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科学(2)
根据考古学和语言学的研究,南岛人起源于五千多年前的中国华南地区。之后或是因为环境变迁,或是因为其他部族竞争,南岛文化在大陆上几乎销声匿迹。但南岛人却并未灭亡,相反,他们靠着比新石器时代强不了多少的科技,毅然决然地向无边无际的太平洋进发了。
南岛人的第一站,是台湾岛。现今集中分布在台湾省的少数民族——高山族,就是最古老的南岛人。之后,南岛人以独木舟为交通工具,一个岛一个岛地沿着东南亚的岛链向南扩张。先是菲律宾,然后是婆罗洲和苏门答腊,最后是新几内亚。
在完全占领了南中国海附近的东南亚诸岛之后,南岛人向东西两个方向继续进发。西路在横渡了浩瀚的印度洋后,抵达了非洲东海岸的马达加斯加;而东路则继续在太平洋上星罗棋布的小岛间进行蛙跳式殖民,从斐济和汤加开始,一路向东,经过萨摩亚群岛和库克群岛,最终形成了东抵复活节岛、北至夏威夷、南到新西兰的庞大殖民地。
就这样,经过四千年的艰苦航行,南岛人占领了横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在无数的小岛上发展出了丰富多彩的部落文化。
在这些蛮荒的热带海岛上,生活自然非常艰苦。不少海岛土地贫瘠,无法支持大规模的农耕文明,人们只好退回原始的狩猎采集生活,用做工粗糙的弓箭和棍棒来狩猎动物,过着有一顿没一顿的日子。而个别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岛屿,却又因为土地面积有限,很容易变得人满为患,而且还很容易被别的部落入侵。
南岛人虽然有着扬帆远航的浪漫,但也有着原始部族的残酷,部落之间的世代仇杀乃是家常便饭。直到20世纪初,台湾的原住民还经常进行“出草”猎头;而新几内亚更是在二战都结束了的现代,还爆发了一场残酷的原始部落大战。
在来自同类和自然的双重生存压力下,南岛人把手头仅有的科技玩出了极致的花样。
东南亚地区的南岛人,因为坐拥海上贸易的必经之路,所以能接触到来自中国、日本、波斯、阿拉伯甚至欧洲的先进文化和武器。因此,他们的科技水平比起祖先出发时进步了很多,甚至还发明了不少独特的器物。
这其中,最广为现代文化所熟知的大概就是“爪刀”了。这种原本用来切割植物的镰刀,在无尽的部落战争中被不断打磨,最终成了贴身厮杀的利器。不同于一般的匕首,爪刀的造型仿佛苏门答腊虎的利爪,尖锐而弯曲,有着相对尺寸而言极为恐怖的撕扯切割能力。此外,爪刀的刀柄末端有一个环,可以套在手指上,防止爪刀在激烈的近身缠斗中脱手。
而马来地区制造的“克力士”短剑,更有着毫不逊色于大陆主流文明圈的优秀锻造工艺,在当地人抵抗欧洲殖民者入侵的战争中,给强大的近代欧洲军队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然而对于深入太平洋的南岛人——比如波利尼西亚人和毛利人,却因为时空的阻隔,而与大陆文明彻底中断了联系。因此,他们的技术水平也一直维持着从中国出发时的上古状态,既缺乏金属工具,也几乎没有文字。但这些顽强的南岛人,在这样不利的生存环境下,依然奋力开动脑筋,搞出并传承了各种匪夷所思的技术发明。
南岛人最重要的技术革新,可能就是对独木舟的改造。传统的独木舟受制于木材形状,稳定性很差,即便由经验丰富的“老司机”掌舵,也很容易在波澜万丈的大海中翻船,只适于在平缓的内河流域航行。但南岛人通过在独木舟侧面加上平衡浮筒,简单有效地解决了这个工程问题。这个技术突破,可能就是南岛人离开中国华南地区,向海洋殖民的关键。
不过缺少对木料进行精密加工的金属工具,始终限制着南岛人的造船技术,导致他们最终都没能独立发展出欧亚大陆那种龙骨式木船。但聪慧的南岛人,却把手头的独木舟玩到了极致,同样造出了自己的远洋巨舰。他们最大的双体独木舟全长接近二十米,可以运载大量的食物和淡水,完全有能力胜任岛屿间的跨海机动。
而在武器方面,因为缺少金属材料,他们就挑选坚硬的木头、鲸鱼的骨骼,甚至玉石,来制造武器。比如毛利人的长矛,就是由坚韧的硬木削制,有着宽厚的尾端,可以当作大棒或船桨。此外,毛利人还将玉石进行打磨,制造出了挥舞起来势大力沉的短棍“巴图”。另外,他们还把鲸鱼粗壮坚硬的骨骼进行加工,制造出了名为“瓦哈卡”的战斧。这些聪明的南岛人还继续开动脑筋,想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创意:他们把鲨鱼的利齿镶嵌在各种形状的木棍上,制成了相当于刀剑的“鲨齿剑”。
这些造型诡异的发明,看似“脑洞大开”,却是南岛人在极端环境下顽强生存的证明。南岛人虽然科技基础落后,但他们利用手边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凭着自己原始的科学技术,完成了征服太平洋的壮举。
四、幻想
可以说,相比于虚构的“太空歌剧”,现实的历史反倒更接近未来的亚光速星际殖民。在空洞得令人毛骨悚然的无边星海中,再庞然的巨型星舰都只不过是一叶扁舟。相比于当年的欧洲殖民者,也许我们在宇宙面前永远只能是维京人和南岛人。在诸多科幻作品里反复演绎的星际大航海时代,可能永远都无法到来。
反而是一部日本电视动画剧集《希德尼亚的骑士》,在描绘亚光速漫长的星际航行方面,意外地靠谱。这部作品虽然充斥着各色卖萌少女和造型中二的人形机甲,但故事的基础设定却很硬派——名为“希德尼亚”的巨型播种船在无尽的宇宙中孤独地航行,已经数百年没有与地球以及其他播种船联系,飞船内的社会和文化也变得迥异于现代社会。
随着各式飞船以亚光速在星海之间进行以世纪为单位的远航,人类文明的火种将在彼此隔绝的环境下独立演化。正如现实中的南岛人,就出现了惊人的文化辐射。仅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一地,就分化出了八百多种地方语言。而在不同岛屿之间,社会文化的差异就更加巨大。接近欧亚大陆的东南亚地区,纷纷建立了与大陆文明大同小异的封建国家;而身处远洋地区的波利尼西亚人,文明程度就整体原始一些,其中有些人依靠火山岛肥沃的土地发展成了以农业为基础的阶级国家,有的却直接退回到了狩猎采集生活模式,有的社会勇猛尚武极富侵略性,有的却结构松散非常和平。
未来的人类种群,也会在不同的星球或者飞船上呈现出迥异的文化特征。而科技的发展,也同样会出现这样的差异。有些文明可能会安下心来发展短期内无法“变现”的基础科学,有些却只能在疲于奔命的生存游戏中削尖脑袋搞一些技术创新,甚至有的文明会永久性地丢失一些关键的知识与技术,导致发展路线越走越偏。
扩张是人类的本能,只要技术上有那么一丝的可能性,就一定会有勇敢的探索者踏上征途。但迎接他们的,却并非浪漫的星际冒险,而是漫长孤寂的远航。也许,这些先驱的努力终将白费,只是在异星上留下如复活节岛石像一般的无言见证,甚至如同文兰一样只剩下传说。但即便如此,人类或者人类的造物,迟早还是会步入幽邃的星海,将文明的火光传递到宇宙深处,为可能存在的黑暗未来,保留尽可能多的火种。
实际上,这一切都根本不需要理由,因为我们都是开拓者的后代,因为星海就在那里。
【责任编辑:刘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