的土地,不论异国的人民,一年四季都很美好,鬼神给人民降下幸福,这就是古代的五帝、三王所以无敌于天下的原因。现在却抛弃百姓去资助敌国,拒绝宾客使诸侯成就帝王的事业,使天下的士人后退而不敢面向西方,捆住了手脚不进入秦国,这就是所说的把武器粮食供应寇盗的做法。不是生产于秦国的物资,值得宝贵的很多;不是出生于秦国的士人,愿意效忠于秦王的也很多。现在却驱遂宾客去资助敌国,减少本国的人口却增加敌国的人力,对内使自己陷于虚弱,而对外又和诸侯各国结了许多怨仇,想要求得国家没有危险,是不可能的。”

秦王嬴政看了李斯的上疏后,立即派人把李斯接回去,并让其辅助自己建功立业。二十多年后,秦国果然统一了天下,秦王改称始皇帝,起用李斯为丞相。

3.制定法令,功成名就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接受李斯“书同文字”的建议,命令全国禁用各诸侯国留下的古文字,一律以小篆为统一书体。在此之前,中国的文字从新石器时代彩陶刻画文字的萌芽,经过商代的甲骨文和西周的金文,成长到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和发展过程。

战国时代由于群雄割据,“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因而出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现象,使这一时期的汉字形体产生了地域性的差异。原本只有一种写法的字,到了这时,往往齐秦有异,燕赵不同。因此,统一后的中国急需一种统一的官方文字。李斯便奉秦始皇之命制作这种标准字样,这便是小篆。关于小篆的由来,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记载,李斯等人在奉秦始皇之命制作标准字样时,“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而小篆的名称也是为了尊崇大篆而卑称其“小”的。紧接着,为了推广统一的文字,李斯亲作《仓颉篇》七章,每四字为句,作为学习课本,供人临摹之用。不久,李斯又采用秦代一个叫程邈的官吏创造的一种书体,打破了篆书曲屈回环的形体结构,形成新的书体——隶书。从此,隶书便作为官方正式书体,始于秦,盛于汉,直到魏晋楷书流行才渐被取而代之。但作为书法艺术,篆书、隶书因其独具一格,深受后人喜爱。中国书法四大书体真、草、隶、篆,隶、篆占其半壁江山,李斯之功,功及千秋。

秦统一之前,中国的度量衡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各国诸侯按照自己的喜好,制定了不同的计量单位和不同的计算进制。这种复杂多样的度量衡只适应于割据社会的需要。大一统的秦王朝建立后,为了不使其影响王朝的经济交流和发展,李斯上奏秦始皇,建议废除六国旧制,把度量衡从混乱不清的状况下明确统一起来。在得到了秦始皇的首肯后,李斯亲自统一规划,把度制以寸、尺、丈引为单位,采用十进制计数;量制以合、升、斗、桶为单位,也采用十进制计算;衡制则以铢、两、斤、钧、石为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固定下来。为了有效地统一制式、划一器具,李斯又从制度上和法律上采取措施,以保证度量衡的精确实施。这是秦王统一中国,李斯位居丞相之后的又一惊世之作。而它的影响不言而喻。几千年来,无论朝代如何更迭,这种计量方法从未更改。甚至时至今日,我们的生活当中依然还有它的身影。

公元前220年,统一中国一年有余的秦始皇渐感隐忧,庞大的中央集权要想在辽阔的疆域上政令畅通,物资交流便利,就必须改变以往的交通条件。此时,深谙帝王心思的李斯又立刻建议统一车轨,并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驰道。就这样,一场大规模的统一车轨、修筑驰道的运动在全国展开。李斯以京师咸阳为中心,陆续修建了两条驰道,一条向东通到过去的燕、齐地区(今河北、山东一带),一条向南,直达吴楚旧地(今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等地)。这种驰道路基坚固,宽50步,道旁每隔3丈种青松一株。后又修筑“直道”,由九原郡直达咸阳,全长1800余里。又在今云南、贵州地区修筑“五尺道”,以便利中原和西南地区的交通。在湖南、江西一带,修筑攀越五岭的“新道”,便利通向两个地区的交通。就这样,一个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把全国各地联系在一起。同时,为与道路配套,李斯还规定车轨的统一宽度为6尺,以此保证车辆的畅行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