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诊的艺术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自由引导人民》,1831

02 为什么自由女神要露胸?

我们总是会在不同的地方与这幅画或是这幅画的变异版不期而遇,这幅画甚至可以入选人们最耳熟能详的西方油画之一。

但是,似乎有那么几个问题,始终困扰着人们却又不好意思问出口,比如:

 

自由女神为什么一定要露胸?

她身边的男子为什么没穿裤子?

恰巧这两个问题正是理解这幅作品精髓的关键。由于这是一幅涉及时事的作品,要想找到答案,不妨简单了解一下当时的历史。

 

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令经历过法国大革命的法国人民难以忍受,1830年7月,法国人民群起反抗,要求当时的国王查理十世下台,并拥戴路易·菲利普登上王位,建立新的王朝——七月王朝,史称法国七月革命。

画家德拉克罗瓦想以此画纪念为了自由而战的七月革命,同时表达他对希腊独立战争的欣赏与支持。

 

画作扎根时事的同时,也透露出了希腊古典作品的痕迹,是一幅充满伟大创新的浪漫主义画作。如画家的一贯作风,画中的每个形象都是他仔细思量之后的结果。

 

这幅画描绘的是战役最后的时刻,挥舞着武器的人群,正从烟雾中向观众的方向汇集。位于画面中央的是一位一手持枪,一手拿三色旗,身穿长袍的女子,引领着人民前进。

 

在她的左手后方,我们可以隐约看见巴黎圣母院的钟楼已插上了三色旗。

 

圣母院周围的建筑下还有列队行进的士兵。

 

要解开《自由引导人民》中的自由女神“为什么一定要露胸”这个谜,就要弄清楚为什么我们说投身于革命中的这位女子是自带光环的女神而不是一位普通的市井大娘

欧仁·德拉克罗瓦(Eugène Delacroix,1798—1863),《自由引导人民》(Liberty Leadingthe People),1831,布面油画,260cm×325cm,卢浮宫,巴黎

如果你也认为这位女子作为女神过于健壮了,那么恭喜你,你有艺术评论家的潜质!19世纪法国的评论家认为她是卖鱼妇,因为手臂粗壮,身体肮脏。

她和画中其他人有何不同呢?

首先,她处在画面最高点,有统治和掌控着其他人的感觉。

其次,这个女子的形象有很多细节值得推敲。

(一)帽子

她戴了一顶红帽子,叫弗吉尼亚帽,是自由的象征,因为在希腊和罗马被解放的奴隶都戴这款帽子,请看右图。

自由的拟人化形象,她的左手就手持这样一款帽子。

自从法国大革命后,象征法国共和国的那名女子就常常戴着这么一顶红帽子。

《图像志》中的“自由”形象

(二)赤脚

可以推测,至少直到画家的这个年代,一般光脚的都会给人一个暗示:这会不会是神?举个例子,当年罗马帝国的开国君主奥古斯都的雕像,为了神化他的形象,就用了这一招。请看右图。

《奥古斯都雕像》,公元1世纪,梵蒂冈博物馆,梵蒂冈

(三)裸胸

在西方艺术里,裸露身体很自然地会让人联想到希腊古典时期的各种雕像所呈现的神的形象。我想不负责任地说:

神不一定裸,但是裸的大多是神。

 

所以,这幅图中,画家把自由拟人化成一个女神。

 

请注意下面两幅图中,自由女神与维纳斯身体整体线条的相似性。

 

所以,裸能给人她是神的联想。而且比帽子和赤脚更显眼

 

如果你还要任性地追问,不裸就不能说是神了吗?

《米洛的维纳斯》,约公元前100年,卢浮宫,巴黎

詹妮-路易斯·瓦兰,《自由女神》,1793—1794,法国大革命博物馆,维济耶

让-巴蒂斯特·多奈斯,《自由走遍世界》,约1792—1796,法国大革命博物馆,维济耶

先来看看法国大革命(1789)以后的各种自由女神(由于法国大革命以后成立的第一共和国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宣言,所以自由女神形象被不同的艺术家呈现)。

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的自由女神都会裸,难道裸不裸全凭任性?

在西方艺术中,女神通常会被赋予完美的外形,如陶瓷般的肌肤,丰腴且柔美的体态,给人一种纯洁、柔美、神秘的感觉。

然而,《自由引导人民》中这位女子与传统神的完美外形不符。她拥有腋毛,肮脏的古铜色且不光滑的皮肤,晒伤的脸颊,不那么温柔仁慈的面部表情和强壮的体魄,如此接地气,怎么看都没有仙气。

为什么画家要把她表现为手持枪支,身上沾满尘土,像一个参加革命的战士一样强壮而又威风凛凛呢?

因为这样能体现出她躁动、热情,通过斗争实现目标等革命性的特征。为了体现以上特征,女子的神性就被相对弱化了。但为了兼顾她的神性,索性就裸吧!

 

除此之外,裸,也隐藏了作者另一心机,她的裸不是跟断臂维纳斯那样裸上半身,也不是全裸,而是穿了一件类似斜肩的希腊款长袍,自然很容易让人想到另一个喜爱斜肩长袍的女子——带翼的胜利女神。请看下图,《图像志》中的“胜利”的形象(左边那位)。

《图像志》中的“胜利”形象

卢浮宫的那位是这样的(下图),《自由引导人民》画里的自由女神感觉像是在网上买了一件带翼胜利女神同款的衣服。敞开的衣服还给人一种奔放、动感、解脱束缚的感觉,与画家要表达的自由、革命等概念一致。

《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约公元前190年,卢浮宫,巴黎

所以画家的小心思就是,希望通过自由女神身着胜利女神同款长袍的表现形势,给人以自由终将引导人们走向革命胜利的暗示。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得到这样一个阶段性的结论:这样的裸胸女子,符合画家想要创造的具有革命特性又有胜利暗示的自由女神的形象,同时裸体强调了古典希腊感,彰显画家对希腊独立战争的支持及欣赏。

明白了自由女神为什么一定要露胸,接下来就来探讨一个更尖锐的问题:

 

为什么自由女神旁边的男子要下半身赤裸躺着?

从常识来讲,不穿裤子通常分为主动的和被迫的。至于为什么金刚狼和绿巨人无论怎么变身,裤子都十分合身,我们这里不做过多讨论。

 

请观察图中的人。除了这位只着凌乱的衬衫和一只袜子、下半身已裸的男子外,其他几个男子也有不同程度的衣衫不整,譬如右边这位外套与裤子已被打开,袜子也若有似无。

结合以上种种线索,我们嗅到了一丝他们似乎被洗劫过的味道,好像裸是被迫的。通过他们仅有的服装,可以判断这些躺着的男子,确切地说是尸体,应该是战死的国王军(重申一下,这幅画的背景是:七月革命是查理十世的国王军VS社会各界人士)。

说他们被洗劫过,那洗劫者是谁呢?

仔细观察女神周围的社会各阶级革命人士,会渐渐发现些许端倪。

处于右上图画面最左端的趴在石头上的青少年,戴着一顶查理十世国王军冲锋兵的帽子。

 

右中图女神左手边的小朋友,背着带有皇室标志的武器包。

 

右下图处于画左边的工人,手里拿着本属于查理十世步兵装备的军刀和背带。

查理十世皇室标志

通过这些蛛丝马迹,层层推理,画家似乎在告诉我们,扒了男尸裤子的人,就是在女神身边的这些革命者。

革命者,在这里似乎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伟大,不仅称不上英雄,分明是趁火打劫的强盗,他们将尸体的裤子都给扒了,不给死者留一丝尊严

那么问题就来了,前文说画家是支持革命的,预示革命终将胜利,这幅画是鼓动革命,代表革命的。这里为什么又将革命者刻画为强盗?岂不自相矛盾?

窃以为,这才是这幅画的魅力所在,也是浪漫主义的魅力所在。难道浪漫主义就是不穿衣服?当然不是。

浪漫主义与新古典主义不同,《拿破仑加冕》是新古典主义代表作,新古典主义注重的是,作品对于民众的教化作用,画家想要表达的观点思想比较纯粹。画家大卫通过《拿破仑加冕》宣扬了拿破仑政权的合法性,为王权统治服务。而浪漫主义是感性的,非理性的,强调个人情感的表达,画家德拉克罗瓦在《自由引导人民》中,表现的是个人对于革命的感性认识。

雅克-路易·大卫,《1804年12月2日,拿破仑一世及皇后约瑟芬在巴黎圣母院加冕仪式》, 1805—1807,卢浮宫,巴黎

那么,德拉克罗瓦个人对于革命的观感是什么?

 

很多人说,德拉克罗瓦的政治立场很耐人寻味。作为画家,他接受着查理十世及皇室、重臣的订单,被革命的皇权是他的衣食父母,作为既得利益者,他哪里来的革命动机?

 

但是,反观德拉克罗瓦的家庭背景,我们发现:

他的父亲大革命时和第一帝国的政府要员,投(票)死了路易十六,而查理十世是拿破仑帝国倒台后建立的复辟王朝,复辟的又是路易家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可想而知,德拉克罗瓦的家庭背景有多么尴尬

 

再者,通过德拉克罗瓦的书信,我们可以知道,开始时,他也许会抱怨整天冒着枪林弹雨在巴黎街头穿越火线,但是,当他看见三色旗在巴黎圣母院钟楼飘扬的时候(所以画中也有圣母院上的三色旗),他顿悟了或者说被触动了,心中的爱国主义情绪被激发。他在之后给他弟弟的书信中说道:“我不能为这个国家战斗,但是我可以为这个国家作画。”

 

在新古典主义统治画坛的那个时代,作为浪漫主义中坚力量的德拉克罗瓦在绘画的世界里,进行的何尝不是一场革命。

 

以上种种,在画中,我们似乎感受到了德拉克罗瓦的这种纠结。窃以为,正是这种纠结与暧昧,让我们体会到了另一种真实——人类情感的真实。

真实的世界,大部分的时候并不是非黑即白,我们的感情也没有那么绝对,非爱即恨。

正是德拉克罗瓦的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让这种矛盾情绪在画中共存。同时他也高度概括了革命的本质:先毁灭再创造。趁火打劫的暴民,横尸于自由女神脚下的男子,都是革命胜利所付出的惨痛代价。

 

七月革命结束后,这幅画被新政权买了下来。但是,瞬间陷入了爹不亲、娘不爱、里外不是人的境地。为什么?

 

我们分析一下当时社会各势力:

 

对于被推翻王朝的拥护者——画中所表现的把我推翻的革命,是要揭我的伤疤。

对于新王朝的统治者——画中所表现的是我的政权是靠一群乌合之众得来的。

对于社会各阶级的革命者——在画中被描绘为暴民和强盗。

 

所以,虽然当时政府把这幅画买下,但很快就将这幅画封杀,雪藏起来。真实的世界是复杂而矛盾的,矛盾的价值观总是不易被广泛接受,这幅画的命运引人无限唏嘘。

最后,让我们回到作品的全貌。在风起云涌的革命中,有一位资产阶级装扮,头戴高帽,手持猎枪的男性。他没有自由女神的表情坚毅,也没有周围民众的群情激奋,他面对尸横遍野的革命之路,神态凝重、忧虑,姿态稳定、谨慎。

有些评论家说这画的就是德拉克罗瓦本人,有些评论家则说不是。

我觉得这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白云苍狗、变幻莫测的时局中,有人停了停。

贴士

《图像志》(意大利语书名:Iconologia overo Descrittione dell'Imagini universali),是意大利人里帕(Cesare Ripa, 1555—1622)于1593年首次出版的寓意画集。即作者把抽象词用具体的图像表达出来的典籍。

私家推荐

假如你喜欢德拉克罗瓦的这幅《自由引导人民》,那么也许你会喜欢以下作品。

宫殿已经被敌人围住,战败的亚述国王萨尔丹那帕勒斯决定自杀,于是他先下令毁灭他的心爱之物,因为他不愿留给敌人任何东西,所以此时正身穿白衣靠在床上平静地看着他的美女、骏马、金银财宝的毁灭。强烈的色彩对比为这个屠杀场景增添浓重的戏剧色彩和异域风情,使画面恐怖与性感兼具。

欧仁·德拉克罗瓦,《萨尔丹那帕勒斯之死》,1827,卢浮宫,巴黎

我是画家

欧仁·德拉克罗瓦

(Eugène Delacroix,1798—1863)

我是德拉克罗瓦

生活中的保守派

职业里的革命家

 

爱悲剧和远方

爱浓烈且生动颜色

着重情感的表达

而非客观的呈现

别人觉得我是贵族

却不懂我的孤独

我是德拉克罗瓦

生活中的保守派

职业里的革命家

欧仁·德拉克罗瓦,《自画像》,约1837年,卢浮宫,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