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吃才健康,会睡才长寿:《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养生秘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饮食有节”

——定时定量,控制食欲

古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想要生存就离不开食物。既然饮食对我们人类生存这么重要,那么如何将食物吃得健康,吃得恰到好处,就显得格外重要了。中医著名古籍——《内经》中有很多和饮食有关的论述,其最首要的原则就是——食饮有节。那么,什么是饮食有节呢?怎样做到饮食有节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从《内经》里寻找正确、健康的“节食”之道吧!

第一节 《内经》论“饮食有节”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内经》在《素问·上古天真论篇》这章有这么一段原话:“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首先,我先为大家解释一下这段经典古语的大致意思。“和于术数”,指用合适的养生方法来调养身体。本段可以通俗理解为:上古时代的人,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人,能够在研究世间天地阴阳变化规律的基础之上,根据自然界万物及气候等的变化规律,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来加以变化,从而达到将自身健康和周围环境相统一的、和谐的养生之道。怎样才叫饮食有所节制呢?就是说作息有一定规律,既不因为工作和劳务过度劳神劳力,又避免房事过度频繁,纵欲过度,这样才能够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活到天赋的自然年龄,即超过百岁才离开人世。但现在大多数人却不具备这样良好的生活习惯,因为种种主观或客观的原因,把酒当水浆,滥饮无度,使反常的生活成为习惯,甚至在半醉半醒的情况下行房事,逞一时之快,欲望得不到很好的控制,导致人体精气损耗过度。长此以往起居作息的毫无规律,人到半百之年就提前衰老了。

饮食养生是我们祖先的一大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形成、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强调饮食有节,这对养生保健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饮食有节是指饮食要有规律,定时定量,不可过饥过饱,以保持脾胃功能的正常运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饮食有节是“尽终其天年”的关键。饮食物是人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物质基础,也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自然因素。那么,这样一种如空气般无所不在的物质,为什么在《内经》养生方法中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呢?因为我们很多人都缺乏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在饮食过程中完全忽视了养生之道,随心所欲,再加上高速的工作节奏和沉重的生活压力,形成了饭无定时、食无定量、想吃就吃、类无巨细的饮食习惯,长此以往,饮食失当,损伤脾胃的运化功能,最终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中医认为进食过量,则脾胃负担过重,食积于胃肠,日久脾胃功能就会受到损害,水谷精微(营养物质)就不能化生,就会产生疾病。后世医家进一步完善了这一论述,如唐代名医孙思邈就说: “饮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量则成痰。”孙中山先生更是认为饮食不节是导致疾病的根本原因,他有一段话是这么说的,“人间之疾病,多半从饮食不节而来,所有动物皆顺其自然之性,即纯听生元之节制,故于饮食之量一足其度,则断不多食。而上古之人与今之野蛮人种,文化未开,天性未漓,饮食亦多顺其自然,故少受饮食过量之病。今日进化之人,文明程度愈高,则去自然亦愈远,而自作之孽亦多。如酒也、烟也、鸦片也、鹄肩也,种种戕生之物,日出日繁,而人之嗜好邪僻亦以文明进化而加增,则近代文明人类受饮食之患者,实不可胜量也”。饮食有节,除节制用量外,还包含对入口饮食的本身表现,如温度、硬度及食饮时间的节制。

脾胃乃后天之本

《素问·痹论篇》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生气通天论篇》又道:“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

前一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饮食超过正常的量,就会给肠胃带来损伤,这往往是造成脾胃病的病因。这句话强调,饮食失节很重要的致病原因之一就是饮食过量,联系我们生活的实际情况,会发现这句话堪称经典写照。后一句话可以这么理解,如果饱食,即饮食过量,筋脉便会因为肠胃过多地承载食物过多胀满,而造成连带的损伤,就可能发生大便中夹带脓血的病理病变,从而形成了痔疮。可见,饮食过量,不仅会对脾胃造成损伤,对人体的其他功能也会带来危害。因为从《内经》理论的基础来看,人体是一个整体,没有单独存在的器官或构造,一个部位或者功能的损伤也势必会对整体造成影响。

中医学中有这样的观点——“脾胃乃后天之本”,也就是说,人的后天机体生长、发育,包括是否有健康的身体状况,都受到脾胃(中医概念的“脾胃”)功能的支配和影响。因此,如果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不加注意,吃的东西超过了机体所能接受的范围,某类饮食吃得太过,暴饮暴食,对于饮食有偏好等,这些不健康的饮食习惯,都会造成脾胃功能的损伤,从而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威胁。尤其到了过节的时候,大多数人往往极易放纵饮食。比如说,到了中秋节的时候,各种糕点精彩纷呈,其中大部分都是甜食。从食物性味的角度来看,甜食味甘,甘味对五脏中的脾亲和较大,所以说,甘味的食物食入过多就会对脾胃功能造成损伤,进一步更会危害到其他脏腑,从而引起其他种类的疾病。中医古籍中就有对这一病理损伤的描述,如《本草纲目》:“甘伤肉”;又见“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平,骨痛而发落”。因此,饮食过量或某种食物食入过多,有时候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不是吃多了就隔一段时间不吃即可消化这么简单的事情。因此,建议我们每个人都要在一举一动中加以留心,不因为一时的喜好打乱科学健康的饮食习惯,合理饮食,保护好我们脾胃,保持健康的身体状况。

营、卫、宗气各司其职

《灵枢·五味篇》有这么一句话:“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又见《灵枢·平人绝谷篇》:“故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气津液皆尽故也。”

以上两句话的意思很好理解。第一句话是说:自然界为人类生命活动提供所需的营养成分,其中只有空气和食物在进入人体后,能够经过机体的转化,形成营气和卫气、宗气、糟粕三个方面,只有这样,才足以维持我们人类的生命活动。因此,如果一个人半天之内都没有进食,势必会带来气的衰减;而若一天都不进食,程度就会严重,造成气的缺少。第二句话可以这么理解:如果一个健康的人七天之内都不进饮食,那么本该由饮食物消化吸收后为人体提供的营养物质(即精微物质)以及津液,就会在这段时间中只出不入,等到最后消耗枯竭,这个人就会死亡。

对于一个健康的人来说,人体的生理功能都在不断地各司其职,也就是说时时刻刻都有新陈代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就在不断消耗着能量,哪怕是在睡着的情况下,我们的身体机能都在运转着。为了保证这一过程顺利有序地进行,需要我们不断为自己提供能量——食物。因此,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过饥才饮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就有这样的体验,偶尔由于工作繁忙或其他原因耽误一顿两顿饮食尚无明显的感觉,但是耽误次数多了或者时间长了,身体尤其是胃部及体力就会觉得明显的不适。这是因为,如果个别一次两次过饥,健康的身体尚处在可代偿的范围内,不至于损伤过多的精气,但时间一长或者次数一多,势必会超出人体所能代偿的范围,引起功能的损伤,甚至造成不可逆的破坏,影响身体的健康。所以,为了维持我们脾胃功能和生命活动的正常有序进行,切记不可过饥才饮食。

《内经》中不乏对于“饮食有节”这一养生理论的叙述,在此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纵观原文,关于这一饮食养生理论的阐释,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定时定量、寒温适宜和控制食欲。那么,我们要如何将这些理论知识落实到我们日常饮食中,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呢?在本章接下来三个章节中,将结合生活实际为大家揭晓这个问题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