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学生时代起,我就和领导岗位无缘,每次班委竞选,我都不会认真、严谨地阐述自己为大众谋福利的承诺和理念,看着其他同学慷慨激昂地描绘蓝图,我内心总是充满敬意,然后投下神圣的一票。后来我总结自己的问题,觉得原因有二:一是自己太感性,很容易因兄弟义气而丧失原则;二是自己太自我,不太会兼顾别人的感受。而这两点正是成为一个领导干部的大忌。但也因为这两点,我反倒更能客观地观察那些领导者,没有了感同身受,自己内心的感性也得到了抑制,可以更平静地面对那些身居要职的决策人物。
作为领导者,经常要面对宏观战略决策,或者是突发事件的危机处理,他们不仅要具备果断的手腕和魄力,更需要从容的理性与责任感。在我专访的决策人物中,有国家领导人、部委领导也有地方干部,每次采访大都是在某个被关注的新闻事件之后,面对当时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媒体报道,要想全面、准确并且客观地给出权威解答,不仅考验着提问者的能力,更历练着决策人物的智慧。令人欣慰的是,这些决策人物的访谈节目播出后,观众不仅对大的新闻事件背景有了权威信息的认知,一些制度在推进过程中也得到了人们的理解和支持。
对于决策人物的专访,许多人觉得更像例行的新闻发布,被采访者可能是谨言慎行,按照准备好的口径答复而已。其实,在采访中,只要提问方式得当,交流态度真诚,这些决策人物也会敞开心扉,有针对性地答疑解惑,甚至并不回避一些敏感尖锐的问题。
我和许多业界同人也探讨过,如何让这些决策人物在专访时不说官话、套话,能够直面问题。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必须知道公共媒体的界限,不用对立、恶意的提问方式交流,而是分析、探讨,给他们一个理性思考的空间,他们一定会做出客观的回应。这些决策人物能够担任要职,绝大多数都是有责任感的,面对面专访就是激发他们内心的这种情怀而已。
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3年4月23日,中国记者协会首次向中外记者介绍国务院各部委和人民团体的新闻发言人,正式宣布我国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从那时起,许多政府官员开始对公众关心的事件或时局问题接受媒体采访,并成为一种相对稳定和规范的公共信息传播机制。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人们越来越希望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能够走到媒体前台,回应各种舆论热点,这不仅是民众的需求,也是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务公开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