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俞敏洪:蜗牛一样能攀上金字塔顶端
“到达金字塔顶端的只有两种动物,第一是雄鹰,靠两个翅膀轻而易举飞到金字塔顶端;第二是蜗牛,通过巨大努力,最后终于爬到金字塔顶端。当蜗牛到达金字塔顶端以后,它所看到的世界和雄鹰是一样的。但是,如果让蜗牛和雄鹰同时写回忆录,雄鹰是写不出来的,蜗牛却能写出丰富的回忆录——因为它每前进一步都付出了巨大的艰辛。”
——俞敏洪
1.像树一样活着,追求生命的尊严
追求生命的尊严是人类历史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动力。我们崇敬那些为后辈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先辈们,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够给未来的人类和历史留下些什么。不管你承不承认,每个人都希望活出一份崇高来。
俞敏洪把成功的关键归结为心态:“人的生活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像草一样活着,虽然每年都在成长,吸收着阳光雨露,但毕竟是一棵草,长不大。人们可以踩过你,但不会因为你的痛苦而痛苦,不会因为你被踩了而去怜悯你,因为人们本身就没有看到你。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选择第二种活着的方式——像树一样活着,像树一样成长。即使你什么都没有,只要有树的种子,即使被踩到泥土中,也依然能够吸收泥土的养分,长成一棵参天大树。人们在遥远的地方就能看到你,走近你,你能给人一片绿色,活着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死了依然是栋梁之才。”
你是选做一株卑微的小草,还是做一棵参天的大树?人生不仅在于机会,更在于选择,选择了小草,那么人生之路虽然可以平平坦坦,却也会变得庸庸碌碌;选择了大树,人生之路虽然坎坎坷坷,却也有机会光芒万丈。所以,我们应该“像树一样活着,追求生命的尊严”。
俞敏洪创业人生开启的第一步就是从不甘心做一棵默默无闻、不被人知的小草开始的。
俞敏洪1978年第一次参加高考,当时他的愿望是考上当地的师范学院,摆脱下田种地的命运,结果却落榜了。怀着一股不甘心的冲劲,俞敏洪复读再考,但由于基础薄弱再次落榜。直到第三年,也就是1980年,他终于考上了大学。不过,这次连俞敏洪自己都没有想到,他竟然考进了北京大学西语系。
进入北京大学这所顶尖学府的俞敏洪辛酸多于快乐。如果说他那些侃侃而谈、能力出众的大学同学是一棵棵正在竞相拔节成长的小树,那么,土里土气、连普通话都说不好的他就是一株被遗忘在角落里的小草。“我是全班唯一一名从农村来的学生,开始不会讲普通话,从A班调到较差的C班。进大学以前没有读过真正的外文书,大三时得了一场肺结核使我休学一年,结果练就了今天这副瘦削的土魔鬼身材。”俞敏洪现在忆起当年,仍旧不胜唏嘘。
在多数人眼里,俞敏洪是一个沉默寡言、受人冷落的后进生。“北大5年,没有一个女孩子爱上我。”因此,孤独、耐心、坚韧……所有成功者的品格,俞敏洪都具备了。
大学毕业后,俞敏洪获得了留校任教的机会,成为了一名令人羡慕的北大教师。当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兴起了一股“出国留学”的热潮,俞敏洪的很多同学和朋友都出了国。俞敏洪也不甘人后,多次尝试着出国,“我曾被多所美国大学录取,但没有一所愿意给我提供奖学金。我当时没有那么多钱,如果有人给我奖学金,学什么我都愿意。”俞敏洪奋斗了3年,多次被拒,无奈之下,只得通过其他途径实现自己的价值。
“既然出不了国,总要做点事情,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教书,一个晚上两个半小时的课能挣50元钱,最起码能把老婆和孩子养活了。”抱着这样的想法,俞敏洪干起了业余语言家教的工作。但是,俞敏洪觉得这样待下去实在没有意思,1991年底,他在即将迈向而立之年时走出了北大。这成了俞敏洪人生的分水岭。
这时的俞敏洪丢掉了铁饭碗,不但出国无望,还要面对来自生活的压力。在困境下,俞敏洪没有屈服,而是决定在没有条件的条件下干出一番事业。日后名满京城、闻名全国、走向世界的新东方就是在这种困境下创办起来的。
学者归有光讲过这样一句话:“天下之事,因循则无一事可为,奋然为之,亦未必难。”只要我们保持一颗向上的心去谋求发展,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困境对于懦弱的人而言是沉湎的陷阱,对于不屈不饶的人来说则是前进的动力。现在回忆起来,俞敏洪有些庆幸:“从北大出来时,我充满了怨恨,现在则充满了感激。如果一直混下去,现在可能只是北大英语系的一名副教授。”俞敏洪不仅无视困难,还在困境中发现了机会。
三次高考,进入了北大的门槛;五年磨练,换来了讲师的舞台;出国无望,才有了新东方的问世。正是因为有着做一棵“大树”的信念,俞敏洪才没有在逆境中迷失,而是坚定地走出了自己的成功之路。
如果俞敏洪没有像树一样活着的坚定信念,没有“我能创造未来”的豪言壮志,那么,他也必将泯然众人。创业的理由千千万,但成功的创业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不满足现状,不满足现在的“我”。俞敏洪的成功告诉我们:创业之前必须进行一场信心革命。
大多数人的创业梦想并不是被苛刻的现实所粉碎,而是在微渺的自我定位中夭折。在创业之前,人们很容易找到借口,譬如资金不够、知识欠缺、经验不足等。这些其实都是可以克服的,只要你不停地向上、向上,小草也能长成参天大树。
学历高低并不重要,你需要的是在以后的事业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年龄大小也不重要,只要你拥有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决心;没有机会不能成为理由,机会无处不在,只需你拥有善于发现的眼睛。
创业是伟大的,但创业又是极其平凡的,平凡到每一个人,甚至是很弱势的人都能去尝试,甚至获得成功。每个人都拥有成功创业的机会,关键是采取行动并坚持不懈。
2.要有一个“造房子”的梦想
创业要目标明确,盲目做事只会浪费时间与生命。积累所有获得成功的必备条件与因素,量变就会形成质变,梦想就会变成现实。
俞敏洪的父亲是个泥瓦匠,经常帮别人盖房子。每次盖完房子,他的父亲总会把废弃的碎砖瓦捡回家,看到路边的砖瓦石也会一起带回家。就这样一两块砖、三五片瓦,越积越多。年少的俞敏洪不知道这堆砖瓦的用处,直到有一天父亲用这堆砖瓦在院子的一角砌成了一个方方正正的猪圈。
长大后的俞敏洪猛然意识到,多年前父亲盖猪圈的整个过程竟阐释出了成功的奥秘。“一块砖没什么用,一堆砖也没什么用,如果你心中没有一个造房子的梦想,拥有天下所有的砖头也只是一堆废物;但如果只有造房子的梦想而没有砖头,梦想也无法实现。小的时候,我家穷得连吃饭都成问题,自然没有钱去买砖盖房子,但我的父母并没有放弃,他们日复一日地捡起砖头碎瓦,终于有一天积攒起了足够的砖头来造心中的房子。”
在以后的日子里,这种精神一直激励着俞敏洪,也成为了他做事的指导思想。
无论决定做什么事情,俞敏洪总会先问自己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做这件事情的目标是什么;第二个问题是需要多少努力才能够把这件事情做成,也就是需要捡多少块砖头才能把房子造好。
俞敏洪在学习和生活中很好地贯彻了这一思路。
在大学期间,俞敏洪发现自己的口语和听力不像其他同学那样好,便埋头苦记单词。终于有一天,他成了“超级英文词典”,掌握了8万个词汇,单词量比一本六七厘米厚的《朗文现代英汉双解词典》还多一倍。当然,获得这一成果,俞敏洪经历了艰辛的过程,为了记单词,他翻破了两本《朗文现代英汉双解词典》。
创业伊始,俞敏洪就立志把新东方做成全国最好的英语培训机构。离开北大后,他找到了以前兼职的民办学校——东方大学,希望能够借用东方大学的名号在外面办一个英语培训部。最后,双方达成协议,每年上交15%的管理费。1991年冬天,俞敏洪在中关村二小租了一间约10平米的教室,挂上了“东方大学英语培训部”的招牌,开始营业。
三年的留学备战经历,让俞敏洪对GRE、TOEFL考试了如指掌,再加上他多年的英语教师经验及在各种辅导班兼职的经历,投身于英语培训行业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但创业前期的辛苦也不是普通人所能承受的。每天早上,俞敏洪都会在零下十几度的气温下骑着自行车,拎着浆糊桶,四处寻找电线杆,在上面张贴广告;下午,他们夫妇俩就在培训部里虔诚地守候着,盼望前来报名的学生。
新东方人都知道俞敏洪有电线杆情结,因为新东方就是靠他在电线杆上一张一张贴广告贴出来的。后来,因为市政建设,新东方外面的两根电线杆要拆。俞敏洪一听就急了,坚持不让拆,最后花了7万元才保住了那两根电线杆。新东方的老师们最喜欢讲的段子就是:“老俞最喜欢什么?电线杆!”而新东方的三驾马车之一、创业元老徐小平则这样评价:“俞敏洪左右开弓地刷浆糊,在中国留学运动史上刷下了最激动人心的一页华章。”
眼见培训部陆陆续续有了一些生源,俞敏洪夫妇非常高兴。“我平均每天给学生上6到10个小时的课,很多老师倒下了或放弃了,我没有放弃,十几年如一日。每上一次课,我就感觉多捡了一块砖头,梦想着把新东方这座‘房子’建起来。到今天为止,我还在努力,并已经看到了新东方这座‘房子’能够建好的希望。”
在俞敏洪不懈的努力下,培训部的生源越来越多,渐渐有了生机和活力。于是,俞敏洪打算创办真正属于自己的学校。但是,自己创办培训学校是需要执照的,对申请人也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条件之一就是申请人必须有副教授以上的职称,而且需要原单位的同意。俞敏洪当时只是讲师职称,而且,北大也不会同意他办学。
为了拿到执照,俞敏洪每周都会去海淀区成人教育办公室,坐在那里和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聊天。来来往往半年后,俞敏洪的诚意和执著打动了他们。考虑再三后,教育局终于给了俞敏洪一张有效期为半年的试营业执照,同时规定:如果有学生告状,执照马上没收。就这样,1993年11月,“北京新东方学校”成立了。
“我骑着自行车到海淀区教育局领许可证的那天,北京正好刮着大风,满天黄沙飞舞,我感觉有一种战士出征的悲壮。”回忆当年的情景,俞敏洪很是感慨,而新东方今天的辉煌可以说都是俞敏洪对“造房子”的梦想的坚持。
“金字塔如果拆开了也只不过是一堆散乱的石头;生活如果过得没有目标,也只是几段散乱的岁月。但如果每一天都努力实现梦想,散乱的日子就会积成生命的永恒。”俞敏洪感慨道。
正如生命离不开空气一样,目标也是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明确的目标是成功的一半,可以给我们描绘清晰的未来,并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我们积极进取,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工作方式和路径。
当然,有一点很重要,我们设定的目标必须是具体的、可以实现的。“很多人对自己本人和目标之间的吻合性和分析不够,导致的结果就是目标永远不能实现。”俞敏洪这样告诫我们。
要攀登人生的这座山,除了必须要有实际行动之外,还要找到自己的方向和目的地。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更高处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可望不可及。
3.笨鸟先飞早入林
成功从来只青睐勤奋的人。有句俗语说得好,“笨鸟先飞早入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每天多努力一些,也就与成功更靠近一些。
正是凭着这股执著劲儿,俞敏洪最后终于编写成了被称为“红宝书”的《雅思词汇——词根+联想记法》。据俞敏洪说,这本书的版税比他的工资还要高。
天资与成功向来不成正比,只有努力与勤奋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俞敏洪并不是一个天资聪颖的人。
新东方元老级人物徐小平曾开玩笑地说:“我,北大团委文化部长;王强,北大艺术团团长;俞敏洪?观众,而且是大礼堂某个角落里的站票观众。”俞敏洪,江阴第一中学的风云人物,到了北大,不会说普通话,不会吹拉弹唱,英语口语和听力一团糟。大学五年是俞敏洪人生中充满了挫折、迷茫与无奈的灰色五年。
即便是面对如此灰暗的生活,俞敏洪依然没有放弃,他说:“别人每天背100个单词,我就背110个单词,只要多努力一点,一年下来就能比别人多背3650个单词;别人一天学习10个小时,我一天学习11个小时,这样一年下来,就能比别人多学习365个小时,也就是说,比别人多学习了近两个月的时间。只要能这样坚持下去,到了最后,别人的词汇量是无法和你相比的。”大学五年,他的词汇量在班里绝对是独步天下。
新东方人这样调侃俞敏洪惊人的词汇量:老俞酷爱背单词,不,岂止是“酷爱”,毫不夸张地说,应该是“嗜背成性”,“不背就浑身不爽”。据说此人词汇量已达200多万,人称“中华词汇第一人”,颇为骇人听闻。此人有一“爱好”,大街上遇到朋友,两眼放光,激动万分,不顾川流不息的车流、人流阻隔,便冲上前去,紧紧握住对方的手,憋个良久迸出一句“考我单词吧”,并且有“不把我考倒不让你走”的“誓言”。其实,谁考得倒老俞啊……他背单词到了如此境地:市面上已经买不到他能用的单词书了,全背完了!他便自己编写了一本GRE词汇,被大伙戏称为“红本本”。里面的单词到了什么样的地步,竟然连“非洲小蛤蟆”、“阿斯拉野猪”之类的单词都有。
以上虽只是戏谑之言,但俞敏洪在英语词汇方面的造诣由此可见一斑。
一个人的成功和天生的资质关系不大。我们在学校读书的时候,班里常常有一些所谓的“天才型”同学,这些同学的学习能力非常强,他们懂的东西也比其他同学多很多,学习成绩在班里更是名列前茅。但是几十年过后,他们却未必是最成功的那一位。
天生资质好的人开始时就会领先于他人。由于这种资质,他们能够较轻松地掌握知识、技能,也很容易产生优越感,认为自己即便不努力也会有很好的成绩、很高的成就,久而久之,天生的优势就会被逐渐削弱。
而努力的人却不一样。他们虽然一开始学习的速度会比较慢,效果也比较差,但经过一天天的积累,学习的结果慢慢就会显现出来。
美国作家卡文·库利说过:“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坚持不懈。聪明不能,因为世界上失败的聪明人太多了;天赋也不能,因为没有毅力的天赋只不过是空想;教育也不能,因为世界上到处都可以见到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半途而废。如今,只有决心和坚持不懈才是万能的。”
俞敏洪说:“我从小时候就有一个特点,喜欢持续不断、长期性地努力。新东方能够做到今天,与我这个个性也是有关系的。我从来不担心别人比我做得更好或是更快,达到别人的成绩我可能要用更长的时间,但我的结果不一定会比别人差。”
4.相信自己,才能超越自己
人生的信念最重要,一个人能在生活的种种磨难中屹立不倒,靠的就是信念。我们要相信自己,相信只要不断努力,明天一定会比今天更美好。
俞敏洪说:“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每个人都有在生活中赢得自己地位的能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观察世界的方法,每个人都有潜能和局限,只要恰当利用自己的能力,我们就能够成为有创造性和思考能力的人,只要我们相信自己,就可以成为一个胜利者。”
从出生开始,我们就在不断地超越自我。蹒跚学步的时候,一次次地跌倒,又一次次地爬起来,直至最后离开父母的怀抱,迈出人生中的第一步——这是我们人生中的第一次自我超越。
中学的时候,俞敏洪有过从差生到优等生的经历。他说:“我上中学时数学成绩很差,为了把成绩拉上来,我把数学书逐字逐句地从头学到尾、练到尾,并且反复好几遍,后来,我的数学成绩就考到了班级前列。”这一经历也使他树立了一种信念:只要相信自己,向着目标循序渐进地去努力,就能超越自己,使人生变得精彩。
他说:“我们总是看着机会从身边溜走,因为犹疑、懒惰而至事后追悔;我们容易满足现状,因为我们从来没在脑海中有过辉煌的计划;我们不敢面对未来,因为我们从不相信自己,以为世界是手心的流沙,手一紧就会流失;我们未能突破,因为我们无法发挥潜能,不能超越自己。”
当我们坚定信念不做一个平凡的人,坚信自己与众不同之后,我们就会想方设法地努力提升自我。随着能力的不断提升,我们就会达到超越自我的目的。俞敏洪就经历了这一过程。
从1985年北大毕业到1993年创立新东方,俞敏洪一直在探索自己的发展方向,相信只要坚持努力奋斗就会有结果。
“我创业的时间比较长,大概10年左右。我是1985年毕业的,到1995年,新东方学校已经做得比较不错了。创业这段时间是我孤独苦闷探索的时间。但在这期间,我从来没有放弃过对自己的信心。虽然内心也会有一些自卑,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但是我依然充满信心地虚心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提升各方面的能力,终于取得了成功。”
创业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过程,自信虽好,但要切忌盲目自信。所以,创业者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创业者要彻底地分析自己,认清自己,明白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只有认识到自身的优点,我们才能充分地发挥才干,进一步增强自己的信心;只有找到自己的弱点,我们才能有目的地用行动和措施弥补不足,变不利为有利,避免失败。
其次,正确对待创业过程中的失败和挫折。创业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由于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及自身劣势的影响,创业者遇到挫折乃至失败是很正常的现象。当我们遭遇失败和挫折时,不要消沉,而应该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以备再战。
“所有人都是凡人,但所有人都不甘于平庸。我知道很多人是在绝望中来到新东方的,但你们一定要相信自己,只要艰苦努力,奋发进取,即便身处绝望,也能寻找到希望,平凡的人生终将发出耀眼的光芒。”俞敏洪这样对他的学生们说。
5.小成功靠个人,大成功靠团队
创业到了一定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很复杂,此时,找到合适的伙伴对创业成功至关重要。创业者在第二个阶段就要开始寻找合作伙伴了,集合众人的智慧来解决更多更复杂的问题。这些合作伙伴可以是你的同学、朋友或老师。创业者并不需要是一个全才,一群有能力的人才聚集在你身边,创业才会取得成功,团队是创业的最大宝藏。
到1995年年底,随着新东方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学生总数已经达到1.5万人,俞敏洪恨不能长出三头六臂来。“要么把新东方关掉,要么把新东方做大。”这是俞敏洪当初的想法。
但是要把新东方做大,有一个问题迫在眉睫,那就是必须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我跟妻子忙不过来了,我妻子就把她天津的姐夫请了过来,最后,我又请了几个下岗工人……从1993年一直到1995年,新东方的年收入已经达到几百万元,我觉得这个时候不能再靠我一个人的力量发展了。当时,我有一种朦胧的感觉,一定要有人来跟我一起做。虽然我并不知道要让谁来跟我一起做,但我知道仅靠我一个人不行。同时,我也很清楚,学校不能股份化,所以,我就想在身边寻找可靠的合作伙伴。”俞敏洪这样分析当年寻找合作伙伴的原因。
当时,俞敏洪对于能否请动心仪的合作伙伴并没有信心,他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俞敏洪说:“我想去看看那些在压力下生活的老朋友,如果他们生活得很好就取取经,如果他们的生活状况一般,就请他们回来跟我一起干事业。”
俞敏洪认为,在请人这件事上一定要请自己认为最厉害的、比自己强的人,所以,一开始他就瞄准了自己的精英同学。当时,他的同学在海外都已经有了稳定的工作,有的甚至还小有成就,俞敏洪是如何说服他们的呢?
第一步,炫耀刺激。当时,中国没有信用卡,俞敏洪要到国外去看他的精英同学需要带很多现金,所以,他在国内换了整整1万元美元的现金,全部是百元大钞。当请同学吃饭的时候,俞敏洪掏出大把现金,这种豪气让他的同学很是震惊。他的精英同学突然发现,这个原来在班里完全不起眼的、几乎被大家看不起的同学,竟然拿着大把的美钞跑到国外来这样炫耀!“这样一个人都能做成自己的事业,我们回去,至少能够做得像他一样好!”这是当时在场的同学的普遍想法。与其说他们对新东方动心,不如说俞敏洪给了他们自我创业的巨大信心。
第二步,庄严承诺。按照俞敏洪当初说服同学加盟新东方的承诺,他要在“新东方”这一品牌下把公司分成几个部分,每个人负责一个或几个部分,相当于负责人自己的小型公司,自负盈亏。
第三步,立即兑现。在1995年之后,徐小平、王强等人相继回国,加入新东方。俞敏洪、徐小平、王强“聚义”,给新东方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此,俞敏洪做了四件事:第一,为迎接徐小平,他用30万元的原装“帕萨特”换了“红大发”面包车;第二,让徐小平入主移民公司;第三,徐小平回国后,王强辞去年薪近6万美元的工作回到国内,俞敏洪立即将负责财务、行政、后勤的妻子撤出新东方,改变新东方“夫妻店”的形象;第四,划分组织结构,确定新的利益格局。
“1996年,徐小平、王强加盟新东方,显然比我一个人干的时候更加令人振奋,让人感觉到方向性更加明确。我自己开始只是做出国TOFEL、GRE这一块。徐小平一来,学生的人生设计工作有人做了,学生到新东方参加培训,往往并不明确为什么留学、若在留学过程中感到迷茫该怎么办、今后这条道路应该怎么走等。徐小平做的人生设计工作不比任何一个专业培训差,因为它是学生思想上、精神上的支柱。王强老师带回了美语思维的概念,他让大家真正意识到,学语言还要学它的思维,新东方的基础英语培训事业因此得以展开。现在,参加培训的人数已经超过了留学的人数。”俞敏洪对徐小平、王强为新东方带来的改变评价极高。
王强说:“新东方是两片肺叶在呼吸,一边是海龟的肺,一边是土鳖的肺。”俞敏洪则笑称,他是一只土鳖带着一群海龟在奋斗。
比尔·盖茨说:“小成功靠个人,大成功靠团队。一家公司要迅速发展,就要聘用好的人才,尤其是需要聪明的人才。如果把微软顶尖的20个人才挖走,微软就会变成一家无足轻重的公司。”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也说:“人才是利润最高的商品,能够经营好人才的企业才是最终的赢家。”从中我们可以明白:一个人要成事,一家企业要发展,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至关重要。
对于创业者而言,决定成功与否的因素很多,这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创业者在创业初期可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在危难时刻可能认为捞到根稻草就能救命。其实不是这样的,越是在危急时刻,创业者越需要鉴别能力,冷静地分析可能的合作伙伴,分析他们当中谁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古代的曾子说过:“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俞敏洪之所以不惜血本地寻找合伙人,并把自己的事业主动分给他们,就是因为他知道:想要创业成功,就要找对人。事业要想做大,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先舍才能后得。
在需找合伙伙伴这件事上,俞敏洪一方面跳出了“唯便宜”成本论、“唯好驾驭”管人论的误区;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其做大事的眼光与策略。寻找合作伙伴就要找比自己能力强的人、对未来有长远帮助的人,真正能够认识到这一点的创业者其实并不多。有时候,起点确实能决定终点。正是俞敏洪最初的高瞻远瞩,才使得新东方迅速发展壮大,成为一个创业奇迹。
6.区分冒险与冒进
冒险与冒进,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冒险鼓励我们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大胆地去尝试,而冒进则是在不理智情况下的冒险行为。
一个人问一位哲人:“何谓冒险?”哲人回答说:“假如有一个山洞,洞里有很多财宝,大家都想把财宝取出来。如果那个洞是狼窝,取宝者就是在冒险;如果那个洞是虎穴,取宝者就不是冒险,而是冒进;如果那个洞里只有一捆柴草,或者即使那是一个空洞,那么,想去取宝的人也是冒进。”
可见,冒险应该是理性而自信的。若创业者有胆有识,那么,创业途中的许多风险都可以化为财富;相反,一味地前怕狼后怕虎的创业者将一事无成。
当初,俞敏洪从北大辞职其实就是一次自信而理性的冒险。
“当初我从北大出来的时候,实际上是带有风险性的,因为1990年从北大出来意味着失去铁饭碗,意味着一辈子不知道把户口落到什么地方去,意味着自己的档案不知道往什么地方放,但是,我是有把握的。因为我知道出来以后每天晚上可以去上课,我作为老师是合格的,我每天晚上赚20块钱是合格的。如果我每天晚上能赚20块钱,一个月就能赚600块钱,而当时北大给我开的工资是120块钱。我在外面上课赚的钱比在北大拿的工资多了3倍,即使我租房子,也能养得起我的家人。”
“后来干新东方,我把自己的全部积蓄都投入了进去。我认为,如果把我前两年所赚的几万块钱全部投入进去,即使这些钱都损失了,我也不会自杀。因为这只能说明这两年我在经济上毫无收获,但我还是一个老师,依然可以从一晚20块钱干起。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前提,1993年,我才敢于把我所赚的钱一次性投入新东方,因为我知道,这个失败对我来说能够承受得起。”俞敏洪说。
创业不是赌博,创业者的冒险是基于对自身能力的充分了解。
既然创业需要冒险精神,那么,如何理性地冒险呢?俞敏洪提到了两点:一是做自己有把握的事情;二是要远离危险和不幸。所谓做自己有把握的事,就是要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事情的发展趋势有一个正确的判断;至于远离危险和不幸,就是说不要有赌徒心态,要充分计算风险的大小,评估自己的抗风险指数,理性地冒险。
俞敏洪总结道:“不要为了避免危险而退缩,当你发现成功的可能性有50%的时候,就可以去做。另外,冒险一定要有一个前提,就是在自己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创业本身就是一件冒险的事情。冒险并不是随便进入危险境地,自找麻烦,自讨苦吃。一个具备冒险精神的人绝对不是一个头脑简单、做事鲁莽的人,而是一个对自己的行为及后果深思熟虑并能负责的人。他们通常都有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有着对新生活、新领域的热情。他们的理想和眼光一直伸展到地平线之外,他们的头脑思索着个人或人类还没有达到的新境界。”
7.像三文鱼那样奋斗
每个成功的人,都在很早的时候就怀抱着一个理想,哪怕那时候贫寒交迫,或是受尽冷落。
关于梦想这个命题,俞敏洪后来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
“我们常常听到人们各种各样的梦想,每一个梦想听起来都很美好,但在现实中,我们却很少见到真正坚韧不拔、全力以赴去实现梦想的人。人们热衷于谈论梦想,把它当作一句口头禅,一种对日复一日、枯燥贫乏生活的安慰。很多人带着梦想活了一辈子,却从来没有认真地去尝试实现梦想。
“只有人类能够去梦想,并把梦想变成现实。没有梦想就没有精彩的生活,梦想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它意味着还没有体会过的生活,意味着无穷的可能性,意味着意想不到的惊喜,意味着对自己的信心。
“可是,是什么在阻止人们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呢?我们听到的理由多如牛毛。比如说想去某地旅游,但没有足够的钱;想学习英语,但没有足够的时间;想要追求某人,但觉得条件还不够成熟等。人们对于做不成的,或者还没有做的事情,很少把原因归结到自己身上,往往都是习惯性地寻找某个外在的理由,为自己开脱一下,舒口气,然后继续过自己平庸的日子,让梦想躺在身体里的某个角落里呼呼大睡。
“其实,能否实现自己的梦想,外在因素只占小部分原因,主观因素才是能否实现自己梦想的主要原因。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梦想,最重要的是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勇气和行动。勇气,是指放弃和投入的勇气。一个人要为某个梦想而奋斗,就一定要放弃目前自己坚守的某些东西。既想经历大海的风浪,又想保持小河的平静;既想攀登无限风光的险峰,又想散步平坦舒适的平原,是不太可能的事情。投入,是指一旦确定了值得自己去追求的梦想,就一定要全身心投入。心想不一定事成,事成的前提是全力以赴地去做。比如,一个人想学游泳,惟一的办法就是一头扎到游泳池里去,也许开始会呛几口水,但最后一定能够学会游泳。
“因此,实现梦想的关键是能否果断地采取行动,行动才是最强大的力量。有一个学生曾经说,他以后想要走遍全世界,变成像徐霞客、马可·波罗那样的旅行家和冒险家,去感受大海一望无际的壮阔,体会沙漠高低起伏的雄浑,探索落日下尼罗河畔金字塔的奥秘,追寻云雾中喜马拉雅之巅的神圣。但是他说现在还没有钱,要等到成了百万富翁以后再去做这些事情。我问了他两个问题:一是,如果这辈子没有成为百万富翁,还去不去旅行?二是,如果成为百万富翁的时候已经老得走不动路了,还去不去旅行?我告诉他,最好的办法是现在就上路,拿根棍子拿只碗,一路要饭也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梦想是不能等待的,尤其不能以实现另外一个条件为前提。很多人正是因为陷入了要做这个就必须先做那个的定势思维,最后一辈子在原地转圈,生活再也没有走出过精彩。
“所以,当我们拥有梦想的时候,就要拿出勇气和行动来,穿过岁月的迷雾,让生命展现别样的色彩。”
俞敏洪在《三文鱼的生命旅程》中这样写道:
“当我们在饭桌上品尝美味的三文鱼时,也许很少会想到关于它们的令人感动的生命故事。
“每4年一次的10月份,加拿大佛雷瑟河上游的亚当斯河段,平静的水面变得沸腾起来,成千上百万条三文鱼从太平洋逆流而上,来到这里繁殖后代。三文鱼银白色的鱼身在逆流而上的过程中变成猩红,整个水面因为有太多的鱼而呈现出一片红色。
“三文鱼的一生令人惊叹!从鱼卵开始——每条雌鱼能够产下大约4000个左右的鱼卵,并想方设法地将其藏在卵石底下,但大量的鱼卵还是被其他鱼类和鸟类当作美味吃掉——幸存下来的鱼卵在石头下度过冬天,发育长成幼鱼,春天来临时便顺流而下,进入淡水湖中,它们将在湖中度过大约一年的时光,然后再顺流而下进入大海。在湖中,尽管它们东躲西藏,但大多数幼鱼依然逃不过被捕食的命运,进入湖中的每4条鱼就有3条被吃掉,只有一条能够进入大海。危险并没有停止,进入了广袤的大海,也就进入了更加危险的领域。在无边无际的北太平洋中,它们一边努力地长大,一边每天要面对鲸鱼、海豹和其他鱼类的进攻;同时还有更加具有危险性的大量的捕鱼船威胁着它们的生命。整整4年,它们经历无数艰险,才能长成大约3公斤左右的成熟三文鱼。
“成熟之后,一种内在的召唤使得它们开始回家的旅程。10月初,所有成熟的三文鱼在佛雷瑟河口集结,浩浩荡荡游向它们的出生地。自进入河口开始,它们就不再吃任何东西,全力赶路,逆流而上将会消耗掉它们几乎所有的能量和体力。它们要不断从水面上跃起以闯过一个个急流和险滩,有些鱼跃到了岸上,变成了其他动物的美食;有些鱼在快要到达目的地之前力竭而亡,和它们一起死去的还有肚子里的几千个鱼卵。最初,雌鱼产下的每4000个鱼卵中,只有两个能够活下来长大并最终回到产卵地。到达产卵地后,它们顾不上休息,开始成双成对挖坑产卵授精。在产卵授精完毕后,三文鱼精疲力竭双双死去,结束了只为繁殖下一代而进行的死亡之旅。冬天来临,白雪覆盖大地,整个世界变得一片静谧,在寂静的河水下面,新的生命开始成长。
“三文鱼的一生充满了危险和悲壮,它们克服种种困难,躲避无数危险,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逆水搏击,回游产卵,为自己的生命划上句号。也许这样做是遗传和基因使然,并不是一种自觉的精神意识,但这一现象在人类眼里看来,依然令人感动,让我们思索和振奋。三文鱼的一生,贯穿着明确的生命主线:成长,不管各种艰难险阻的成长;经历,不管大海多么不可预测,也要从平静的湖水游向大海去的经历,去完成生命各个阶段的历程;使命,不管多少险阻,都要完成一生的使命,返回出生地来繁衍后代,哪怕以生命为代价。这一生命的主线使得三文鱼的一生变得尤为壮观。
“人类生命的过程中,也应该有非常明确的生命主线。我们应该努力成长,不惜一切代价使生命变得成熟;为了成熟,我们应该去经历,经历自然、人文、社会和历史,使我们的生命变得完美;我们更需要使命感,活着不仅仅为了活着,我们生命的背后有使命存在,这一使命也许各不相同,但从终极意义上来说,应该是一致的,是为我们和我们的后代在和谐自然的世界中更加幸福地生活。也许我们不需要像三文鱼一样以生命为代价,但完成这一使命的神圣信念,却应该比三文鱼的回游产卵更加严肃和不可动摇。
“在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人忘记了自己需要成长,变得懒惰、无聊和平庸;有太多的人忘记了应该去经历,变得胆怯、狭隘和固执;有太多的人忘记了自己承担的使命,变得苍白、迷茫和失落。那些成千上万在三文鱼回游的季节来到河边的人们,在观看三文鱼生与死搏击的同时,是否从它们身上得到了一点点感悟,并且重新开始思考自己生命的历程呢?”
俞敏洪相信,生命的体验应当比结局珍贵,他用三文鱼炼狱一般的磨难过程来形容有价值的人生应有的过程:成长是必须的,是无可选择的既定命运;而经历却是扩充,是丰富,是在既定命运之下做主动的选择;而成熟则是积累后的质变,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遇。
同样,俞敏洪自己也正是这样一直行进在勇敢经历、充分体验并寻求升华的路上,他所走的这条路,仍漫漫其修远兮,他从不认为这已是最终的结局。
8.梦想的标准是为社会创造价值
无可置疑,有目标的人生才能变得丰腴充实。目标具有一种导向的力量,它能让人们知道目之所及、心之所求在何方,将人生引向不同的境界。有多少人正是被虚妄或渺小的目标所误导,最终被后世的鄙夷所淹没。
歌德曾说:“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若要自己的自信不是短浅和盲目的,你至少要先相信世界总有一天会给予你一份认可、一个庄严的回报,相信你的目标对社会是有价值的。俞敏洪强大的心灵支撑正来源于此,他不只一次提到一个人于社会应有所价值,坚信他所从事的教育培训事业的意义。这种价值,是我们坚持下去的理由,也是梦想存在的根基。
在《赢在中国》的比赛现场,俞敏洪多次以“创业项目”是否具有社会意义来对选手做出点评,这不只是对个人事业的一种选择,也显示出了一种眼光和价值观,梦想的确可以有很多种,然而,选择的标准却不应是自己的需求,而是社会的认可。
俞敏洪做新东方,它的价值无疑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他顶着“留学教父”的桂冠,让曾经令中国人望而生畏的TOEFL、GRE考试变成了福特式的生产线。而对于所有参加过新东方培训的人来说,对新东方精神的感受也许远远超过对学习英语的领悟,不少人对新东方培训的一个做法印象十分深刻,那就是新东方会自己出钱印刷《新东方精神》,再免费送给学生们人手一册,目前已经有近200多万的学员拿到过这本书。
俞敏洪说,新东方不仅教学生英语,还要教他们做人的胸怀,升华他们的理想、追求和目标。
正因为如此,新东方的课堂既是英语学习的天地,同时也是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的讲场;新东方接连举办了各种各样免费的公益讲座和活动,服务于青年学子;新东方的老师们会远赴大洋彼岸,向中国留学生宣传中国经济建设的骄傲成就,鼓励他们学成归来,报效国家。据不完全统计,在海外各大名校就读的中国留学生中有70%是新东方弟子,而10多年来,从新东方出国留学,而后又汇入“海归”大潮回国创业的人数更是数不胜数。
教育是重要的,比教育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的影响。
新东方教育了一批人,影响了一代人。
更多的时候,企业的发展模式往往来自于企业领导人的梦想和价值观,创业的经验可以借鉴,企业的文化气息和价值追求却要由企业家的自身底蕴和终极目标来决定,无法效仿,亦无从复制。正如俞敏洪在《赢在中国》中所说的那样:“一个企业的天花板就是这个企业的老总,如果老总像个小商人,那企业做的永远都只能是小生意。”
领导人的价值选择将决定企业的用人标准,而企业的用人又将影响企业的发展前景。
有人曾经问过俞敏洪:“你选老师的标准是什么?”他说:“英语达标,认同新东方理念,善表达懂幽默,再加一点人文情怀。”俞敏洪是这样的,所以,他要求新东方的老师也这样,因为他知道,只有这样的老师才能真正教给学生知识和正确的人生指导。
又如星巴克的老板舒尔茨,他就是被星巴克创始人的价值理念和发自内心的热情所吸引,才会来到星巴克工作,继而希望把这种价值观也传达给别人。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下,舒尔茨最终不仅成为了星巴克的老板,还创造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和代表生活方式的星巴克咖啡文化。在舒尔茨身边工作的那一群人也是满怀热情,勇于追求梦想,敢于尝试新事物,他们坚持着企业的价值理念,终于成功缔造了一个既“可敬”又“可爱”的星巴克品牌。
在中国的富翁里,俞敏洪是第一个教书匠;在中国的教书匠里,俞敏洪是第一个富翁。他曾说:“新东方精神对我而言,是我生命中一连串铭心刻骨的故事:是在被北大处分后无泪的痛苦,是在被美国大学拒收后无尽的绝望,是在被其他培训机构恐吓后浑身的颤抖,是在被医生抢救过来后撕心裂肺的哭喊;新东方精神对我而言,更是在痛苦之后决不回头的努力,在绝望之后坚韧不拔的追求,在颤抖之后不屈不饶的勇气,在哭喊之后重新积聚的力量。”
正是在种种苦难面前的容忍、控制、激励和思考,让俞敏洪拥有了一种光芒,这种光芒是知甘苦、识冷暖的人文情怀,也是一种博大的理想主义,这使得他人与之相形见绌。为此,在被学生们总结为“激励型”风格的授课和演讲中,俞敏洪常常用到的例子就是自己的经历,而听他讲述的人们,面对这样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现实人生教案时,很少有人能够不深受感染,为之动容。
本章链接:
俞敏洪经典励志语录
(1)只有两种人的成功是必然的。第一种是经过生活严峻的考验,经过成功与失败的反复交替,最后终于成大器;另一种没有经过生活的大起大落,但在技术方面达到了顶尖的地步,比如学化学的人最后成为世界著名的化学家,这也是成功。
(2)当你是地平线上的一棵草时,不要指望别人会在远处看到你,即使他们从你身边走过甚至从你身上踩过,也没有办法,因为你只是一棵草;而如果你变成了一棵树,即使在很远的地方,别人也会看到你,并且欣赏你,因为你是一棵树!
(3)有些人一生没有辉煌,并不是因为他们不能辉煌,而是因为他们的头脑中没有闪过辉煌的念头,或者不知道应该如何辉煌。
(4)学英语好比学鸟叫,你在树林里学鸟叫,当有四只鸟落在你肩上时,说明你过了英语四级;当有六只鸟落在你肩上时,说明你过了英语六级;当有许多鸟落在你肩上时,说明你成了鸟人。
(5)在我们的生活中,最让人感动的日子总是那些一心一意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奋斗的日子,哪怕是为了一个卑微的目标而奋斗,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因为无数卑微的目标积累起来,可能就是一个伟大的成就。金字塔也是由每一块石头累积而成的,每一块石头都是很简单的,而金字塔却是宏伟而永恒的。
(6)生活中其实没有绝境,绝境在于你自己的心没有打开。你把自己的心封闭起来,使它陷于一片黑暗,你的生活怎么可能有光明!封闭的心,如同没有窗户的房间,你会处在永恒的黑暗中。但四周实际上只是一层纸,一捅就破,外面则是一片光辉灿烂的天空。
(7)光有奋斗精神是不够的,还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去做。要先分析自己的现状,分析自己现在处于什么位置,到底具备什么样的能力,这也是一种科学精神。你给自己定了目标,还要知道怎么样去一步一步地实现这个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树立具体目标和脚踏实地地去做同等重要。
(8)人生的奋斗目标不要太大,认准了一件事情,投入兴趣与热情坚持去做,你就会成功。
(9)成功没有尽头,生活没有尽头,生活中的艰难困苦对我们的考验没有尽头,在艰苦奋斗后我们所得到的收获和喜悦也没有尽头。当你完全懂得了“成功永远没有尽头”这句话的含义时,生活之美也就向你展开了她迷人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