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封神演义》疑案解读(1)
第一节 商纣王:勤廉的仁君还是专横的暴君?
徒手斗虎商纣王,古人戏说杀人狂。
一朝偶遇苏氏女,百年江山不久长。
摘星楼上冤魂聚,鹿台四处满血浆。
脱却裙衫酒池舞,错把玉宫比天堂。
荒饮暴刑世间希,至此心肝入药方。
——赵彦亮
商纣王是个暴君,这似乎已经成为不容质疑的定论,上面所引的这首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即使没有阅读过《封神演义》,但曾经看过电视剧《封神榜》的人都会知道,纣王是一个昏庸无能、色迷心窍的暴君,历来都是人们批评的对象。谈起纣王,马上就会想到电视画面中的纣王搂着妲己在那荒淫无度的场景,他耗费巨资修建了鹿台,建造了酒池,悬肉为林,供自己喜欢的人在里面纵情声色,用《史记》中的话来描述,则是:“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韩非子》中的描述则更为详细生动:
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以为象箸必不加于土,必将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则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食于茅屋之下,则锦衣九重,广室高台。居五年,纣为肉圃,设炮烙,登糟丘,临酒池,纣遂以亡。
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很久以前,商纣王这家伙吃饭使用象牙筷子,国家高级干部箕子先生对此忧心忡忡。因为在箕子先生看来,象牙筷子肯定不会放在土钵子里,一定会跟犀角、美玉做成的精美杯盘配用。而象牙筷和精美杯盘肯定不会配粗汤淡饭,要配的当然是珍禽异兽的胞胎。吃珍禽异兽胞胎的人,肯定不会穿着粗陋衣服在茅屋里用饭,而一定会裹着里三层外三层的华丽衣裳,在高楼大厦就餐。如此下去,我不敢想象那是个什么结局了,所以我对事情的苗头担惊受怕。此后五年,纣王筑造了到处挂肉的园子,发明了炮烙酷刑,登上了酒糟堆积的山丘,在酒池旁大醉特醉,极尽奢侈残暴之能事,由此灭亡。
不但生活穷奢极欲,纣王还很刚愎自用,残忍无比,对于不服从自己命令的肆意使用炮烙等酷刑,甚至将比干的心都给挖出来,足可见他的暴政已经达到何种程度。
那么,真实的纣王又是什么样的呢?真的如小说《封神演义》中描写的那样,是一个暴君吗?
最早记载纣王暴行的是《尚书》,这些材料后来被司马迁大量引用,写进《史记·殷本纪》和《周本纪》中,就成了商纣王的罪证。
但是,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学者怀疑《尚书》的真实性,认为它可能是一部伪书。如宋代学者吴棫在其《书稗传》中就十分怀疑《尚书》的真实性,理学家朱熹也赞成吴棫的观点。明代学者梅鹜著和清代学者阎若璩也都提出来很多论据来证明《尚书》作伪的事实。
既然《尚书》是伪书,那么里面关于纣王事迹的记载自然也就不足为信了。
孔子的学生子贡,很早就针对批评纣王这件事发表过看法,在《论语·子张》中就说过这样的话:“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意思是说:“纣王的坏,并不如传说那么严重;所以自重的人讨厌身居下流,怕的就是人们把天下的坏事都归到他身上。”孟子对这件事也发表过看法,他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尚书》中记载周武王伐纣的一个章节)取二三策而已矣。”翻译过来就是:“完全相信书本上的话,那还不如没有书。对于《武成》这篇文章,只能相信其中二三罢了。”这也可以看出,子贡和孟子并不完全相信《武成》上对于纣王暴行的记载。
由此可见,历史真实中的纣王可能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昏庸无能。上面我们曾提及的《史记·殷本记》中,作者司马迁这样描述纣王:“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这段描述和《荀子·非相篇》中夸赞纣王“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超劲,百人之敌也”的说法是颇为吻合的。意思都是夸赞纣王天资聪颖,聪明过人,闻见甚敏,力大无穷,甚至有倒拽九牛之威,所以我们上面所引诗句当中第一句就是“徒手斗虎商纣王”。
随着纣王的勤廉执政和国力的增强,在当时东夷一带向中原扩张的时候,纣王不但率部打退了敌人的进攻,而且还把商朝的势力大范围地向外扩张。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毛泽东才会说:“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统一东南,把东夷和平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
另外,经常有人批评纣王荒淫无度,其实根据现代学者的研究,这种批评其实是冤枉了纣王。例如,南开大学中文系杨琳就提出:“蛮荒时代赤身裸体是正常现象……秦汉以来,人们都把‘悬肉为林,使男女裸’视为殷纣王荒淫的表现,本文指出这在当时是礼俗允许的,符合时人的道德规范,归罪于殷纣的荒淫是对殷纣的冤枉。”(杨琳:《论古代社会的袒露礼俗——兼论对纣王荒淫的认识问题》,见《中国文化研究》2005年第1期。)也就是说当时人们男女相裸,完全是当时的一种社会习俗,这并不能表明纣王就是荒淫的。
那么,本来并非昏庸荒淫的纣王为何在历史上会被塑造为暴君的形象呢?
纣王被人千古唾骂,和《封神演义》的传播有很大关系,因为作者在书中,对纣王大加丑化并且尖锐地批判。而《封神演义》在社会上流传极广,影响很大,直接影响了人们对于纣王的看法。
所以,纣王可能是被符号化了的暴君形象,有可能是后世文人雅客根据个人好恶与情感判断,纷纷在原有的蛛丝马迹上进行加工演绎,最终以讹传讹的结果。因而就其历史的本来面目而言,我们头脑中所形成的纣王形象,可能与真实存在的纣王原形有着较大的差距。
其谬岂不大哉?
或许,我们电视中所看到的商纣王,完全是“千年积毁”的结果,换句话说,乃是后人“抹黑”的结果。而历史真实的商纣王并不是一个十足的暴君,从某个角度上来说,他还是一个勤廉执政的仁君。
第二节 妲己:长相面若桃花为何心狠如毒蝎?
商之孙子宁无论,妲己端端是祸胎。
——王冕
这是元代诗人王冕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妲己是个不折不扣的祸胎。
那么,妲己是何许人也?
她乃是我们前面讨论过的商纣王的宠妃,其实是最被宠幸的一个,据说是千年狐狸精经过修炼最终幻化成人,她艳如桃花,姿色动人,妖媚无比,美丽多姿,能歌善舞,后人喜欢称她为“一代妖姬”。她的美貌甚至已经到了神奇的地步,看过电视剧《封神榜》的人,相信都不会忘记这样一个情节。当商朝被周人给灭掉后,妲己被人给五花大绑,押赴到了刑场,准备斩首示众。在准备杀死妲己的那一刹那,刽子手被妲己的美色所迷惑,不忍下手将这样一个美女给活活砍死,甚至还向监斩官求情,说自己愿替其死。要不是最后在周武王的正气威慑胁迫之下,估计妲己也就不至于现出原形,当然也就不会被姜子牙擒住斩首了。但这些毕竟都只是我们的假设,是我们的一厢情愿而已。如果我们与此同时想到了妲己的妖孽和毒辣,估计这样的想象也就不会在我们头脑中闪现了。
从书中或者电视剧中我们可以发现,纣王所做的一切坏事,都是在妲己的唆使下才完成的。无论是设炮烙、挖人心、剖孕妇、吸骨髓,都是妲己的主意。用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中记载,殷纣王“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意思就是说,纣王无比喜欢妲己,而且他耳根子特别软,最听妲己的话,甚至到了“妲己之所誉贵之,妲己之所憎诛之”的地步,对于她说的话言听计从,对于她喜欢赞誉的人就会给予奖赏,而对于妲己讨厌憎恨的人,则会直接杀掉。
当然,根据现代的考古研究,说纣王对妲己“唯妇人之言是听”这一条罪状,或许有些夸大了,或者说根本不切实际。理由在于商人非常注重迷信,无论有任何重大举措或采取任何行动,都要通过求神问卜来最终决定,这在河南地区出土的甲骨文中是有确切时间地点记载的。所以商朝的时候,妲己能够在政治层面影响到的力量,实在是微乎其微,甚至是可以被忽略不计。别说是妲己,就是纣王自己,可能很多事情也不是他能做主的,别忘了,在他的背后,冥冥当中还有一个无上“天意”的存在。
所以,妲己的恶名是周人话语宣传的结果。
不过,上面只是我们现代的研究成果和逻辑推理,在《封神演义》这部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小说中,妲己的确就是那样一个歹毒的淫妇形象。
妲己有着严重的“施虐狂”倾向,她喜欢看“炮烙之刑”,在听到犯人凄惨的叫声时,就像听到动听感人的音乐一样发笑。由于妲己的这一爱好,纣王滥用重刑,动辄就将人处以此刑,以取悦妲己。所谓“炮烙之刑”,就是在铜柱上涂满油,在下面燃烧火炭,犯人必须在铜柱上行走,这样脚板自然就会被烧伤,发出惨绝人寰的叫声是必不可免的。如果不加小心,跌落到下面火红的炭中,则可能会一命呜呼。
妲己真的有上面描述地这么坏么?无论稗官野史,还是民间传闻,甚至是在正史典籍中,妲己都被描述成了一个蛇蝎美人,无恶不作,真可谓是千古淫恶的罪魁祸首。这样论调已经家喻户晓,妲己这样的淫妇、恶妇形象已经深植人心,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香港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林紫秋曾说:“在中国人的眼里,妲己是一个标准的‘红颜祸水’、‘一代妖后’;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历史著作,妲己都不曾正面生存过;妲己负面形象的形成,是一个典型的‘被祸水’、‘被妖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儒家的‘妇道’以及成王败寇的理论和古代文人借古讽今的传统产生了重要作用。”(林紫秋:《论妲己妖魔形象的形成》,《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林紫秋这里从“妇道”的角度来解释妲己形象的形成,可谓独具眼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形象主要有贤妻良母型与泼妇淫妇型两种。客观地说,在男性社会里,所谓“贤”、“良”、“泼”、“淫”都是站在男性角度来评断,因此,当人们称赞她们“贤”、“良”时,言外之意就是说她们维护了男性准则;当人们说她们“泼”、“淫”时,言外之意就是说她们在挑战男权原则。
在中国,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文化一直是中国的主流文化,在这一文化系统中,贤妻良母是辅佐性角色。根据“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原则,女性如果能够自觉维护父权原则,就能够得到相当的奖赏。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美谈,节妇烈女的牌坊,都是父权文化对这类女性的认可赞美。但是,过分强调母性、妻性职责,将其与“妇者,伏也”(也就是妇女要服从的意思)的第二性思想,以及三从四德的道德规范结合在一起,就会严重地压抑女性作为人的、更为丰富的生命需求,压抑女性作为人的主体性。
之所以文学创作中会有丑化女性的现象,主要还是因为作者往往从男性单一的性别偏见出发,以此来否定女性合理的生命价值与生命追求。历史上,最有名的淫妇莫过于《封神演义》中的妲己、《金瓶梅》中的潘金莲。妲己的罪过在于她的美貌。因为她太美了,纣王一见她就无法克制欲望。为了讨好美人,纣王做了许多荒唐事,终于亡国亡命。“红颜祸水”这句话的内在逻辑是,男人不必为自己的欲望负责任、不必为自己的荒唐负责任。要为男人的荒唐负责任的,是他荒唐的对象,也就是漂亮的女人。
然而《封神演义》中的妲己之所以是个要角,并不仅仅因为她是典型的“红颜祸水”,更在于她的阴险歹毒远超过纣王。
或许,如果没有她,纣王的堕落不会那么快,商王朝也不会那么快就被周王朝所推翻!
因而,为了维系男权社会的传统思想认识,即祸国殃民的并不是帝王将相,而是他们背后的红颜女色,《封神演义》的作者才把商朝的灭亡归结到妲己的头上。
既然妲己被认定是亡国的罪归祸首,那么把她界定为《封神演义》的“女一号”,自然也是情理之中。
所以,真正的历史是,或许妲己真的貌若天仙,而且商纣王对她“集三千宠爱于一身”,但妲己并没有如此邪恶歹毒。后人之所以把她塑造为心如蛇蝎的恶妇形象,完全是以一种“红颜祸水”的逻辑思维,来为商朝的灭亡寻找理由。也就是说,把商朝的终结最终都归咎于一个女人的身上了。由此,妲己的形象也就被妖魔化了。
第三节 哪吒的原型:中国战神还是印度王孙?
“头戴乾坤圈,臂绕混天绫,脚踏风火轮,手持火尖枪。”
这是谁的画像?一般的读者马上就会想到,这是哪吒。
提起哪吒,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神话英雄,很多天津人都喜欢把他认做是自己的老乡,说他出身陈塘庄,是托塔天王李靖的三公子。
据《封神演义》的作者描述,哪吒在出生时就浑身充满着神奇色彩。他的妈妈也就是李靖的夫人殷氏,在怀孕了三年零六个月后,突然做了一个怪梦,然后就生下了浑圆的大肉球。李靖一看,大吃大惊,以为是个怪胎,索性直接挥剑砍去。就在肉球分开两半的一刹那,满屋异香,满地红光,然后肉球里面跳出一个了孩子。只见这个孩子下生就能满地上走,手上还套着个金镯字,肚子上围着个红绫。这里插入一句,看过《封神演义》的人都晓得,这金镯和红绫不是他物,乃是金光洞镇洞之宝——“乾坤圈”和“混天绫”。