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神纪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帝小辩证

与上个单元相似,在讲故事之前,咱们先梳理一下“五帝”的概念。本节包括以下内容:“五”从哪里来;“五帝”的较早版本;融合产生新的“五方上帝”;“六帝”将“五帝”进行了另一种三维化;“五帝”的姓氏和属神;“五帝”的五行、配色和配四季。

掰书君曰

今天我们谈“五帝”,主要是在两个含义上谈的。

第一个含义是上古的五个“人王”,即部族首领,根据不同的文献记载,有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炎帝、少昊、庖牺等主胎备胎,这个说法的特点之一是记录者正儿八经地将他们的传说当史实看待,特点之二是多数说法中都包括“尧”——这意味着迄止时间的相对晚近。

在“人王”之外,“五帝”的第二个含义是“天神”,即“五方上帝”。今天咱们既然聊神话,那当然就是在第二个含义上来聊了。

“帝”的甲骨文,一说象花蒂之形,一说象燔柴祭祀之形,一说象星辰之间的连线形状等等[22]。花蒂,寓意生殖,寓意被拱卫的核心;燔柴祭祀,直指人神交通;星辰,也是神秘的处所。无论如何,“帝”都是一个非凡的字眼。

原文出处

《孙子兵法·行军第九》:“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史记》卷二八《封禅书》:“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

《周礼》卷五《春官宗伯第三》:“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

《孔子家语》卷六《五帝第二十四》:“……是以太皞配木,炎帝配火,黄帝配土,少皞配金,颛顼配水……”

《周礼注疏》卷二《天官·大宰》:“五帝者,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汁,一作叶)光纪。”

“五”从哪里来?

古汉语文献中被冠以“帝”号的大佬不少:帝俊、帝喾、帝江、帝鸿、黄帝、炎帝、帝颛顼、帝尧、帝舜……他们不是同时的,也并非来自同一部族,在他们之间并没有被排个座次、弄张整齐的神谱出来。

最初,不管有没有整齐的“五帝”,但肯定至少有一帝,即天帝,或太帝、太一、泰一,相当于古“三皇说”中的“泰皇”。

“五帝”之“五”,最初应该是源自方位——二维平面的“五方”。而“五方”来自“四方”。由“东西南北”多出一个“中”,是中原先民自我意识的提升。

后来,“五”由方位之外,又增加了首领序列的含义,表示“前后相继的五个大佬”,或者增加了撷英的含义,表示“五个最伟大的大佬”。

“五帝”的较早版本

前文在“混沌”与“倏、忽”的故事章节提到过的五方天帝,当为“五帝说”的较早版本。复叙如下:地理上,中央是土地,南方北方都有海,西方有山,东方也有海(女娃淹死在那里);人事上,央帝叫作混沌,北帝叫作倏,南帝叫作忽(《庄子·应帝王》);混沌神又叫帝江,又叫帝鸿;至于东西方,可能也有天帝,但最早的名字不传了。

山东嘉祥武氏墓群武梁祠西壁画像石《古帝王图》。上有十一位古代帝王的肖像,他们是:伏羲、女娲、祝融、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夏桀。针对每位古帝王的肖像,石上均有榜题

最早“五方神”的关系,有可能是扁平的、平等的(我们看不出混沌比倏、忽高级),“贵中”应该是后来的事。

“五帝说”的概括能力是有限的,中国上古神话中另外一些地位显赫的大神,比如出自戎羌的西王母,出自东方殷族的帝俊……就并没有入列“五帝”,因为祂们跟黄河上中游一带的混沌、倏、忽不在同一个系统。那么,祂们在自己的原生神话体系中,会不会曾经被归纳入某个精英榜呢?推以情理,也不是没有可能。

融合产生新的“五方上帝”

随着部落征战的持续,民族融合也在加速,华夏族成形后,又以华夏文化为内核,与戎羌、东夷、南蛮、苗瑶乃至濮越等文化发生了激烈碰撞与融合,于是周边各族的神祇进入到华夏体系中,形成了新的“五方神”,即“五方上帝”。

中间筛选掉了多少备胎我们不知道,最后留下来的五位大神是:东方太皞、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颛顼、中央黄帝。其中,东西两帝异名较多,但其实“皞”“皓”“昊”都是一回事。

这个碰撞、融合到定型的过程有多久呢?可能长达数百年乃至上千年。

这五位大帝,都是有渊源、有事迹、有群众基础的:太皞源自东方鸟图腾部落,炎帝源自火图腾或日崇拜部落,少昊与太皞同源;颛顼源自北方或东北方崇奉鱼、蛇的部落。

以上是民间信仰。

“四加一”模式与“五加一”模式

民族融合之际,诸方大神济济一堂,这时候对于祂们关系的理解,可能出现了两种趋势:第一,贵中;第二,全部平等。

这两种解释应该是并行过,但“贵中”终究占了上风。所以我们常看到古文献中将五帝的关系描述为三维的“四加一”模式,其中黄帝最贵,居上位,等同于“皇天上帝”、天帝(清代毕沅校《吕氏春秋》:“皇、黄古通用。”)

有核心,这是军事指挥的需要,是祭祀的需要,更是确认天意、强化统治的需要。《孙子兵法·行军》云“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史记·封禅书》曰“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就是这个思想的体现。

“四加一”模式也有自己的盲区。民族大融合之际,神祇信仰是个敏感的话题,东夷人、戎羌人、濮越人、南蛮人……未必那么乐意服膺于炎黄神系。在这样的情况下,“五加一”模式适时而出,抚平伤口,弥合裂痕,安定团结最重要。

“五加一”模式继承了远古一帝独大的思想,在“五帝”之上加一个至高神“昊天上帝”(或沿用老名字“泰皇”“太一”“皇天上帝”)。这个至高神,有人解释为“天”(自然界),有人解释为北极星等等,应该说是一个“概念神”,比较形而上,没有世代流传的事迹做依托,即便绘了人形,也主要是作为一种概念存在着。前文提到过的太帝,与这位概念神虽然有着微妙的差异,却又互为表里,逐渐构成了能指与所指的对应关系。

最晚在周代,这种“五加一”的祭祀模式已经固定。《周礼·春官宗伯》曰:“王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

是为“六帝”或“六天”。

“六帝”是在平面“五帝”基础上架构起的新三维体系。天地间的权力经过集中——分散的过程,又回到了集中的老路上。

至于民间观念或非祭祀的场合,“尊太一”和“尊黄帝”两套话语系统仍旧各自延续着生命力。

“五帝”的姓氏和属神

屈原的《楚辞·远游》写道:“轩辕不可攀缘兮……历太皓以右转兮……遇蓐收乎西皇……指炎神而直驰兮……从颛顼乎增冰……”,挨个点出了当时达成共识的四帝之名(除了西皇)。后来王逸将西皇注为少昊。

东方之帝太皞,后人该不该将他等同于伏羲,学界已有很多纷争不赘述了,单从咱们讲神话故事的角度看,前文也说过,混同是不妥的。据考证,太皞是东夷崇鸟氏族的大神,地位在其族至高无上(徐旭生等),也有人猜测太皞即为帝俊。这倒是跟伏羲在早期中原系的地位相当。所以太皞与伏羲的合体,并不是简单地东夷神话进入华夏神话那么简单,而是华夏人将一个异族的大神与一个地位对等的本系前代大神做了融合,然后放置在了仅次于本族当代大神黄帝的位置——东方。然而这种勉强的混融在逻辑上存在很多漏洞,让一些原本清晰的关系变得复杂了。现在我们将这两位剥离开,将伏羲的位置放到“三皇”里去,太皞的姓氏问题就留白好了。

太皞的属神句(gōu)芒也与伏羲没什么关联。句芒是木神,又是春神,主管树木生长。“鸟身人面,乘两龙”(《山海经·海外东经》),其形象是人头鸟,说明他也来自鸟氏族;他以龙(蛇)为坐骑,属于“操蛇之神”的族群。而伏羲是龙蛇系的,如果句芒是伏羲的属神,怎么能役使龙(蛇)呢。

南方之帝炎帝,在先秦与神农氏是两个人,到汉魏之后才逐渐等同。本书把炎帝与神农氏分开来说。据说炎帝姓姜,跟黄帝是亲兄弟,俩人还掐过架,这反映的是父系氏族时期的事。而神农的事迹以耕作为主,“神农之世……民知其母,不知其父”(《庄子·盗跖》),“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商君书·画册》),反映的是母系氏族社会的景象。炎帝还有几个著名的女儿(女娃、瑶姬等),一般都提“炎帝之女”,不提“神农之女”,可见来源有分别。

炎帝的属神是祝融。祝融是火神,传为炎帝后裔,实则有可能是楚人与湘楚一带当地原始神,被楚人目为始祖神。《山海经·海外南经》说“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南方热、有火,主属二神倒是很搭。

西方之帝少昊,百鸟之王,与东方太皞同源。太、少之别,可能表明少昊出自太皞,也带有年代先后的区分(袁珂)。少昊传为青阳氏,又金天氏,又穷桑氏。“青”“阳”,皆暴露出东方基因,“金天”像是后来为了配合五行说而追加的名号,“穷桑”是传说中他的出生之地(在西方)。

少昊出生在西方,但成年后最初的职司在东方,“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山海经·大荒东经》)。后来为啥非被派去做西方天帝?这应该是当时民族间政治平衡在神话领域中的反映。

少昊的属神蓐(rù)收,据说是他的儿子(或说是叔父)。蓐收是刑神,长相相当威猛,“左耳有蛇,乘两龙”(《山海经·海外西经》),“人面,白毛,虎爪,执钺……”(《国语·晋语二》),这让我们想起来作为刑神的古老西王母的形象。蓐是陈草复生之义,说明草茂盛,收就是收割、收获。蓐收,意为割草,可引申为砍脑袋,也可引申为秋天的收获。

北方之帝颛顼,源出东北夷,纳入华夏体系后被委委屈屈说成是黄帝的后裔。据说高阳是他的地望,所以颛顼叫作高阳氏。据考证,颛顼族的图腾是鱼和蛇——都与水、阴、多产等有关。[23]

颛顼的属神是水神玄冥。玄冥又叫禺强(西晋郭璞注《山海经·海外北经》:“禺强字玄冥。”),根据一系列七弯八拐的等同关系,据说他又兼风神、海神、雨师(袁珂)。瞧,一揽子寒冷元素尽入其囊中。

中央黄帝,姓姬,传为附宝感雷电所生,又传与炎帝为同母异父兄弟(炎帝为少典氏之子,则黄帝亦然,这部分传说“人王”感明显,不多议)。黄帝名号很多,轩辕氏、有熊氏、帝鸿氏、缙云氏、帝轩氏等(《史记正义》)。一方面他的事迹多导致名号来源丰富,另一方面,黄帝族融合了多个其他部族后,可能也将人家的名号一起拿过来了。

轩辕氏,一说源于象龙形、主雷雨的轩辕十七星(前文说过,雷电之力常常是主神标配装备),一说源于地望“轩辕之丘”,一说源于黄帝发明了车(轩辕),总之这是黄帝最响亮的名号。有熊氏,一说源于封国。但黄帝就是老大了,谁封他?我想可能来自一个以熊为图腾的部族。帝鸿氏,就是帝江,《山海经》里的中央之帝。缙云氏,可能来自一个被征服的姜姓部族(《史记集解》引东汉贾逵曰:“缙云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后来成了黄帝的属官,以云纪官。

黄帝的“黄”,至少有三个来源:古早央帝混沌神的外观颜色(“黄囊”);土地之色;通“皇天上帝”之“皇”。

神话中的黄帝有四张脸,便于他随时监管四方天帝的治境。《尸子》说:“古者黄帝四面,信乎?”

黄帝的属神是后土。后土就是土地神,传为炎帝后裔,又为地下世界的统治者(东汉王逸注《楚辞·招魂》:“幽都,地下后土所治也。”),那么后土又兼冥王了。

综上,我们初步得到了一张参差不齐的五方神姓氏及属神表:

东方太皞,姓氏空缺,属神句芒;

南方炎帝,姓氏空缺,属神祝融;

西方少昊,金天氏、青阳氏、穷桑氏,属神蓐收;

北方颛顼,高阳氏,属神玄冥;

中央黄帝,轩辕氏、有熊氏、帝鸿氏、缙云氏、帝轩氏,属神后土。

五方上帝

“五帝”的五行、配色和配四季

汉代是数字“五”大发现的时代,世界的数学结构与哲学意义在多重层面上由“五”生发而出。五方、五行、五色、五味、五德……关于“五”的诸般学说大行于世,五帝被配以五行,又被配以五色。伪托的《孔子家书》曰:“……是以太昊配木,炎帝配火,黄帝配土,少昊配金,颛顼配水。”更以五行喻五德。就连少一个数的春夏秋冬“四季”,也被配入了除中央之外的东南西北四方。

于是我们在《淮南子》里看到了一张整齐的五帝表(为了方便诸君阅读我注明了氏号):

东方木帝青帝太皞某某氏主春,属神句芒,手持圆规;

南方火帝赤帝炎帝某某氏主夏,属神祝融,手持秤杆;

西方金帝白帝少昊金天氏主秋,属神蓐收,手持曲尺;

北方水帝黑帝颛顼高阳氏主冬,属神玄冥,手持秤砣;

中央土帝黄帝轩辕氏统摄四季,属神后土,手持绳索。

五色帝中,我以为黄帝和炎帝可能是较早的名号,源自其自然环境的“黄土”或者“炎热”;而青、白、黑三色,更像是后来依据五色之数配齐的。

五帝的别号

两汉之时,五帝还有了另外的名号。

唐代贾公彦据两汉纬书《河图》疏《周礼·天官·大宰》说:“五帝者,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光纪。”灵威仰、赤熛怒、含枢纽、白招拒、汁光纪,这几个名号有着浓浓的经天纬地之人工痕迹,不像人或神的自然名字,而是道教刻意编排的杰作。

顺便说一句,这青赤黄白黑五帝,与同时期盛行的“五德终始说”诸帝(太昊包牺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有交集,也有差异。其最大的差异在于:前者视诸帝为天神,后者视诸帝为人王。

区分开来看,就不会混淆了。

欢乐的发散思维

最后聊个欢乐的话题吧。

这个五神谱的操作方式有没有让你感到熟悉?有没有让你联想到金庸武侠小说里的“华山初论剑”和“华山末论剑”?第一次华山论剑,评出了当世五大武功高手,分别是:“东邪黄药师、西毒欧阳锋、南帝段王爷、北丐洪七公、中神通王重阳”,而以中神通王重阳统摄江湖;末次华山论剑,由于部分首届高手故去,补替成了“东邪黄药师、西狂杨过、南僧一灯、北侠郭靖、中顽童周伯通”,而以周伯通武功天下第一。

这个“五绝”诞生的过程,其实就跟“五帝”诞生的过程非常相似,是“人工干预”的结果,是靠玩“抢椅子”游戏排定的座次:神界高手很多(厉害的部族很多),神界领导班子位置有限(只有五个),大家先打架(评委会先辩论,各派势力的支持者先开撕),打完了,根据战况和战果,来决定谁比较重要,谁可以进入五神领导班子。对于任何神(部族、首领及其支持者)而言,能进领导班子已经算功德圆满,至于班子里面给安排个什么具体位置,没有顶级实力的就不要太计较了。于是,黄帝势力强,所以稳坐中央当老大;东夷在武力、文化两方面都很彪悍不容小觑,所以给了东西两个席位;炎帝族虽然战败,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无法漠视,给派个南方席位好了;颛顼族虽受到打击,还是颇有影响力的,别嫌北方阴冷生硬,有这席位就知足吧。至于那些被彻底打趴下了或者很长时间组织不起像样反攻的,比如祝融、玄冥、蚩尤、鬼方之类的,给个辅神的位置觉得委屈?打入叛臣一类都不够诛心呢。

唐代吴道子白描绢本《八十七神仙卷》(局部)。该长卷描绘了五方帝君中的三个帝君率神仙前往朝拜道教祖师太上玄元皇帝的仪仗行列。图中头上有光环的是南方帝君。

更古老的五神系统(有倏、忽和混沌帝江的那个),不知道是否也是这种撕扭着玩“抢椅子”游戏的结果。如果不是,我们可以将混沌五神视为“自然产生的方位神”,没有那么多的后天干预和人为编排;如果是,则我们大可将评选混沌五神视为第一次华山论剑,而将评选黄帝五神视为末次华山论剑。也就是说,在混沌五神“抢椅子”之后,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原来的神灵没落了,原来的神位失效了,于是进行再一轮“抢椅子”游戏,新的黄帝五神系统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