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火与抢险救援技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公安消防部队依法承担着灭火与抢险救援的艰巨任务,为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安居乐业保驾护航。随着国家经济建设速度进入快车道,火灾等各类事故灾难的数量、规模和处置难度也不断增加,公安消防部队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

首先,火灾对象发生了深刻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城市化水平较低,城乡建筑以砖木结构的单层和多层建筑为主,绝大多数建筑高度不超过20m,公共场所、娱乐场所都很少,容纳的人员也少,燃烧物大部分是普通固体物质,如木材、棉麻、纸张等,灭火战斗展开主要是在平面或较低的楼层,如低层建筑、多层建筑等,灭火剂主要是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城市规模不断增大,公共场所日益增多,人员密集程度成倍增加,城市高层建筑和地下建筑的发展迅猛异常,据不完全统计,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高层建筑均超过8000栋。而且建筑越来越高,建筑面积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复杂,如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建筑高度492m,建筑面积379875m2,可容纳数万人。近年来,在各大城市,一种集办公、会议、餐饮、娱乐、健身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悄然兴起,这些建筑规模大、高度高,使用功能复杂,人员集中,可燃物质多,一旦发生火灾,如不能有效控制,将产生灾难性后果。2000年12月洛阳东都商厦火灾,造成309人死亡。工业的快速发展,对石油等能源的需求量激增,我国每年消耗原油超过5亿吨。为防范石油供给风险,确保国家能源安全,自2003年以来,国家实施了能源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工程,大量兴建战略石油储备库,容量超过10万立方米的超大型石油储罐迅速增多。与普通油罐相比,超大型油罐的油品储量多、燃烧规模大,处置难度高,一旦失控,容易造成从油罐到地面的立体火灾,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恶劣的社会影响,甚至威胁国家能源战略安全。2010年7月16日中石油大连保税区油库输油管道爆炸,引起10万立方米原油罐火灾,形成6万平方米地面流淌火,造成大面积近海污染。火灾扑救共用泡沫灭火剂1300余吨,其中从省外调集1000t,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两亿三千多万元。长距离油气输送管道、高速铁路、高原机场等新生火灾对象的不断涌现,对灭火技术和战术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其次,公安消防部队承担的灭火与抢险救援任务越来越重。2015年1~6月份,全国公安消防部队出警的总次数超过100万次,抢险救援与社会救助的次数逐年上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2009年5月1日实施)》规定,公安消防部队除承担灭火任务外,还应该承担国家规定的以抢救生命为主的应急救援行动。《公安消防部队执勤战斗条令》进一步明确规定:公安消防部队依照国家规定主要承担下列重大灾害事故和其他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应急救援工作: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道路交通事故;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建筑坍塌事故;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空难事故;爆炸及恐怖事件;群众遇险事件。近年来,公安消防部队参加抢险救援和社会救助的活动越来越多。据中国消防年鉴统计,消防部队参加救援和救助的次数占总出警次数的70%~80%。有的省会城市公安消防支队,每年参加灭火救援与救助活动达7万多次,部分消防中队平均每天出警超过3次,承受着很大的身体和精神压力。

最后,灭火救援技术进展有效提升了消防部队战斗力。严峻的形势和繁重的任务,对灭火与抢险救援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实力的提升,灭火与应急救援技术也得到了极大发展。汽车工业的发展为消防部队提供了更好的消防作战车辆;机械技术、电子技术的发展,给消防部队侦检、堵漏、破拆提供了更有力的工具;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进步,改变着传统指挥方式;机器人、雷达等各种高新技术的发展,为消防部队提供了特种装备。总之,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为消防部队战斗力的提升产生了深刻影响。

本书着重介绍几种常用的灭火和抢险救援技术,目的是帮助消防部队了解本领域技术进展情况,选择先进的技术和装备,以提高灭火救援战斗力。文中涉及的新技术有的是武警学院教研人员的研究成果,有的是消防部队和其他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有的是国家或省部级科研项目,也有部队技术革新成果。有一些成果的数据,可以直接为消防部队所采用,例如,火场供水技术一章中提供的一些数据,与传统的教材、手册中有很大不同,是采用新型供水器材,通过多次实验测试所得的,结果是可靠的。文中提及我国火灾统计数据,以公安部消防局编撰的《中国消防年鉴》数据为准,以增加权威性。本书前言、第一章由武警学院康青春教授撰写,第二章由武警学院卢立红副教授撰写,第三章由武警学院李玉副教授撰写,第四章、第六章由公安部天津消防警官培训基地杨永强高级讲师撰写、第五章第一~三节由武警学院李弛原副教授撰写,第五章第四节、第七章由山东省公安消防总队姜自清高级工程师撰写,全书由康青春教授统稿。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武警学院部分老师和研究生的帮助,在此致以衷心的感谢,并对所有提供帮助的单位和个人表示深深的谢意。

由于作者知识水平有限,我国灾害形势和灭火与抢险救援技术迅速变化,文中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望各位读者批评指正,不吝赐教。

作者
2015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