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林故事(诺贝尔文学奖大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颁奖辞(1)

瑞典学院常任秘书 C.D.威尔逊

对于本次最具资格获奖的人,有非常多不同的声音,也有许多实力雄厚的候选人。但这次,经过严格的筛选,瑞典学院把这项荣誉颁给了一位英国籍作家。几个世纪以来,英国文学界的发展态势呈现出百花齐放、争芳斗艳的良好状态。当丁尼生创作出的抒情诗歌成为千古绝唱时,世人为他的离去而感到悲伤,认为他所带来的诗歌盛世气象,亦即将随他的离去而成为过去,后人难以把这种辉煌发扬光大。事实上,当我们国家的诗人泰格奈尔去世的时候,国民们也曾经发出这样的哀叹。但是人们哀叹的只是诗人,而并非诗歌。诗歌并没有因此而丧失它本身所具有的崇高地位,不过是换了一种新的形式,来迎合这个新时代的潮流和趋势。

丁尼生的诗歌中充满着遐想的意境,让人一读就能够立刻感觉到这种情景。这一点,在和他风格不同的作家中也能够找得到。这些作家不仅仅追求文字层面的优美性,并且生动形象地描摹我们这个时代的面貌,特别以刻画各个阶层的人们为了生活而狼狈不堪地奔波劳累的场景见长。今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鲁德亚德·吉卜林就是这样一位作家。一位曾花了很大一番功夫来研究英国文学的法国作家在6年前就曾经断言道:“毋庸置疑的是,吉卜林是英国文学界近些年来最值得大家关注的一位作家。”

1865年12月30日,吉卜林在孟买出生。他6岁的时候,就被送到英国的亲戚家寄养,直到他17岁,才回到印度。之后,他在拉合尔出版社的《军民报》编辑部工作,并在他20多岁的时候来到阿拉哈巴德,在那里担任《先锋报》主编。他生性喜欢到处游览,加之工作需要,印度的各个角落都留下了他的足迹。通过游览,他不仅对印度人的生活习性和立场观点非常熟悉,对印度各个不同部落的风俗习惯和在印英国军人的生活方式,也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了解。这些深刻的认识,他都融入自己的作品中来,让人能够更近距离的触摸到印度、了解印度,这种功效甚至比苏伊士运河的开凿还要大。他早期的作品——讽刺诗歌《机关打油诗》,就以其暗含的大胆、清丽脱俗的格调受到读者的欢迎。1888年出版的短篇小说《山里的故事》和《三个士兵》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他把分别代表了不同类型的士兵穆尔凡尼、奥塞里斯和李洛埃刻画得栩栩如生。他的这类作品,还有1888年的《盖茨皮一家的故事》《黑与白》以及1889年的《雪松下》,它们都是记叙关于西姆拉的社交生活的。1891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生命的阻力》涉及比较严肃的话题,而同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消失的光芒》则较为晦涩难懂,不过仍有不少色彩鲜明、生动形象的片段。

当吉卜林于1892年发表诗歌集《营房谣》时,他已经是一个富有诗歌创作经验的诗人了。这个诗集里全是一些优美的军人小曲,既豪迈不羁,又风趣幽默,通过纪实的手法来描写汤米·艾金斯全心全意效忠“温莎寡妇”(维多利亚女王)以及她的继承人,并细腻地刻画了在为她们效命的过程中赴汤蹈火的各种艰难场景。正是通过吉卜林的诗歌,英国军队历经的千辛万苦得以用这种新颖独特、既悲又喜的方式展现出来。他还对军旅生活和工作进行了深刻描绘,通过这些刻画,将他对军队将士的崇敬之情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并没有一丝矫揉造作的成分。他在赞美水手和士兵的诗歌中,采用他们特有的语言,轻松愉快地把他们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并受到他们的热烈欢迎。他们一有空,就会吟唱他的诗歌。这对于一个诗人来说,无疑是无上的光荣。

1896年,吉卜林发表了诗集《七海》,在这部作品中,充分暴露了他对帝国主义的狂热,期冀成为一个版图界限遍布全球的公民。从一个文学家的角度而言,他对于加强英国和其殖民地之间的联系,贡献是最大的。

1894年,吉卜林的《丛林故事》第一册出版,受到了瑞典和其他许多国家读者的喜爱。这部作品是他运用一种原始的想象力进行充分的想象后创作出来的神话般的故事。里面刻画了名为巴希拉的黑豹、力大无比而又阴险狡诈的蟒蛇、一条名叫卡阿的白眼镜蛇和叽叽喳喳的猴子以及操控这一切的莫格里。在这部神话故事中,有些场景刻画的非常有意境,比如,莫格里慵懒地坐在它的“活安乐椅”卡阿的身上,而在一旁的那条巨大的蟒蛇,历经世世代代花木鸟兽的兴衰更变,正在独自追忆过去;莫格里指使哈提象让“丛林开放”而延伸到人类的生活场所等。这些场景展现出大自然自身卓越的能力,也展现出吉卜林老练的写作能力和技巧,比起1898年出版的《识途的船》要成熟得多。《识途的船》讲述的是一个人格化的机器人身上发生的故事,非常怪诞但也非常有趣。无数的孩子因为吉卜林的《丛林故事》获得不少乐趣,很多成年人也因为孩子的原因而读这部作品,故事中清新优美的言语、丰富的想象力,让他们重温了自己的童年。

在吉卜林的作品当中,还有一部值得一提,便是1901年出版的《基姆》,它记叙了一个年老的僧人沿着圣河去朝圣,作品中的格调非常高雅,柔和动人,这一点在这位生性豪迈的作家的作品当中是非常少见的。作品中老僧人的弟子——基姆是一个小顽童,作者把他刻画得栩栩如生、机灵可爱。

当然,也有些人指责吉卜林的作品在有些情况下会稍显粗俗,特别是他在狂野的诗歌中运用军人之间的俚语更是显得低俗不堪。他们的这些指责并非没有道理,不过,比起他那雄浑有力的笔触和昂扬向上的精神,这些都显得微不足道了。他的文学成就,不但让他在印度文学界大受欢迎,在地域广博的大不列颠帝国扬名,也使他在美国、德国等国家赢得了崇高的声誉和尊敬。1899年,他在美国身患重病,美国的报纸天天追踪报道他的身体状况,连德国国王也亲自发来电报对他进行慰问。

吉卜林何以会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呢?或者说,到底是什么使得他能够获得如此崇高的地位?瑞典学院为什么认定他有资格获得诺贝尔奖?因为一位作家必定要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一种独特的理想才能够获此殊荣。

仔细分析,吉卜林能够扬名,并非是由于他的思想多么深邃、他的智慧多么过人。主要是他的观察能力也非常的细致入微,就连不入流的观察家都能够发现他那高超的观察能力,他能够把现实中极其琐碎的地方都描写得十分精准。但是,如果仅仅靠他敏锐的观察,即使他能把现实社会描绘的再生动逼真,也不足以让他获得如此高的声望。必定还有其他的原因让他的诗歌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