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三
清楚使命,有时比了解才能更重要
每个人都想要追求成功,把成功视为人生的目标、成果,甚至夸张一点地讲,绝大部分的人,实际上仅仅是偏重于追求事业上的成功。这是为什么数十年来有关“竞争力”“成功学”“工作术”相关的书籍始终历久不衰的原因。
吊诡的是,如果我们把成功做一个横切面来看,除了事业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值得追求的部分。例如成功的婚姻,成功的人际关系,成功的健康,而且在许多实际情况下,只追求单方面事业的成功,甚至必须是牺牲其他方面交换来的。
相信每个人都一样,每当面临生命中某些重要时刻,内心就像是站在十字路口上自忖着:“接下来呢?”类似这样的问题反复不断困扰着我们。
有一次我在车上听广播节目时,节目里访问了美国前联准会主席格林斯潘(Alan Green Span)。主持人问:“What is the important in the stock market ?”格林斯潘回答“:Something in the between.”后来看了这本书,发现有许多内容跟这句话的意思相符合。
在现今这种必须不断保持前进姿态的社会里,作者在书里第一章的切入点就非常令人意外。
她点出了很重要的三个关键。第一个是建议大家可以试着打破成功的框架,用“成就”来看待整体人生的价值。第二个是与其说“成功/成就”是“结果”,许多时候它更像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第三个就是作者为我们阐明追求成就的过程其实是极度动态的,在动态中要怎么样保有平衡,可能比追求单方面的出类拔萃,更能让人生得到圆满。
作者在书里提到两个概念,一个是“度”的转变,一个是对“自主所有”(ownership)的理解。
“度”的解释让我有点震撼,因为它很像是格林斯潘回答的:“Something in the between.”这与时间、场合的变化有很大的关联。很多事什么时候是对,什么时候是错,永远跟时间有关系。时间变了,场合变了,一个人的“度”也会有所变化。
我在过去三十年的职涯里带领过许多不同国家的主管,也亲身经历了许多对于“度”的把握,这跟中国的阴阳八卦黑白很类似,在管理上,为什么同一件事有的人看成黑色,有的人看成白色,往往是因人而异。
另一个概念就是对ownership的理解,作者用body、mind、heart来做比喻,其中,又认为“心”(heart)的部分特别重要。
现在的企业常常喜欢讲“当责”,问题是怎么样才能让员工有当责的作为呢?以我的经验来说,我曾管理过财务,负责过销售,也做过营销。每一次在担负任务的时候,内心并不是只把它们当成一个职务,而是把自己当成公司的拥有者,再来看这件事该怎么做,才是对整体组织最完美的。
就像很多企业里优秀的HR内心也都理解,要完成他跟他们部属的HR工作不仅是任务的指派,而是因为那对组织而言是一件重要的事。例如绩效考核,很多主管认为这是HR指定要他们做的,但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这是身为一个主管本身就应该做的事,而不是因为“被吩咐”。
这种态度难道只在企业里才发生吗?如果你是一位卖炸油条的师傅,或是红酒的品酒师,想要得到杰出的成就,就必须把事情做到极致,而且是出自于内心,出自于对这份工作的热爱。
作者在这本书里面,谈到许多从heart出发,然后与body、mind如何做平衡,再从这些平衡的过程中又不断创造出成就感,无论对组织或是个人而言,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观念。
更特别的是,“度”与“平衡”这些字眼都是很模糊的,但在这本书当中,Y.M可以把这些模糊的概念具体化甚至量化、步骤化。例如一个人的工作与生活如何平衡?在这本书里写得很清楚。所以不单单是企业里的人士可以参考,如果你是家庭主妇、创业者、学生,书中有许多内容,都可以很技巧性地协助大家,将愿景跟所处的环境、事实做一个配合,一点一滴走出自己的路。
最后我要提的是,本书的作者Y.M,是我在富乐企业(H.B.Fuller)相当重要的一位伙伴。当时她负责这家全球性的公司在整个亚太区的人力资源布局,并且在富乐与另一家公司合并时,扮演一个非常好的桥梁的角色,使我与当地的四位董事合作无间。至今,许多Y.M当时制定的人力资源规划,仍在组织里发挥强大的影响力。
这本书给我很多新的启示,真的受惠良多,我阅读这本书时,有许多心情十分贴近我目前工作的一些想法。我们都想让自己用一个更全面的思维去创造下个阶段,试试作者提供的各种建议与练习吧!相信在未来,大家对于生命的价值与成就,都会有超乎预期的全新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