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T恤听古典音乐:巨匠时代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icon1

我亲爱的爸爸

几乎所有莫扎特的乐迷都在骂他老爸,利奥波德·莫扎特害死了儿子,就算他不是直接的凶手,也是他带给儿子颠簸波折的命运。

天才的爸爸却未必是天才。老莫扎特只是普通人,一个二流乐师,一辈子被贫穷卑微折磨,导致目光短浅。儿子的天才就像老天迟到的犒赏。3岁的莫扎特,一坐到钢琴前就把游戏忘精光,毫不费劲地将听过的曲子一音不落地弹下来。老莫扎特两眼发光,这下终于时来运转了,接下来他的人生目标就是栽培和宣传儿子。

毫无疑问,老莫扎特是出色的音乐教师、成功的营销专家,他让莫扎特成为史无前例的音乐神童。

如今音乐学、教育学、胎教、育儿、心理学、成功学等各个领域都在研究神童莫扎特现象。他的智商?他有多少天才?他的神童指数?他的训练方法?4岁弹琴、5岁作曲、8岁公开演奏,12岁写歌剧,多么不可思议。

著名记者杰夫·科尔文的研究结果是,莫扎特被高估了。那些4岁作的曲皆由父亲记谱并润色,8岁写的交响曲几乎都在模仿巴赫,16岁的钢琴协奏曲并无创造性,只是将巴赫的音乐重新编排。21岁的《第九钢琴协奏曲》才是莫扎特第一篇被世人认可的杰作,而在此之前,他已经接受了十八年的专业强化训练。也就是说,莫扎特的童年与如今的音乐学院的附小、附中的孩子并无太大区别。

所以,功劳在他的老爸。他的童年被父亲花了不少时间与精力包装宣传。每到一地演出,老莫扎特花血本雇高级专用马车,先塑造一个业已成名的形象。在演出之前四处宣传,节目单印得像马戏团海报。演完之后各种奉承攀附,钻营贵族保护人(就是现在的赞助商)圈子,每发现有可图的赞助人便四处托人写推荐信。然后写信给家乡的大主教,炫耀在各地的成功,详细描绘上流社会多么奢侈讲究。

 

一般的励志读物都反天赋,把天才从天上拽到人间,好让我们这些普通人对自己多一点信心。这位商业记者的周详考证,为我们的音乐教育提供了现成的范本。老莫扎特是一位严格而巧妙的教师,他为莫扎特设计的功课都是“刻意练习”,即根据学生的才华、接受力、强项与弱势有目的设计的练习,如此音乐技能就像打桌球一般以直线路径轻松敲入洞内。而且这个教师与他生活在一起,学生无时无刻不在吸收音乐,反刍练习的成果。

每次出门巡演之前,莫扎特都被集中强化训练,练习表演的节目有演奏、伴奏、背谱、即兴作曲、主题变奏,甚至蒙上眼睛弹琴。上台表演更是一种高强度的练习,昨日练新曲今晚即登台,要求高度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开动个人的急智、潜能与魅力。这样密集的边学边卖非常锻炼人,但也着实消耗体能,神童的超能让他迎面挑战,越困难越来劲。这多少消耗了莫扎特的健康,从小到大他一直都长得苍白矮小,后来的早逝也与成长期的过劳不无关系。

除了技能训练,莫扎特老爹对天才的成长也不是没有一点功绩的。在莫扎特求知欲最旺盛的青春期,他带他见世面,聆听感受各地的演出与风土人情,培养鉴赏力,后来莫扎特一直对新鲜事物触觉敏锐,对自己的乐感胸有成竹。

他天生热衷华丽精妙的物什,在意大利巡演的时候,立刻迷上了歌剧。后来人们听到《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和《魔笛》,不由记起当年阳光下那个激动得满脸通红的快乐少年。只是老莫扎特总是急着扬名立万,他让12岁的儿子赶快写歌剧,给那些不可一世的意大利音乐家们瞧瞧。后来歌剧无法上演,老莫扎特一直耿耿于怀,怪罪意大利人嫉妒他儿子。其实莫扎特在那个年纪也只能写个舞台习作玩玩。

只是老莫扎特是个失败的父亲。

小时候他让儿子做天才,带他四处奔波,无视他的压力与心灵创伤,长大之后却想要他做回普通人,给我老老实实地待在宫廷里,像海顿那样,领固定俸禄,生活体面,地位矜贵,这样自己也好无后顾之忧,安享天年。

老莫扎特给人写信时曾提及,他们的巡演将持续“直到沃尔夫冈长大成人,以致他的成绩再也不可能引起别人的惊奇”,他将儿子作商机,暴露了他的势利和投机商人本色,他只是利用了儿子,毫无诚意辅助他实现他的天才。

 

在那个年代,音乐家大多已离开教会,寄身于宫廷。而城市建起了公共音乐厅,乐谱出版业日益健全,出现了一批爱好音乐的贵族恩主,音乐正逐渐走出宫廷走向社会化。从小习惯东奔西跑的莫扎特,在他壮志未酬的青春时代,如何安定得下来?

教堂乐师还是宫廷乐长,对天才来说,看似肥缺实则鸡肋,莫扎特期待着更辉煌的成功,起码不能比小时候差吧,既要有宫廷赏识,又要风靡大街小巷。这对他来说,确实算不得“野心”。“我知道我有天才”,在维也纳,屡遭拖延、抬扛和各种藐视的时候,他委屈得眼泪汪汪,写信给父亲申辩。

可是他那样的脾气怎么会有宫廷赏识呢?他像个孩子一样笑闹个不停,评论起同行来直言快语,时间一长得罪了不少人。

约瑟夫皇帝说,莫扎特,你的音符太多了!莫扎特竟立即作答,陛下,不多的,正好!

宫廷是阴谋家与策略家们日夜倾轧较量的地方,哪里容得下真正的艺术天才。但莫扎特在维也纳不得出人头地,主要怪他父亲从小将他秀过了头,让他在城中只一现身即遭音乐家们联手围剿。而父亲对他的支持,不过也和那些打压他的人毫无两样——以贬低他人来抬举自己的儿子。

后来莫扎特在维也纳混不下去了,打算跟随剧作家朋友达·蓬特去伦敦发展,他请父亲帮忙照看儿子,父亲对他的不成器一直心怀怨恨,拒绝了他的请求。所有的家务事其实都是大事。父亲最后的绝情,让他彻底崩溃。

老莫扎特去世的时候,莫扎特正在写歌剧《唐璜》。父亲是带着遗憾走的,他一直觉得儿子忘恩负义,辜负了他的期望。莫扎特也对父亲冷了心,此时他连生计都成问题,父亲去世也不见他流露强烈的情绪起落。

后来我们在《唐璜》中,看到死神出现的时候,恍惚看见了老莫扎特的影子。优美庄严的调子,一如父亲从前训诫他的语气。父亲在他的生命中无法抹去,这个死神一直刻在他心里,以致后来找他写《安魂曲》的那个人,因为造型酷似《唐璜》中的死神,竟让他以为是父亲,父亲要来带他走了。

没有比亲人之间的自私绝情更勘破人性、更摧毁人生了。在名利挟裹中,欲望卷走温暖,亲情也未必纯洁。老莫扎特自以为能操纵儿子,可他不懂天才。记得我国古代的顾炎武曾说,才由性生,唯有尽其性才能尽其才也。也许任性桀骜本是才华的一部分,天才的冲动与意志是不可管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