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开篇的忏悔
7月31日,我刚重温了自己从春天开始写的所有日志,觉得有必要给这本日志写一篇引言,万一我以后还要看呢。日志可以附引言吗?日志本来的意义不就是为了记录特别的时刻吗?如果附了回顾性的引言,日志是不是就会失去即时性?当然,如果我坚持这样做,也没谁能拦得住我。不过,还是烦请各位读者不要把本篇当作一篇引言,这更像是一篇被放在开头的总结,能够帮助各位梳理所有日志的脉络。
可能把它当作总结也不妥当。
或许这就像斯坦利的基因事业。一个发起人?启动细胞机器来修改人的基因?算了,技术性太强了,而且我完全不清楚发起人是干什么的。一年之后,基因于我可能会变得越来越陌生,发起人在我看来也只不过是销售部的一个小伙子。除非斯坦利的个人基因服务事业真正做起来了,这样我们才可能会经常聊到基因的问题。几乎可以想象到他会说出这样的话:“莉莉,你的多态性真是太明显了,大爱你的显性性状啊!”其实我不喜欢这样的对话,太不正经了。
“前奏”听着怎么样?艺术气息浓厚,绝对高大上。那么这就是一个前奏了。
这个词应该用在什么地方呢?对了,我应该在一开始就说清楚写日志的初衷。7月的此时此刻,前几个月发生的事情还历历在目,所以当我写下这些日志的时候,我很清楚自己都经历了些什么。一两年之后,如果一切还是原来的模样,再来读这本日志,我可能会烧掉它,也可能把它撕个粉碎。
我刚刚查了“前奏”的意思,应该是预示将要发生的事情,或者为了营造气氛。自打成年之后,我就不在乎情绪、气氛这些玩意儿了,而且这也绝对不是要预示接下来将要发生什么事情的意思。我讨厌预示,自从大学英语课结课之后,我就没有预示过什么了。其实我写这篇前奏的目的很简单,只是想确保以后读这本日志的时候不至于看不懂。
忏悔?听着很文艺,既不会显得过于浮夸,也不会显得过分谦逊。我还是选“忏悔”吧。
7月31日 陈莉莉的忏悔
这些日志是伯特建议我写的。伯特是一个和蔼亲切、睿智的老者,但是也很古怪。举个例子,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他的办公室里会堆那么多的时尚杂志。他也快到耄耋之年了,显得十分有威严,中国人很看重这一点。所以,莉莉,你要记住写这些日志不是你的错。只是伯特给出了这个建议,你照着做而已。其实这也不是什么馊主意,我也一直在坚持。但是,这绝对、完全是伯特的主意。
好吧,不能就这样把责任都推给伯特,不然就不像是在忏悔了,而我是诚心想忏悔的。温馨提示,这篇日志是写给我自己的,这是日志内容的一大重要转折点。你会发现,我春天写的所有日志都是给上帝的。我并不想抱怨上帝作为一个听众有多么的不善解人意,只是想强调一点,我现在开始慢慢意识到自我的聆听也很重要。上帝是无所不知、无所不在的存在,所以他想做什么就会去做什么,至于看不看这些日志,也不是我说了算。在家里,家人不会关注我。工作上,肯定也没人会听我的,只有到了最后一团糟的时候才会有人想起我。但我会努力去倾听,而不是被倾听,就像伯特的诗中所说的那样。虽然难免落入俗套,但还是有道理的。所以这篇日志只能是写给我自己的。如果上帝喜欢,当然也可以听,我们之间向来很随意。
你也会发现我这人很喜欢发牢骚。说发牢骚可能有点消极,应该是抒发自己的感慨,这样显得比较有学问。我感慨颇多。不管怎样,未来的我,请记住现在发生的一切,这样你就不会过于求全责备了。即使是在写日志的时候,我也表现得很浮躁,但那并不是真正的我。与笔下的我相比,真实的我没有那么油腔滑调。幽默有时候只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方式。未来再读这篇日志的时候,你肯定变得更加稳重时髦了。等哪天有钱了,我和艾玛会在周末的时候去新加坡血拼,去莱福士 喝下午茶,让马克和基普待在家里看电视、拌嘴,做一些男人才会做的无聊事。那些冥想课最终让我受到启发,不过我还是觉得不应该过分沉迷于冥想,姑且把它称为“超凡脱俗”的启示好了。没准儿我会学着像奥黛丽·赫本一样戴帽子,像印第安纳·琼斯也可以,我不挑。
但这只是当下的情景,你的当下,不是我的。我当下所面临的是:我举家迁居北京追求自我,但是这份努力却面临分崩离析的危险。感慨(抱怨)中夹杂着内疚,我对自己都做了些什么,我对自己的家人又做了些什么。一开始,我以为把一家人都迁过来就可以找到自己的根,就可以在金融界呼风唤雨,就可以买到非常便宜的范哲思,现在,我写这些日志的时候,这些幻想都已经成了过眼云烟。
不过,我还真知道在哪儿可以买到便宜的范思哲。真材实料的好东西,可不是丝绸市场的冒牌货。
感慨(抱怨)只是当下生活的一个方面,并不能代表我自己。温馨提示:不要忘了那首诗。
恳求万能的主!
使我不要求人安慰我,但愿我能安慰人;
不要求人了解我,但愿我能了解人;
不要求人怜爱我,但愿我能怜爱人;
因为我们是在贡献里获得收获,
在饶恕中得蒙饶恕。
这是我凭记忆写下来的,是的,我省略了最后一句,因为我到现在也没能想起来。所以,未来的我,请记住,下次读这本日志之前,要确保这首诗已经烂熟于心。与现在写日志的我相比,你应当更博学。如果你觉得我被生活折磨成了一个小怨妇,别忘了这一点。
今年春天之后,斯坦利的基因事业对我们的(这个“我们”指你、指我、也指日志中提到的所有人)自我认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我写了这些之后,谁知道他又会有什么新的进展呢?好吧,听他的口气,应该不会有多大的进展。科学发展本来就比较慢,但是谁知道未来会怎样呢?虽然他整合的东西不多,但也还是很有意义。伯特的水平有限,可能没法把遗传学与形而上学联系起来,但不可否认的是,遗传学促使我们重新思考“我是谁”的问题。通过对遗传学的了解,我发现了自己对北京以及在北京的工作所持有的不当要求和期待。
我承认,我至今也没弄懂自己到底是谁。但我非常确定答案肯定比我想象的要简单。换句话说,我虽然还不确定如何描述自己,但是起码找到重点了。
那就足够了。以上就是陈莉莉的忏悔。我要把它打印出来,放在日志的开篇,希望你们以后再读的时候不会觉得混乱。祝你们好运,我提前向你们道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