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努力的时候,有没有感觉被世界遗弃的孤独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哪里有如愿以偿的人生,还不都是“逼出来”的

【在我的“朋友圈”里开店的人们】

(现身说法:艺文,女,28岁)

微信“朋友圈”里不断出现这条状态:在我的“朋友圈”里开店的店主们,已经年末了,新一年的“租金”麻烦你们按时交一下。也许你会一笑而过,但这笑肯定是无奈的笑。

我观察过我的“朋友圈”里几个做“代购”的人。我记得刚认识他们大概是在一年前,那时他们都还是用下班后的时间“倒买倒卖”点从世界各地亚马逊“海淘”来的东西,比如洗发水、沐浴露、吃的、喝的一类的东西。“小代购们”像蚂蚁搬家一样,不仅让我认识了很多国外新鲜有趣的产品,重要的是这一年来看着他们搬运的“包裹”越来越多,卖的东西种类也越来越丰富了。其中,有几个人已经辞职全职做“代购”并且开始招“代理分销商”了。

当然,我也是其中一员。我是做面膜的。当时很多人看不起我,他们说,利用“朋友圈”做生意,是在“骗朋友”。于是,很多人“拉黑”了我,包括我的一些同学,我打电话过去他们也不接。当时,我很难过,突然之间,感觉所有人都遗弃了我,而这一切不过是因为我在“朋友圈”发了点面膜的广告。

我想,这是在我自己的“朋友圈”,难道不应该我想发什么信息就发什么信息吗?我非常委屈,后来,我的一位朋友对我说:“这很正常,不就是被‘拉黑’了么?我们上班不也是这样吗?之前我是做推销的,一天10小时辛苦地工作,在自己的工作圈里也要‘低到尘埃’里,遇见为难人的客户也不禁会骂我两句,客户把门摔在我脸上的事情太多了。”

我记住了那位朋友的话,是哪个“圈子”并不重要,没有谁比谁“低等”,这是生活的常态。

是的,之前,我作为“上班族”,很少能看到自己的力量能有多大。我曾对很多人说过我想做什么,但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行。可是,现在我知道自己至少在“代购”这件事上“能行”。做“代购”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样简单,从买货,安排国际快递,等待物品,有时候要承担运输损失,再自己写宣传文案卖东西,产品上架,发快递,收款,维护客户关系,都需要一个人完成。当我一个人做这么多事的时候,有一种一点一滴为生活更美好而努力的幸福感,这种感觉和每天上班下班按时领工资的感觉完全不同,是另一种人生体验。

所以,我觉得在“朋友圈”开店,是美好的,那是种一点一滴都是自己动手努力,再一点点像滚雪球一样壮大起来的感觉。

而且,“代购”也不仅仅是买卖关系,也有朋友之间的温情在其中。

有个朋友说,她的公司有3个微信号:“公众微信号”用于发布公司咨询;“售后服务号”为顾客解决收到货品后的各种“疑难杂症”;而她自己的“个人微信号”则用来同顾客进行情感交流。她说:“生活照,小孩子的照片,护肤品……我都会在微信上‘晒’,让‘粉丝’了解我的生活,了解我们的团队。”她尝试把消费者培养成专家,把顾客培养成“粉丝”,用“人情味”来营造和建立信任,用品牌的人格魅力留住客户,这或许就是“极致”“专注”之后,别人“抄不走”的精髓所在。

我很感慨,想来,每个日复一日的坚持,总有些精神和内容值得我们用心体会。如果你能从每个人身上学一点能让自己更加强大的东西,你会变得越来越好。

【能干的人,都是“逼出来”的】

当我们邂逅一位曾经“山重水复”而后又“柳暗花明”的友人时,一番唏嘘、一声叹息之后,往往都会问:

“这些年,真不容易,你是怎么活出来的?”

“人都是逼出来的。”那位历尽沧桑的老友可能会这样平淡地回答。

当我们的同事在“意想不到”的时间内完成了“意想不到”的业绩时,我们会心怀敬意又略带“醋意”地上前搭讪:

“真想不到……怎么就完成了?”

“还不都是逼的。”

“都是逼出来的”——这样的话我们在生活中听到的次数实在是太多了,可是又有谁想过,这平平淡淡的几个字,其中竟包含了多少感人的故事和成功的真谛!

“逼出来的”究竟是什么?是人的潜能,是人的创造力,是创新,是发展。日常生活中,人在一“逼”之下而发挥出超常智能和潜能的事例不胜枚举。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的中国汉代“飞将军”李广,以善射闻名。据史书记载,有一天李广出门打猎,惊见草丛里有一只“虎”,情急之下他应手放了一箭。过去一看,原来是块大石头,而整个箭头竟然都没入石中。过后,他又试射几次,可每次箭都是碰石而落。

“新纪录”都是在比赛中创造的,而且竞争越激烈,成绩往往越好。

我们上学的时候,都有这样的体会,临考试前,学习效率是最高的。人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既有求发展的上进心,又有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的惰性。能够卧薪尝胆、自我警醒的人少之又少;更多的人需要的是鞭策和“当头棒喝”式的促动,而“逼”就是“最自然”的好办法。人们常说的“压力就是动力”,就是这个意思。

因此,“被逼”不要“无奈”,“被逼”是福。要么是被“看得起”委以重托,要么是有好运气,否则不会“逼”到你的头上来。你有了“被逼”的机会,别人可能就失去了这一机会。

“被逼”,心态就会改变;“被逼”,就会有明确的目标;“被逼”,就会分清轻重缓急,抓紧时间;“被逼”,就会马上行动,不再拖延。

结果则是目标达成了,“被逼”的状态解除了,人发展了。

人不仅不要怕“逼”,而且还应该主动“逼”自己,使自我经常处于积极进取、创新求变的良好的紧张状态,使自己的潜能时常处在激发状态。除了在日常工作学习中要有这样的心态,还要设定较高的目标来“逼”自己,不断提升自己。

全世界最爱“自找麻烦”的人,年过半百的美国妇女卡罗琳·赫巴德算得上是其中一个。这位和蔼可亲的美国大婶既是一位物理学家的妻子和4个孩子的母亲,又是一位随时准备到世界各地抢险救灾、拯救生命的勇士。她是“美国救灾行动队”的创建者和领导人。这一组织的宗旨就是“搜寻和营救”,无论国内国外,哪里有灾难,就到哪里去。

1988年12月,亚美尼亚发生大地震,死亡人数超过5万:大楼、住宅、工厂、学校倒塌无数。卡罗琳闻讯后几小时内便登上了飞往亚美尼亚的飞机。她和其他营救队员在零度以下的严寒中,在覆盖几英里的废墟中摸爬8天,尽可能多地搜寻出还有希望被救活的人……

卡罗琳参加的营救活动不计其数。她曾到过地震后的萨尔瓦多和菲律宾救人,去过巴拿马的密林中搜寻生存者,在纽约和田纳西州寻找因桥梁折断而受难的人;到过遭飓风袭击后的南卡罗来纳州;到过飞机、火车失事现场和火灾水灾现场;搜寻救援过丢失的孩子、失踪的猎人和溺水者。

人们无不为她抢险救人、见义勇为的事迹和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动。

当谈到20年来的收获和体会时,她说:“我喜欢遇到紧急情况时产生的那种紧张感和那种兴奋感。当意识到自己正在做一件有价值的事情时,我会感到一种满意、一种自豪。在受灾现场,你能看到人类本性最好的一面,也能看到人类本性最坏的一面。而且我也曾处于某种危难境地之中。最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品尝生活,活出了新意。”

“逼”自己,就是战胜自己,必须比自己的过去更好;“逼”自己,就是超越竞争,必须比别人做得更好。别人想不到,我要想到;别人不敢想,我敢想;别人不敢做,我来做;别人认为做不到,我一定要做到。潜能的力量,真的非常大!

“逼”自己,一方面要勇于接受挑战,把自己“丢进”新条件、新情况、新问题中,人只有被“逼到”走投无路,才会想方设法:只有“破釜沉舟”,才能背水一战,才能做到兵法说的“置之死地而后生”;另一方面,要用“自律”来“逼”自己,用目标管理、时间管理来“逼”自己,用行动结果来“逼”自己。以创新之心“逼”出创新的行为,得到创新的结果。创新是潜能发挥之始,亦是潜能发挥之终。生命力是从压力中体现出来的。生命力就是创新能力,就是创造力,就是人的潜能,也就是竞争力,人的潜能越开发、越使用,就越多、越强。

【告诉我,你正在期望什么?】

假如我们面前有一块铁。

第一个拿起这块铁的人可能是一个铁匠,他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这门手艺,但却没有眼光能将铁块“升华”。他认为最好的可能就是将这块铁制作成马蹄铁,如果制作成功,他会自己庆祝一番。

这时,出现了一个刀匠,他受过一点点教育,有一点点眼光,洞察力比之前那位铁匠稍微敏锐一点点,他从这块铁上面看到的东西稍微多一点。他学习过淬火和回火等许多工艺,他也有砂轮、抛光轮以及回火炉等工具。铁块被熔化之后,被碳化成钢,取出之后进行锻造,回火,加热到白热程度,再被放到冷水或冷油中以提高韧度,最后小心翼翼地进行打磨和抛光……

当所有程序完毕,他给目瞪口呆的铁匠出示了一把价值几千元的刀身,而后者从这块铁皮中只看到价值十几元的马蹄铁。

但是,当刀匠向另外一个工匠展现他的成果时,那位工匠却说:“这块铁的价值,你连一半都没呈现出来。我看到一个更高级、更好的用途。我对铁有所研究,对铁的成分以及它能够制作成什么都非常清楚。”

那个工匠的手法更细腻,感觉更敏锐,训练更有素,想法也更有新意,决心也更大,这些让他对这块铁的了解更深,看得也更远——不只是马蹄铁,不只是刀身——他将这块粗铁变成精致的细针,并用极其精准的手法切割针眼。与刀匠的工艺相比,这种细小到几乎都看不见的针眼需要更为精巧的工艺和技巧。

工匠认为自己的技艺简直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他认为自己已经将这块铁的可能性发挥到极限了。而且,他的作品价值是刀匠作品的很多倍。

但是,这时又来了一个技术非常高超的技工,他的头脑更灵活,手法更细致,为人也更有耐心、更勤奋,他的技术水平和所受的训练都更高,他将这块粗铁制作成细致的钟表发条。当其他人看到价值只有几十元、数千元的马蹄铁、刀身或细针时,他具有穿透力的眼睛看到的却是价值上万元的产品。

又有一位更高明的工匠出现了,他告诉大家这块粗铁尚未得到最高境界的表现。他拥有可以让这块铁创造奇迹的“魔法”。在他看来,即使是钟表发条也似乎稍显粗劣笨重。他知道如何将制作发条的工艺进一步延伸,如何在制作的各个阶段让工艺尽善尽美,如何对金属质地进行完美处理,从而让金属的每一寸纤维都能产生不可思议的效果。他将铁块通过多重提炼工艺处理,经过细致的回火,最后成功地将其制作成肉眼几乎看不见的螺旋形细弹簧……

就像每一位工匠都有自己的锻造目标一样,我们对自己的期望将决定我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如果我们只能看到“马蹄铁”或“刀身”,那么我们即使付出所有的努力与奋斗也不会制作出“细弹簧”。

那么,你正在期望什么呢?

如果说人生就是一个自我锻造的过程,那么成功就是将自己所拥有的“材料”——无论它是性格、知识还是经验——的价值最大化,而决定这些材料最终具有多大价值的因素是锻造师的心理期望。

这就好比你是一块“铁”,你的内心期望自己只是一块“马蹄铁”,你就只可能锻造成一块“马蹄铁”,而不会成为价值百万的“精密仪器”。

有一个正在巡回表演的马戏团,成千上万的观众被它吸引,更令人拍案叫绝的是其中一只大象的演出。

有一个少年为了能够更近距离地看看大象,特意跑到马戏团的后台,到处找大象栖身的地方。但是,他却发现那头大象被一条普通的绳子缚在一根木头旁。

少年好奇地问一位驯兽师:“先生,为什么只用一条绳子便能制服这么巨大的象,难道不怕它用力一拉便逃走了吗?”

“你不了解吧!”驯兽师笑笑说:“当它还小时,我们用大铁链把它锁着,每当它想逃走时,它只要用力一拉铁链便痛得动弹不得,久而久之,每次当它想到用力拉就有痛的感觉的时候,它便放弃了。所以,现在我们只需要用一条绳子缚着它,因为它也不再相信自己可以逃走了。”

现实生活中,是否有许多人也像大象一样屡屡去尝试着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在经历过多次的失败打击之后,他们便消极起来,不是抱怨这个世界的不公平,就是怀疑自己的能力。他们不去努力寻找新的奋斗目标,追求突破,而是一再地降低自己的人生目标——即使原有的一切限制早已消失。

现实中的“大铁链”虽然没有了,可是他们的心却拴上了一条“铁链”。他们早已经“痛”怕了,不敢再尝试,或者已习惯了“铁链”对自己的束缚,不想再跑了。人们往往因为害怕受伤、失败而放弃追求成功,甘愿忍受失败者的生活。

难道“大象”真的不能挣脱绳子的束缚吗?绝对不是。只是它的心理已经接受了“这根绳子的强度是自己无法挣脱的”这个现实。

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一口小圆井底下生活着一只小青蛙,它和它的家族世世代代一直住在那里,它也很满足于在井水里嬉戏,在这口水井里游泳。它很满意自己目前的生活,常想着:我的生活不可能比现在更好,因我已拥有了一切所需。

但有一天,小青蛙抬起头看到了井上面的光线,它忽然很好奇井上面会有些什么。于是,它慢慢地沿着井壁往上爬,当它爬到井口时,它小心地沿着井边往外看,仔细一瞧,它首先看到了一个池塘。它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池塘可比自己住的那口井大上好几千倍!它继续往前“探险”,又发现了一个大湖,于是它惊讶地瞪大眼睛站在那儿。小青蛙继续沿着湖边往前爬,终于有一天,小青蛙历尽艰险、长途跋涉来到大海,目光所及之处,尽是一望无际的汪洋,它的震惊难以形容。

这个故事我们都很熟悉,但是你是否深入思考过,其实,你也是在“坐井观天”?刚20几岁的年纪,你就认为,自己已经达到了人生的巅峰,达到了生命的极限,不可能再有更大的成就了,永远做不成什么大事,无法成就什么丰功伟业,不能享受像别人一样的生活……

从你的“井”里爬出来吧!跨越现有的心理高度。只要你希望生活中发生好事,那么就没有什么好事不能变成现实,没有什么美妙的事不会发生,没有什么好事不能持久。即使你现在仍沉浸在消极的想法中,但只要你开始“救赎”自己——你便能从谬误和谬误导致的结果中解脱出来。

一个人,无论他的能力多么突出,才华多么出众,学识多么渊博,但最终决定他能否成功的却只有一个因素——他的心理高度,即他认为自己能取得多大的成就。

【用你最大的努力去“聚焦”】

没有目标,一切的想法都只是停留在空想之中,人有了目标人生才会有努力和奋斗的方向,奋斗也会变得更加有动力。

在任何年代、任何国家,其社会结构都接近一种“金字塔”形状。大量的人处在“金字塔”的底部,只有一小部分人处在“金字塔”的顶部:处在塔底的人们每天辛辛苦苦地工作,但却只能勉强维持自己的生活;而处在塔顶的人则是蒸蒸日上,发展前途不可限量。现实生活中,大量的人只能做普通的工作,有普通的收入;少数人在高层作决断,享受财富。然而,人们往往忽视了,这些身处顶端的人,曾经也处在底部,他们是一步一步地攀上“金字塔”的顶部的。

为什么偏偏是他们达到了众人瞩目的高度呢?

1952年,默多克的父亲因病去世了,未满22岁的默多克接手了父亲在澳大利亚的报业集团。

经过一番思考,默多克通过转让、合并的方式保住了父亲的两份报纸。他又担任了《新闻报》和《星期日邮报》的出版人,兼并了《星期日时报》,而后又收购了《镜报》,默多克决心以英国的《每日镜报》为榜样,办好这个报纸。

《镜报》的地位刚刚巩固下来,默多克又奔向新的目标,他想创办一份全国性的报纸,这是他一直以来的愿望。而创办一份成功的全国性报纸,在大多数办报人心目中只不过是一场梦。但默多克决心“梦想成真”。他断定,一份严肃的全国性报纸一定会获得成功,它将会是《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的一种混合体。经过他的不懈努力,《澳大利亚人报》诞生了。

许多人称《澳大利亚人报》是默多克的另一面。因为这份刊载金融和政治事务的严肃的日报,同那些通俗的“大众化”报纸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事实上这份报纸一直都在赔钱,可为了荣誉,默多克一直坚持办下去。直到15年后,《澳大利亚人报》才开始赢利。

1968年,新婚不久的默多克登上了英伦三岛。一到英国,默多克自然就想到了英国那份著名的报纸——《每日镜报》,可是那时时机还不成熟,他转而把眼光投向了《世界新闻报》,经过一番周折,他掌握了该报纸的主要股份。

默多克的报纸为迎合读者口味,常会采用耸人听闻的报道,这一点越来越受到一些人的批评。但默多克坚持强调,他只能为公众提供他们喜闻乐见的东西。他的报纸销量猛增而竞争对手的销量一落千丈的事实,证明了他的策略行之有效。

20世纪70年代,默多克又买下了《太阳报》,而《太阳报》从此就以裸体女郎、过激言论、体育报道作为自己的“招牌”。一年之内,它的发行量就从80万份猛增至200万份!到80年代末期,这份报纸的销量超过了《每日镜报》,成为英国最畅销的日报之一,成为默多克的“摇钱树”!

这次成功,使默多克成为“百年不见的风云人物”。

默多克的行事作风与成就,很难让伦敦那些高傲而保守的人满意,有人诽谤他是个“澳洲乡下人”“肮脏的掘地佬”……为此,他十分恼火,因为在他看来,英国人是傲慢的、“摆架子”的,而伦敦的《泰晤士报》就集中体现了这一点——它历史悠久,虽然不赚钱,但却有着极高的地位和影响。

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泰晤士报》就遭到严重的经济危机,在这种处境艰难的时刻,默多克乘虚而入,成功地收购了它,最终结束了其“从不赚钱”的历史。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期,默多克占有全英报纸发行量的35%,成为英国报业的“执牛耳”之人。

默多克永不会停止自己的脚步。人们期盼着默多克的下一个行动,猜测他扩张的下一个对象是什么?

默多克成功并不是一步登天的,即使他从一开始就有宽裕的环境,但他今天的成就是靠他一个一个目标实现,最后积累下来的。直到今天,默多克依然没有停止他扩张的步伐。当别人以为他进入电影领域后会停下来时,他又涉足了卫星电视领域、图书出版领域。

显然,成功者总是那些有目标的人,鲜花和荣誉从不会降临那些没有目标的人头上。

有一位父亲带着3个孩子,到沙漠去猎杀骆驼。

他们到达了目的地。父亲问老大:“你看到了什么?”

老大回答:“我看到了猎枪、骆驼,还有一望无际的沙漠。”

父亲摇摇头说:“不对。”父亲又以同样的问题问老二。

老二回答:“我看到了爸爸、大哥、弟弟、猎枪,还有沙漠。”父亲又摇摇头说:“不对。”父亲再以同样的问题问老三。

老三回答:“我只看到了骆驼。”父亲高兴地说:“答对了。”

上面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目标确立之后,就必须心无旁骛,集中全部的精力,注视目标,并朝着目标勇敢地迈进,这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表现杰出的人士都是遵循着一条类似的途径获得成功的,美国学者称这条途径为“必定成功公式”。这一途径的第一步是要知道你所追求的,也就是要有明确的目标;第二步就是要知道该怎么去做,否则你只是在“做梦”,你应立即采取最有可能达成目标的做法。

如果你仔细留意成功者的做法,他们就遵循这些步骤:一开始先有目标,明确前进的方向;然后采取行动,因为“坐着等”是不行的;接着是拥有判断和选择的能力,知道该如何去做;最后不断修正、调整、改变做事的方式和方法,直到达成目标为止。

你必须有目标,为你的目标而努力。辛勤工作并不表示你真正投入工作了。同样砌砖墙,有的人默默埋头苦干,觉得工作很无聊,但还是认命地做下去;有的人却一边砌墙,一边想象这座墙砌成后的面貌,想象着上面也许会爬满玫瑰花,孩子们也许会攀在墙头看风景等,他在努力砌墙的同时,“眼睛”已经看到努力的成果了。

前一个砌墙人虽然卖力,其实跟牛马差不多,在既有的工作上“打转”,生活对他而言是一种苦刑;而后者却能陶醉在工作中,同时他很可能一边工作,一边思考改善的方法,因此技术会不断进步,工作不仅不让他觉得无聊,还让他有机会成为这一行的“高手”。

一个名叫泰莉的空中小姐,很喜欢环游世界,另一个空中小姐宝玲也一样,但她还希望有自己的事业,最好与旅游有关。宝玲每到一个地方,就不停地记下她经历到的一切,尤其是当地的旅馆及餐厅状况,并不时把自己的经验提供给乘客。

终于,她被调到旅游行程安排的部门,因为她就像一本“活百科全书”,她掌握的旅游知识非常丰富。她在那个部门如鱼得水,更掌握了世界各大城市的旅游动态,几年之后,她已拥有了一家自己的旅行社。

泰莉呢?她还是一个空中小姐,还是努力工作,但显然并没有什么升迁机会,唯一能改变现状的,大概只有结婚。事实上,泰莉和宝玲一样卖力工作,但泰莉没有目标,只是随兴地到世界各地游玩,不把旅行看作发展潜力的机会。没有特定目标的人,往往终生在原地“打转”了。

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的目标,并且能完全投入其中,成功的机会就会不断涌现。人都有“惰性”,即使一心想成功的人,同样有“提不起劲”的时候。不过,只要你承认这点,并坚持不向“惰性”屈服,那你的成功便指日可待了。

平心而论,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算不上天才人物,他能登上美国总统的“宝座”,与他中学时代的一次活动有一定关系。

克林顿的童年很不幸,他出生前4个月,父亲就死于一次车祸。他的母亲因无力养家,只好把出生不久的克林顿托付给自己的父母抚养。童年的克林顿受到外公和舅舅的深刻影响,他从外公那里学会了忍耐和平等待人,从舅舅那里学到了“说到做到”的男子汉气概。他7岁时随母亲和继父迁往温泉城,不幸的是,双亲之间因意见分歧和脾性不合而发生激烈冲突。继父嗜酒成性,酒后经常虐待克林顿的母亲,小克林顿也经常遭其斥骂。这给从小就寄养在亲戚家的小克林顿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

不幸的童年生活,使克林顿形成了尽力表现自己、争取别人喜欢的性格。

克林顿在中学时代非常活跃,一直积极参与班级和学生会活动,并且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他是学校合唱队的主要成员,而且被乐队指挥认定为“首席吹奏手”。

1963年夏,他在“中学模拟政府”的竞选中被选为“参议员”,应邀参观了首都华盛顿,这使他有机会看到了“真正的政治”。参观白宫时,他受到了肯尼迪总统的接见,并同总统握手而且合影留念。

此次华盛顿之行是克林顿人生的转折点,使他的理想由当牧师、音乐家、记者或教师转向了从政,梦想成为“肯尼迪第二”。

有了目标和坚强的意志,克林顿此后30年的全部努力,都紧紧围绕这个目标。上大学时,他先读外交,后读法律——这些都是政治家必须具备的文化修养。离开学校后,他一步一个脚印:律师、议员、州长,最后是政治家的巅峰:总统。

要达成伟大的成就,最重要的秘诀在于确定你的目标,然后开始行动,并为之全力以赴,这样你才能赢得辉煌的人生。

【对自己“太容忍”,就是对自己“残忍”】

毅力是一把磨刀石,虽然不起眼,但是却能够把铁杵磨成针。毅力是一枚测金器,只有真金才能经得住考验,只有杰出的人才能被筛选出来。有些人志向远大,但坚持不了多久就退缩了;有些人一直坚持,但往往在离目标仅有一小段距离的时候因为欠缺毅力,而在最后一刻选择了放弃。人生所经历的一切都在长期考验着我们的毅力,唯有那些坚持不懈的人才能得到成功的眷顾。

彼德·戈柏是索尼娱乐事业公司的总裁,这个企业的前身即是闻名全球的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在竞争激烈的电影市场,彼德·戈柏与他的搭档钟·彼德斯共同为世界影视创造了一部又一部的经典之作,“奥斯卡金像奖”也多次被他们公司收入囊中,彼德·戈柏也因此成为电影界最有能力且最受人们尊敬的人之一。

权威媒体评价彼德·戈柏说:他能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行业中具有如此重大的影响力,其中一个原因是他具有其他人所未有的眼光,另一个原因就是他有一般人所不及的毅力。

拿电影《蝙蝠侠》来说,在这部影片开拍之前,许多片厂主管都说这部片子毫无市场。他们认为除了小孩子会去看之外,就只有《蝙蝠侠》这部漫画的书迷肯掏钱走进电影院。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拒绝和否定,这部影片险些胎死腹中。然而,戈柏和彼德斯不顾接踵而来的挫折、打击、失望和风险,坚定地走了下去,最终完成了这部电影。在电影上映后,这部很多人都不看好的电影,“卖座率”高踞电影史上的“冠军”宝座。

再如著名影片《雨人》,这部影片在整个摄制过程中前后换了5位编剧、3位导演,其中一位导演还是大名鼎鼎的斯皮尔伯格。之所以数次更换主创人员是因为他们都认为观众不会有兴趣看一部全片只有两个人驾车横越全美国过程中的故事,何况这两个人的其中一位心智还有问题。虽然一再遭受挫折,但戈柏始终坚持自己最初的想法。最终结果也证明彼德·戈柏是对的,该片囊括了“奥斯卡金像奖”的四项大奖。

经过多年的打拼,戈柏深深体会出只有坚持到底才会有所收获,只有拥有锲而不舍的毅力才能获得成功。

一个企求立刻就能看到结果的人往往放弃得也快,只有有毅力且能坚持到底的人才会达到人生的目标。没有坚定的毅力什么也干不成。人生之中并非事事都如意,有时候我们定下了目标,可是当遇到挫折时,或者是裹足不前,或者是另寻其他目标。没有毅力坚持目标的人很难有所作为,真正成功的人,往往都是不给自己“留后路”的人。

网坛明星俄罗斯运动员莎拉波娃4岁时,她的父亲就变卖了他们在俄罗斯的全部资产,带着莎拉波娃到美国练习网球。正因为没有“退路”,莎拉波娃从小就刻苦练习,最终成长为一名成功的网球手。

只有一条路可走的人往往是最容易成功的人,因为别无选择,所以他们会倾尽全力朝目标冲刺。

小民是一位留学美国的中国学生。毕业后,小民想靠着自己的能力养活自己,为了解决生存问题,他什么苦活、累活都干过。在餐馆刷盘子,在路上发传单,帮别人打字。微薄的收入只能让他勉强糊口。

一天,在“唐人街”一家餐馆打工的他,看见报纸上刊登了一个公司要招聘线路监控员,一看和自己的专业“对口”,薪资待遇也很吸引人,于是小民做足了准备前去应聘。“过五关斩六将”,他进入了最终的面试。当招聘主管出人意料地问他:“你有车吗?你会开车吗?我们这份工作需要经常外出,因为公司的车辆有限,所以我们会优先考虑会开车的人。”

小民当场就蒙了,自己只是一个穷学生,怎么会有车呢?开车更是不会啊!但为了争取到这个工作,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有!会!”“很好,那四天后你开车来上班。”主管说。

小民没有“退路”,要么他放弃这份工作,要么就只能“硬着头皮上阵”。最终他豁出去了,在一个朋友那儿借了一些钱,买了一辆“二手车”,开始了自己紧迫的学车历程。第一天,他跟朋友学简单的驾驶技术;第二天,他在朋友屋后的大草坪模拟练习;第三天,他歪歪斜斜地开着车上了公路;第四天,他居然能驾车去公司报到了。

如果想要找到出路,没有坚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是不行的。有时我们必须放开手脚,大胆去做,才能克服所谓的“不可能”。小民凭着自己的胆识,敢于斩断自己的“退路”,让自己置身于命运的“悬崖”边上。正是面临这种后无“退路”的境地,他才有了奋勇向前的精神,争取到了那个难得的机会。

人有时只有斩断自己的“退路”,才能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只有将自己“逼上梁山”,才能找到出路。对自己“太容忍”,就是对自己的“残忍”。当我们不能后退时,就只能前行。

【自由,就是自行选择你的人生态度】

人在个体上存在差别——体力有强弱之别,智力有高低之分。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难免会产生“强弱”。在这种有形无形的划分中,我们也有意无意地把自己摆放在一个特定的“等级”上,这样,难免就会有人自信、有人自卑。

难道“强弱”真的就这样一成不变吗?

一匹掉队的斑马不安地四处张望着。一只饿了一天的狮子发现了这匹斑马,于是它借着草丛的掩护,潜行到了斑马后面。斑马没有发觉来自身后的危险,狮子突然“闪电”般地蹿出去,冲向那匹斑马,斑马这时才知道危险临近,它本能地闪躲着狮子的攻击。

狮子在第一回合扑了个空,转身再度扑来,斑马拔腿狂奔,闪进一处灌木丛里。在灌木丛里追逐猎物可不是狮子所长,它在外面搜寻了一会儿,低吼几声,蹒跚地回到原来的土丘上。

这是一则模拟出来的草原竞争,虽然是模拟,却是事实——狮子是草原上的强者,很多动物根本不是它的对手。还有些动物,一看到它就四肢无力,瘫在地上等待生命的结束。

和狮子比起来,斑马是“弱者”;除斑马之外,草原上还有许多“弱者”,可是,这些“弱者”至今仍然存在。可见,在动物的世界里,没有绝对的“强者”和“弱者”,“强弱”只是相对的。这是一种生态平衡,也可以这么说,在动物世界里,“弱者”也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在人的世界里,也没有绝对的“弱者”。在田径场上,跑得快的便是“强者”;在考场上,分数高的便是“强者”!可是,田径场上的“强者”并不一定是考场上的“强者”,考场上的“强者”也不一定是商场上的“强者”!因此,所谓的“优胜劣汰”只描述了一部分的真实,这句话并不是真理,如果错误地理解它,那么自认为“弱者”的人就一辈子没有出头之日了。

当遭遇挫折或者失败的时候,“弱者”喜欢找比自己差或者渺小的人或事物作“参照物”,以此安慰自己还不是最差的一个。“强者”则相反,他们会找比自己更强大、更宽广的人或事物作为“参照物”,以此看到自己的渺小和不足的地方,重新找到自己的方向并振作起来。

1946年,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汽车小厂“丰田”开始立下雄心,制订了向当时的汽车王国——美国挑战的计划。作为战败国日本的企业,“丰田”公司在资金上、技术上还不能与实力雄厚的美国汽车大公司相比,而且在1949年以前,驻日本盟军司令部还禁止日本制造汽车,但这些都没有阻止日本人向美国汽车挑战的雄心。30年后,日本“丰田”汽车也成为世界上家喻户晓的名牌。

日本“尼康”公司原是生产军用望远镜的军工企业,日本战败后不得不“军转民”,开始转产民用照相机。当时世界上的“照相机王国”是德国,“尼康”公司就把自己的产品定位于赶超德国照相机。30年后,日本照相机击败德国照相机,可以说,现在世界上的高档照相机有90%都是日本产品。曾经,世界上的“手表王国”是瑞士,日本的“精工”等公司又把产品目标放在赶超瑞士手表上,后来日本成为“世界第一手表生产国”。

总之,在社会生活中,实力最强的不一定是生存能力最强的。只要存在竞争和无数的竞争对手,实力最强的也可能最先消亡,而实力最弱的如果能够觅得良机,也极有可能获得最终的胜利。在职业生涯中,能力最优者也未必就会成就事业,因为其面临的竞争最多,在不断的反复博弈中,最终可能会由于其他原因败下阵来;而能力弱者如果能潜心修炼,也有可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弱者,他们总是不停地抱怨;而强者几乎从来不向别人抱怨,他们认为抱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一种商品的价值是通过它的价格体现的,而人的价值却是由态度来决定的。用积极的态度肯定自己,你就会拥有积极的人生;用消极的态度否定自己,你最终只能拥有消极的人生。

有一个小男孩,刚出生就被父母遗弃了,一直生活在孤儿院里。他非常悲观,总是无精打采地问院长:“院长,你说人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总是笑而不答。

有一天,院长交给小男孩一块石头,说:“明天早上,你拿着这块石头到菜市场上去卖,但不是真卖,记住:无论别人出多少钱,你都不能卖。”

第二天,小男孩就拿着石头来到市场上,找到一个角落蹲了下来。过了没多久,就有不少人对他的石头感兴趣。第一个人说:“小孩,3个金币卖不卖?”

另一个人则说:“我出5个金币!”第三个人大喊:“卖给我,我愿意出10个金币!”价钱越抬越高,小男孩其实已经动心了,10个金币对他来说是多大的一笔财富啊!可是,小男孩牢牢记着院长的话,怎么也不肯卖掉那块石头。

回来后,小男孩兴奋地向院长“报告”了这天发生的事情,院长说:“明天你再把它拿到黄金市场去卖。”

第三天,在黄金市场上,有人竟然肯出比第二天高10倍的价钱来买这块石头。可是小男孩还是没有卖。

第四天,院长又让小男孩把石头拿到珠宝市场上去展示。结果,石头的身价又长了10倍,而且由于小男孩怎么都不肯卖,一传十,十传百,那块石头竟被传为是“稀世珍宝”。

最后,小男孩兴冲冲地捧着石头回到孤儿院,把这一切都告诉了院长,问:“为什么会这样呢?它只是一块很普通的石头啊!”这回院长没有笑,他望着孩子慢慢地说道:“孩子,其实生命的价值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在不同的环境下就会有不同的意义。这块不起眼的石头,仅仅由于你的珍惜而提升了它的价值,竟被传为稀世珍宝。你不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吗?只要你自己看重自己、珍惜自己,你的生命就是有意义的,你活着就是有价值的。”

刘墉先生说过:“虽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伟人,但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内心强大的人。内心的强大,能够稀释一切痛苦和哀愁;内心的强大,能够有效弥补你外在的不足;内心的强大,能够让你无所畏惧地走在大路上,感到自己的思想高过所有的建筑和山峰!”“弱者”与“强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弱者”的嘴巴比行动能力强,而且二者几乎成反比;而“强者”的行动能力比嘴巴强,但二者的差距不会太大。

【当所有人都不相信你时,你仍要相信自己】

世界著名成功学之父戴尔·卡内基曾经说过:“一个年轻人,如果从来不肯竭尽全力来应对所有事情,如果没有坚强不屈的意志,如果没有真诚热忱的态度,如果不施展自己的能力,如果不振作自己的精神,那么他绝不会有什么大成就。”伟人之所以能够成功,就在于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要求自己一定要超越别人、战胜别人,从而自强不息、奋斗不止、坚韧不拔。所以说,自信是人承担大任的第一个条件。只有非常的自信,才能成就非常的事业。对事业充满自信而决不屈服,便永远没有所谓的失败。

英国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一件事:杜邦将军未能攻下克切斯城,他在法拉格特将军前面极力为自己开脱。法拉格特将军听完后只说了一句话:“一个重要的原因你没有讲到,那就是你一开始就不相信自己能打败敌人。”

许多事情往往都是如此,如果你开始时就不相信自己能够成功,那么你绝不会成功。明白了这个道理,再依靠自己的努力而不是依靠“上天”的机遇或他人的帮忙,我们才能在某一方面成为杰出的人物。

有一个法国人,正处在“不惑之年”,这个年纪本应该事业有成,但是他却恰恰相反,一事无成。家人对他失望极了,久而久之,就连他自己也认为自己失败至极。

离婚、破产、失业……一连串的打击,使他觉得人生已经失去了价值和意义。由于对生活的不满,他变得越来越古怪、易怒,同时也十分脆弱,经不起任何打击。

有一天,他失魂落魄地在大街上走着,一位吉普赛人正在街边摆摊算命。

“先生,算一卦吧!”吉普赛人淡淡地说。

他想,我又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权当是一种娱乐吧,于是他坐了下来。

看过手相后,吉普寨人对他说:“天哪,真没有想到,你是一个伟人,真了不起!”

“什么?请不要拿我开玩笑,我可不是什么伟人。”

“你知道你是谁吗?”

“我是谁?”他无奈地笑了笑,“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倒霉鬼、穷光蛋和被社会抛弃的人!”

吉普赛人笑着摇了摇头,说:“先生,你错了,你是拿破仑转世,你身体里流淌着拿破仑的勇气和智慧。你就一点也没有发觉,自己长得与拿破仑非常像吗?”

听了吉普赛人的话,这个法国人半信半疑:“不会吧,离婚、破产、失业全部都找上我了,不仅如此,我还无家可归,这样看来,我怎么会是拿破仑转世?”

“刚才你说的只能算是过去,你的未来可了不得,如果你不相信我说的话,5年之后再来找我,到那时,你可是全法国最成功的人。”

这个落魄的法国人带着怀疑离开了,虽然表面上他对吉普赛人的那番言论很不以为然,但是不能否认,他内心有一种前所未有的美妙的感觉。在此之前,他根本没有时间静下心来钻研拿破仑的生平事迹,这一次,他对拿破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回到家后,他并没有像往常那样,面对满室疮痍唏嘘不已,而是想尽办法寻找和拿破仑有关的著作来学习。

时间长了,他发现,周围的人对他的态度变了,他们都在用一种全新的眼光来看待他,他的事业也越来越顺利。

直到这时,他才领悟到,其实周围一切都没有改变,唯一做出改变的只是他自己。经过一番仔细观察,他发现自己的气质、思维模式都在不自觉地模仿着拿破仑,就连走路,也颇有一点拿破仑的架势。

又过了13年,在这个人55岁的时候,他成了亿万富翁,一位法国著名的成功商人。

如果想让周围的人相信你,如果你想要承担大任的话,首先应该相信自己。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有史以来,没有一件伟大的事业不是因为自信而成功的。

决心就是力量,信心就是成功。当一个人怀着信心去做事的时候,心中就拥有了对所做事的把握,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会表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气度,而这种气度就是自信。

拥有了自信,再平凡的人也会做出惊天动地的事情来。这样说,并不是说拥有自信的人就一定会成功,而是因为拥有自信的人们生活得往往都很精彩,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不可能”变为“可能”,他们是生命奇迹的创造者。

1987年,麦格雷戈放弃了衣食无忧的“顾问”职位去试着实现他的一个“梦想”。他原来的公司是在机场和饭店向出差的企业人员出租“折叠式移动电话”,但这些不能提供有详细记载的计费单,而没有这种“账单”,一些公司就以没有依据为由不给雇员报销电话费。现在急需在电话内装一种电脑微电路,以便记录每次通话的地址、时间、费用。

麦格雷戈知道自己的设想一定行得通,在家人的大力支持下,他开始物色投资者并着手试验,但这项雄心勃勃的冒险进行起来并不顺利。

1990年3月的一个星期五,全家几乎面临绝境。一位法庭人员找上门,通知他们如果下星期一还交不出房租,他们就只有去“蹲大街”了。

麦格雷戈在绝望之中把整个周末都用来联系投资者,功夫不负有心人,星期天晚上11点,终于有人许诺送一张支票来。

麦格雷戈用这笔钱付了账单,并雇用了一名顾问工程师。但是忙碌了几个月,工程师说麦格雷戈设想的这种装置简直是“不可能”!

到了1991年5月,家庭经济状况重新陷入困境,麦格雷戈只好打电话给贝索思——一家著名的电讯公司,一位高级主管在电话里问他:“你能在6月24日前拿出样品吗?”

麦格雷戈的脑中不由想起工程师的话和工作台上试验失败后扔得到处都是的工具,他强迫自己镇定下来,用尽量自信的声音说:“肯定行!”

他马上给大儿子格里格打去电话——他正在大学读电脑专业,告诉他自己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格里格开始通宵达旦地为父亲设计曾使许多专家都束手无策的自动化电路。在父子两人的共同努力下,样品终于设计出来了。6月23日,麦格雷戈和格里格带着他们的样品乘飞机到亚特兰大接受检验,一举获得成功。

现在,麦格雷戈的特里麦克移动电话公司已是一家资产达数千万美元、在本行业居领先地位的企业。

任何时候,你都不要轻易动摇信心。只要是你所向往的,如果你想实现终极目标,即使是你始终未曾接触过的领域,也一定要从心里建立起“有信心”的信念。你得从此刻便开始学习感受那份信心,相信自己有资格、有力量取得成功。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个人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自己想要失败;一个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自己想要成功。一个平庸的丧失进取动力的人,总觉得自己不重要,成就不了什么大事,因而他扮演的始终是可有可无的“小角色”。这样的人,他的言谈举止都显示出信心的缺乏。实践证明,“否定自己”是一种可怕的思想,它足以产生一种消极的力量,常常使人走向失败之途;而充满信心的人,则常常踏上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