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的结构
之前的几个故事,咱们聊到了浑天说和宣夜说视点下的创世过程,这个故事,咱们聊聊盖天说视点下的宇宙大致是什么模样。
故事
原文出处
掰书君曰
关于天与地的原始状态,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表述。其中一种如本章节故事所言:天地原本是在一起的,需要被分开(有的故事甚至说天地原本是夫妻,或者“天父地母”,被强行分开之后的眼泪化作了雨水等等);而另一种恰恰相反:天地原本是分开的两片,需要被黏合或者缝合。
鳌鱼驮起天地 七小 绘
我们来看一个流传在白马藏族等族群中的口头神话传说,它提供了后一种表述的例子:
最初,两个神分别去造天和造地。天被造成了圆的,地被造成了方的,天造得比较小,地造得比较大。造完了盖在一起,发现天地的形状和尺寸都对不上。神没有办法,只好使劲地把地往中间挤,终于将地与天扣合上了。
地原本是平展的,挤压的过程中挤皱了,有些地方就鼓了起来,有些地方陷了下去。鼓起来的地方就成了山脉,陷下去的地方就成了沟谷。[8]
不管是需要被分开还是需要被缝合,总之,神力出现了,或拉或推,将天和地的距离调整到了理想状态,并且使用了天柱、地维、地柱等工具来稳固这个空间结构。在这样的结构中,天盖着地,水浮起地,人与万物生活在中间这层大地上,宇宙像个巨大的肉夹馍。
关于天地之间的距离,某些故事说,早期,天地间的距离平衡态比现在要近得多,人可以很容易上天去。可是由于人犯错或别的原因,天被升高了,成了现在的样子。
昆仑山作为天柱,很接近“世界之脐”的概念(陈建宪)。它像肚脐眼一样,是世界之体的中心;它像脐带一样,是天地之间的纽带。“世界之脐”是一个著名的神话母题,印度神话中毗湿奴肚脐上的莲花,古希腊神话中宙斯的两只神鹰相会之地德尔菲等,都是这样的“脐”,是世界的中心。在我国的某些口承神话中,天地分开是因为其间的联结物(神山、藤萝等)被砍断。砍山、砍藤萝,等同于剪断脐带,隐喻着天与地互为母体,当成熟后就需要彼此脱离、独自生长。
大铜柱的说法显然是后起的,至少在早期冶金术发明之后才会产生。
提供肢体做撑天四柱的神,一说是盘古。虽然我们知道盘古出现在“浑天说”的创世故事中,但“浑天说”思想在神话故事中的贯彻并不彻底。毕竟,就算古代科学家构拟出了“天球”的概念,神话的普通口承者们大概也很难将其落实到想象细节中。就其形成之后的天地结构看,盘古创造的世界仍然是天盖地的。
驮大地的不一定是鳌,还有乌龟、公牛、蛤蟆、鳄鱼等倒霉蛋。天柱的话题可参看女娲章节。宇宙模型和天球的问题可参看太阳神羲和章节。
关于“盖天说”是如何“叠罗汉”的,古印度的说法最为有趣:最上面是天,天下面是地,地由四头大象驮起,四头大象则由下面的一只超级巨无霸大海龟驮起,大海龟下面是原始汪洋,而这一切,都在一条巨蛇的怀抱中。难为它们将这世界的架子搭得如此复杂却如此稳定,这总让我想到吴桥的杂技特训班。
关于原始汪洋。《黄帝书》说:“天在地外,水在天外,水浮天而载地者也”,水是比天地更宏大的存在。这个水,是天水(银河)与地水的合称,是“两河三界”宇宙空间观中的“两河”(陶思炎),我以为其实也可以看作原始汪洋。每天值班的那个太阳西沉地平线之后,应该就是通过地河或者原始汪洋,而回到扶桑准备次日的行程的。又,古人故事常有沿着地水走到极处,就到了天河的情节,比如“贯月槎”、严君平[9]等故事,隐隐印证了“地水与天水相连,并包裹大地”这种结构,并且说明水也是人神交通的重要渠道。
古印度龟象“叠罗汉”的创世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