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它所建立的理论体系,不仅为祖国的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奠定了基础,还为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提供了理论参考。这次带大家学习这本经典著作,主要目的就是初探《内经》中关于饮食养生的理论知识,并将其运用到我们日常饮食习惯中来,建立合理科学养生之法。
整体观是《内经》理论体系最显著的学术特征之一,即统一性和完整性。《内经》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体现在《内经》的理论思想中,主要有: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将这种整体思想,尤其是人和自然的统一性,用于指导我们的饮食习惯,就是我们中医所说的科学饮食了。我国自古代开始就有“药食同源”的说法,也就是说,许多食物也可以是药物,两者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分界线,古代有医家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不同的性味,即“四性”“五味”。“四性”又称为“四气”,即食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性质,其中温和热属于同一性质,即吃完这两种性质的食物之后,身体有发热的感觉,两者的区别在于程度上的不同,温次于热;寒和凉属于同一种性质,即吃完这两种性质的食物之后,身体有清凉的感觉,凉在程度上次于寒。介于这四者之间的,我们则将之归为平性。从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来看,平性的食物居多,温、热性的次之,寒、凉性的更少。“五味”,即辛、甘、酸、苦、咸。随着人们对食物性质的不断深入认识,发现药物的滋味和它们各自的药效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和对应关系。通常甘味的食物多有助于改善体虚的情况,而且对于一些急病或急痛有一定的缓解作用;酸味的食物多有助于收敛固涩,增进食欲,健脾开胃;苦味的食物大多能够祛除体内的湿气,还具有清热、泻实的作用;咸味的食物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浊痰瘀血等结聚而形成的有形病证有改善作用;辛味的食物有助于将体内的病邪发散至表,对症治疗。这些食物通过发挥各自的作用,和人体形成统一整体,运用得当,就可以达到饮食养生的目的,甚至对于某些疾病还具有治疗和改善作用。
那么,我们在平时的饮食中,该如何具体而实际地运用这些理论知识达到养生的目的呢?接下来,就让我带着大家在本书中寻找答案吧!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