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饮食 用药 调养全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高血压病的常识

第一节 认识高血压

一、什么是高血压

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压力异常升高为主要特点的临床综合征,血压的持续升高将导致心脏、肾脏、脑和血管的损害,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的临床疾病。

血压的高低是人为划定的。

我国的高血压诊断标准是:18岁以上成年人,在未服用降血压药物情况下,收缩压≥18.7kPa(140mmHg)和/或舒张压≥12.0kPa(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

根据血压高低水平分为正常血压、正常高值血压和1级、2级、3级高血压。

血压计算的单位一般有毫米汞柱(mmHg)和千帕(kPa),两者之间是可以换算的,它们之间的比例大约为7.5∶1。

高血压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前者又叫高血压病,我们平时所说的高血压通常指的是原发性高血压,占了全部高血压的绝大部分;后者又称为症状性高血压,是由某些特定疾病引起的血压升高,如慢性肾炎、肾动脉狭窄、肾上腺皮质增生、嗜铬细胞瘤、原发性醛固醇增多症等。

二、现代社会高血压病的五大特点

1.高血压病已是当今社会的流行病

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病,是目前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主要致病原因。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高血压发病率正趋向高峰期。目前我国高血压发病率城市高于农村,北方高于南方,老年高于其他年龄组,知识阶层高于非知识阶层,精神紧张、责任性高的职业人群高于其他人群。

2.高血压病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目前已经基本明确高血压病是由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流行病学研究发现,高血压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而过度肥胖、高盐膳食、中度以上饮酒以及精神长期处于应激状态、焦虑和抑郁状态,都是导致高血压的环境因素,其中很多都与我们自身的不良生活方式关系密切。

3.高血压病危害人体的心、脑、肾和血管

高血压是冠心病的第一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引起心脏改变主要表现在左心室肥厚、冠脉粥样硬化,严重时可导致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高血压与脑卒中关系更为密切,80%以上的脑出血和脑梗死是由于高血压引起的;高血压引起的肾动脉硬化不仅可使血压进一步升高,还可导致肾功能减退,且是最终导致尿毒症的第二位病因;高血压还导致越来越多的危险性极大的胸、腹主动脉瘤患者出现。总之,血压越高,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卒中和肾脏病变的发生率越高。

4.高血压发病年龄年轻化

高血压发病年龄也在提前,高血压原本是一种远离青少年的中老年疾病,然而在高血压门诊越来越多地发现二十几岁的青年甚至十几岁的孩子的身影,青少年得高血压病(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再也不是稀奇的事情了。

青少年喜爱的膳食,如油炸类快餐速食食品、高含糖的碳酸类饮料、巧克力和冰激凌等甜食,这些食物均是高糖、高热量、高胆固醇、低纤维素的代表,长期食用可导致高脂血症、肥胖、高血压,甚至诱发糖尿病,产生代谢综合征。

年轻人抽烟习惯的养成,同时社会竞争和压力的提前到来,使部分青少年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焦虑、压抑状态,可以使大脑皮层中枢功能紊乱,交感兴奋性增加,导致高血压产生,使心脑血管疾病过早发生。

5.改变生活习惯从青少年做起,积极防治高血压

高血压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或许不可以改变我们的遗传基因,但是我们可以改善我们的环境因素,主要是通过干预我们的不良生活习惯来达到预防和控制血压升高。

合理控制血压、降脂、禁烟、改变不合理的膳食和生活方式,可以大大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不良生活习惯一般都早在青少年期间即已养成,并经历数年甚至数十年的缓慢积累发展的过程引起血压、血脂升高,并最终损害我们的心脑血管,其间我们存在许多机会阻止其病变的进展,积极预防治疗高血压以及高脂血症、肥胖,戒烟,适当的体育锻炼力,是我们干预的基本环节。

三、血压是如何产生的

血压指人体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即压强。物理学单位是牛顿/平方米(N/m2),国际标准计量单位为帕(Pa)或千帕(kPa)。

动脉血管、静脉血管及毛细血管内的血压分别称为动脉血压、静脉血压及毛细血管血压。

通常所说的血压系动脉血压,临床上特指肱动脉血压,习惯以mmHg为单位(1mmHg=0.133kPa或133Pa)。当血管扩张时,血压下降;血管收缩时,血压升高。

四、正常人的血压有多高

(1)收缩压 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随着心室收缩和舒张而发生规律性的波动。心室收缩时,主动脉压急剧升高,约在收缩中期达到高峰,这时的动脉血压称为收缩压。

(2)舒张压 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压下降,在心室舒张末期,动脉血压降至最低值,称为舒张压。

(3)脉压 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差值称为脉搏压,简称脉压。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起草委员会2004年修改的血压水平定义和分类详见表1。

表1 血压水平定义和分类

五、人体血压的变化是怎样调节的

人体血压的调节机制目前尚未明确,总体而言,正常的血压调节主要取决于心脏的排血功能(心排血量)和外周血管的阻力(外周阻力)两个方面。例如,当人体处于兴奋、激动或紧张状态时,交感神经兴奋,使心脏搏动加强、加快,心脏排血量增加,血压随之升高。此时,主动脉弓血管壁内的压力感受器受到主动脉血管壁扩张的刺激,将冲动传入中枢神经,使心脏交感中枢的兴奋性降低,继而使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排血量相应减少,血压又随之下降。所以,当人在特别激动时,往往感到一阵心跳特别快,然后心跳又渐渐地慢下来,逐渐恢复正常,这就是自主神经系统参与的血压调节过程。

当然,在人体血压调节过程中,体内的神经-内分泌系统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通过一系列“反馈-负反馈”机制相互“牵制”,使血压得到调节和平衡。但如果长期处于紧张和应激状态,这种血压调节机制的作用就会减弱,甚至失调,最终发展成为真正的高血压病。

六、人体哪些生理因素会影响血压

1.动脉血压的生理变动因素

●年龄、性别、情绪变化、体力活动和昼夜节律等。

●男性血压比同龄女性(特别是绝经期前)略高。

●随着年龄的增加动脉血压逐渐升高,收缩压升高比舒张压更明显。

●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血压可暂时升高。

●人在站立位时的血压较平卧时略高。

●高原地区比平原地区居民血压稍高。

2.血压的昼夜变化

正常作息下人的血压有特征性的昼夜模式:清晨较高(清醒时),一般在上午8~11点时最高,约11点后逐渐下降,到约24点(0点)最低。这种血压的变化规律如果以数轴图表示,呈现双峰一谷的杓型。通过动态血压监测技术可见这种杓型血压变化。血压的这种变化与人体正常睡眠-觉醒周期相平行的交感神经活动的变化有关。非杓型血压(即夜间血压下降不明显)见于某些继发性高血压,常并发高危险的心血管疾病。

3.警觉反应所致血压变动

一些高血压患者在医院和家庭测量的血压值有差异,即医院或办公室血压高于家庭或医院外血压,这种现象称为白大衣效应或白大衣高血压,主要是由于患者对医院环境和医务人员的警觉反应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