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病防痛防流感:中医教你增强免疫力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中医提高免疫力:扶正固本

中医是通过“扶正固本”来提高免疫力的。那什么是“正”?什么又是“本”?怎样“扶正固本”呢?

“正”是指人体的正气。中医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有很强的运动特性,对人的生命活动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作用。正气是指人体正常的功能活动以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有维护身体内环境平衡和稳定的作用,包括了卫、气、营、血、精、津、液和脏腑、经络等功能活动。“本”是根本,包括五脏六腑、气血津液、经络等一切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扶正固本”原本属于治则,在这里是指扶助正气、巩固根本,增强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病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促进疾病的康复。“扶正固本”的目标和结果与现代医学倡议的“提高免疫力”是一致的。可以说,中医通过“扶正固本”的方式提高了免疫力。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两大特点,或者说两大亮点。首先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自己的身体。

中医讲“天人相应”,是指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中,要顺应自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人不仅要顺应自然环境,还要学会适应社会环境。

人体自身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联系六腑、五体(包括皮、肉、筋、骨、脉)、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构成一个表里相连、上下相通、协调合作的统一整体,气血运行于经络之中,和精、津液共同构成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应该说,人体是一个结构上密切关联、功能活动上密切配合的整体。

致病因素复杂多样,主要分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失宜、劳逸失宜、痰饮、瘀血、外伤、药物性因素及遗传因素等。那中医是怎么“扶正固本”来提高抵抗力呢?“扶正固本”总体可以概括为“未病先防,已病防变”,“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当然这里的“虚”、“实”要涉及“辨证论治”。

举个例子,一个月前接触一个小女孩,只有12岁,身高172厘米,体重90千克,是典型的肥胖症患者。常规检查和实验室检查都没发现什么异常,她自己也没有感觉不舒服的地方,只是觉得体形不好才来医院。问及这个孩子饭量,她妈妈说这个孩子一顿吃的量,一般的孩子得吃一天。很明显,她的肥胖是由过量饮食导致的。一般来说,体内脂肪的过量堆积,成长期不会表现出其他系统的问题,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生长期的结束,过多的脂肪就成了潜在的致病因素。我们熟悉的高脂血、高血压、高血糖以及发病率居高不下的心脑血管疾病都和肥胖有关,而现在的干预可以起到“未病先防”的作用。干预方式可以依据“实则泻之”的原则增加消耗,同时减少摄入量。

想减肥的人看到这里肯定很关注,怎么增加消耗,又如何健康减少摄入量?减肥方法有很多种,一般不是很胖的人,我还是主张通过增加运动量来增加消耗,每顿饭吃个七八成饱,晚餐尤其不能吃多。因为苗条要以健康为前提,运动有助于健康。当然,对于患有某些疾病的人,还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运动,采取更合理的减肥方式。

小时候听到“天花”“霍乱”“白喉”觉得挺可怕,近几年大家提到“非典”“禽流感”也会比较紧张,而年轻的妈妈对于孩子的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很揪心。

二十多天前,一位妈妈带着她四岁半的儿子找到我。她告诉我:孩子近十个月来几乎每个月都要来医院输液,这两天又开始咳嗽,晚上睡觉出好多汗,再就是大便有点儿干。孩子身高115厘米,体重22千克,各方面也没什么异常的,怎么就老感冒呢?自己都很小心地带孩子了。每天都做他喜欢吃的,尽量让他多吃点儿,带出去时不敢让他跑太远路,怕他累着,从来不敢过早给他换衣服,怕他着凉。自己已经够小心的了,还能怎么小心呢?带个孩子真累……

给孩子检查时发现,咽部扁桃体增大、充血,舌苔黄厚,舌体偏红,舌尖部尤为明显,唇色鲜红,脉偏洪数。辨证分析,孩子是阴虚实热,实热为主。问她孩子是不是吃肉比较多,回答是孩子最爱吃肉,每天肯定要给他做一次,有时候还会做两次;馒头还行,米饭不爱吃,蔬菜有时候吃点儿;水果新鲜点的像西瓜、猕猴桃、芒果还行,苹果、梨、香蕉类的不怎么爱吃;牛奶还行,喜欢喝饮料,粥类有时候也喝。

中医讲小儿为“纯阳之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有时候我们会看到这种场景:大人觉得凳子太凉,给穿着开裆裤的孩子先垫个垫子,结果立马就被孩子丢掉了,孩子就直接坐到了大人认为冰凉的地方。这就是因为孩子阳气盛的缘故。一般来说,肉易生火、生痰湿;水果、蔬菜能提供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物质,其中的纤维物质还能促进肠胃功能,软化大便;粥类好消化、易吸收,可增加食欲、调养肠胃。这个孩子肉吃得多,水果、蔬菜吃得少,而所谓的新鲜水果大多是反季节的,安全度不如时令水果,饮料中多含色素、香精、防腐剂等,也可导致体内偏热。孩子本来就阳气偏盛,加上生热的食物,体内出现实热就很自然了,所以孩子舌苔黄厚、舌体红、咽部红肿,舌尖红是心火旺的表现。热灼津伤,则睡后汗出,大便偏干。治疗应以泻火养阴(实热泻之,阴虚补之)为主。方药:金银花、连翘、黄芩、栀子、大黄、生地、麦冬、沙参、甘草。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黄芩清热泻火,偏于轻肺热;栀子清三焦热;大黄清肠胃热,以助大便通畅;生地、沙参、麦冬清热养阴;甘草调和诸药。我还叮嘱孩子少吃肉和油炸食品,多吃蔬菜、水果,多喝粥,多喝水。

五天后复诊,孩子咳嗽减轻,咽部充血消失,舌苔略黄、大便正常。上方黄芩、大黄减量,继服五副。

现在食物品种很多,但很多孩子偏食,尤其热衷于肉类,相反也有的孩子不大吃肉。这都是不良饮食习惯,想吃的猛吃,不想吃的不吃,尽管有的孩子已经很胖了,但并没有摄取到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想健康还是要吃得杂些,吃得粗些,能有意识地避开含防腐剂、香精、色素等食品添加剂的食物更好。刚才提到的妈妈不敢让孩子跑太远路,怕累着。其实孩子在没有生病的时候,要让他多活动活动,这样才能促进代谢,也不至于让热量过多地堆积于体内,造成内热偏盛。衣服也不要穿太厚,俗话说“若要小儿安,需得三分饥与寒”。

“辨证论治”从八纲、脏腑、经络、卫气营血等不同的角度对疾病病机进行分析,如表实热证、肾气不足、太阳经证、卫分证等。中医就是从整体出发,对人体进行“辨证”分型,判断病位在表还是在里,属虚属实,是寒是热,在脏在腑,在卫分还是在血分。辨证清晰后,按“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原则进行防治。阴阳平衡了,正气足了,免疫功能正常了,就不容易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