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以德为本,完善自己的人格魅力
1.修身从立德开始
【原文】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大意】做官虽讲才学,但必须以德行为本。
墨子认为君子修身要一切以德行为事,他非常注意品德对于人的重要性。
有句古话叫做: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其身正,不令而行。一个人要想赢得别人的尊敬和爱戴,首先就要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正直之人。
所谓“德”就是人的品行、德行就是“德”,自古“才”与“德”并重,形容一个人最好的词语就是“德才兼备”。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分析智伯无德而亡时写道:“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他提出的选材标准是:“苟不能得圣人君子,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既然不能得到德才兼备的圣人,那就宁可用有德无才的愚人,也不用有才无德的小人。
每一个人的心里大概都存着流芳百世的愿望,然而大多数的人在岁月的打磨之下,终将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有极少一部分的人才能名垂千古,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生前立德,我们之所以这么长久地怀念,尊崇他们,就是因为他们的德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他们一生的所作所为,都是在积累功德,而这些公德就是他们青史留名的保证。
文天祥是南宋末年的抗元英雄,他少年时期便敏而好学,年仅二十一岁便高中状元,因为当时朝廷奸臣当道,所以一直不得重用。咸淳十年(1274)七月,度宗病死。贾似道抑长立幼,扶四岁的赵显继位,即宋恭帝。九月,二十万蒙古铁骑由丞相伯颜统领,分两路进攻南宋。各地宋军将官在铁骑压境时纷纷叛变。
无奈之下,太皇太后下了一道《哀痛诏》,述说继君年幼,自己年迈,民生疾苦,国家艰危,希望各地文臣武将、豪杰义士,急王室之所急,同仇敌忾,共赴国难。文天祥于是起兵勤王,两年时间内,转战大江南北。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二十日,文天祥在五坡岭不幸战败被俘。
蒙元的元帅汉奸张弘范率水陆两路军队直下广东,要彻底消灭南宋流亡政府。文天祥被他们用战船押解到珠江口外的伶仃洋(今属广东省)。张弘范派人请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当然坚拒写招降书,但写了一首七言律诗,表明自己的心迹。这便是名流千古的《过零丁洋》。
文天祥被俘后,起先被押到广州,张弘范对他说:“南宋灭亡,忠孝之事已尽,即使杀身成仁,又有谁把这事写在国史?文丞相如愿转而效力大元,一定会受到重用。”文天祥回答道:“国亡不能救,作为臣子,死有余罪,怎能再怀二心?”
大元为了使他投降,决定把他押送元大都,忽必烈下了谕旨,拟授文天祥高官显位。投降元朝的宋臣王积翁等写信告诉文天祥,文天祥回信说:“管仲不死,功名显于天下;天祥不死,遗臭于万年。”
元朝统治者见高官厚禄未能使文天祥屈服,又变换手法,用酷刑折磨他。大元丞相孛罗威胁他说:“你要死,偏不让你死,就是要监禁你!”文天祥毫不示弱:“我既不怕死,还怕什么监禁!”
文天祥誓死不降,元朝统治者也渐渐失去了耐心,于是决定处决文天祥,消息一出,数万百姓就聚集在街道两旁为他送行。从监狱到刑场,文天祥走得神态自若,举止安详。行刑前,文天祥问明了方向,随即向着南方拜了几拜,随后便英勇就义。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一生为国操劳,最终为国捐躯,虽寿不过五十,但他的一片丹心却流传千古,永垂不朽。
当今社会,大家都变得浮躁了,某些人往往以功利的眼光,批判道德为无用之修养。基于道义、原则而放弃一些物质利益的人,往往会被人讥笑,说他们迂腐,甚至虚伪。但是真是道德君子,真是在做任何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即使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不得不完全依靠自己的努力,但只要自己不懈地追求,最后总是会遇到支持他,认可他价值的朋友的。
万章问孟子:“如何交友?”孟子说:“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意思是:交友不依仗年长,不依仗富贵,不依仗亲戚,而结交朋友。交友是以德交,不是为了依仗权势而交友。
2006年9月11日晚,温家宝总理在芬兰进行正式访问期间,来到中国驻芬兰使馆,会见了使馆工作人员、中资机构、华人华侨和留学生代表并讲话。在讲话中,温总理说:“‘德不孤,必有邻。’我们在世界上做一个负责任、有信誉、有影响的国家,从不分国家大小、贫富、强弱,一律平等。我们自己受过欺负,因此我们也懂得尊重别人,一个尊重别人的国家,别人也会把我们当做朋友。要真诚对待平等对待我们的人,向他们实事求是介绍中国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这样使人家感觉我们可亲、可信、可交朋友。”
国际交往中,一个国家要做要公正、诚信、守约,同时尊重他国,才能获得别国的友谊。同样,个人也是一样,一个人道德品质和修养的高下,是决定与他人相处得好与坏的重要因素。道德品质高尚,个人修养好,就容易赢得他人的信任与友谊。如果不注重个人道德品质修养,就难以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交不到真心朋友。
南宋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解释此句说:“德不孤立,必以类应。故有德者,必有其类从之,如居之有邻也。”
道德是发展先进文化,构成人类文明,特别是低级文明向高度文明发展过程的重要因素和内容体现。它也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
一个有道德的人,在自己行德的同时,也会不由自主地影响到身边的人,从而使得别人也变得高尚,有德的人,无私无我的与人为善,凡事总能够先为别人着想,为事情的整体大局想,圆融好周遭的一切。善良有德的人,心宽路自宽,有失亦必有得,终其一生是永远不寂寞的。
2.给生命注入正义的理念
【原文】万事莫贵于义。
【译文】天下万事之中,没有什么比道义更可贵的了。
墨子指出“义者,正也”,认为“义”是“正”,是正义之利,也就是有益于他人之利,将那种个人之利排除在“义”之外,从而与那种狭隘的功利主义划清了界限。
高石子,墨子的弟子之一。墨子曾经让他的另一位弟子管黔敖举荐高石子到卫国做官。卫国的国君给了他很高的爵位和优厚的俸禄,但是高石子三次朝见卫君,每次都竭力进言,遗憾的是卫君都没有采纳实行,于是高石子毅然决然地辞去了卫国的高官厚禄。这种“背禄向义”的高尚品行受到墨子的赞赏。
俗话说“邪不压正”,正气是遏制邪念的根本。何谓正气?正气是一种品格,一种胸襟、一种气概。一个人一旦有了凛然正气,就会刚正不阿,胸怀坦荡。即使面对威逼利诱,也能镇定自若,处变不惊,进而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境界。有了这种大义存于胸中,邪不可侵。
墨子的这种“背禄向义”的思想信念,不失为一种金玉良言,值得我们好好品味,并引以为鉴,拿它反观照察一下自己的仕宦生活和人生追求应是大有裨益的。人莫不有欲,欲求高官厚禄,欲求美满幸福、丰衣足食的生活,但是,欲望的满足和实现却应该有一个原则的限定,那就是“义”,也就是要“得之有道”。如若不然,那就“背义向禄”,甚或以权谋私、贪污腐败,而欲罢不能,终至于身陷囹圄而后止,像这样落一个可悲可叹的下场,倒不如“背禄向义”,做一个两袖清风的高洁之士为好。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正气是大义大德造就的,是不能靠伪善或是挂上正义与道德的招牌就能获取的。因此,一个内心充满正气的人,本身就是道德高尚之人,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不会生出一些自私邪恶的念头,更不会因为受到威胁或利诱而屈服。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从强盛转向衰落。各地节度使乘机割据地盘,扩充兵力,造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唐代宗死后,他的儿子李适即位,就是唐德宗。唐德宗想改变藩镇专权的局面,结果引起了藩镇叛乱。唐德宗派兵讨伐的结果,叛乱不但没有平定,反而蔓延开来了。
唐德宗建中年间,有五个藩镇叛乱,其中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兵势最强。他自称天下兵马都元帅,向唐境进攻。五镇叛乱,使朝廷大为震惊。唐德宗找宰相卢杞商量,卢杞说:“不要紧,只要派一位德高望重的大臣去劝导他们,用不着动一刀一枪,就能把叛乱平息下来。”
唐德宗问卢杞说:“你看派谁去合适?”卢杞推荐年老的太子太师颜真卿,唐德宗马上同意。
颜真卿是当时一个很有威望的老臣。安史之乱前,他担任平原太守。安禄山发动叛乱后,河北各郡大都被叛军占领,只有平原城因为颜真卿坚决抵抗而没有陷落。后来,他的堂兄颜杲卿在藁城起兵,河北十七郡响应,大家公推颜真卿做盟主。在抗击安史叛军中,立了大功。唐代宗的时候,他被封为鲁郡公,所以人们又称他颜鲁公。
颜真卿又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他写的字雄浑刚健,挺拔有力,表现了他的刚强性格。后来,人们把他的字体称为“颜体”。颜真卿为人正直,常常被奸人诬陷排挤,只是因为他的威望高,一些奸人不得不表面上尊重他。宰相卢杞是个心狠手辣的人,他忌恨颜真卿,平时没法下手,这一次想趁藩镇叛乱的机会,派颜真卿去做劝导工作,是企图陷害他。
这时候,颜真卿已经是七十开外的老人了。许多文武官员听说朝廷派他到叛镇去,都为他的安全担心。但是,颜真卿却毫不畏惧,带了几个随从就去了淮西。
李希烈听说颜真卿来了,想给他一个下马威。在见面的时候,叫他的部将和养子一千多人都聚集在厅堂内外。颜真卿刚刚开始劝说李希烈停止叛乱,那些部将、养子就冲了上来,个个手里拿着明晃晃的尖刀,围住颜真卿又是谩骂,又是威胁,摆出要杀他的架势。颜真卿毫不畏惧,面不改色,朝着他们冷笑。
李希烈假惺惺站起来护住颜真卿,命令他的养子和部下退出去,然后把颜真卿送到驿馆里,企图慢慢软化他。过了几天,四个叛镇的头目都派使者来跟李希烈联络,劝李希烈即位称帝。李希烈大摆筵席招待他们,也请颜真卿参加。
叛镇派来的使者见到颜真卿来了,都向李希烈祝贺说:“早就听到颜太师德高望重,现在元帅将要即位称帝,正好太师来到这里,不是有了现成的宰相吗?”
颜真卿扬起眉毛,朝着四个使者骂道:“什么宰相不宰相!我年纪快八十了,要杀要剐都不怕,难道会受你们的诱惑,怕你们的威胁吗?”四名使者被颜真卿凛然的神色吓住了,缩着脖子说不出话来。
李希烈拿他没办法,只好把颜真卿关起来,派兵士监视着。兵士们在院子里掘了一个一丈见方的土坑,扬言要把颜真卿活埋在坑里。第二天,李希烈来看他,颜真卿对李希烈说:“我的死活已经定了,何必玩弄这些花招。你把我一刀砍了,岂不痛快!”
过了一年,李希烈自称楚帝,又派部将逼颜真卿投降。兵士们在关禁颜真卿的院子里,堆起柴火,浇足了油,威胁颜真卿说:“再不投降,就把你放在火里烧!”
颜真卿二话没说,纵身就往柴火堆跳去,叛将们连忙把他拦住,向李希烈回报。李希烈想尽办法,也没能使颜真卿屈服,就派人逼迫颜真卿自杀了。
颜真卿虽然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但其坚贞不屈的刚正气节却让人永远敬佩。
墨子将“义”与和氏之璧、隋侯之珠、三足六耳的九鼎这些天下诸侯们所称道的“良宝”作了一番比较,指出这些诸侯所谓的宝物并不能起到富国家、众人民、治刑政、安社稷的作用,而惟有“义”才能做到这些,所以“义”才是真正的“天下之良宝”,并因此而强调“万事莫贵于义”,指出“死生利若,一无择也”,认为苟有利于天下,则生不足重,死亦不足惜。墨子亲自以“摩顶放踵”的实际行动来教育墨家弟子为了行“义”,要有超越生死、粉身碎骨的无畏精神。而墨家弟子也没有辜负墨子的期望,当真做到了为“义”而舍生忘死。
一般的人认为天下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而墨子却认为生命在“义”的面前是微不足道的,只有“义”才是最为重要的,“万事莫贵于义”。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从来就存在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革新与守旧,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斗争。在前者与后者的斗争中,就必须有舍生取义的人,就必须有舍生取义的精神,这是不容置疑的。古今,概莫能外,舍生取义者不胜枚举。
在墨子心中,万事莫贵于“义”,“义”是天下的真正的良宝,是比生命更贵重的东西,更何况高官厚禄这些身外之物。因此,为人处世必须以“义”为准则,符合道义、利于天下的事情,就去做;不符合道义、不利于天下的事情、就坚决不能做。
3.宽容是终身奉行的原则
【原文】天地不昭昭,大水不潦潦,大火不燎燎,王德不尧尧者,乃千人之长也。其直如矢,其平如砥,不足以覆万物。是故溪陕者速涸,逝浅者速竭,埆者其地不育。
【大意】大地正是因为它的包容,美丑皆收,才显得大地的博大,大海正是因为它的海纳百川,才显得它的宽广;大火正是因为它的草木皆容,才显示出它的熊熊火光,只有贵贱皆亲,才能做将领。像箭一样直,像磨刀石一样平,那就不能覆盖万物了。所以狭隘的溪流干得快,平浅的川泽枯得早,坚薄的土地不长五谷。做王的人深恩厚泽不出宫中,就不能流遍全国。
宽容是处世做人的要点。一个以敌视的眼光看人,对周围的人戒备森严,心胸窄小,处处提防,不能宽大为怀的人,必然会因孤独而陷于忧郁和痛苦之中;而宽宏大量,与人为善,宽容待人,能主动为他人着想,肯关心和帮助别人的人,则讨人喜欢,被人接纳,受人尊重,具有魅力,因而能赢得更多人的喜欢。
宽以待人,就是在人际交往中有较强的相容度。人们往往把宽广的胸怀比作大海,能广纳百川之细流,也不惧暴雨和冰雹;也有人把忍耐性比作弹簧,能屈能伸。谁若想在困难时得到援助,就应在平时待人以宽。这就是说,相容接纳、团结更多的人,在顺利的时候共奋斗,在困难的时候共患难,进而增加成功的力量,创造更多的成功的机会。反之,斤斤计较,则会使人疏远,减少合作力量,人为地增加阻力。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位大英雄叫海格里斯。一天他走在坎坷不平的山路上,发现脚边有个袋子似的东西很碍脚,海格里斯踩了那东西一脚,谁知那东西不但没有被踩破,反而膨胀起来,并且在加倍地扩大着。海格里斯恼羞成怒,操起一条碗口粗的木棒砸它,那东西竟然长大到把路堵死了。
正在这时,山中走出一位圣人,对海格里斯说:“朋友,快别动它,忘了它,离它远去吧!它叫仇恨袋,你不犯它,它便小如当初,你侵犯它,它就会膨胀起来,挡住你的路,与你敌对到底!”
我们在茫茫人世间,难免与别人产生误会、磨擦。如果不注意,在我们仇恨之时,仇恨袋便会悄悄成长,最终会导致堵塞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之路。所以我们一定要记着善待仇恨,那样我们就会少一分烦恼,多一分机遇。宽容别人也就是宽容自己。
学会宽容,对于化解矛盾、赢得友谊,保持家庭和睦、婚姻美满,乃至事业的成功都是必要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对子女、对配偶、对同事、对顾客等等都要有一颗宽容的爱心。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并不是懦弱,也不是忍让,而是宽容。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总是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摩擦,或因观念的冲突,或因秉性的不和。所谓宽容就是在别人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也不要去勉强别人。
三国时期的蜀国,在诸葛亮去世后,蒋琬接任宰相他的位置主持朝政。他的属下有个叫杨戏的人,甚为蒋琬看重,但是杨戏性格孤僻,讷于言语。蒋琬与他说话,他也是只应不答。于是就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在蒋琬面前嘀咕说:“杨戏这人对您如此怠慢,太不像话了!”蒋琬坦然一笑,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当面顺从而背后非议,这是君子所不为的。杨戏要称赞我,这又不是他的本意,要反驳我,又会表明我的错误,所以沉默不语。这正是他为人坦诚的表现。”后来,有人赞蒋琬“宰相肚里能撑船”。
其实任何的想法都有其来由,任何的动机都有一定的诱因。要想了解对方想法的根源,就得够设身处地地好好想想了。
宽容有时会是一种幸福,那些缺少宽容的人,总是会为了些许的琐碎小事而耿耿于怀,稍不如意,便会拍案而怒,甚至对他人恶语相向。从此让自己陷入了斤斤计较的泥潭,生活变得黯淡无光。
宽容又是一种生活的智慧,有时原谅别人的某些冒犯,并不会让人觉得你软弱,反而能够赢得别人的尊重。这种宽容是一种博大的胸怀,是一种不拘小节的洒脱,也是一种伟大的仁慈。
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乃是安徽桐城县人。有一年,他的家人因为盖房子,而与邻居桐城名医叶天士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两家人寸步不退,一时间僵持不下,最后,叶家更是一纸诉状告到了县衙。张家京城有人自然不慌,于是便派管家飞书京城,让张英利用权势“摆平”叶家。而张英看了家信后,只是淡淡一笑,提笔写下了一首诗,让管家带回去。“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立马明白了他的意思,心中感到很惭愧,就来到叶家,告诉叶天士,张家准备明天拆墙,后退三尺让路。叶家以为是戏弄他们,根本不相信这是真话。管家就把张英这首诗给叶秀才看。叶家看了这首诗,十分感动,第二天早上,张家就动手拆墙,后退了三尺。叶家见了,也把自家的墙拆了也后退了三尺。于是张、叶两家之间就形成了一条百来米长六尺宽的巷子,被称为“六尺巷”。据说,这里成了桐城县一处历史名胜,一直保存下来。
其实尺许篱墙只是意气之争,多几尺少几尺都无关紧要,张英不愧是大学士出身,区区三尺墙便化解了邻里之间矛盾,更是赢得了大家的尊敬。
对于别人的过错与冒犯,必要的指责无可厚非,但若是能以博大的胸怀宽恕别人,这岂不是更好。以宽容的心去看待他人的过错,那自然就可以原谅别人。在天性善良,心胸宽广的君子眼中,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美好的,因为他总是抱着乐观开朗的态度去看待它们,待人接物都怀着宽大为怀的原则。而对于那些自私狭隘的人来说,对不符合自己心意的事物只是一味的去谴责和迁怒,在他们的眼中,世间的一切似乎都在与他作对,都在对不起他。这样的人,自然不可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宽容是一种美德,为人常怀一颗宽容之心,就能理解别人的难处,从而原谅别人的稍许过错。同时它也是自身摆脱烦恼的良药,人际交往中,唯有抱着谦和宽容的心态去相处,才能够获得真诚和友谊。
4.平等待人,去除傲慢心
【原文】草之本,天子食之,以顺其疾,岂曰一草之本而不食哉?今农夫入其税于大人,大人为酒醴粢盛,以祭上帝鬼神,岂曰贱人之所为,而不享哉?
【大意】一把草根,天子吃了它而治好自己的病,难道会说这是一把草根而不吃吗?农民缴纳租税给贵族大人,贵族大人酿美酒、做祭品,用来祭祀上帝鬼神,贵族大人难道会因为是贱人种的而不享用吗?
长期的不平等环境培养出人的阶级意识,把人分成三六九等。
因而,能以平等之心待人便显得愈发珍贵。贵不自傲,贱不自卑;得意不张狂,失意不卑微;童叟无欺,上下无别。这才是人的真性情、真品格。
唐朝时期有一位德山大师,俗姓周,他通达诸经、精研律藏,他最得意的就是自己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为此,人们还敬称他为“周金刚”。
那个时候,南方盛行禅宗,对此,德山大师不以为然地说:“出家的僧人们,历经千万劫来学佛的威仪和细行,都不一定能学成佛道,而那些所谓的禅宗,竟敢说什么‘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了报答佛恩,我一定要灭掉这些佛教的败类。”
于是德山大师就挑着自己写的《青龙疏钞》,要到湖南的澧阳去。有一天他正在路上走的时候,突然觉得饥肠辘辘,正巧前面有位老婆婆正在卖烧饼,德山大师就想去买个饼充饥。当德山禅师走到跟前的时候,老婆婆见他挑着一大担东西,就好奇地问:“大师挑了这么大的担子,里面都装了些什么东西啊?”
德山大师回答说:“是《青龙疏钞》”
“《青龙疏钞》是什么?”老太太不解地问。
“是我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作的注解。”德山大师自豪地回答道。
老太太又道:“如此说来,大师对《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很有研究吧?”
“可以这么说!”德山大师不禁露出了得意的神情。
老太太见状,就说到:“既然这样,我这里刚好有一个问题要请教大师,如果您能够答得出来,我就供养您点心;如果您答不出来,就请您赶快离开此地。如何?”
德山大师心想:我最擅长的就是讲解《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个老太太怎么可能难得倒我?于是毫不在意地说:“您有什么问题就尽管提吧!”
老婆婆就说:“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有句话:‘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敢问大师您要的是哪一个心?”
经老婆婆这一问,德山大师呆立半晌,竟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只好挑起那一大担的《青龙疏钞》,怅然离去。
受到此次的教训后,德山大师再也不敢轻视禅门中修行人,后来他诚心参谒龙潭祖师,不骄不躁,最终大彻大悟。
平等待人,不仅能使人获得好的名声,为周围的人所敬重;而且,平等待人,才能办真事、办好事、办大事。墨子说: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骄傲就是自以为是,目中无人,傲慢无理,这种人迟早要栽跟头的。而谦虚的人,多以别人的长处对照自己的短处,乐意向比自己地位低下、年纪小的人学习求教,始终怀着平等自然之心。这种人必有所成。
墨子讲了一个商汤的故事:
从前商汤将去见伊尹,让彭氏之子驾车,彭氏之子在半路上问道:“你要到哪里去?”商汤回答说:“我要去见伊尹。”彭氏之子说:“伊尹是天下的贱人,如果你想要见他,就派人召他来问问,他算是受到恩赐啦!”商汤说:“此言不对。如果这里有一种药,吃了它耳朵加倍灵敏,眼睛加倍明亮,那么我必定高兴地尽力吃药。现在伊尹对于我们国家,好比是良医善药。而你不想让我见到伊尹,这是你不想让我好呀。”
墨子说得好,平等待人并非是给了对方多大的面子,而是善待珍爱自己的行动。你敬人一分,人敬你十分。你给别人一分尊重,别人给你十分信任。始终如一地平等待人,便活出了做人的滋味,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洛瑞是个高傲的女人,平时上下班的时候,都会把自己用不到的废纸扔到地上,每次打扫卫生的阿姨都会花很长时间来收拾她那一块的卫生。打扫卫生的阿姨曾经和洛瑞说过这些事情,但是,洛瑞很轻蔑地对阿姨说:“这个是你的工作,没有什么资历就是干下贱活的。”之后,阿姨再也没有说过洛瑞,而是尽心地干好自己的事情。
一天,洛瑞像平常一样把没有用的废纸团成一团,用它练习着投篮(垃圾桶),没有进去的纸团也不去管它。恰巧经理过来看到这一幕,原本经理是要等到洛瑞把废纸捡起来的,可是当经理看到洛瑞像个没事人一样走出了办公室时,经理真的很生气。
于是,第二天就把洛瑞叫到了办公室谈话。当说起昨天关于废纸的事情时,洛瑞表现得很不屑一顾,觉得经理在小题大做。但是,没有过多久洛瑞就被老总开除了。
现实中,有很多人往往因为自己的职位比别人的要高,常常也对他们冷眼相待,觉得做什么都是应该的,也会认为尊重只是相对于比自己有能力或者是有实力地位的人。看大门的大爷和打扫卫生的阿姨和自己本身就不是一个级别的,觉得和他们谈尊重很可笑。其实,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想要别人尊重自己,那么就要学会尊重别人。
巴菲特曾经告诉过自己的儿子,“每个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他们是上帝安排在你身边的天使。不要因为自己是乐队的头,就目中无人居高临下,就把身边的人当成自己的员工,强迫他们臣服于自己。”
5.谦虚是不可缺少的品德
【原文】江河不恶小谷之满己也,故能大。
【大意】长江、黄河不嫌弃小溪、小流的水来注满自己,所以才能使水量增加,汇成滔滔巨流。
古人有“满招损、谦受益”的箴言,告诫世人要虚怀若谷,对人对事的态度不要骄狂,否则就会使自己陷于四面楚歌之中,被世人讥笑和瞧不起。这样处世,怎么能使自己有进步呢?
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说过:“谦虚是不可缺少的品德。”
美国总统柯立芝生平有两则脍炙人口的轶事,众所周知,克里斯是以谦逊而闻名的,第一则轶事即是他的谦逊。
柯立芝在阿姆斯特学院的最后一年,获得了一枚金质奖章,它是由美国历史学会颁给的最高荣誉。这在全美国来讲,也是人人欣羡的,可他没有向任何人炫耀,甚至连自己父母都没有告之。毕业后,聘用他的裁判官伏尔特,无意中从6周以前一份杂志的消息中发现了这一记载。这使他对柯立芝倍加赞赏与青睐,不久便给了他一个很重要的职位。
在柯立芝的全部事业中,从一名小小的职员一直上升为著名的总统,常以这种真诚谦逊的风貌出现在大众眼里。他的身价也由此而抬高。
柯立芝的第二件轶事是:从表面上看,正好与他谦逊的美德相反,但仔细分析,其实质仍是出自于谦逊。
还是在柯立芝从事麻省省议员连任竞选的时候,在进行投票的前一晚,他将一个小而黑的手提袋包装好,急步向雷桑波顿车站走去,因为他忽然得到省议会议长一席空缺的消息。两天以后,他从波士顿归来,而他那小而黑的手提袋里已装满了多数议员赞同他为省议会议长候选人的签名。就这样,柯立芝开始正式步入自己的政治生涯,就任麻省省议会议长职务。
在适当的时机、对着合适的人,这位历来谦逊的人,用最敏捷的方法脱颖而出。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可见,在平素以真诚的谦逊待人,博得大众的好感,为自己事业的腾飞奠定基础;一旦时机成熟或者机遇一到,就要充分利用谦逊所带来的身价,一蹴而就,达到目的。
另一个以谦逊闻名于世的人,就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方联盟的战将杰克逊。有人说“天赋的谦逊”是杰克逊显著的特性和优秀的品质。
杰克逊在西点军官学校就读时,便以谦逊著称。有一名为“石城”的战役,本来是他指挥的,但他却一再坚持说,功劳应属于全体官兵,而不属于他自己。还有一例就是,在墨西哥战斗中,总司令斯哥托对他的指挥能力予以了极高的评价,而杰克逊却从未向任何人提起过这事。
不过,杰克逊并不是视功名如粪土,从墨西哥战争开始时他给他姐姐的一封信中便可以看出,他有着树立声誉、博得大众注目的计划。因为那个时候他只不过是一个徒有其名的副官。在他后来的事业进程中,这位勇敢、谦逊且聪明过人的人,机智地运用了他向上进取的每一计划,使斯哥托将军大为欣赏,在他的手下,杰克逊得到了不断的提升。
在此,我们不难看出,杰克逊的谦逊的两重性与柯立芝何等相似!这些人所不愿声张的,只是那些一定会为人所知道的事情。而当他的至关重要的功绩被人们忽略时,他们也会立即采取必要的行动来标识自己,只是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标识罢了。
所以,只有目光短浅、胸无大志的人才会时时标榜自己做了什么,有时为了标识自己,甚至在大众面前掩饰自己的错失。像杰克逊、柯立芝等伟大的人物却不是这样,他们都能超然这种浅薄的虚荣之外。他们深知,人们所乐意接受和尊敬的是谦逊的人。
一个有功绩而又十分谦逊的人,他的身价定会倍增。
对于谦逊,我们还要指出一点的是:在这个现实的世界上,好的道德与才能,如果没有人知道,并不是很好的回报。这不仅是在欺骗自己,也是在欺骗别人,更是对自己功绩的诋毁。所以,过度的谦虚并不是一种可取的美德。谦逊适时的自我标识相结合,也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艺术之一。
谦虚的人恪守的是一种平衡关系,即使周围的人在对自己的认同上达到一种心理上的平衡,让别人不感到卑下和失落,不仅如此。有时还能让别人感到高贵,感到比其他人强,即产生所有人都希望能获得的所谓优越感。
另外,保持谦虚的品德对于人际交往也尤其重要。一个背着自负自傲沉重包袱的人,他的友谊财富必然少得可怜。一句话,谦虚是通往成功和赢得人们尊重的最重要的品质之一。
6.“礼”字万万不能丢
【原文】亟遍礼四邻诸侯。
【大意】赶快礼交遍四邻的诸侯。
墨子在鲁国的时候,鲁国的国君问墨子,别人要攻打鲁国怎么办。墨子就以从前三代的圣王禹、汤、文、武为例,认为要施行仁义、礼交四邻,才能取得天下,解救自己。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这个“礼”字万万不能丢。有些人认为这些“繁文缛节”早就过时了,其实不然,“待人以礼”永远不会过时,而且在任何时代都有其意义。
季羡林在《谈礼貌》一文中这样写道:“如果一个人孤身住在深山老林中,你愿意怎样都行。可我们是处在社会中,这就要讲究点人际关系。人必自爱而后人爱之。没有礼貌是目中无人的一种表现,是自私自利的一种表现,如果这样的人多了,必然产生与社会不协调的后果。千万不要认为这是个人小事而掉以轻心。”
王国维有一篇著名的文章叫做《殷周制度论》,他在其中论述了从商朝到周朝制度上面的巨大变革,而这变革正是周朝建立了“礼乐制度”,包括祭祀、典礼、君臣之分,等等。他说周天子不是一个国家统帅,而是一个国家的道德标准,正是他自上而下的一整套完备的礼乐制度,才让周朝得以绵延八百年。
而清朝出现的著名儿童启蒙读物《弟子规》,采用的便是《论语》“学而篇”第六条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礼仪规范,以此作为儿童启蒙读物,可见“礼”的重要性。
“君子有情,止乎于礼。不止于礼,止乎于心”。意思是说,君子有了情感,还要有行动上的礼貌,礼貌还不够的话,就要用心去表达这份礼貌。
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结伴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正遇上老先生闭目养神,躺着休息。其实程颐并没有睡着,他明知门外来了两位客人,却依然不言不动,不予理睬。杨、游二人怕打扰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肃然待立,一声不吭等候他醒来。当时外面正下着大雪,二人站在门口也不进屋,等了好半天,程颐才出声让二人进来。两个人浑身都沾满了雪。这就是“程门立雪”这一典故的由来。
“程门立雪”说的是尊师重道,这正是一种“礼”的体现。
礼是尊敬的一种延伸,是一种通过方方面面的行为语言来表达对对方的尊敬。我们可以把礼理解成日常生活要礼貌,但是礼绝对不是仅仅只有这一层意思。礼不只是外在的规范,它还体现着一种悠久的文化精神,是一种做人的品质,任何人都能通过它达到对人尊敬、为人着想的境界。
领导要想得到下属的忠诚,首先要按人之常情和事之常理对待下属。礼的内容是很多的,如尊重、仁慈、爱护等等。领导如果对下属尽心,则下属自然也会忠心。
聪明的上司,无论是君主、将领还是一般的领导都必须明确这个道理。争取群众的最大支持,才是建功立业的根本,不得人心者失天下,这是古已有之的训导。
秦穆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作为一个英明的国王,他治国有方,文臣武将各尽其力,井井有条。而且他一直具有称霸中原的野心,不仅从军事上大力扩张实力,而且很注意施恩布惠,收买人心。
秦穆公养有一匹千里良驹,由于得来不易所以倍加珍惜。为此特地盖了新马厩,各处洗刷得一干二净,金络脑宝石鞍,配备得别提多齐整了。秦穆公对这匹马喜爱异常,叫两名马夫精心伺候它。有一天马夫们一个闪失,马厩门没关严,千里马瞅准机会便跑了出去。
这匹马跑出了都城,来到荒郊野外。它养尊处优惯了,没有料到会有什么危险。一群穷百姓看见了这匹无主的肥马,乐坏了,一拥而上将它逮住,毫不犹豫就把它杀了,三百人美美地吃了一顿。
马夫发现马走失了,吓得大惊失色,赶紧报告上级官史。官吏心想,此乃国王之爱马,有个三长两短怎么了得!一大帮官吏倾巢出动去寻千里马。好不容易找到了它,眼前的景象真令人意想不到:一大群衣衫褴褛的穷人正围着一锅肉吃得欢,旁边扔着马皮、骨头,真惨哪。
毫无疑问的,三百人统统被抓起来,只待秦王一声令下便处以极刑、以百姓之贱躯,而敢食大王的爱马,还有比这更厉害的弥天大祸吗?官吏抱着将功折罪的心情飞报秦穆公,请他定夺。
秦穆公听了,沉吟半晌,说:“放了他们吧。”
“啊?为什么,他们可是吃了您的千里马啊!”
秦穆公说:“君子不能为了牲畜而害人。算了,不要惩罚他们了,放他们走吧。而且,我听说过这么回事,吃过好马的肉却不喝点酒,是暴殄天物而不加以补偿,对身体大有坏处。这样吧,再赐他们些酒,让他们走。”
过了一些年,秦国发生饥荒,晋惠公趁机大举入侵。秦穆公忙率领大军抵抗,这时,有三百勇士主动请缨,原来他们就是多年前吃掉千里马的那群百姓。战场上杀声震天,秦穆公被晋军包围了,身上也受了伤。三百勇士为了报恩,护卫着穆公左冲右突,拼了死力斩杀晋军,晋军吓得连连后退,撤了包围圈。穆公才得以安全地逃脱;那三百人杀得性起,继续追杀晋军,竟然反败为胜,在乱军中将晋惠公活捉了,凯旋回国。
当“官”不要像“官”。要学学美国人的坦诚,淡化“当领导”的意识,处处不摆官架子,安排工作用商量语气。“你有时间吗?有空你去一趟……”;如下属拒绝接受指派的工作,用平和语气询问他们理由所在,不必煞有介事地大叫大嚷;如果批评,也要注意场合、分寸,措辞不可太激烈。当下属在工作中出现失误,不要当众对其批评,而应争取用一对一的方式,语气不要太激烈,要使用建议、和缓的语气,这样的批评方式更容易让下属接受。
下属不友好,一笑了之。以德报怨,以诚待人,有些人是很难改变的,甚至可称铁石心肠,但大多数人通情达理,会逐渐被你的大度感化的。要相信,心诚则灵。
7.不怕交不到朋友,就怕交到损友
【原文】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译文】染了青颜料就变成青色,染了黄颜料就变成黄色。
墨子在这里以染丝为喻,说明国君必须正确选择自己的亲信。因为国君能否治理好一个国家,同他周围人的影响有密切关系。而要得到良好的影响就必须善于选择贤良之才,亲近、信任他们;而一般的士人如果要有所成就,也要谨慎选择好自己周围的朋友,朋友是有好坏的,交了好的朋友则有益于己身,交了不好的朋友,就会害了自己。
在《所染》篇中,墨子用了大量事例证明“所染”的重要性。
“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则家日益,身日安,名日荣,处官得其理矣,则段干木、禽子、傅说之徒是也。其友皆好矜奋,创作比周,则家日损,身日危,名日辱,处官失其理矣,则子西、易牙、竖刀之徒是也。诗曰:“必择所堪”。必谨所堪者,此之谓也。“认为一个人所交的朋友都爱好仁义,都淳朴谨慎,慑于法纪,那么他的家道就日益兴盛,身体日益平安,名声日益光耀,居官治政也合于正道了,如段干木、禽子、傅说等人即属此类(朋友)。一个人所交的朋友若都不安分守己,结党营私,那么他的家道就日益衰落,身体日益危险,名声日益降低,居官治政也不得其道,如子西、易牙、竖刀等人即属此类(朋友)。《诗》上说:“选好染料。”所谓选好染料,正是这个意思。在他看来,所染的影响有时候可以关系到事业的成败和国家的兴亡:“舜染于许由、伯阳,禹染于皋陶、伯益,汤染于伊尹、仲虺,武王染于太公、周公。此四王者所染当,故王天下,立为天子,功名蔽天地。”而“夏桀染于干辛、推哆,殷纣染于崇侯、恶来,厉王染于厉公长父、荣夷终,幽王染于傅公夷、蔡公毂。此四王者,所染不当,故国残身死,为天下谬”。
除了以上这些事例以外,墨子还举了齐桓公、晋文公等“所染”的事例,反复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有贤才辅佐,“所染当”,国君就能治理好国家,成为贤君;而亲信、任用唯利是图的小人,“所染不当”,就会导致亡国。
墨子用染丝作比喻,说明了感染和影响的力量之大,其主要意图是奉劝统治者慎用人才,切忌任用不当之人。在今天,“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这句名言多用来指人们在社会环境中所受到的感染和影响:社会环境及周围的人如果是高尚、贤良的,那么人处在其中耳濡目染,也会变得优秀;相反,如果周围的人品德低下、学识浅薄,与他们交往不会受到什么好的影响。故而,人们一定要格外重视周围的社会环境,尽量结交一些正直、善良的朋友,远离不良因素的干扰,使自己得到更好的陶冶和教育。朋友是我们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我们的生活中心之一,所以我们一定要能交友,但交友并不是不加标准,不分对象的乱交,在选择朋友进行交往时一定要谨慎,要有一定的心机,选那些志同道合,谈得来、说得开、信得过的朋友而交。
齐国的名相晏婴身材矮小,其貌不扬,看起来还有点滑稽。可是他有一个车夫,却长得特别帅,身材伟岸、仪表堂堂。
这个车夫觉得自己每天坐在车前面,驾着高头大马,而晏子虽然是宰相却只能在车棚里面坐着,所以常以此沾沾自喜!
有一天,车夫回到家里,发现自己的夫人哭哭啼啼地收拾了东西要回娘家。他吃惊地问道,你要干什么?他夫人说,我实在忍受不了你了,我要离开你。我觉得跟你在一起挺耻辱的。
车夫大惊,你不觉得我风光吗?他夫人说,你以为什么叫作风光?像人家晏婴那样身怀济世之才的人,都如此谦恭,坐在车里毫不张扬;而你不过就是人家的一个车夫而已,却洋洋得意!你整天跟晏婴这样的人在一起,却不能从他身上学到一点东西来反省自己,这使我对你很绝望。跟你生活是我人生最大的耻辱了。
后来这个事情不知怎么的,就传扬出来,晏婴听了之后,就对这个车夫说:就冲你有这样的夫人,我就应该给你一个更好的职位,因此提拔了这个车夫。
常人与品德高尚的人相处,总是能从他身上学到很多的东西,而晏婴的车夫不但没有学到他的谦逊,反而以此沾沾自喜,所以他的夫人才会对他绝望。而晏婴听了这件事之后,反而提拔这个车夫,就是因为他的夫人的品德,他认为车夫能有这样一位贤惠的妻子,朝夕相处之下,将来也一定会有所作为。
一个好的朋友会当面指出你的过错,让你知道自己的不足,从而自我弥补,他不会计较你是否会记恨他,只是为了让你变得更好。而一个坏的朋友,在明知道你有过错的时候,也不会挑明,只是一味的阿谀奉承,将你吹捧得十全十美,让你得意忘形、飘然若仙,最后渐渐地迷失自己。
子贡和原宪都是孔子的学生。原宪很穷很穷,他住的地方看起来惨不忍睹,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门也没有门闩,因为里面没有东西可以偷。而子贡则做了鲁国的大夫,身上穿绫罗,出门有车马。
有一次,子贡坐着高大的马所拉的马车,身上穿着锦缎丝绸做的衣服去看原宪。但是马车太大,巷子太小,进不去,子贡只好走下来,按照门牌号码去找。
找到之后,他对原宪说道:“老兄,你怎么落魄到这种地步呢?”
原宪听了这话,脸色一板说:“我听说,没有财产的人叫做穷困,有道德,有理想不能实践才叫落魄,我虽然穷困,但不是落魄。”
子贡听了这话后满脸羞惭。
原宪便是这样一位益友,在子贡熏熏然得意的时候,当头棒喝,让他不要忘记自己的理想和本心。
人不怕交不到朋友,而是怕交到损友。一个人要交朋友,交友之道必须明确。“益友”,是第二个自己;“损友”,是一失足千古恨,如果交的朋友都是在德性和品质、学问方面超过我们的人,那么我们在耳濡目染和熏陶之中,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延伸阅读:
墨家的兴起与衰落
春秋战国时期,正是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时期,诸侯争霸,群雄并起。这时候社会的转型需要思想学说作理论指导,诸侯之间的激烈竞争又导致他们极力招揽人才。时代的需要,宽松的学术氛围,孕育了中国最朴素而灿烂的思想文化。一时间诸子兴起,百家争鸣,互相借鉴又互相诘难。讨论的问题之广,涉及题材之多,发掘的深度之远,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之深远,都是空前绝后的。丰富灿烂的文化成果构建成了中国古文化的基本框架,而后中国文明两千多年的发展,尽管也受到一些外来文化影响,但总是被中国文明消化和吸收(如西汉末年开始传入中国的佛教,唐朝后期开始传入中国的伊斯兰教,宋代以后开始传入中国的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和新教,晚清时期开始影响中国的西方思想哲学体系),中国的主流文化还是这个时期奠定的。这期间形成的对后世较有影响的学说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等。所谓东方人的智慧,无论是中国、日本,还是韩国,都离不开这几家的范畴。
墨子,他正好生活在孔子和孟子之间。墨子早年“学儒家之业,受孔子之术”,后来他看到儒家学说的种种弊端,于是自立门户,开创了墨家学派。毕生为之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为墨家学说的发扬光大和实施济世而奔走呼号。在其晚年和身后,墨家渐渐成了最有影响的学说,与儒家学说分庭抗礼,并大有凌驾其上之势。以至于孟子哀叹:墨翟之言盈天下。荀子更是说:礼乐灭息,圣人隐伏,墨术行。韩非也说:世之显学,儒墨也。
墨家学说成于道、儒之后,为什么能够异军突起而盛行一时呢?在于它提出了一些当时儒道两家学说没有提出的社会学说和政治方案,如王天下、正诸侯、尚贤能、等贵贱等思想。尤其它反对非正义的战争和穷奢极欲的享乐生活,得到了很多小国的支持,反映了广大下层老百姓的呼声。
先秦诸子的学说,主要是围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展开的,墨家也是如此。墨子注重品性的完善,认为有四种品行是君子必须具备的: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他认为,君子必须意志坚定、言而有信、言行如一、表里一致,敢于捍卫真理,善于明辨是非,并要经常审视自己。他不但注重本身的修行,还注意到了结交朋友的重要性,说道:“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即我们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墨子跟道家儒家还有个显著不同的地方,就是他不但注重言传,还注重身教,身体力行。墨家的人全部葛衣短衫,亲自劳作。墨子不像老子孔子那样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他甚至鼓励弟子们以自苦为乐。正因为如此,墨子才深知民间疾苦,才对儒家提倡的繁文缛节深恶痛绝。也是这个原因,墨家才迅速得到广大平民的支持,具备广泛的民众基础,成为一时之显学。
但墨家提出的非攻思想,不符合战国时期大一统的趋势。在当时的条件下,不通过战争不可能真正结束分裂而使天下稳定。墨子及其后来的弟子都没有弄清楚,至少来说没有把这样的观点形成文字:战争,有时也是和平的一种手段。因此非攻思想不可能被那些实力强大的诸侯国接受。而兼爱非攻是墨子的主流思想所在,因此墨子思想不可能被大国接受并施行。墨子奔走呼号一生也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的弟子更是如此,主要原因就是非攻不符合那种特殊战乱的年代。
墨家内部严格的半军事化的纪律,准宗教式的信仰,慷慨赴死的精神,对大义的执著追求,导致在战国时期帮助守城时死难很多,丧失了大批墨学精英。墨子为劝楚惠王而亲自赴楚,根本不把生死当回事,其后来者可想而知也是如此。
墨子思想在很多地方跟孔子儒家直接针锋相对,一直互相攻击。当儒家成为正一统后,墨家思想就被视为异端,遭到封杀。
在墨子之后,墨家没有出现一个天才的集大成者,进一步完善其思想,以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要求。像道家先有老子,后有庄子和刘安;而儒家自孔子后有孟子、荀子、董仲舒。特别是在西汉初年,国家大治,统治者在寻找治国良策时,董仲舒及时奉上《春秋繁露》,刘安也献上《淮南子》,而墨家作为当时的显学却在学术和治国思想上无所作为。结果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学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正式跟皇权结合,成为正统思想,墨家沦为杂家。
西汉初年,游侠成为一种风气。疑为墨家弟子的郭家朱解之流对民间影响非常之广。加之墨家内部有一套完整的赏罚制度,墨家弟子犯了法,自己处罚,完全不理政府。作为封建集权的统治者,怎么可能容忍有人的影响比皇帝还大?又怎么可能容忍有别的组织可以在法外立法?因此汉景帝时开始弹压墨家。到汉武帝时,儒家思想成了主导,郭家朱解之流又以武犯禁,藐视皇权,杀人于千里之外;更有一些墨家子弟参加当时的七国之乱。汉武帝震怒之下,先后三次重拳出击镇压墨家。墨家子弟的活动从此走向地下,逐渐衰落。游侠之风也因此衰落,直到大唐才又渐渐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